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另一個「抗曹牛人」:昌豨

可樂怪 | 2014-07-07 16:02:43 | 巴幣 84 | 人氣 1443

其實在三國抗曹不算啥新鮮事,挺廉價的,
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設使國家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大至袁氏兄弟、呂布劉表,小至陳蘭雷緒管承宋建這種「群賊」,
都可以因為「那些年,我們一起抗的曹賊」而留名史書。
所以你要拿抗曹來當賣點就必然要有點奇節異行,
比如說曹操「五攻而不下」的昌霸,又名昌豨。

雷緒跟雷薄的活動時間有那麼一點差異,所以還可以有他們或者不是同一人的聯想,
但昌霸跟昌豨記載上是重疊的,明顯是同一人。
昌豨基本上屬泰山軍閥的一支。雖然在臧霸傳裡,起事時並未提到他,
但以武帝紀的紀載是把他們歸類在同一派勢力裡:

太山臧霸、孫觀、吳敦、尹禮、昌豨各聚眾。布之破劉備也,霸等悉從布。布敗,獲霸等,公厚納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瑯邪、東海、北海為城陽、利城、昌慮郡。

上面提到的割青徐以委之一事,於臧霸傳亦有提到,
但好玩的是,文中對臧霸及其弟兄同夥的封賞鉅細靡遺,但對昌豨卻未提一字:

太祖以(臧)霸為琅邪相,(吳)敦利城、(尹)禮東莞、(孫)觀北海、(孫)康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按照之後的紀載,昌豨是「叛為備」,也就是說他當時也是跟臧霸一群人一起投降了,
但卻沒有列在割青徐以委之的封賞名單裡,甚至說臧霸傳記載裡,
從泰山軍成立起家到降曹,主要幹部連小名都有紀載的情況下,
昌豨的名字卻只出現在臧霸與于禁一起去討他的時候,
這大概可以推敲出以下幾件事:

1.昌豨與臧霸的關係:
雖然以臧霸傳來看,貌似昌豨跟臧霸並無交集,
但是臧霸早年曾與父逃難至東海,而昌豨是東海人,
可能在此結識然後一起舉兵。至於為甚麼在臧霸傳裡幾乎一字未提,
可能是因為臧霸諸人跟昌豨最後的下場迥異而有所區隔吧。
2.昌豨第一次反叛曹操的原因
雖然維基中日版本都提到曹操割青徐給泰山軍的「厚遇」,
但是實際的封賞名單裡根本沒提到昌豨,
表示昌豨有可能是出於待遇的不滿而反叛曹操。
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待遇,現有的資料太少,就無從判斷了

總之建安五年當劉備在徐州殺了徐州刺史車冑公然反叛曹操後,
昌豨也在老家東海立起了反曹的旗幟與劉備連成一氣,
雖然劉昌聯軍一度擊敗了曹操派來的王忠、劉岱,
但隨即被曹操本人親征擊破,這是昌豨第一次反曹。

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冑,舉兵屯沛。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

之後到官渡之戰為止昌豨的事蹟不明,
但據我的猜測可能投身於袁譚在青州對臧霸的戰線;
蓋昌豨也是青徐一帶一個重要的角頭勢力,袁紹應該不會視而不見不去用他。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指派夏侯淵與張遼進行青州方面的掃討,
而昌豨這時並未繼續「抗曹」的偉大志業,而是很乖覺的投降了。

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這裡一個亮點就是張遼。
張遼在呂布手下時曾經為魯國相,有論者推之他是呂布派去聯絡泰山軍閥的人選,
(甚至可以說高順那一軍的任務皆是如此,不過這是別話)
所以撇開他後頭的場面話不管,可以說他瞭解昌豨,
加上天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個性,讓他敢隻身入敵營去說服昌豨。

昌豨這次投降是在官渡之戰後,等到曹操大致平定冀州後,昌豨復叛。
這次的反叛就比較無跡可尋。曹操既沒有對舊有官員或袁氏降將進行大清算,
南方的孫權也在全力安內與曹操維持良好關係而無暇外顧,
這兩點最大的可能一除去他反叛的原因就有點謎了,
我只能歸納出兩點可能的原因:
或者是他跟陳宮一樣「自疑」,覺得終究曹操未必放過自己,
不過看他之後的態度並未像陳宮一樣誓死抗戰到底,所以這條並不太站得住腳;
又或許,可能是最可能的原因:出於劉備的扇動。
劉備到了新野後仍持續跟曹操有小規模交戰,
曹操北伐烏丸時劉備與劉表雖然無法出兵襲擊其背,
但是利用劉備長期在中原所結下的人脈關係,給曹操找點亂子倒不是不可能的,
昌豨可能就是其棋子之一。加上當時青州的形勢並不算穩定,
也可能造就出昌豨反叛的環境。

這是昌豨第二次叛曹,也是最後一次,
這次來的不是他的老相好張遼,而是另一個老相好于禁,
不過兩人的處事方式是截然不同。

冀州平。昌豨復叛,遣禁征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歎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益重禁。

于禁在殺昌豨這件事上受到了不少非難,
如裴松之就嚴詞抨擊,「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 議,」
「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基本上簡直說于禁有以舊交之頭迎取功名利祿的嫌疑,
不過往好的一面解釋,也可以說于禁了解昌豨的牆頭草個性,
認為放著不管總有一天必會再反叛曹操,為了斷絕禍根而自願幫老闆當黑臉?
不管如何,昌豨的抗曹人生到此告一段落。

史書上向來不缺「反賊」,
不過有的是不想反卻被命運捉弄只能一直當反賊,如韓遂、管承;
有的是眼高手低或根本是純粹為利益所驅使,如笮融;
更多的可能只是想拼命地設法在亂世活下去。也許昌豨也想活下去。
但可惜的是他欠缺一些臧霸有的識人之明跟政治敏銳,使他跟臧霸走上不同的結局。
不過就其他的能力來看,昌豨面對夏侯淵與張遼仍能拖到對手幾乎糧盡退軍,
也許搆不上甚麼一流將帥,事蹟也算不出「五攻不下」,但至少比雷緒同志好得多了。
演義裡羅貫中把臧霸一開始就當成了呂布軍的將領,把昌豨跟其餘泰山中人信手捻來,
當成了一段給許褚無雙的配角,但他倒是還記得泰山軍封賞裡沒他,
所以特別寫他未接受曹操的勸降而離去,就此消失在故事裡。
因為演義裡就沒有特別重要,日本二創裡會提到他就更是極少,事實上大約泰山軍都是如此,
孫觀受到KT重視也不過是近兩代的事,另一名幹部尹禮倒是會不時出現在早期的遊戲裡,
至於昌豨基本上是從未出現過。也許對日本人來說名字太難寫了?

昌豨就介紹到此。
謹以此,紀念那些史書不載,小說家不愛,遊戲公司也不青睞的人物。

引用資料:三國志武帝紀、張遼傳、臧霸傳、于禁傳

創作回應

PC011630
好棒文章~謝謝。
2014-07-07 17:00:23
梅洛
覺得叛了兩次

殺了也不奇怪....
2014-12-28 01:39:54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