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不正常的國家(下):中國霸權崛起的影響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19-06-16 13:18:21 | 巴幣 52 | 人氣 570

    
在我開始寫這篇文的同時,香港大規模的反送中遊行暫時落幕,不過預計還會再發動更多規模遊行。香港政府也宣布送中條例『暫緩而不撤銷』,嚴重的衝突跟對峙持續瀰漫著。
 
以同理心的角度來看,我的確希望香港民眾能度過難關。不過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一直以來處心積慮在擴張影響力跟滲透威嚇、試圖逐漸主導國際輿論來看,處境並不樂觀。
 


書名: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作者:阿里夫.德里克  
 
ISBN:9789869604840
 
這一次要介紹本書後面兩章,分別是『文化特洛伊木馬:孔子學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霸權的追尋』以及『全球現代性的文化與政治困局』。
 
  在第四章文化特洛伊木馬中,德里克提到了中國霸權對歐美國家學術圈的全面性滲透跟影響力,並企圖完全掌控相關話語權並舉例以二零一四年的一場學術會議為例:
 
  2014年七月,歐洲漢學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EACS)第二十屆雙年會上發生了一件醜聞。

與會人士一拿到議程手冊,便發現主辦單位將其中的兩頁給撕了,此舉顯然是因為漢辦主任許琳女士堅持所致─漢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機關。

歐洲漢學學會調查事件後發現,按照許女士的說法,手冊上某些內容摘要「違反中國法規」,強制要求將會議摘要上提及孔子新漢學計畫(Confucius China Studies Program, CCSP)贊助方的部分撤下。她也認為孔子學院在手冊中能見度有限,對此相當不悅,此外她也不喜歡蔣經國基金會自打廣告(1).。


學術界的同行反應如下:
 
一位長期參與歐洲漢學學會的丹麥歷史學家表示:
 
「會議主辦人與歐洲漢學學會接受這種做法時,到底是怎麼想的?歐洲今年夏天的確很熱,但這絕非屈從於漢辦的藉口,何況歐洲漢學學會跟蔣基會之間關係這麼悠久。據我所知,會上甚至沒有任何蔣基會的代表參加!我看,在歐洲大概已很難擊退漢辦下的孔子學院了……。」


來自巴黎大學,目前在香港教書的一位傑出中國宗教史學者說:

歐洲人居然比美國人更沒膽子,而且擺明沒有比較聰明。你說得對,這真可恥!我在上海出版每一本書,都得力爭在英文版的謝詞打上『蔣經國基金會贊助』。但中文版就不可能了。
 
一位美國歷史學家的評論是:「像這種假面具掉下來的時刻相當珍貴,希望此事能揭露一些真相。
 
同樣身為研究學者,作者對此學術流氓的行徑感到相當憤慨,關於加拿大高教教師協會(Canadian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與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指責國內大學允許孔子學院進入校內,而且(或是)校方還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定的條件辦事。
 
而且還不僅如此,校方跟孔子學院簽訂協議時聽命於漢辦的保密要求,多數情況都沒有徵詢教員意見,或者頂多挑出幾位代表,不管個別動機是什麼,這些被選中的教員對於順從行政不公開的趨勢……主要的誘因是希望能以孔子學院為橋梁,得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做生意的機會,接納、宣傳學院會給工商企業甚至地方社區帶來好處,但卻也將危及學術自主(2).。更虛偽的說法是避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這實際上就是心照不宣的自我審查!(就這樣徹底將審查推廣到國際上


  作者還進一步提到,中共還借用了以公共關係為偽裝來改造宣傳機構的點子-取材自曾擔任公職的美國學者奈爾(Joseph Nye)所提出的「軟實力」概念。不論是主辦國際性活動、出版外語書籍、製作電視節目、送學生出國留學並吸引外籍學生到中國念書,以至於改造那些負責將中國介紹到世界的各種媒體管道的外貌與風格,作者認為以上都能看到美式公關操作與公關機構的身影。這些舉動為了什麼?作者認為就是話語權。 
 
話語(discourse)概念來自傅柯啟發,簡而言之就是「強調話語是種權力結構,並透過文化、意識形態與其他行為準則等占據支配地位……文化、意識型態構成了我們思考、討論一個主題的方式,並影響、反映我們處理這類主題的行動方式。」講白話一點就是觀念認知與外在形象的塑造跟灌輸,道理就好像我們對於歐美、中東或是東南亞國家文化形象的認知印象一樣,中共顯然正努力改變這一方面,為此不惜將學術、經貿商業和背後政治目的全都綁在一起干預國際社會。
 
  如果你相信過「XX歸XX,政治歸政治」,那麼就是很典型的上當了。
 
當然,也有人會辯解這是為了所謂中華文化的宣傳,並不妨礙「和平崛起」這個口號。不過作者也指出:難道蔣經國基金會不是一樣在推廣中華文明為目標嗎?法輪功不也透過大場面表演『神韻』推廣『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神話觀點嗎? 如果只有中共當局才有資格宣揚,除了話語權爭奪外沒有更合理的假設了。
 
  除此之外,作者分析國際社會的反應趨勢後認為: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競爭不該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冷戰期間的對抗混為一談─如今的競爭再也不是兩種敵對體系之間的競爭,而是為了在全球資本體系這個單一空間中稱霸
 
然而,有些反對資本主義的左派人士,他們不顧一切、盡其所能搶救沉淪的社會主義,想方設法把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裡的「社會主義」當一回事,自動忽略那些「特色」最顯著的成分便是共產黨的獨裁統治……(所謂的白左嗎?)不僅如此,他們試圖藉由錯置對「反共產主義」與「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的控訴,讓大家不相信孔子學院批評者所說的話……全然忽略了中共早已轉型並藉由新型的威權資本主義型態開始崛起滲透,將所有擴張跟破壞都加以掩飾……



 
另外,想當然爾,不少在民主與人權並非優先選項的國家會羨慕中共,渴望像它一樣在全球資本體系中崛起的國家,或是想要效法它,或是想要加入這位全球既有秩序受益者試圖湊結的隊伍。可以說就是所謂的一帶一路具體的由來也不一定。

作者還觀察到:不只營利企業會為中國政權的威權舉措提供意識形態掩護。教育機構號稱學術中立與道德高標準,提供的外衣可能比企業更有公信力。這些機構正逐漸與商業利益結盟,表現出來的樣子也像營利事業。
 
在北美、歐洲與澳洲高等教育機構對於在中國設立「合營分校」一事,就跟公司行號一樣積極。它們在自己的國家,以一種混合著文化上與經濟上的期盼,歡迎孔子學院,卻對於掌控孔子學院的宣傳部門迫害學術與政治異議的高壓行動不以為意。
 
更有甚者,有些美國學者已經成了壓迫學術自由的幫凶。漢學家理應明瞭共產黨對於儒家遺產的曖昧態度,但一提到孔子學院,他們卻一聲不吭。一名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英語文學教授曲解文化帝國主義的後殖民批判,竟然主張「學術自由」是西方的東西,不該強迫別人接受
 
所以說,各國高等教育機構對於中共軟硬兼施的宣傳東西,能夠拒絕嗎?當保障自由的資訊言論空間被立場相反的言論扭曲成『打壓』!很明顯的是其中一方要另一方存在影響力消失的意思不是嗎?
 
 
  至於第五章『全球現代性的文化與政治困局』中,作者主要闡述的就是所謂普世價值遭到批判挑戰以及其侷限性的後果。就連所謂啟蒙運動的遺產也遭到批判,將歐洲的現代性框架硬生生套入在其他不同文化上(白話一點就是自己標準套用他人身上)。
 
  除了普世價值在文化差異、多元文化主義包容下反而受到排擠質疑外,冷戰後全球已經不再是不同體系的意識型態上對立,而是以文化差異為藉口挑戰質疑普世價值的衝突。
 
作者德里克認為,一旦不同文化實體站在一定程度的平等,彼此之間就有協商交流的可能。不過聽起來充滿戰爭意味的衝突典範,跟善意承認文化差異以促進寬容與和諧共存兩者間擁有很大的差別! 尤其是主張文化差異但仍得借用西方的話語概念進行表述,不論是中國還是印度教、伊斯蘭教都是如此,在號稱要阻斷西方影響下借用西方傳來的概念進行對抗論述,未免自相矛盾。
 
作者以中國共產黨為例,即便他們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難道就會遺忘了馬克思乃是源自於西方的概念之一嗎?作者認為這就是中共早期也受到普世主義影響而產生願景,就連「中國特色」這個詞也是源自於近代中國與歐美的相遇。
 
  基本上來說,就是多元文化包容以及任何道德價值觀上的平等,反被利用以文化差異當藉口的擋箭牌(白話:我的規矩跟你的規矩一樣大,所以我只要遵守我的規矩就好



 
不僅如此,多元文化主義跟文化本土、種族中心主義之間互相強化關係也讓作者感到憂心,它們甚至以文化傳統及多元文化主義之名,攻擊學術自由跟批判思考帶來的影響!作者認為對啟蒙的遺產還有普世價值的敵意,就是它們共同的立足點。

 
作者在此反思自問:當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維護國家秩序及安全名義,虐待本國公民與知識份子,還用想像出來的文化規範差異為託辭,我們要如何應對?雖然歐美國家會以其立場去做選擇,不過長此以往造成民主自由、性別平權等普世價值遇到『文化差異』就得轉彎,不就是在強化對立並分裂普世價值?


想想中東茉莉花革命引發的阿拉伯之春、香港的雨傘革命還有臺灣太陽花運動,廣大群眾透過抗爭去爭取保障權益、改變不平等的狀況,全都是以普世價值為動力展開的行動。如果在行之有年的普世價值變成只是說一套做一套,因為『文化差異』就可過門不入的價值觀,其重要性的改變跟墮落還真難以想像。
 
作者認為,那些要求人民無異議遵從其合法化的政權,之所以覺得批判有害,原因十分簡單:試圖建立意識形態正統的政權,向來無法接受這種結合經濟與文化並要求維持彈性、創新和批判的力量,包括偏向保守的所謂民主社會態度也是。



 
最後,作者將話題轉移到批判的重要性,引用後殖民理論的創始人薩伊德的所著:「批判必須期許自己能讓生命更美好,並在本質上反抗任何一種形式的暴政、宰制和濫權;其社會性目標在於創造非強迫性知識,以利人類的自由。
 
作者很明白表示,所謂我思故我在。「認知思考的方式、存在意義的方式是分不開的」,我們創造並學習什麼樣的知識,非常大取決於我們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作者在此勉勵,雖然不知道結果如何,但是不曾開始的話甚至連想像成功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1.)引述相關報導:文化特洛伊木馬

(2).2017年也發生過類似事件:劍橋大學出版社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爬蟲類亞森
跟老前輩們,如阿帕杜萊等人的[硬理論]來說這本確實比較淺白易懂。大學部的時候沒來得及讀,現在則是被畢業跟論文追著跑(苦笑)。抱歉,本想用嚴肅的方式回文的。其實我是個比起這種書評,更會選擇小說優先閱讀的人。大概就跟喜歡吃甜點的死小孩差不多。

既然分為(上)(下),我想在這裡留言是較為恰當的。關於文中所提及的不少概念,些許是承繼,些許是創見,這邊我想能進行對話的也不多,畢竟隔行如隔山。姑且就論以傳播媒介的說法吧。傳播媒介的定義很簡單,凡是[人類用以傳播概念的一切]都是。因此,當語言文字系統建立的同時,其實權力結構也就已經建立。採用什麼載體,由誰來傳播,結構其實都不會有所改變。

變的只是,權力從幕前跑到幕後這點。我不太清楚後殖民的鬥爭論,但我清楚的是傳播媒介跟霸權無法分離。就算是我們信以為自媒體的平台,也已然有政治的介入。

不過差異在於,這些傳播媒介跟被放入社會場域的[文本(text)]無法選擇自己被解釋的部分(即便文本發出者並沒有這種意圖,正如同我們對於古文詩詞的各種胡亂解釋/揣測一樣,其實可能只是謬誤罷了),而我們做為創作者/發話者的時候,可以確保自我的傾向。我認為現在多數人自主放棄這點是相當可惜的,尤其是去過土耳其一趟之後。
2019-06-16 15:54:45
坪圳氏共和國人
作者剛好也是土耳其人呢~所以土耳其怎麼樣了?
2019-06-16 16:33:36
爬蟲類亞森
另外關於[中國]的考證,其實這個稱呼相當古老,倘若不是專指[China]的話早就出現在古中國與日本(四國部分的古稱)的歷史當中。我不知道是本書的筆者搞錯了,還是翻譯搞錯了,抑或兩者都有可能,但其實在歷史學上並沒有[西方開始的中國稱呼]。雖然對於[漢文化/中原文化]的見解是對的,春秋戰國具備的地域意識,以及[文化上中國]都是正確的。現在多數對抗的也正是[政治上中國]而非[文化上中國]。

對於國族的議題談論,這部分有點想像共同體的味道在。不過這點我們都很清楚,其實這就是理據上的正確而已(嘆氣),現實並不會這麼甜美。倘若沒有德意志(普魯士)跟義大利王國那種程度的抗爭過程,台灣依然只會是一個地名,不會成為獨立國家。至於普世價值的衝突...我個人傾向於不這麼說,可能我是學文學的吧,我會覺得對普世價值的問題是一種[更新(update)]前的必然過程。這陣痛會持續多久,真的不好說。可能快,也可能慢,更可能造成傷害跟對立。

前陣子有名軍人子弟的發文即是如此。韓國瑜作為一名政治人物的風評如何我們先不管,但是為何會有這麼多的信仰者?其實,多數並不是真的信仰韓,而是因為現在主流的話語權就是對於[老人/老害/國家小偷]的攻訐,本來想進行對話,想進行協商的老年一代變得難以招架,甚至可能在釋出善意前就被當成聲討的對象。

他們能躲到哪裡去?當然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挺韓勢力了。很多時候我們只看表面的傳播媒介內容,真的很難得知這其後的脈絡。我們以為政治正確能讓世界皆大歡喜,其實不然。要解決的問題還多著,並不是一場偉大革命可以搞定的。
2019-06-16 16:07:36
坪圳氏共和國人
是 China英文這一詞的誕生沒錯,很抱歉沒有講更明確
2019-06-16 16:29:26
坪圳氏共和國人
唉……KMT 當年的年金問題遺緒……不過臺灣社會缺乏理性邏輯也不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同理包容還得慢慢來
2019-06-16 16:31:34
爬蟲類亞森
沒關係的畢竟只是書評不是論文(笑)。
2019-06-16 16:31:22
坪圳氏共和國人
恩感謝包容~~[e12]
2019-06-16 22:30:15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