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1 GP

第三章之二、耳機先備知識,款式介紹篇

作者:TeIRyoU│2019-06-27 01:43:35│巴幣:1,020│人氣:747

本章按照耳機款式的不同類方法來說明

 
1、照配戴方法

(1)   耳罩式
  基本上就是完全罩住你的耳朵,戴在頭上。特色是比較不傷耳,因為離你的耳膜比較遠;單體(發聲構造)比較大顆,比起小單體的耳道式,空間感比較大,再給足電力下能給出比較多的動態表現(震撼感與層次感)。不過因為尺寸較大,導致重量較大脖子容易痠以及容易悶熱(冬天保暖好物)的問題。

(2)   耳道式
  直接置入耳道也且通常有繞耳設計降低從導線傳來的噪音震動以及增加配戴穩定度。特點是隔音效果很好;單體尺寸小,延遲少(對訊號反應速度快)殘響少(不會拖泥帶水該停不停)。不過比起耳罩式,空間感比較小、動態感比較不足,也因為塞在耳朵裡,所以對使用者的耳型很有要求,不符合很容易不舒服、有異物感甚至疼痛(這點請在購買時特別注意)

(3)   耳塞式
  基本上跟耳道式很像都是塞在耳朵裡,但不同於耳道式的地方是它並沒有塞進耳道裡,只是放在耳道口而已(平頭的款式)。隔音效果不如耳道式,有漏音及隔音性不佳的問題,基本上只會出現在低階款式裡(一兩百塊的那種價格),因此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不再贅述。

(4)   耳掛式
  掛在耳朵上的小耳罩,整體特點就是介於耳罩是跟耳道式之間,不過因為自己沒有太多接觸,故也不多提到,請有興趣自行接觸。



2、  隔音性(耳機構造)
關於耳機結構有分為封閉式、開放式以及半封閉,這些設計對聽覺上的影響是顯著的,也同時會是影響我們挑選耳機的重大因素。

(1)   封閉式
  這是最常出現的耳機結構,如同字面所述,其配戴設計為封閉空間。
  相比起另外兩種設計,有著優秀的隔音效果,不但阻絕外界聲音干擾,同時也防止內部聲音的散逸特別是低音,因為低音相對於其他頻率是會常朝四周擴散,故不具備方向性,舉個例子:坐車時的轟隆聲、蹬地板或拍桌子的悶響、大鼓,不會特別往哪個方向的感覺,但其他聲音就非如此了,容易被擋住干擾。同時人對於聲音的感受很多都是來自身體的感覺,並非只有聽覺,特別是低頻。

  故這類型耳機有隔音好,能夠滿足多數消費使用者的個人享受需求,不受外界干擾及不干擾外界成為最大宗設計,也同時具有低音豐沛磅礡的優勢。缺點是密閉空間導致殘響不斷在內部堆疊不易消去、空間感相對狹窄以及悶熱需求等問題。

  這邊提一下對隔音效果特別特化的抗噪耳機,其原理為偵測外界的聲波(常態性的)同時建立一個同樣頻率的反向聲波,兩者抵銷形成物理學上的破壞性干涉,這也是為甚麼抗噪耳機對於常態性的噪音會有不錯的效果,但對於不固定、突然的噪音無法有效降噪的原因(畢竟會有晶片運算的延遲問題)。因此它會需要額外電力來執行這項工作。(不過對於降噪耳機沒有甚麼接觸,故不知道其目前科技狀況如何,還請有經驗的使用者大佬來分享。若沒有特殊需求,降噪耳機在音質本身的CP值並不如一般耳機,還請各位自行斟酌。)

(2)   開放式
  耳機結構上並沒有設計成封閉結構形成密閉空間,而是在機殼上保留空隙、孔洞讓聲音、空氣能夠流通

  其優勢在於可將過多的聲音導出,解決前述聲音堆疊之問題、擁有較大空間感以及較為自然的聽感(因環境中的一般底噪仍舊能透過孔洞進出,形成類似一般環境的聽感,甚至自己的拍手、打節拍都會融入音樂中,而不似封閉式被關在錄音室內受限且不容許其他噪音加入的感覺)

  其缺點是不能在吵雜環境中聆聽,會嚴重受到干擾,會漏音將你的音樂分享給其他人聽,且低音的動量會比較不足,但能透過打造好環境及用前後級設備彌補、支撐其不足。此種設計較常出現在中高階機種,較少出現在低階或百元價位,畢竟那種價位的大多數需求只是不吵別人或別被別人吵,而該區間的解析度及分離度也無法展現開放式的優勢。

(3)   半開放
  看完上述兩項的敘述之後會發現兩者呈現強烈互補,優勢對應著劣勢,而半開放就是介於其中,綜合兩家之長與短,個人偏好將半開放仍舊視作開放式來理解,畢竟在使用上只是開放式的問題比較沒那麼嚴重而已,整體而言不太需要糾結是開放或半開放,只要是有開放的都有隔音差、漏音等問題。

3、與訊源的連接方

(1)   有線
  最傳統常見的連接手段且技術成熟,有延遲少、品質好、不易有雜訊、價格上比較便宜等優勢,主要缺點就是有一條線不是很方便。在價錢上比起需要開發傳輸技術及電池技術的藍芽耳機,同樣音質實力的有線耳機自然比較便宜。同價位下音質層面CP值較高,建議沒有特別需求的用戶優先選擇有線耳機來作首選目標群。

(2)   無線(藍芽)
  相對新興的接方法,好處是只要訊號連的上想用甚麼姿勢都好,躺著聽、坐著聽、趴著聽,都不會有線的干擾問題,十分的方便。但缺點是目前的連接技術以及其他電訊的干擾,導致在聆聽時會有訊號延遲以及音質不如有線耳機來的好,特別是兩邊耳朵是分開的那種,像是Airpod這種類型,兩邊訊號延遲不同的問題更是明顯,還有電池續航問題。故在選擇時若非特別便利性有特別要求,還是建議以傳統有線耳機為主

以上三種款式向度會決定你在享用音樂時的品質,在選購時應優先考慮。


4、發聲原理(單體種類)

  單體可以說是耳機最為核心的部分了,沒有單體耳機連發出聲音都做不到,雖然耳機的發聲原理都是透過振膜去震動空氣形成音波,但關於如何驅動振膜卻有許多種方法,以下只對較常見的幾種做特色介紹,關於運作原理還請自行閱讀補充連結或自行查找。目前單體種類有十分多種,有各自的優缺點及擁護者,至於對耳機挑選並非需要特別考慮的事情,還請各位別執著於單體類型,隨自身試聽感想挑選即可

(1)    動圈耳機
  動圈是最常見的款式,也是發展最久最成熟的技術,其特色為一個發聲單體就可以包辦全部的頻段工作,不過振膜與外殼的材質及外型都會影響到聲音的表現,給予廠家製作出更多風格的自由,但也成為追求零失真的難題。

  其優勢為聲音定位能力結像力比較好,而且因單體結構較大,在聲音的動態表現與力道表現能夠給予足夠的支持,特別是低音的下潛(延展)與力道。其缺點是因單體結構大,反應速度不如動鐵,訊號驅動振膜會稍有延遲,及訊號結束後振膜的慣性導致較多殘響,在精準度反應上不如動鐵來的靈動、快速,聲音的細膩度也稍差。不過大多數的結構性問題在現在都已經獲得大致的解決,所以上述的缺點都是在與不同類型的單體比較後所呈現,目前已經不會有十分明顯的缺陷了(有的話大概是廠商的問題)

 
(2)    平衡電樞耳機(俗稱:動鐵)
  此種耳機不是像動圈直接用線圈推動振膜,而是透過機械連接間接推動震膜,故聲音較不受單體及外殼的材料和外型所影響。其特色是單體十分小,故都是做尺寸不大的耳道式耳機。
  其單體特色為非常輕巧的靈敏的反應速度中高頻聲音十分的細膩精美,但因為單體小,難以提供如同動圈耳機那麼豐沛的動態,特別是低音。

  其單體還有一個特色是原理結構限制導致其作用頻段較窄,故在擅長作用頻段外的頻率表現會有嚴重的衰減問題,而動圈衰減的狀況則較為和緩。目前對於該問題的解決方法是透過許多擅長不同頻段的單體所組合,達成總曲線如同動圈一樣都在可接受範圍。理論上越多頻段的單體組合能夠降低頻段斷點達成更平滑的曲線,像目前最誇張的單體數量為18顆單體所組成的耳機,也因此組合特性成為客製化耳機的主流單體選擇,不過其技術難題為各單體的頻率曲線疊加及訊號分流等問題,對於廠家技術會是很大的考驗。


響應頻率系表示在一樣訊號強度下耳機對個頻段的訊號大小



透過更多不同頻段的單體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響應曲線(紅線)

     以上兩種為最主流的兩種單體類型,價格範圍十分的廣泛,與前後級設備的可組合性,大大增加其可玩性。接下來要介紹的兩種類型都是十分昂貴,耳機價格萬元起跳的種類,不推薦入門玩家接觸,當作知識了解一下就好。

(3)    靜電耳機(電容式)
  技術內容請參見下列連結。其特殊的驅動原理讓它有十分精準靈動的表現,常被認為是最好的驅動方法,不過其對提供電流的耳機擴大機有特殊的規格,通常會是耳機與擴大機一起賣,對玩家來說其對擴大機的特殊技術規格的限制導致其可玩性降低,對喜歡自己去搭配設備打造風格的玩家是不討好的推力。

(4)    平板
  技術內容一樣參下。原理跟動圈差不多,不過在早期因為技術問題,導致其沒落,直到近幾年技術限制得到解決才重新回到市場行列,特點是能提供比動圈更強勁的動態。

以上就是耳機款式的基本介紹,接下來會講解耳機的設計導向,還請繼續支持。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44070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2 篇留言

Pomelan
  來說說我的降噪耳機心得:

  我覺得降噪耳機超級無敵吃廠家科技水準,過往幾乎是BOSE獨霸,近期則是SONY崛起(WI三兄弟根本海放眾人)。當初會入這個坑是因為在BOSE的展售點聽了QC20,那種瞬間進入寂靜的感覺實在太令人晶彥,喔不是,我是說令人驚豔。那時候大約是2014年,降噪市場還不大,上得了檯面的製造商屈指可數,而且效果差距極大。因為戴眼鏡的關係,耳罩式並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內,而入耳式降噪中,BOSE的效果可說是狠甩其他人半個世紀。

  第一副降噪就是QC20,先說說優點:1.降噪技術提供了非常安靜的聽覺體驗,尤其搭交通工具的時候,優秀的隔音效果真會讓人上癮。2.鯊魚鰭耳塞提供了優異的舒適性,不同於普通耳塞,特殊造型使長時間配戴也不會不適。3.聲音方面儘管有降噪,但表現還是不錯,雖然不如高階耳機,但對比中低階已相當出色。

  再說說缺點:1.為了降噪效果,沒有播聲音或聲音小時,會有白噪音問題,持續出現彷彿雜訊的聲音。2.因為有降噪單元的關係,耳機線上會連著一個小盒子,在收納上並不十分方便。3.當配戴者所處的環境,氣壓瞬間改變時(例如:車門關閉的瞬間、房門關閉的瞬間),耳壓也會瞬間改變(有如用手掌忽然蓋住耳朵時的衝擊感)。

  後來覺得耳機線很麻煩(ㄅ歉我就是個又癈又懶的傢伙),加上新手機沒有耳機孔(我X你U11),就轉進無線降噪的領域了,時間大約是2018年,降噪市場有了點改變,新一代頂尖好手SONY出線,他家的WI-1000X就成了我的最終選擇。(在此補充,U11其實有附TYPE-C接口的耳機,而且具有降噪能力、24bits解析度,還有奇妙的耳道聲納探測調音技術,但!是!降噪效果連QC20都比不上,而且聲音表現也敗給QC20,最後淪為抽屜裡的收藏品。)

  優缺點只提幾個進步的地方,WI-1000X的降噪經過多年精進,已經比QC20好,白噪音問題也更不明顯(這大概很難根除),而最大亮點則是音質飛躍性提升,SONY的LDAC藍牙編碼技術,提供最高96kHz取樣率、32bits解析度、990kbps傳輸速度(但播放裝置也要支援,U11升Android 8後剛好可以),儘管數字無法全然代表音質,但要和有線耳機較勁已不再是妄想。

  以上就是一點心得(這麼多字你跟我說一點?),這還是我第一次在別人家的小屋留這麼多字,希望不會造成困擾XD

06-27 03:41

TeIRyoU
原來如此,真是收穫不少,每個人的耳機科技樹的點法都十分不同的說。至於字數太多?不存在的問題,能夠跟別人交流討論對我也有很多的幫助,了解不同的耳機領域,畢竟這圈子的知識含量與金錢需求是很驚人的(雖然認識的店家會讓我白嫖),透過別人的經驗可以避開不少不必要的麻煩XD

06-27 05:53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1喜歡★david1999331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第三章之一、耳機先備知識... 後一篇:第三章之三、耳機之使用導...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sakima55詐騙季來囉?
晚上公司老闆說帳號被限額5萬,這麼晚了沒打電話傳訊息感覺詐騙,在知道對方限額是10萬下直接無視。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2:42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