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47 GP

【心得】升級 SSD 固態硬碟的注意事項及相關問題 - 2018.1

作者:KoGaSenRx│2018-02-01 07:28:09│巴幣:338│人氣:88644
【心得】升級 SSD 固態硬碟的注意事項及相關問題

此文根據 [ 電腦教學個人計畫 ] 製作

版本:2018.1

撰寫者:KoGaSenRx

排版編輯:KoGaSenRx

內圖來源:Google 搜尋、KoGaSenRx 提供

轉載聲明:
圖片大多屬網路搜圖而致
僅提供文字轉載,需附上來源與作者,嚴禁從事商業行為。
( 就是說可轉貼,不過要先聲明內容部分圖片沒著作版權 )



SSD 性能優點 ?
(圖片打錯字 RAM DISK )
https://i.imgur.com/GGmEbOg.jpg




PCゲームは意外とHDDでも速かった?「ゲームとHDD」最新事情をまとめてみたhttp://akiba-pc.watch.impress.co.jp/docs/sp/1050266.html

開機速度誰最快作業系統碟的最佳選擇

OCZ深入淺出帶您簡單快速的理解固態硬碟之於傳統硬碟有甚麼樣的優點與特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1tPrcMiLcQ

SSD V.S HDD !! 用同一套主機同樣的遊戲體驗OCZ固態硬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jtGfZZQ-8



如何查詢系統所使用的硬碟型號 ? 是否為SSD?

1.磁碟管理判斷 - win10 範例:
底下說明應該改成 系統槽C:位置前端[碟編號]滑鼠右鍵。
系統槽不一定是 磁碟0。


2.CrystalDiskInfo判斷:
https://i.imgur.com/HkJKKkR.png


3.使用SPECCY檢視你的硬體型號
https://i.imgur.com/tP60n5w.png

4.使用磁碟重組功能查看(C:)是否為固態硬碟
https://i.imgur.com/bK9SJ9Q.png





SSD 的介面類型:

1.2.5" SATA SSD
2.M.2 SSD ( NGFF )
3.PCI Express SSD
4.mSATA SSD
5.PATA SSD
6.Express Card / PCMCIA SSD
7.USB SSD
8.2.5" U.2 / SFF-8639 SSD
9.SAS SSD
10.CompactFlash(CF卡)/ CFast

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只會看到 2.5" SATA SSD、M.2 SSD 、PCI Express SSD
mSATA SSD在2012-15年間的筆記型電腦或8系列主機板(Z87、H87、B85)會看到
Express Card / PCMCIA SSD主要是提供給早期具有PCMCIA 擴充槽的筆記型電腦。
PATA SSD 在SSD初期有少量型號提供給老硬體使用。
USB SSD 在最近幾年外接式隨身碟上有廠商試水溫,可望取代2.5" HDD外接式硬碟
U.2 / SFF-8639 屬於商務介面在Intel 750系列亮相。
SAS SSD 提供給部分商務工作站使用。
CompactFlash(CF卡)使用於某些攝影裝置或是工業設備,少量應用於低體積PC。
CFast 使用於工業設備。

使用者比較有問題的在於 2.5" SATA SSD、M.2 SSD 、PCI Express SSD 三者

認識SSD的SATA/mSATA/PCIe/M.2四種接口
https://kknews.cc/zh-tw/digital/l82nbe2.html

[儲存裝置] M.2、U.2誰更好?主流硬碟介面都有哪些?

2.5" SATA SSD
優點:
適合無相關技術能力或除錯的消費者使用,如HDD插入主機板SATA介面槽即可
安裝空間可與3.5" 硬碟槽透過轉卡相容,或是上面提到的各種變通方式

缺點:
性能受限於SATA控制器,SATA3 600 MB/s,SATA2 300 MB/s

*筆記型型電腦如需安裝SATA SSD 請注意高度限制,
此類SSD區分 9mm / 7mm高度及彈性使用於光碟機槽區

M.2 SSD ( NGFF )

M.2 SSD 選購指南——SATA、PCIe/NVMe 掌握要訣

https://www.autobuy.tw/article_f85d01


M.2 SSD 選購指南——SATA、PCIe/NVMe 掌握要訣
https://www.autobuy.tw/article_f85d01

金士頓疑難雜症處理中心:M.2 常見問題

M.2 插槽 PCIe 控制器或SATA 控制器 的 SSD 裝置

優點:

M.2採用PCIe x2、x4 產品性能頻寬速度可達1000~3000 MB/s,超越SATA頻寬速度許多
總體面積小於2.5" SSD,利於筆記型電腦等體積受限的裝置
可使用轉卡於外接式設備、PCI Express轉卡插槽

缺點:
需要主機板具有此介面 ( 可用轉卡使用 )
由於運行溫度過高有降速問題,單片無散熱式M.2 SSD可能需要額外散熱貼片
BIOS方面設定需要注意,部分使用者安裝上產生問題。

*M.2是多類型控制器介面,透過防呆區別控制器類型,所以別看到M.2 就一定是插SSD
維基百科:M.2

PCI Express SSD
優點:
介面卡通用性可使用於有多餘PCI-E插槽且無M.2的主機板上( Intel 8系列晶片組之前,AMD AM3+之前 )
可做單卡 RAID的規格或PCIe x8 類型(商務用,注意是3.0還是2.0 PCIe x8),性能更強於市售版PCIe x4
獨立介面卡可做主被動式散熱的彈性空間(加裝風扇或是較厚的散熱片)
可自帶NVMe整合
缺點:
主機板BIOS需整合NVMe才能作為開機碟使用,AHCI模式僅為資料碟。
需要一個PCI-E x4、x8、x16 插槽,如果是PCI 則不支援,有些低階主機板僅配置 x16+x1+x1+PCI插槽。

結論:
找煩惱:需要性能者請選擇 PCI-E SSD、M.2 PCIe x4 SSD
免煩惱:只想單純使用體會SSD的性能感受 選擇2.5" SATA SSD



如何判斷我能安裝何種介面的SSD ?

決定權在主機板上,
有沒有M.2插槽?
有沒有PCI-E 插槽?
SATA 插槽剩餘數量?
支援 NVMe與否?
可使用的控制器通道數量問題?

透過主機板型號來查詢相關規格

1. CPU-Z 查詢主機板型號:
https://i.imgur.com/15GHtoM.png
https://i.imgur.com/ujPOg0f.png
https://imgur.com/nYPddrR.png

2.SPECCY查詢主機板型號


採用品牌套裝機主機板型號,或是筆記型電腦型號,請洽官方客服諮詢。



SSD 型號推薦 ?

參考
【討論】2018 Q1 SSD(固態硬碟)選購指南(0114更新)
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60030&snA=409393

建議最低容量從 256GB 起跳,容量越大CP值越高。
或是計算價格容量比,


容價比範例:2018.01.25報價
Intel 545s 128GB $1850,價格容量比每GB:14.45元
Intel 545s 256GB $2600,價格容量比每GB:10.15元
Intel 545s 512GB $4900,價格容量比每GB:9.57元
美光 MX500 1TB $7888,價格容量比每GB:7.88元
美光 MX500 2TB $15500,價格容量比每GB:7.75元
買128GB 是最貴最不理性的選擇。
注意:價格容量比僅限於同容量級距比較,不包含性能用料及售後服務參考


你應該選擇多少容量的SSD ?
這問題是很多新手遇到的考量問題點,不過回歸一個原點你要他做啥?
SSD 真正實感在於開機跟關機速度還有讀取上的優勢 ( 遊戲等過圖的時間優勢 ),
其他的就不見得是你覺得必要的優勢,

省電? 電腦九成九在作浪費電的娛樂行為,真要省電就關電腦最省。
靜音? 說不定電風扇都比你的硬碟還吵,東芝3.5" 除外,天生吵。
耐震? 除非你是 筆電這種搬來搬去的,你的電腦會沒事去搬他或撞它嗎?
穩遊戲fps ? 前提是你CPU跟GPU滿足遊戲才能體現這優勢..
體積小? 你機殼有小到需要這優點? 筆電或是小體積電腦才需要那點空間限制。

所以你真的需要SSD ? 還是嘗鮮感很重 ?
如果你真的想買一顆SSD,那就來思考一下你目前的狀況

A:組裝全新電腦的情況下
在預算有限度的情況下是不建議花費預算在SSD上頭,
這可能排擠到PSU、顯卡、CPU的直接性能,也壓縮到機殼的選擇空間,
除非你不重視上述的硬體性能需求,純粹想組個低需求使用的機子,那隨意。
SSD是可以日後補上,別省一時搞殘主機一輩子變成升級障礙台。
小編建議是從256GB 挑起,才符合理性選擇,最低預算分配是2500元。

B:目前已使用SSD,但容量不夠想在提升或更換
要端看你原本那顆SSD 是屬於容量不足(64GB這類) ?
你塞太多東西可以解放出來(128GB塞遊戲+系統) ?
如果是容量不足的情形,購置一顆256GB 以上使用是比較理性的選擇,不過要注意重灌問題。
如果128GB這類可以解放出來的,購置一顆256GB以上作為遊戲碟或資料是比較省時的做法,
當然你要重灌系統在256GB把128GB做遊戲碟也行,自己取捨。

C:目前使用HDD做為系統碟,想體會SSD 的優勢
那你非常符合本篇的閱讀對象....
建議選擇256GB以上的SSD,比較理想一點,
或是低需求使用者可選擇128GB,但價格容量比蠻差的。

各類容量參考:
作業系統乾淨安裝 (純系統無應用程式):win7 / 10 約 10GB (含系統更新)
win7 / 10作業系統+防毒+常規應用程式: 約 20~40 GB (含系統更新)
遊戲需求:請參考自己玩的遊戲本身需要多大容量,大能大到50GB,小到百MB

小編奉行系統與資料分離制,目前C槽概略40GB (系統暫存檔肥大跟一些寫作資料)
遊戲相關資料放置於其他硬碟,所以128GB 看起來適合我 ?
但是阿...包含遊戲資料就120GB以上 ( 我有兩顆SSD可以分別放系統跟遊戲 )
因此你要自己考量系統+遊戲的總容量,還是買來當純系統使用。

很多消費者是當初買太小,後面再買一顆大的,變成小帶大,128GB系統+256GB遊戲
有些則是當初沒SSD,後面才想買一顆來嘗鮮,卻預算不足選擇128GB當系統
最常見的則是組裝電腦時,買一顆128-256GB + 1TB HDD的配置,這以往會壓縮到CPU跟GPU

結論:預算夠就買256GB以上,沒預算就忍忍日後再補上,SSD會越來越便宜。



SLC? MLC? TLC? QLC ? xLC發神經...
SLC:Single-level cell
MLC:Multi-level cell
TLC:Triple-level cells
QLC:Quad-level cells

固態硬碟的SLC、MLC、TLC快閃記憶體顆粒到底有什麼區別?

解密:MLC、SLC、TLC三大快閃記憶體

固態硬碟知識科普:何為TLC、MLC?

Toshiba's 768Gb 3D QLC NAND Flash Memory: Matching TLC at 1000 P/E Cycles?

TLC MLC and SLC Devices


結論:
壽命:SLC>MLC>TLC>QLC
價格:SLC>MLC>TLC>QLC
容量:QLC>TLC>MLC>SLC
品質:問製造廠跟市售調查。

時代怎麼跑你就怎樣用,保固也是保來用的,等到價格容量品質死亡交叉,都是浮雲。
不然掏錢叫廠商做SLC給你專用,看你要花幾十萬去客製化..



SSD 品牌:

可以區分為顆粒本廠品牌、記憶體品牌、跨行品牌(貼牌或是買公版來用)

SSD品牌: 顆粒本廠自有品牌
Micron 美光 IM顆粒廠 ( Intel + 美光合資)
Intel 英特爾 IM顆粒廠 ( Intel + 美光合資)
WD 威騰 併購SanDisk,取得SanDisk 與 東芝 合資顆粒廠, HGST商標權。
SanDisk 新帝 SanDisk 與 東芝 合資顆粒廠,2016年被 WD 威騰 併購,Fusion-io商標權
TOSHIBA 東芝 SanDisk 與 東芝 合資顆粒廠,OCZ 商標權,東芝 NAND Flash架構 技術本家
SAMGSUNG 三星 三星顆粒廠
SK hynix SK海力士 SK hynix顆粒廠,另同SK集團 ESSENCORE 公司 KLEVV 科賦 品牌。

SSD品牌:記憶體模組廠類
Kingstone 金士頓 全球市佔率最高的記憶體模組、SSD 品牌之一
Transcend 創見 台灣市佔率第二大記憶體模組廠
A-DATA 威剛 台灣市佔率第一大記憶體模組廠
Apacer 宇瞻 記憶體模組廠,原宏碁 acer 記憶體部門獨立。
Silicon Power SP廣穎 記憶體模組廠
PQI  勁永 記憶體模組廠
TEAM 十銓 記憶體模組廠
UMAX 優美克斯 記憶體模組廠,商標轉手力捷/力廣>世成 (力晶集團子公司)
AVEXIR 宇帷 記憶體模組廠,2017年財務危機。
V-Color 全何 記憶體模組廠
Innodisk 宜鼎 記憶體模組廠,工商服務類,無零售。
ASint 昱聯 (破產倒閉) 記憶體模組廠,華碩轉投資公司,2016年破產。
G.Skill 芝奇 記憶體模組廠
CORSAIR 海盜船 美國記憶體模組廠
Patriot 博帝 美國記憶體模組廠
PNY 必恩威 美國記憶體模組廠
OCZ 飢餓鯊
美國記憶體模組廠,2013年破產後品牌使用權轉賣 TOSHIBA 東芝。
現為東芝旗下品牌,2017年退出台灣市場。
Fusion-io 美國記憶體模組廠,2014年由SanDisk併購,目前歸屬WD旗下品牌之一。
Super Talent Technology 美國記憶體模組廠,俗稱 STT
KLEVV 科賦 記憶體模組廠,SK集團 ESSENCORE 公司旗下品牌

SSD品牌:消費電子品牌 / 非相關產業品牌
Imation 怡敏信 美國光碟磁碟廠。
RiDATA 錸德 台灣光碟製造廠。
LiteON 光寶/建興 台灣光學設備製造廠,SSD組裝廠,Plextor商標權
Plextor 浦科特 日本光學儲存廠,品牌租售台灣LiteON光寶/建興
Pioneer  先鋒 日本消費電子廠。
TDK 東電化工 日本消費電子廠。
SONY 索尼 日本消費電子廠。
PANASONIC 松下 日本電器大廠,東芝 代工。
AMD 超微 美國CPU廠,SSD由OCZ/東芝 代工。
Fujitsu 富士通 日本消費電子廠。
Seagate 希捷 美國HDD硬碟廠,技術來源 SK海力士
HGST 昱科 美國HDD硬碟廠,原屬日本日立,2011年售予WD,WD旗下所屬商標。
BUFFALO 巴比祿 日本消費電子廠。
GALAXY  影馳 香港顯示卡製造廠,2007年由台灣同德集團收購品牌。
ezLINK 群聯/意先 (倒閉) 台灣SSD廠,2016年惡意倒閉。
Memoright 憶正 台灣SSD廠,財務異常。
HP 惠普 美國消費電子廠。
Dell 戴爾 美國消費電子廠。
AGI 宏楷 Agile Gear International,宏楷存儲科技,光學設備廠,2018年入行。
VIA 威盛 台灣IC設計廠。2018年推出Viqi 系列SSD。
ASUS 華碩 台灣消費電子廠。
Gigabyte 技嘉 台灣消費電子廠。2018年推出UD PRO。
MSI 微星 台灣消費電子廠。2012年推出 Reflex。

台灣幾乎看不到也沒人知道的品牌不列入,歐美還一堆,寫不完,寫了你也不認識他。
中國廠商不列入,太混亂;
本地主義的廠商不列入,你只能在當地買到,寫了沒用。




機殼安裝 SSD 問題:

(肆)硬體組裝入門:硬體拆卸入門:電腦清潔

https://forum.gamer.com.tw/Co.php?bsn=60030&sn=1709703
筆記型電腦或特殊尺寸的小體積電腦裝置請參考官方說明,或洽專門業者處理。

沒2.5" 硬碟槽可安裝SSD ?
處理方式:
1. 直接丟在 5.25" 光碟機架上 (注意SATA排插牢固性)
2. 鎖單邊在3.5" 硬碟架上 ( 較常見作法之一 )
3. 花錢買轉片或托盤 ( 50元台幣以上)
4. 丟在 PSU 上面 (下置電源機殼的PSU上面是個平台..)
5. 雙面膠黏在某處 (注意SATA排插牢固性)
※注意事項:
1.SATA排插很脆弱,請小心別折斷,屬於人損不賠。
2.SSD 大多沒有附贈 SATA訊號線,請自己先預備SATA線材或是另外購買。
3.請勿使用SATA轉接電源線...這已經燒掉很多SSD了,請使用PSU原生線材SATA電源。
4.注意SATA插頭跟插座要吻合,若屬於無硬碟架放置,請拿絕緣膠帶稍微黏一下SATA接點
5.請勿破壞SSD的防拆封條 / 螺絲貼紙 ,拆了不保固。
6.SSD 外觀請勿亂貼或亂寫,廠商會因人損條款不受理保固。
7.Intel 2.5" SSD外殼很難看別誤會是二手品,他家SSD外殼常常沒再加工,走工業風格。




買新的SSD 的系統問題處理方式:

A:使用轉移軟體將系統複製到SSD
這有很多複製軟體跟操作說明,不過英文障礙的要注意別亂選到不相干選項
這類軟體還有殺資料的功能...你想把硬碟洗白可以亂點選項

優點:免除一堆設定還是什麼的,省時間(會用的2小時內搞定)
缺點:軟體取得與操作上的技巧

這類軟體很多,找相關軟體 +教學文 搜尋就有,部分SSD廠商會內附相關軟體。
例如:AOMEI Partition Assistant

B:完整全新安裝作業系統

一般流程的安裝系統,不理會舊硬碟舊系統的做法

優點:
免除舊系統太亂或是可能中毒的風險(礦工病毒或綁架病毒)
順便把一堆沒再用的軟體排除安裝(利用重灌大掃除)

缺點:
灌系統問題:
你要有安裝來源檔(光碟/USB)、自備COA啟用(或win10帳戶、SLIC啟用)、
懂重灌方式跟操作

浪費時間:
一切都要重新設定跟調校,包含跑最慢的M$網路更新...
搞一搞大概4小時以上

小編是習慣完整全新安裝,避免一堆垃圾軟體占用資源,重灌兼大掃除概念。
重灌雖不防止百毒,但起碼C槽不會裝怪東西,也能少懷疑系統太髒造成詭異狀況。



SSD 是否要切割 問題 ?
我是認為 256GB 以下單一槽不切,256以上斟酌切系統跟資料槽
SSD 雖然平均分散寫入,不同HDD的方式,
但你要重灌的時候整顆500GB 重灌+裝回資料檔會更花時間善後,
256GB 殺掉 重搞,跟 500GB 殺掉重搞 哪個花時間 =.=a
至於256GB為何不切128GB+128GB ?
SSD 會因槽區太滿而降速或是其他怪問題(牽扯到分頁檔、暫存檔),
要防止槽區被系統認為太滿而造成詭異狀況(降速、容量警告)
128GB 很容易塞爆,不如給他 256GB乾脆一點..
當然你要切160GB+80GB 這種也隨你高興,
只要你的C槽不會見黃見紅的塞太滿..
範例:

128GB
單槽單碟,這個切下去沒意義還自找麻煩

256GB:
方式1.單一系統 < 重灌殺他
方式2.分兩槽 << 看你怎麼配比求便利性,有切 120/180/200GB當系統 剩下放資源

500GB:
方式1.分兩槽
120~200GB系統<<重灌系統殺掉他
?~300GB資料碟遊戲碟<<<D槽不受影響
方式2.不分割的系統+資料都在 C槽
重灌的時候你還要順便灌遊戲...這時間彈性太差,
試著想想重灌系統+把所有遊戲都灌進去的時間...

1TB:
切150~200GB給系統,其他隨你用


如何判斷我需要多大的系統槽 ?

你如果拿不定主意要切多少,就你現在的C槽 已使用空間 x2倍以上 = 要切出來的C槽空間

範例:
C槽 已使用 70 GB,那你的SSD 最少要切出 140GB 以上給系統槽才適合。

這有幾個考量:
1.作業系統需要剩餘空間作背景程式處理:
例如windows更新會下載在C槽,你不給空間它怎下載更新檔案?

2.SSD 各槽容量不見黃紅燈號為佳,最少要80%以下才不會黃燈:
系統會很囉唆跟你反映儲存空間不足。

3.作業系統跟軟體的分頁檔或暫存檔都預設在C槽:
系統會很囉唆跟你反映儲存空間不足...

說到底當你分槽太低的情況,作業系統容易搞怪。




舊系統處置 ?
我會保留一陣子,避免SSD 崩掉...
如果真的不想留,殺掉格式化成一個槽區
備援空間概念,SSD可能會死,死了你就要等7-14天報修,
那這段時間怎辦? 看著電腦屍體發呆? 如果你有一顆硬碟能裝系統,
直接灌個系統進去備援加減用
舊的系統就是那個空間來源,不會去砍到其他D槽資料
另外很多人東西亂丟,所以 C槽很多貴重物品,
請真的確認不要舊的C槽再去殺他..

https://i.imgur.com/uvZi2qr.png
(圖片打錯字,建議備援磁區大小:60GB以或保留你原本的舊系統容量大小)

上圖的磁碟1 未分配空間就是備援磁區,也是舊的系統槽刪除後留下的空間
當我的SSD 損壞時,我可以立即灌系統在備援區,把SSD送修
很多人沒留備援區,兩顆硬碟都是獨立一槽,假設SSD掛掉會怎樣...
看著 D槽發楞(這時候要笑自己傻沒留備援區) ?
還是買顆硬碟來灌系統(浪費錢) ?



win7 升 10 怎麼重灌 ?

windows 這次 7升10採用紀錄硬體資料回報 M$伺服器,
無須所謂金鑰序號,如果非移機使用的重灌,直接裝10 對應版本即可線上啟用
請自己抓10 的安裝檔案並自己建立重灌光碟或USB,
或是你去討一片10的原版光碟來用
注意:裝64位元,別拿到32位元的安裝光碟.
能不能灌7再升10 ?
可以,但繞一大圈...

注意:win7 升級win10後的金鑰已無效,請勿輸入win7金鑰,
無金鑰啟用狀態可使用30日-90日,這時間夠你升級10...

win7升win10移機使用:
升級10之後請去申請 win10 帳戶,以後就是靠帳戶啟用,非金鑰啟用.

(這是微軟新的政策,帳戶啟用機制)

何謂移機:
換板子就算移機...微軟在更換主機板後容易觸發驗證問題,
可以透過微軟帳戶驗證啟用或嘗試輸入win7 COA



重灌問題:

(參)作業系統:作業系統安裝:多媒體影音/編輯/軟體

https://forum.gamer.com.tw/Co.php?bsn=60030&sn=1709702
目前有新規格裝win7 障礙,請各自找教學文處置,
Google 關鍵字:晶片組 +win7 安裝
範例:B350 win7 安裝



SSD 性能偏低的問題:

1.NVMe SSD 可能需要選擇「停用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

2.4k對齊問題:
如果採用Win XP系統或特殊的轉移方式(複製系統)造成4k 對齊問題則須處理

3.AHCI、IDE、NVMe、RAID 模式差異
在IDE模式無法發揮SSD的性能,主機板BIOS需配置有AHCI、NVMe、RAID 模式才能發揮SSD性能
早期(2010年前)的主機板BIOS可能僅配置 IDE或IDE+RAID模式,這SSD只能屈就於IDE模式障礙。
註冊表修改AHCI模式

4.不同世代控制器匹配上的瓶頸:

SATA案例:
SATA3的SSD 插在主機板的 SATA 2 插座上,
SATA 2 的頻寬速度為 300 MB/s
SATA 3 的控制器頻寬速度為 600 MB/s,SATA3 SSD 普遍能跑到500 MB/s
如此秒速500 MB/s 的車子卡在秒速  300 MB/s 的速限道路上。

請檢查主機板是否有SATA3,是否為原生SATA3,是否插錯插座?
如僅有SATA2或非原生SATA3,那你就是最高速度限制受限,差別在於Seq 測試上數字很低,
不影響常規使用,再次提醒SSD 性能是強在4k 讀寫上,Seq 屬於壓縮檔或單一極大檔案測試,
作為影片、壓縮檔之類的用途才會有明顯差異,大多數的檔案容量都非常小(KB~MB)。

PCIe 版本及頻寬速度上的差異:
PCI-E 版本常見為2.0、3.0,但現行硬體PCIe 通道版本是混合2.0+3.0使用
在晶片組規格書可以發現很多設計是CPU 提供 3.0 版本的x16 給 第一槽PCI-E 插槽,
其後為2.0版本的速度,造成性能瓶頸問題。
如要完整發揮性能,請更換多組PCI-E 3.0 LANE 數的CPU及晶片組。
M.2 比較常遇到跑的是 PCI-E 2.0 x4 通道....造成性能不如 PCI-E 3.0 x4 通道的版本。
這類問題有待Intel、AMD 願意下放更多 PCI-E 3.0 或全面性提升才能解決。

5.系統驅動來源問題:
系統驅動來源分為
微軟MicroSoft msahci、storAHCI:win 作業系統自帶AHCI驅動。
Intel iaStorA:Intel 主機板可透過主機板官方下載IRST驅動使用iaStor驅動。
AMD AHCI:AMD 主機板AHCI驅動
pciide :IDE模式下的驅動。
NVMe:NVMe 模式下的驅動。
RAID:RAID模式下的驅動。
及裝置自帶驅動 LSI 之類:介面卡或M.2裝置上可能出現的驅動字樣。
可以透過 AS SSD Benchmark 區分,
採用MicroSoft 系統自帶驅動可能並無針對性優化,造成同一顆SSD在不同驅動器有不同的性能差異
也可能沒差別....如果你懷疑是驅動問題,可以選擇SSD官方建議的驅動來源或設定。

6.韌體異常問題
SSD 韌體(FW,Firmware)的異常或是修正造成的性能下跌問題。

Plextor 韌體更新教學:

Intel 韌體更新指南:

美光韌體更新



SSD 性能測試軟體:
※注意這些軟體拿來測試HDD會超耗時間....

1.AS SSD Benchmark (也是最常拿來判斷 4k對齊或AHCI模式的軟體)

2.ATTO Disk Benchmark (ATTO快樂錶)

3.CrystalDiskMark

4.HD Tune (測試HDD比較適合)

5.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英文障礙者勿用)

小P的SSD祕密實驗室:測試軟體知多少(二) 魔鬼就在細節裡https://www.facebook.com/notes/371042006240179

資料僅供參考
測試環境變因:
1.測試時是否拔除網路線(避免背景資料傳輸占用硬碟頻寬)
2.測試時是否為乾淨待機狀態(關閉非相關軟體、網頁、音樂等)
3.測試時是否操作電腦(易造成數值偏差)
4.測試硬碟是否為乾淨無內容物硬碟或硬碟內寫入資料量 (易造成數值偏差)
5.測視環境是否採用受測者輔助程式(造成數值偏差)
6.測試平台的驅動、韌體、更新版本差異
7.測試平台的設定差異 ( AHCI、效能模式等 )
8.測試軟體版本新舊差異
9.測試軟體採用參數差異
10.受測硬體與連繫介面異數( 韌體版本、溫度、線材品質)



建議做備查資料:

做一個新品測試的資料,將來你才知道電腦內的SSD是什麼東西..
型號、序號、韌體版本?
測試上又是多少?
免得你將來忘了,別懷疑,很多人隔三年就不知道自己裝啥,只記得有一顆SSD..
用一些軟體跟圖片,補給個跑分資料,結案。

【測試報告】美光 SSD MX100 256GB

【測試報告】EZLINK SSD Panzer IV-H 128GB



SSD 常見異常狀況:
A.凍結卡機
B.開機掉BOOT
C.藍屏
D.容量異常且無法使用或格式化
E.明顯降速
F.電感音頻:這非常稀有案例
G.BIOS抓不到



SSD 使用須知:

A:不須磁碟重組:嚴禁重組
SSD 的紀錄方式採用平均分散讀寫技術,不需要使用磁碟重組功能,
win7 後會關閉對SSD的背景重組功能。

B:容量須保持20%的彈性空間:槽區顯示不得為黃色紅色警戒
SSD 在使用容量超過一半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降速現象
如果使用超過50%後,大量抹寫資料,容易造成耗損,
至於有些主張沒這問題的是後面技術跟控制器的改良,但別自找麻煩就是。

C:將下載器的暫存檔位置移出SSD:抹寫次數
如果你有用BT、迅雷、MEGA續傳 這類 P2P軟體,
請將temp 位置轉移至HDD或其他不重要的儲存裝置
檔案下載的程序是
網路>記憶體>硬碟暫存資料夾區 >整合後轉移至目標資料夾
在硬碟暫存資料夾區會寫入一次,轉移後抹除一次,如此會損耗PE直
一些廠商的監測器也會判斷抹寫容量,超過一定數值就屬於"自然耗損",保固除外條款。

D:無意義的反覆測試:抹寫次數
測試軟體的測速是寫入後讀取,然後刪除,PE直抹除損耗,理由同上

E:大量寫入後又刪除的作業程序:抹寫次數
請勿拿來做為工作用頻繁寫入與刪除的資料區,例如轉檔、壓縮後刪除...
影片工作者、遊戲修改者、應用封裝者,這類作業很頻繁抹寫的,請考慮你SSD的死活
當然你錢賺很大可以買N顆SSD來消耗是無所謂。

F:不應作為終端儲存器:不是存資料的好選擇
SSD 特性注意在資料救援上困難度不低,且救援開銷很高,別當成單一儲存裝置
要做好備份習慣,儲存裝置幾乎都是耗材化,隨時會死且不可靠。




SSD 災情:

俄羅斯疑似出現山寨 Samsung 850 EVO 固態硬碟,測試性能居然不算差http://www.techbang.com/posts/43997
SSD 有不少重工品(將商務報廢品拆下顆粒重新製作的方式)

2017年 SSD爆發連環關門潮,憶正Memoright驚傳財務危機疑似倒閉!

2016年  intel釋出530和535新版韌體: 解決高寫入放大問題
其實我不覺得這是大問題...驗證技術可靠性而已。

2016年群聯科技EZLink(意先科技) 倒閉

2016年M.2 SSD過熱掉速:Intel 600P 是知名對象。
M.2 SSDは冷却が必要?・・・・・・など、“ストレージのギモン” 3点を解決

2015年 EZLINK T34 疑似重工換料

2014年 耐力賽開跑 SSD掉速測試:工業標準測具上線,效能罩門無所遁形
http://www.techbang.com/posts/18069


2014年  Plextor M6S FW 1.05 - 磁區遺失
中國與歐美那邊傳出...誰更新誰倒楣,原廠很快就撤下 1.05更新檔

2014年 Plextor M6Pro FW 1.0凍結 - 日本 無償交換 (回收)
http://bbs.kakaku.com/bbs/-/SortID=17891925/

2014年《震撼,SSD被嫌比HDD還慢一直凍結》玩家塞三千元紅包,請求解救凍結門卡機所苦Plextor M5P SSD!【已更新7】
http://www.pcdiy.com.tw/webroot/article.php?art=664

2016年 改版還是偷料 ??? 美光 Crucial MX200 系列 SSD 實際拆解
https://www.cool3c.com/article/103235

2014年各大 SSD 廠商偷偷更換快閃記憶體顆粒、佈局,小心買到烙賽的 SSD
http://www.techbang.com/posts/17365

2013年金士頓 SV300 災情包 - 偷料降級
http://forum.gamer.com.tw/Co.php?bsn=60030&sn=1714445

2012年美光M4 SSD 5000小時 BUG - 5000hr 後死當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54822

2011年 [產品韌體升級公告]OCZ Vertex3 MaxIOPS/Vertex3/Agility3/Solid3以及RevoDrive3/RevoDrive3 X2 韌體升級到2.15  -  OCZ 凍結事件
http://www.toppc.com.tw/articles/809


2009年 Intel X25-M/X18-M更新韌體實作 - 掉速
http://www.techbang.com/posts/607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87390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4 篇留言

璀璨輝煌
感謝你分享的資訊,目前玩全軍破敵 戰鎚2、俠客風雲傳,這些常常需要讀取的遊戲,光有好的CPU、GPU、記憶體,還是讀取很久,我真的該買個SSD,先仔細讀你寫得如何安裝硬體,感謝。

09-15 04:42

oVo巴爾坦星人
抱歉請問一下目前WD跟美光的可 靠性/品質 會差很多嗎?

12-30 15:57

冒險者(見習生)
文章很好,但背景太黑,如果可以改為別的顏色會更好

12-19 23:03

KoGaSenRx
主要是我眼睛畏光...白底反而 容易眼睛疲勞,才會用 暗色底..
可憐一下 30年被 螢幕殘害的眼睛好咩..12-19 23:05
冒險者(見習生)
了解

12-19 23:06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47喜歡★kogasen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測試報告】Gigaby... 後一篇:【備份】2018年HTC...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appy545你好~~
如果我賣以前畫畫的作品有人會買嗎?我真的需要幫忙....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07:22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