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一般向心得】暗い部屋/暗之部屋

阿講 | 2023-10-28 21:55:14 | 巴幣 2 | 人氣 214

個人遊玩平台:PC (實體光盤)





前言
無劇透


看網頁介紹是說由於劇本內容而無法製成出版刊物,只好改為同人製作。敘事方式是不同章節不同人物視角的切換。音樂也是線上搜得到的BGM,不過對氣氛塑造還挺到位的。而呈現方式來說,基本上就是一章頁的文字+隨當下內容變換的背景。背景的風格偏寫實(我覺得應該是建模),上面會按人物當時位置出現會飄動變形的人物黑影。


精太郎被發現與逝去的母親倒在公寓。在那之後,經大人們地安排下鏡太郎被安排到母親的雙胞胎妹妹家寄居,故事由此開始。

敘事的層面來說可以說是無懈可擊。性質上很微妙,要說的話這當然是一個精心編制的故事,但它妙就妙在“故事”的性質像是被隱藏起來了一般。因為並沒有那麼明確的高潮起跌,全靠細緻的描寫和頗為震撼的劇情展開來說事(但用當今的角度來說又覺得是比較常見的展開了)。

人是各自的個體,而不服務於一個主線。因為各有各原先就有的心思和行動邏輯才促成這樣的事,可他們的背景又暗地裡因為家人的關係而互有關係的。一個層面來說,它們會這樣是完全憑他們個人意志的,但另一個層面來說,他們會這麼作故事會這麼進展又是一種註定性的。讓人感受到了因果和命運的存在。要是沒那樣的背景、沒有那樣的父母就不會犯下這樣的事情,所有的事物都能追溯到最初最初的一個根源。一切都有跡可循,從一個支點的崩壞開始全面崩裂。戲劇性卻又實在。是一個什麼都發生了、但似乎也沒有發生,這樣子的故事。

不過要說的話,我覺得瀨戶口雖然寫得很細,好些地方也會讓人覺得“確實會產生那樣的想法”的認同感。但很多地方在感情的表達還是有一種過份淡然和淺層的感覺,更像是一個人暗暗去設想處於各種情景下會有什麼樣反應和想法。缺乏一種情感衝擊力,並不太能從情感方面去牽動讀者。不過我認為能做到這個份上已經是很厲害的事了。




正文
劇透區


孩子是將來的我,而父母是上了年紀的我。“我”的悲劇隨著血緣而流淌下去。

劇中有一幕我是特別有感觸的。

押川家中的哥哥,英,由於家庭環境過份壓抑,離脫家庭的心重。明明上了很好的私立學校卻想著違反規定,打工考駕照。讓打工時認識的女生懷了孕。作為不負責任的父母的孩子,英哪怕只能說“不討厭”女友,也想著絕不能辜負自己的孩子。決然要負起責任的他想要從大學時期就跟高中生媽媽結婚生子的父親那獲得人生上的建議。

跟父親押川謙治坦述了自己讓女友懷孕的事實以後,謙治沒有責怪他,給他講了從前的往事。聽了有著相似過往的英暗暗地想,自己和這個人果然是父子。雖然他一次也沒有向父親抱怨,但他也肯定是暗地裡在自責吧。

無法由衷地怪責父母。雖然是因為父母才讓自己那麼難受。但自己可能也會不約而同地步上與爸爸類似的狀況。在這些時候眾人怪責我的時候獨獨爸爸不會那麼做。


雖然是以亂倫作題材的作品,但本身其實並不怎麼探討這個事實、形成心態,在受害者的層面來說我也覺得描述比較少。僅僅是提供了一個又一個動機。使這個故事的性質更像是“由亂倫而起的悲劇”(兒子是父的親替代品,妹妹是姐姐的替代品,女兒是媽媽的替代品(你們全家吃代餐是吧!)),從破碎家庭的孩子們互相扶持、走到一起的故事。

我覺得《暗房》作為這麼一個題材的作品,它倒不跟你含糊,把最直觀但人人都不敢說的一件事表達出來:那就是實際上這種事情除了當事人的本心以外,沒有譴責。

知乎上關於該話題有一個我認為還挺有趣的回答,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說的是哪怕我們把一切道德指責點撇除以後,單是兩人關係的事實性就足以讓我們否認它。因為我們社會的規則就是如此告訴我們的,又抑或是一種本能。

剛好前陣子我閱讀了以父女為題材的作品:《我的男人》。該作中以觀測者(=旁人)的評價、“神明的不允許”、“人類的界限”來批判這種行為。而該作主人公對這些譴責的回應直接也不直接。“別人能為,父女不可為的事,這個世上沒有”。


另一方面來說,我想這也是它不特別去探討謀殺靈魂的殘忍的原因。畢竟他以“沒有確實的罪”來容許來亂倫,那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那也不過是交媾(不代表本人立場)。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