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Histoire de France - 法蘭克人

帝國人 | 2020-07-30 01:04:49 | 巴幣 97 | 人氣 1180


一、前言

雖然一直強調法國的歷史地位,但近期的文章多半是英格蘭相關(你這個法奸),因此近期我打算將持續更新兩個系列,一個是法蘭西史,另外一個則是上次斷掉很久的拿破崙三世(拿三ㄅ欠),而法蘭西史我打算從法蘭克人一直寫到1815拿皇戰敗為止,資料出處多半出自JSTOR(https://www.jstor.org/)和一些專門的資料,而在開始之前,法蘭克人與法國人的關係實際上是一個奇妙的問題,一般來說法國常常被歸類為拉丁國家,但是她的名字法蘭西就是法蘭克在尾音(K)顎音軟化後的拉丁(C)因此法蘭克(Franc)便成為了法蘭西(France),而有趣的是法蘭克是陽性(masculine)的,而法蘭西是陰性的(feminine)所以其實是從漢子變成女孩子了(X),但法蘭克人並非完全等同於法蘭西人,在法蘭克文明史中,闡述了在法蘭克人到來前,高盧已經有六百萬的高盧-羅馬混血,而十幾萬的法蘭克人的到來,其血統的意義並不大,法國人既不是完全的日耳曼人、也不是高盧人、也不是羅馬人,但他們的融合便是今日的法國人。


二、法蘭克人的起源與興起

法蘭克人(Franks)是起源於現今低地國家的日耳曼民族之一,其名字有''標槍''、''強烈''、''戰斧''等意思,但大多數人認為''自由、誠實''是法蘭克的通俗意涵(比如英文: To be frank),法蘭克人最初是羅馬人的蠻盟(Foederati),相較於其他日耳曼民族如哥德人、阿勒曼尼人、蘇維匯人,法蘭克人最初是羅馬帝國的忠實盟友,在一些歐洲地區的墓誌銘中,可以找到法蘭克人作為羅馬軍隊的一員的墓誌銘,比如在東歐現塞爾維亞一地,便有「rancus ego cives, miles romqnus in armis」的銘文,意思是他是法蘭克人,但也是羅馬軍團的一員,與其他蠻族相比,法蘭克人的軍事力量一直都很薄弱,在五世紀西羅馬帝國風雨飄搖的年代,法蘭克人的擴張也很少被著墨,法蘭克人的第一任領袖法拉蒙德(Pharamond),被視為是一個傳說中的領袖,也不被認為是真正存在的君主,法蘭克人真正凝聚成一個整體,要到克洛維(Clovis)在位,法蘭克人才被真正的成為一個強權活躍於歐洲舞台上。

揮舞著戰斧的法蘭克戰士

三、法蘭克王國的形成

克洛維的父親,希爾德里克(Childéric)統治期間,法蘭克人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部落與城市聯合體,裏頭包括了法蘭克人、羅馬人、高盧人等不同的民族,在希爾德里克之前,法蘭克人已經因為協助羅馬而嘗到了不少甜頭,包括協助羅馬名將埃提烏斯(Aetius)平定哥德人叛亂,以及在對抗阿提拉(Attila)的沙隆會戰(Battle of the Catalaunian Plains)中提供帝國支援,使法蘭克人在西羅馬衰退時,順勢獲得了高盧總督的名號與合法的宣稱權。同時法蘭克人不接受異端信仰阿里烏派(Arius),同時由於長期與羅馬人交往,法蘭克人大抵上尊重羅馬教會,在行政上,法蘭克人甚至有羅馬官吏來統治過自己的傳說,在進入高盧的過程,法蘭克人也逐漸採用羅馬式的教會與軍事制度。

克洛維與其妻,克洛維的英文便是路易(Louis)的原型,歷任法國國王均以克洛維與查里曼為尊

克洛維最重要的兩件功績,便是「接納羅馬公教」與「改制軍隊」,接納羅馬公教的故事大約與君士坦丁(Constantine I)在米維爾大橋之戰(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中,天上顯靈的故事之再翻版,只不過這次加了人妻勸教(),但在政治面來說,其他日耳曼邦國,包括東哥德與汪達爾,都堅信其阿里烏教派的立場,在國內政治上,東哥德人被義大利羅馬人窩裡反,汪達爾也因為其殘暴與黨同伐異的心態,使得國內沸騰,法蘭克人接納基督教除了有歷史淵源外,同時也有擴大號召力的影響,尤其是群龍無首的六百萬羅馬高盧人,法蘭克人運用宗教將統治階級的法蘭克人與一般的高盧羅馬人凝聚成一個新的民族概念,是克洛維打造法蘭克帝國的第一步。在克洛維於武耶會戰(Battle of Vouillé)戰勝阿拉里克二世(Alaric II)後,法蘭克便投入了羅馬教會的懷抱之中。

中世紀繪稿中的武耶會戰

第二件是在更早些年,486年的蘇瓦松會戰(Battle of Soissons),克洛維擊潰了最後一塊羅馬人飛地,同時也獲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養馬場」,在羅馬帝國後期,野戰軍(Comitatenses)系統取代了傳統的公民軍團,野戰軍最早是卡拉卡拉(Caracalla)為了能夠快速馳援各地的邊防軍(Limitanei),而開始加強了騎兵的訓練,在戈爾底安努斯(Gordian II)皇帝時期,騎兵的編隊又更加擴大,養馬需要的最適宜的地帶便是高盧,高盧騎兵素來便聞名於世,凱薩運用過高盧騎兵,在悲劇的卡雷戰役(Battle of Carrhae),克拉蘇(Crassus)的兒子便帶領一支凱薩借予克拉蘇的高盧騎兵,所以當克洛維拿下蘇瓦松後,高盧的羅馬養馬場也開始加速騎兵在法蘭克軍隊中的地位,最終演變為我們日後熟知的查理曼的聖騎士(Paladin)或法國騎士(Cavalier)。

戰後被擒獲的''羅馬人之王西耶格里烏斯(Syagrius)''

四、封建成型

法蘭克人的封建傳統最終從部落王權脫胎成一個封建帝國,要從查理馬特(Charles.Martel)在西班牙對抗入侵的伊斯蘭軍隊算起,阿拉伯帝國在消滅西哥德王國後,一路向北挺進,於阿基坦公國內阿拉伯與法蘭克兩軍對峙,穆斯林軍隊很大一部分的比例是從北非帶來的柏柏爾人,他們在漢尼拔(Hannibal)挺進羅馬時期就被號稱「非洲最好的騎兵」(臉最黑的騎兵),對於從東打到西的阿拉伯軍隊,阿基坦大公國的奧多公爵(Duke odo)雖然在早些年擊潰了阿拉伯的騷擾,隨後又大敗於穆斯林之手,奧多在土爾召集的一支軍隊很快的在波爾多(Battle of Bordeaux)被殲滅,時人曰:「阿拉伯人如同狂風摧殘著木枝一般摧毀了公爵的軍隊」,奧多很快就縮回城裡,同時阿拉伯大軍傾巢而出,奧多自認再也無法抵擋,於是向宗主查理求援,在當時的高盧,發展程度以誰接近羅馬為最高,阿基坦是其中的佼佼者,北方的介入在查理開始了北方統合南方的過程,為了保衛國境線與整合尾大不掉的阿基坦公爵,查理率領了一支軍隊前往南方,史學家推算應該介於15,000至70,000人左右的法蘭克-高盧士兵,抵達前線土爾後,查理馬特很自知的採取了防禦陣型等待著穆斯林的進攻。

阿拉伯人在東方消滅薩珊帝國,一路向西挺進奪取埃及

起先查理守在圖爾城內,穆斯林軍隊不斷的派遣軍隊騷擾,先是焚燒圖爾近郊的農地與劫掠,對峙的六天內阿拉伯軍隊不斷派輕騎兵騷擾,阿卜杜勒.拉赫曼(Abd er Rahman)是穆斯林軍隊的主帥,他熟知阿拉伯軍隊的強項在於野戰,阿拉伯人的輕裝部隊眾多,無論步騎都配有了標槍或弓箭,同時阿拉伯騎兵的威名也響徹地中海世界,對手法蘭克人的部隊相當虛弱,也完全沒有重裝部隊或騎士,但法蘭克士兵都穿著厚重的衣物,十月的高盧正值風寒,不適應冬天的阿拉伯軍隊同時也不擅長攻城,拉赫曼決定在搶完南方高盧的戰利品後撤回溫暖的西班牙,查理因此主動出擊,憑著地形與氣候優勢,以密集的步兵陣線擊潰了阿拉伯人,戰後,查理馬特開始認識到騎兵的威力,以及對南方防線的不穩的憂慮(這種不安到了查理曼時期還在),開始以土地授予有力的身邊親信與地方豪強,加之肥沃土地的開發,使得騎士的發展開始起飛。

這是一張拿著鐵鎚的鐵鎚

阿拉伯軍隊往庇里牛斯山脈以南撤退,在圖爾一戰後,查理獲得了綽號馬特爾(Martel),意為錘子。隨後幾年,他繼續將穆斯林趕出法國。至於公爵奧多則死於719年,儘管他被迫承認查爾斯的宗主權,但他的兒子希望阿基坦能夠獨立於北方人之手。儘管查理希望直接將公國團結起來,然而阿基坦貴族們宣稱奧多的兒子杭諾德(Hunold)為繼承者,抗拒北方來的命令與深入的影響力,阿拉伯人在736年捲土重來,杭諾德沒辦法抵抗,只好再度的,要求查理援助。這場大規模入侵,是海上路線的入侵,同時穆斯林主帥由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兒子領導,誓言為父復仇。

查士丁尼後期的歐洲,阿基坦時常自外於法蘭克國王之外,日後的法蘭西國王一樣要面對叛逆的南方,諸如阿基坦、普羅旺斯等。

阿拉伯大軍於736年登陸於納邦尼(Narbonne)並迅速佔領了阿爾勒(Arles)。查爾斯與杭諾德擱置了彼此的對立。同一年,查理在倫巴第國王利普蘭德(Liutprand)的援助下奪回了部分失土,同時也擊潰了東南方反叛的普羅旺斯伯國,累積足夠力量後,查理此時已經在軍隊中配有了重裝騎兵,相較於真正的,東方式的「鐵火爐」騎兵,法蘭克騎兵不免顯得矮小,缺乏盔甲,甚至說缺乏協調,但查理仍將他們投入了對穆斯林的第二場戰役中,兩軍在納博內遇到雙方的主力部隊,納邦尼之戰(Battle of Narbonne),讓查理的軍事天賦與重騎兵與步兵協調發揮了強大的力量,阿拉伯軍隊在土爾一戰後二度戰敗,自此再也無大規模的侵略活動,而法蘭克王國此時如日中天,封建騎士渴望著更多的財富與土地,等著一位天降王者來帶領他們征伐歐洲大陸。

法蘭克士兵們,重裝騎士已經開始活躍



創作回應

一劍封邪兵燹
頭香 好棒的文+圖 很期待下一次的圖+文.
2020-07-30 22:16:06
帝國人
感謝你~
2020-08-05 22:39:14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