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5 GP

[達人專欄] 淺談死亡:學習與「死亡」相處

作者:綠葉小仙子│2019-08-19 02:30:56│巴幣:101│人氣:1037
  「死亡」這個主題放在我腦袋裡很久了,算是我個人很有想法的主題之一。這次會插隊在親密關係連載之前寫出來,是因為最近自家的阿嬤頻繁入院與出院,父母為此疲憊不堪的同時妨礙到我的自由意識。

  「人家XX(伯父兒子)每天有空就去看阿嬤,你呢?一回家就只想寫文章。」
  「你如果不去看阿嬤會被親戚說不孝。」
  「如果你不去看阿嬤說不定就沒有機會看到了。」
  
  「然後呢?」
  這是我當下立即做出的回應。
  「人家阿嬤對你不好嗎?」
  「沒有啊。」
  「那你為什麼不去看看她?」
  「為什麼要看?即使看了阿嬤病情也不會好轉。」
  「阿嬤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看看自己。」

  
  事實上社會認同的觀感也的確是如此。撇開對自己的親人沒有愛的前提,大多數的人們只要自己對親人有愛,即使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也一定會抽出僅有的時間去看看生病的親人。同時網路上不乏充斥著「如何幫助病人面對疾病」的文章,教導病人的家屬如何面對病人的情緒與負面想法。然而人們卻不曾想過,背後是怎麼樣的原因才會導致病人產生負面情緒與想法──如果病人在思想上能夠理解,在心靈上能夠接受,在現實上能夠面對,那麼親人是不是就不用如此擔心,在病人死亡後剩餘的親人更能夠坦然面對病人死亡的事實了呢?

  「人類缺少對於『死亡』與『孤獨』的理解。」
  (此篇文章僅針對「死亡」主題做討論,「孤獨」主題等之後的因緣際會才會書寫)

  請注意,我這裡用的主詞是「人類」,而非「病人」或是「病人家屬」。
  這兩個主題並不是只有病人及其家屬才能學習的專利,反而是身為一個人類必須要去學習、去面對、去正視的主題。畢竟平時如果不對死亡有更多的瞭解,當自己未來真的要面對死亡的時候就會因為未知而惶恐不安,恐懼纏繞於身地迎接死亡。在沒有任何的學習之下,極少數幸運的人能夠藉由他人的輔導從陰霾離開,心中僅是保留著回憶繼續走下去。絕大多數的人不是懷念、哀傷與悼念,就是只能像是陷入泥濘一般,久久甚至是一輩子仍然無法釋懷。
  

  一、死亡的定義。

  目前社會認知的死亡定義皆是「心肺死」、「腦死」或是「腦幹死」。但我認為除非是強調「人類的死亡」,否則「死亡」這兩個字如果只是限定於「生物學」的角度,這樣的定義顯得非常狹義。社會對於死亡的定義只是解釋「死亡的原因」,也就是人類喪失了身體特定部位的機能就算是死亡。我認為「死亡」這個名詞不單單只適用在「人體」身上。更進一步地說,我認為死亡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類型。

  實質上的死亡。
  ►自己的死亡。
  ►親人的死亡。
  ►朋友的死亡。
  ►自己所愛之人、事、物的死亡。例如動物、公眾人物、團體、公司、作品的完結、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的物品破損、對於自己具有重大意義的建築被拆除等等。

  概念上的死亡。
  ►關係的死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斷裂即屬此類。例如師生的課程學期結束、朋友畢業後各奔東西、伴侶的分手、夫妻的離婚、上司與下屬的離職、活動的一面之緣。
  ►身體的死亡。身體內部或外部有了缺陷,導致身體或感知的行動無法與客觀上認知的一般人相同。例如失去手腳、失去五感、失去控制身體的權力(身體衰退、吸毒)等等。
  ►精神的死亡。自己對於外界的事物感到無趣。例如無力感、怠惰感、厭倦感、疲憊感。
  ►思想的死亡。例如無法認知與保持「自我」的意識、主動放棄「自我」的思考、被家庭、社會或是政治侷限自己的思想,導致自己無法擁有或是不敢公開表達開放且自由的思考。
  

  二、死亡的意義。

  不論是實質上還是概念上的死亡,也不論是基於傳統觀念,基於宗教信仰,基於死亡的假想,基於未知的力量,人們每每遇見死亡或是與死亡具有極度密切關係的議題──例如「分離」、「死刑」或是「自殺」──總是避而不談。然而人們越不願意認真正視死亡的背後,越會對死亡產生害怕與不安感。因為如同我在文章總是提到的,人會害怕未知的事物。因此在這邊我想簡單地跟你讀者們淺談死亡的意義──如果要一一論述歷史上那些探討死亡的意義的古人,我想篇幅可以直接再寫一篇文章了。


  (一)彰顯一個人類存在於世界的價值。
  如同考試需要限制時間才得以展現一個人的實力,人在面對不同的死亡事實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會根據自己與該死亡事實的「過去總體互動印象」來判斷「自己對於該死亡事實的重視度」。縱使不是每個人類都會重視每一個死亡──是的,我打字的這個當下還有人類死亡著,但我對此不但還不知情,甚至毫不關心──人們還是會注意、關心自己能夠注意到的死亡。例如保羅沃克的死亡轟動全球,各式各樣哀悼的文章與留言洗捲網路,連我一個沒有看《玩命關頭》的圈外人都變得認識他,從而瞭解他的生平事蹟。再例如2016年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兇手王景玉,明明事件本身對於社會大眾而言事不關己,社會輿論卻一面倒向「冀求對方以死謝罪」的發聲。

  (二)給予人類無比的勇氣面對困境。
  歷史兵法古書《孫子兵法》將人類的死亡利用得淋漓盡致。孫武在九地篇(介紹九種戰場地形)後半段提到「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現代將這段話稱為「置之死地而後生」。人類會因為生物天生對於死亡的恐懼,身體會大幅度地提升生理與心理層面的能力──「人急懸梁,狗急跳牆」或是「得知自己癌症活不久之時選擇一直沒勇氣行動的出國旅遊或是高空彈跳」都是很好的舉例。
  只是「抱著死亡的決心」是把雙面刃。如果人類將純粹且偏激的情緒投入其中,這樣的人類在此時不但沒有了人類的理性與感性,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更是已經放棄了身為一個人類最根本的東西「生命」。他們鋌而走險,不擇手段。寧為玉碎,不願瓦全。如果遇到這樣的人,你能夠離他們多遠就是多遠;如果你自己就是這種人,或是偶爾會有這樣的想法,或是你想幫助這樣的人,那麼我想邀請你,在你發生這樣的想法當下練習詢問你自己「為什麼」,並且不斷地回答這些「為什麼」。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自己找回理性,同時激烈的感性逐漸緩和。
  然而這樣的方式只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對於失去理性的一般人來說這樣的練習不容易。如果自己發現自己容易產生「不良的死亡決心」,那麼我會先建議你找自己能夠信任的家人、朋友或是網友聊聊天,說說自己目前的遭遇。如果在說完之後情緒仍然相當嚴重,那麼我會希望你能尋求專業且正式的醫療協助。

  (三)人類最後一個「自主」的選擇。
  在找這一節的資料時偶然發現到這篇「自殺可以解決問題」文章(作者同意轉載)。看完我把我所寫的草稿全部刪掉,決定直接引用這篇文章──即使這篇文章的作者文筆不是太好,發表不到一年的文章能夠有二十萬以上的點閱以及數不清的支持留言已經足夠肯定文章的深度與質量。另外雖然我在這邊附上自己整理並且修改文字語意通順的重點懶人包,不過可以的話我由衷地希望讀者另外花時間點進去閱讀。畢竟我不會通篇照抄,重新整理的內容在讀者角度的解讀也有可能與原文有出入。

  ►問題的嚴重程度等於「當事者乘以事件」。因此請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認為「這事情沒什麼,是別人太小題大作」,也不要恣意妄為地認為「只要努力,沒有什麼過不去的檻」,更不要擅自說服他人「這就是社會,你要學習去習慣、去適應」。
  ►不是所有人類都能夠正向思考,也不是所有人類都能夠順利地、完美地解決人生中所有問題。每個人類絕對都有自己過不去的檻,只是自己有沒有發現罷了。
  ►自殺對於當事人而言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同時也放棄了未來會面對所有事件的機會──不論其結果是正面的快樂還是負面的痛苦。
  ►自殺與安樂死不同。自殺不但會感到痛,行為本身在社會上被人們視為「逃避、不負責」。安樂死則是一個「無痛,而且有尊嚴」的行為,肉體沒有受到外在的傷害,完整地離開於世。
  ►生長環境影響一個人對於自殺與死亡的態度。
  ►自殺者不需要為他人的感受負責。
  ►「自殺不是膽小鬼的行為,是一個決定,很艱難的決定。相信我,選擇自殺一點也不簡單。」
  ►「為什麼我們有各種人權,卻不保障死亡權?為什麼我們支持各種生產津貼,卻沒有一條協助送行的法律?」
  ►「為什麼死亡不是一個權利?為什麼我們能為了很蠢很自私的理由生小孩,卻不能為了小孩的感受而放手讓他們自殺?」
  
  我個人支持自殺這個行為,但不贊同「盲目的自殺」。我認為死亡是件嚴肅與莊嚴的事,安樂死需要透過極為嚴格的評估與審核才能執行。至於評估是怎麼樣的評估,現今國外是這樣評估的。

  ►一大筆錢。以文章舉例的數據換算過來,需要至少三十萬台幣。
  ►身患無法治癒的疾病,身體承受無法忍受的痛楚或是失去活動能力。
  ►兩位醫生開立的診斷書。
  ►病患需意識清醒,充分認知安樂死定義與程序。
  
  然而對於這樣的評估方式,我個人認為有幾點有待改善。
  ►任何人都該要有自己選擇安樂死的權力,而非限定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
  ►不應該只有「生理」無法承受才能安樂死,「心理」如果經過評估──例如經過多次的輔導、諮商與治療──確定無法修正、無法承受後也該要能被安樂死。
  ►開放「人還在意識清醒,並且充分認知安樂死定義與程序」的情況下簽署「安樂死同意書」。如此一來不需要等到患病後才能申請安樂死,也能確保當自己患病後意識不清還能執行安樂死──就像「器官捐贈同意書」這樣。
  


  人類的心靈可以很脆弱,也可以很堅強。人們心理的傷害與陰險能夠說是「全部」,都能先被「讓人安心、溫暖且和樂的家庭,以及快樂、健全且關懷的校園」環境先行預防。即使受傷了,絕大多數的傷也能透過與自己信任的人聊聊天,阻止心理負面的發展。就算很不幸地被突破了前面這兩道防線,社會還有助人四大範疇「教育、輔導、諮商與治療」來幫助受傷的人,讓人們不至於絕望到想要並且真的自殺。只是這套社會推崇的理想藍圖卻是在現實不論哪個國家都難以做到。我認為問題出於「資本主義的社會興盛,導致人文教育沒有紮根落實在每個人的心中」。

  ►許多人民被資本主義教化成「向錢看、向效率看、向利益看」的動物。許多人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理需求而汲汲營營地工作,卻忽略了自己做為一個人類根本上的需求;企業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而想盡辦法,即使行為本身出現了根本上、法律上或是道德上的錯誤;政黨為了追求自己黨團的利益,費盡心力也要讓自己得到執政黨的位置。
  ►資本主義產生的競爭心理讓社會陷入緊張。許多人民不願意輕易地相信他人,對於他人容易先抱著懷疑、不信任的態度;企業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擁有的技術,深怕自己賺不到錢;政黨不願意思考法案的正當與公正性,總是讓好的法案難以通過,不好的法案卻想要快速通過。
  ►資本主義的心理已經扭曲了許多人民的性格與價值觀。加上沒有正當的教育,導致許多人民不論是生理、心理、想法、思想、行為、專業領域、職業等等,總是無法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並且尊重不同的人。
  ►其中有些偏激的人民會透過關係、言語、肢體、性與網路來攻擊他人。如果你能理解這些攻擊背後的原因──察覺他人背後的迷惘、失落、擔憂與悲傷,又或是也許只是沒人舔他的奶頭──進而還以理性的邏輯與微笑,那麼你很幸運,你通過家庭與學校擁有一個很棒的人格發展。然而如此順遂的發展在社會實在難得可貴,在這之外多的是受傷,是憂鬱;是反擊,是憤怒。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沒有得到幫助──或是已經無法透過幫助回復──的弱者只剩下「極端」的選擇──消極性的「自殺」與積極性的「報復」。


  當然不只是資本主義才會導致自殺的問題層出不窮,其實反而還得反過來說「自殺最大宗的原因不是來自於資本主義」──我會特別說資本主義只是因為這是台灣的自殺原因源頭。其他國家已經不是人類社會發展上哪個主義的問題,而是從人類的根本發展就有了偏差。例如中國的民族迫害緬甸的民族迫害印度的女性卑微瑞士的高標準民族性日本的自我壓抑民族性韓國的工作壓抑民族性等等。

  「社會不會如我們所想的那樣美好,也不會如我們所想的那樣黑暗。但是當黑暗的人遇見黑暗的社會釀成禍害,社會總是只會撻伐前者而不追究後者。」

  「一個人要產生『自殺』的念頭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時間。請不要等到人類對於社會產生絕望的時候才想要力挽狂瀾,也不要說著像是『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這類對於受傷者本人而言不著邊際的話。」

  「預防自殺其實沒有這麼複雜。不用這麼累,也不需要依賴助人工作者,只要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都能『尊重』、『包容』、『友善』他人即可。如果沒辦法做到,那麼請社會尊重自殺者最後一個『自主』的選擇。」

  「最後再次強調。自殺不是膽小鬼的行為,是一個決定,很艱難的決定。相信我,選擇自殺一點也不簡單。」


  (四)認知「死亡」的存在,學習與「死亡」相處,進而從中得到學習。

  「不明白死亡的原因就死亡了,總想弄個清楚才願意承認死亡。」
  「已經有了死亡的預期,但直到死亡前還是沒辦法做好心理準備。」
  「死亡事件發生超過兩個月,仍然無法脫離事件的陰影。」
  「不論事件過了多久,心中仍然帶有執著與掛念。」

  如果你有以上其中一個現象,代表你尚未了解「死亡對於人類的意義」。


  相信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們都聽過「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這句話。只是聽過的人有沒有理解到這句話背後的涵義與精神,我想只有極少部分幸運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

  人類獨自地來到這個人界,最後也會獨自地離開這個人界──人界將這兩者稱為「生死」。生死本身一體兩面,新的開始終究會結束,結束終究會迎來新的開始,不論是實質上或是概念上皆是如此:沒有生命不會死亡,沒有關係能夠維持永遠;事情不論好壞總有落幕之時,不會沒有結束的一刻;時間不會停留在某一個當下;景物不會永遠依舊。

  「生死」在人界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類遇到死亡時總是不願面對死亡的事實。原因大致上可以歸咎以下兩點。
  
  ►人們對於死亡不夠認識,因此面對死亡時總是任由情緒控制自己。
  ►人們認為死亡是負面的結果。因為死亡取走了我們曾經珍愛的人事時地物,破壞了當下生活的和平。
  
  社會上對於這些無法排解死亡事實的人進行悲傷輔導。不過我認為不論是社會還是人們,大家對於死亡的想法與處理還是停留在表面──也就是「死亡就是悲傷」,「死亡就是哀悼」的前提。

  ►死亡只能是悲傷的事嗎?
  ►死亡帶來的只有負面的影響嗎?

  前面我也說了。生死本身一體兩面,新的開始終究會結束,結束終究會迎來新的開始。例如分手讓你的人生增加一段感情的經驗,對於愛情有更高的學習與體悟,在下一段愛情將會表現出更好的自己;透過親人的死亡體悟到生命的真諦,對於自然的生死多一份了解。你對整個世界與生命提高了一個認識的層次。你不再侷限於汲汲營營的職場生活,而是努力追求自己內心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隨著經歷每次的死亡,你的生命與心靈就會越發成長。等到你能夠看淡世界上所有人事時地物的瞬息萬變,情緒不再更迭,不再留戀生者與死者,那麼你做為一個人類真的成熟了。
  
  另外對於死亡的人而言,死亡也不會是件悲傷的事。因為他們已經有了明確的死亡目標與決心,知道他們的死會鼓舞活著的人繼續前進。以過去來講,二戰美國的原子彈選擇丟在廣島和長崎而不是東京和大阪就是最好的例子;以現在來講,反送中就是最好的例子。


  (五)具體的「看不見的神秘力量」。
  
  在現今講究科學的年代,人們對於神鬼、宗教或是打著神秘力量名號的職業──例如命理師、塔羅師、寵物溝通師──總是抱著半信半疑或是詐騙的態度。但「生命的發生」和「死亡的到來」都是科學無法驗證卻實際上存在的神秘力量:沒有人能夠預知與阻止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因此即使上述那些東西還沒有辦法確切證明真實,光就「生死」這點就能肯定「人類看不見的神秘力量是真實存在」的了。


  三、死亡的世界。

  關於「死亡的世界」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公認、可信或是詳細描述的說法,只有「死亡的後續」各方眾說紛紜。這邊和各位讀者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內容,以及自己認為的死亡的世界。

  ►佛教:人類死亡後會輪迴轉世於人界,直到修練至「涅槃寂靜」的境界。
  ►基督教、伊斯蘭教、埃及神話:人類死亡後會被耶穌(真主、阿努比斯)審判。惡者下地獄,善者耶穌(真主、奧賽利里斯)會將之重生。只是埃及神話的重生會回到自己的身體(如果有保存良好的話),而非重新再生新的身體。
  ►希臘神話:一般的人類死後都會下地獄,只有英雄或接近神的人類能夠上天堂。下地獄的人類還會分「善人」、「普通人」與「極惡之人」三種等級,藉此分別好壞。
  ►北歐神話:人類死亡後會到「海姆冥界」。一個冰冷多霧,沒有日夜之分的地方。
  ►瑪雅神話:人類自殺後靈魂會上天堂,身體被拋入深谷。原因如上頭所說,自殺是一個勇敢的選擇。

  我認為的死亡世界。
  ►靈魂分成「神魂」、「鬼魂」與「人魂」三種類型,同樣地依照性質也分成「神界」、「鬼界」與「人界」三個居住區域。
  ►這裡的神魂並不是指人類世界的「佛陀」、「耶穌」或是道教等等眾多神明。這些神明只是人界發明出來給心靈弱小、受傷的人類,讓這些人類有一個精神依託所在,不至於精神崩潰而放棄靈魂在人界的生命。
  ►靈魂是操縱者,身體是帳號。即使人類的身體死亡了,對於靈魂而言並不是真正的死亡。
  ►神、鬼與人之間沒有誰好誰壞的差別,各自都有好與壞的神、鬼與人。
  ►神、鬼與人都會有自己的身份與職務,並不是說靈魂脫離了人界就能安年享樂。
  ►神界與鬼界的地區相連在一塊,並不是分隔兩地。
  ►神界與鬼界到人界需要藉由傳送門移動。人界不能直接抵達神界與鬼界,只能透過夢境或是死亡暫時來到神界的限制管理區域。
  ►升級成神魂或鬼魂的靈魂通常會在神界與鬼界活動,不再下來人界。如果神魂或鬼魂會下來人界,只有三種原因:公事、懲罰與免除神鬼魂資格。
  ►人魂是靈魂最初的等級。人魂會在人界重複地活動,直到達成某個等級與成就才可升級成神魂或鬼魂脫離人界的束縛。
  ►人魂在人界的起始會採隨機亂數,之後會依照人魂在上一次的人界活動表現來決定下次重生於人界是怎樣的型態。這個型態限定於能夠表現出「生命現象」的生命,像是動物與植物即是經典的例子。
  

  四、總結:是時候該「面對死亡」了。

  這邊想邀請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來思考。如果有天──這個有天甚至可以是今天或是明天──你的父母親或是伴侶死亡了,你會以什麼情緒面對?你有什麼事必須要做?你會做些什麼其他的事?父母親或是伴侶為你的人生帶來什麼?你現今安逸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會不會懷念過去一同互動的哪個橋段?有沒有遺憾了什麼事?

  其實死亡如同英雄聯盟裡犽宿的經典台詞「Death is like the wind, always by my side」一樣,死亡就像風一樣伴隨在自己身邊。人類如果能在平時就做好「學習與死亡相處」,「習慣死亡的存在」,「做好隨時迎接死亡的準備」,那麼當死亡來臨時自己就不會不知所措、難過得死去活來。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然後迅速放下傷痛並且不對未來產生餘下的陰影。

  至於你問我「當我面對死亡是怎麼樣的想法」。我會先是感慨生命的消逝,再來感謝這個生命帶給我人生的影響,最後像是沒有發生任何事一般繼續活著,未來也不會掛念於心頭,頂多偶爾想起時會再次感慨生命的消逝──不過我知道沒有學習過的人要這樣的程度很難。我能夠有這樣的想法的前提在於「我本身已經有過這方面的天賦與學習」。在明瞭了死亡的意義,我懂得珍惜每一刻與所有人事時地物的互動的當下,深切地感受每一個互動帶給我人生的影響,因此我對於所有的死亡都不會感傷,都能夠平靜地面對所有的死亡。

  建議讀者可以試著從比較小影響的死亡──像是分手、職場上的朋友因故離別、與物品的訣別等等──開始練習如何面對死亡:認清死亡的事實、正視死亡的情感與理性接受死亡帶給自己的學習。當你能明白「一期一會」與「相聚有時,後會無期」的精神,你會發現你自己能夠平靜地接受死亡的事實,原來死亡發生了,我們並不會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無助──因為你理解到那些曾經的互動並沒有隨著死亡消失,而是化作前進的動力容納在自己的生命中。


  最後我個人對於自殺還有一個想像:不論是VR還是現實製作的體驗館,如果有人能做出「體驗自殺的感覺」,我想「認為自己走投無路,最後選擇自殺的人」會不會少一點呢?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50032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4 篇留言

Hasturˊnis
體驗自殺啊~
我倒是曾經想過
「如果可以無傷復活,真是想死一次試試看呢」

08-19 08:34

路過的阿閃
體驗自殺跟rpg有點像,這種體驗如果現實發生的話可以給予人們很大的教育意義,只是怕自殺的疼痛傳導過於真實導致身體不適之類的

08-19 16:59

一劍封邪兵燹
人都是會死的 要看怎麼死的.

08-19 19:10

浩東流
為甚麼我覺得整篇文章看下來,你其實就只是想為你不想去看阿嬤找藉口,以為除了自己跟少數人之外,其他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都是錯的。我的阿嬤就不害怕死亡,老伴去世時阿嬤的悲傷是因為愛人的離去,以及知道以後少了一個人的陪伴,而當阿公病重時,我們家也都有去陪伴她,也不是因為死亡,而是因為我們在場的時候,阿公可以比較不去想病痛的事情、減緩他的痛苦,如果我的理解錯誤,可否請你講一下你覺得是否該在文章首段的情況下去探望您的親人?

08-20 07:00

綠葉小仙子
我只是提出我的觀點,並沒有提及誰對誰錯。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502423
如果看完還是想要我單獨回覆你,那麼還麻煩你到這篇新文章底下留言你看完的新想法了。08-21 00:43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5喜歡★asddanny1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達人專欄] 淺談親密關... 後一篇:淺談死亡:學習與「死亡」...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s88724香菇
畫畫好難啊..(☍﹏⁰)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7:00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