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中原王朝歷朝歷代都叫中國

—— | 2018-01-28 01:17:16 | 巴幣 14 | 人氣 636

中原王朝歷朝歷代都叫中國(威力加強增補版)
 
近十幾年,網路上經常流傳一種說法:「古代沒有中國這稱呼」。網路媒體《報橘》還發一篇文章『梁啟超創造「中國」一詞』。
  
年輕人愛看網路消息,顛覆式報導對年輕人更是有強烈吸引力,很多人完全相信《報橘》的說詞,到處散播「中國是梁啟超發明的,在20世紀之前沒有中國」。
 
有的人做圖文,有些人以此立論到處論戰,就說「以前有秦國、漢國、隋國…就是沒有中國。」
 
網路是可以傳播真相,但是也可以傳播謊言。只是真相是要靠自己挖掘,而謊言就自動送上門。
 
中國很多傳統史書,在網路上都找得到全文,所以利用網路來搜尋「中國」開始追尋真相之旅。
 
從維基百科找起,基百科說:『「中國」一詞的字面意思是「中央之國」, 最早出現在西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
 
有些人會說,這裡的「中國」都不是國家的意思。
 
沒關係,至少我們知道,「中國」這詞是在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就有,而不是梁啟超發明的。
 
春秋末期(西元前400年)的史書《國語》的齊語篇有這段:
筑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諸侯也;筑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權于中國也。
 
白話文翻譯就是:
下令修築葵茲、晏、負夏、領釜丘等幾個要塞,用以防御戎人和狄人對鄰近各諸侯國的侵掠;他還下令修築五鹿、中牟、蓋與、牡丘等幾個關隘,用以捍衛諸夏的要地,並向中原各國顯示自己的權威。
 
同樣是春秋時代的史書《左傳》
三十一年,夏,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白話文翻譯:
三十一年夏季,六月,齊桓公來魯國奉獻討伐山戎的戰利品,這是不合於禮的。凡是諸侯討伐四方夷狄有功,就要奉獻給周天子,周天子用來警戒四方夷狄;在中原作戰就不這樣。諸侯之間不能互相贈送俘虜。
 
由於春秋時代是各諸侯分封建邦,所有齊、魯、晉、秦、宋…各國,而這些諸侯國的總稱就是「中國」。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就是史記,史紀裡面有沒有講到「中國」呢?
不難找,開篇的史紀五帝本紀第一:
「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爲帝舜。」
卷二 夏本紀第二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脩,衆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卷五 秦本紀 第五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天下有八座名山,三個在蠻族領地,五個在中國內部)
 
卷二十四 樂書 第二
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早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卷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
 
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 第二
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
 
隨便找個幾段,「中國」一詞到處都找得到。史記講的中國,是分裂的中國,還可以用「中原地區」來解釋。
到了漢代,漢朝就是大一統的帝國,所以在《漢書》中,「中國」一詞就有所改變。
 
《漢書》卷六 武帝紀 第六
「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朕甚悼之。」
意思是「現在中國統一,但是北方邊界還沒平定,皇帝我很煩惱」
這裡提到『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就不能單指中原,因為漢朝的版圖是北到遼東灣,南到海南島,西到河西走廊。這範圍超過中原地區。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 第七
嚴公二十九年「有蜚」。劉歆以為負蠜也,性不食穀,食穀為災,介蟲之孽。劉向以為蜚色青,近青眚也,非中國所有。
這裡講的「蜚」就是蟑螂,所以現代中文的生物分類,是蟑螂就是「蜚蠊目」昆蟲。
 
西漢中後期,漢昭帝曾經號召當時重要經濟學家發起經濟發展會議,史稱「鹽鐵會議」,會議紀錄成書就是「鹽鐵論」。在書中也可以看出漢朝當時是怎麼稱乎自己國家。
 
鹽鐵論卷一 本議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贍,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縱難被堅執銳,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這段開頭就是『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可不是說『犯厲漢國』,而是中國。
 
在漢代的歷史書中,從來沒有以「漢國」來稱呼,出現「漢」就只有一個字,不會在後面加上「國」。國名就是中國。
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鍳》是編年體史書,書中同樣是以「中國」來稱乎這個國家。
 
卷十二
「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萬物殷富」
卷十七
越,方外之地,剪髮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非彊勿強服,威弗能制也,以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也。
 
卷十九
張騫自月氏還,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俗:「大宛在漢正西,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多善馬,馬汗血;有城郭、室屋,如中國。
 
更明顯的例子是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指的是東羅馬帝國,景教是基督教的分支聶斯脫里教派。
這石碑是唐德宗建中二年(西元781年)2月4日在長安城內的大秦寺立下,碑文是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巖所提。(有些人認為呂秀巖就是呂巖,字洞賓,道教仙人呂洞賓居然是基督教徒)
這石碑是以「中國」來稱乎唐朝,而不是「唐國」。
有些網路上的圖文作家,看到某些對歷史全然無知者講的一些話,就興沖沖的做圖文,編出一段:
「中國皇帝楊堅登基,國號『隋』」
「朕是隋帝國的皇帝,你他媽中國是哪國啊?」
這則離譜錯誤的圖文在網路上到處亂竄。
更多人相信『梁啟超之前無中國』的荒唐話。
 
我們來看《隋書》
隋書第三十六卷有一段
「突厥嘗與中國交市,有明珠一篋,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陰壽白后市之。」
意思是突厥要與中國作生意,有明亮的珠子一盒,定價800萬,幽州的地方長官陰壽(字羅雲,陰嵩之子)買下來。
並不是以「隋帝國」稱呼 ,仍是「中國」。
楊堅會「定國號隋」,是繼承自他父親楊忠的「隨國公」封號,後來他起兵反北周,仍是以「隨國公」名義發兵,到奪權後才把「隨」字的走之邊去掉,成為「隋」。
翻遍史料,隋朝並沒有對外自稱隋國,所以「朕是隋帝國的皇帝,你他媽中國是哪國啊?」這是極度愚蠢的亂講。
近代中國的外交文書,仍是以中國自稱。
 
明朝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稱:「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清朝康熙年間的尼布楚條約有提到「將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於中國。河之北岸、屬於鄂羅斯。」
所以,『秦、漢、晉、隋、唐、梁、唐、晉、漢、周、宋、元、明、清』這些朝代名,指的不是國家名,而更接近為「政府名」。國家是中國,政府一直換。
 
就像外國也有各種不同的朝代,以英格蘭為例,英格蘭也有分成諾曼地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都鐸王朝、漢諾威王朝、溫莎王朝。
 
這些王朝的更動,只是王室家族的變換,但是國家名都一直是英格蘭。
 
中國這國家概念,在歷史上是一直發展變化,從原先的「中原地區」,擴展為中原王朝控制地區叫中國,演變為整個帝國範圍都叫中國。
 
現在「教改」團體又出現「廢文言文,只學白話文」的呼聲,目的之一就是要台灣的學生都看不懂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只要一兩代的人失去在史書中找真相的能力,就可以被台獨論述的謊言洗腦。
 

中國最早的史料彙集 《尚書》中〈梓材〉一篇,已稱周國為中國(見上圖)。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後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已!若茲監。」惟曰:「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班固《漢書‧匈奴傳上》:「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冒頓(默讀)得書,復使使來謝曰:「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
 
班固《漢書‧爰盎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兩則史料證明不但漢對匈奴自稱中國,匈奴亦稱漢為中國。中國作為中原政權的別稱始於2200多年前的漢初。《漢書》亦相對匈奴稱秦為中國,只是未發現秦朝的文獻自稱中國(較難,因統一秦朝只有十五年國祚)。 此外,匈奴單(蟬)于冒頓稱當時掌實權的呂后為陛下,故此呂后不但是中國史上首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還是首位受尊為陛下的女性(不是武則天)。漢朝臨朝稱制的太后可服袞冕、祭天甚至自稱朕,儼如皇帝。《史記》《漢書》均視呂后為實然之皇帝,《帝王世紀》直接稱呂后為前漢十二帝之一,剔除前後少帝。
 
註: 史料一是匈奴單于冒頓致漢呂后之國書。高祖逝後,冒頓致書呂后調戲之,說男鰥女寡,不如他倆在一起。後來冒頓致書謝呂后赦罪。 史料二是晁錯向漢文帝分析中國(漢)與匈奴各自之優劣。 班固《漢書‧西域傳》:「明帝夜夢金人,長大,項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
 
 
三國魏
三國時已有「中國人」「中國語」二詞。「國家」「人民」不是倭製漢語。
 
魚豢《魏略‧西戎傳》: 「氐人有王,所從來乆矣。自漢開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間,或在福祿,或在汧、隴左右。其種非一,稱槃瓠之後,或號青氐,或號白氐,或號蚺氐,此蓋蟲之類而處中國,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其自相號曰盍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國封拜。......國家分徙其前後兩端者,置扶風、美陽,今之安夷、撫夷二部護軍所典是也。其太守善,分留天水、南安界,今之廣平魏郡所守是也。其俗,語不與中國同,及羌雜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國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絳。俗能織布,善田種,畜養豕牛馬驢騾。其婦人嫁時著衽露,其緣飾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國袍。皆編髮。多知中國語,由與中國錯居故也。其自還種落間,則自氐語。」
 
「車離國一名禮惟特,一名沛隷王,在天笁東南三千餘里,其地卑溼暑熱。其王治沙奇城,有別城數十,人民怯弱,月氏、天笁擊服之。其地東西南北數千里,人民男女皆長一丈八尺,乘象、橐駞以戰,今月氏役稅之。盤越國一名漢越王,在天笁東南數千里,與益部相近,其人小與中國人等,蜀人賈似至焉。......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國一別也,常欲通使於中國,而安息圖其利,不能得過。其俗能胡書。其制度,公私宮室為重屋,旌旗擊鼓,白蓋小車,郵驛亭置如中國。從安息繞海北到其國,人民相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終無盜賊。......又常利得中國絲,解以為胡綾,故數與安息諸國交市於海中。......」
 
「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
 
 

陳壽《三國志‧魏書‧倭人傳》: 「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自古以來,其使詣中國,皆自稱大夫。夏后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髮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水人好沉沒捕魚蛤,文身亦以厭大魚水禽,後稍以為飾。......倭地溫暖,冬夏食生菜,皆徒跣。有屋室,父母兄弟卧息異處,以朱丹塗其身體,如中國用粉也。......其行來渡海詣中國,恒使一人,不梳頭,不去蟣蝨,衣服垢污,不食肉,不近婦人,如喪人,名之為持衰。」
 
 

魏徵等《隋書‧突厥傳》: 「 時佗缽控弦數十萬,中國憚之,周、齊爭結姻好,傾府藏以事之。 」 「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宋臣謂高宗:「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宋仁宗駕崩時,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當中「中國」即指宋國。
 
頭兩例的「中國」不是宋國是甚麼?
第三例的「中國」不是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後的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是甚麼?也就是說中原王朝都叫中國,施耐庵生活時就如是。
 
《水滸傳》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
一、遼國狼主心慌,會集群臣商議,都道:「事在危急,莫若歸降大宋,此為上計。」遼王遂從眾議。於是城上早豎起降旗,差人來宋營求告:「年年進牛馬,歲歲獻珠珍,再不敢侵犯中國。」
 
二、當下國主聚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時,有右丞相太師褚堅出班奏曰:「目今本國兵微將寡,人馬皆無,如何迎敵?論臣愚意,微臣親往宋先鋒寨內,許以厚賄。一面令其住兵停戰;一面收拾禮物,逕往東京,投買省院諸官,令其於天子之前,善言啟奏,別作宛轉。目今中國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專權,童子皇帝聽他四個主張。可把金帛賄賂與此四人,買其請和,必降詔赦,收兵罷戰。」狼主准奏。
 
三、燕京百姓,有數百年不見中國軍容,聞知太尉到來,盡皆歡喜,排門香花燈燭。
 
 

明太祖令宋濂撰《奉天討元北伐檄文》曰:「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明萬曆皇帝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宜讃彜章。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明朝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全書皆稱本國明國及歷史上之中原王朝為中國。 有些人又會潛水,不敢面對,視而不見。然後又騙不知情者:「古代沒有『中國』作國家稱號」。
 
卷四 東夷 (東南)
琉球國
本朝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詔琉球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臨,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綱,天下爭兵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開基江左。將兵四征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夷,復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還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
永樂初,王師襲主虜脫古思於沙漠。其子天保奴、地保奴俘至中國,上命徒居琉球。
......
《聖聖相承錄》曰:「臣謂夷狄不可留於中國,亦不可使為閹寺。 ......」
 
卷八·真腊   
「真臘糞田皆不用穢,嫌其不潔也。唐人到彼,皆不言及中國糞壅之事,恐為所鄙。登溷既畢,必入池洗淨,止用左手,右手留以孥飯。」〈按《隋書》曰:以右手為淨,左手為穢。每旦澡洗,以楊枝淨齒,讀誦經咒。又澡灑食;食罷,還用楊枝淨齒,又讀經咒。〉  
 
卷十一·西戎
神禹敷土而崑崙織皮,武王克商而西旅進獒,然其地迄乎流沙而止耳。漢武雄才弘略,志吞西域。始遣張騫往通諸國,已略識其梗概。既大宛破後,漢使入者益得其職,而輪台渠黎悉置校尉領護矣。沿及於唐,遂有安西府,設烽堠萬里,中國強盛至是極哉! ...... 而荷戈蠢動者,亦終不免也。愚謂釋迦以空為宗,則視色形之著,倫物之類,皆非其所愛惜者,乃忍於戕滅而不顧。故番族群醜亦每每自相仇殪,又何有中國生靈乎。
......
吐蕃
吐蕃俗呼西蕃。其先本羌屬,凡百餘種,散處河、湟、江、岷間。其酉發羌、唐旄等居析支水西。後有樊尼者西濟河,逾積石,居岐布川或邏娑川。隋開皇中,有論贊索者,居西。唐貞觀中,始通中國。既而滅吐谷渾,盡有其地。強於北狄。至唐末衰弱,種類分散。入內屬者謂之熟戶,余謂之生戶。宋時入貢不絕,其首領角廝羅始居鄯州,後徙青唐。神、哲、高宗朝,皆授以官。元時,始於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又於四川徼外置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等處宣撫司,郡縣其地,設官分職,以吐蕃僧八思巴為大寶法王帝師。嗣者數世,弟子號司空、司徒、國公,佩金玉印章者,前後相望。   本朝洪武二年,遣使齎詔諭吐蕃曰:「昔我帝王之治中國,以至德要道,民用和睦,及四夷亦得安靖。向者胡人竊據華夏百有餘年,冠履倒置,凡百有心,孰不興憤!比歲以來,胡君失政,四方雲擾,群雄紛爭,生靈塗炭。朕乃命將帥師悉平海內,臣民推戴為天下主。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爾吐蕃邦郡西土,今中國一統,恐尚未聞,故茲詔示。」
 
《東西洋考‧卷十二》
李天祚遣使入貢,詔館懷遠驛。安撫使範成大言:「經略諸蠻,安南在撫綏之內,陪臣豈得與中國王官亢禮!政和間貢使入境,皆庭參不報謁。宜遵舊制。」詔從之。〈見《宋史》。〉
晚明內閣首輔葉向高告訴你,明朝人就已對泰西人/西方人(泰,極也)自稱「中國」「中國人」。他說的「中國」「中國人」都是相對泰西人而言,在他所作的詩已用「西方人」一詞,和現代一樣,可見「中國」「中國人」即「明國」「明國人」。更直接的證據是葉相說《輿地全圖》中「凡地之四周皆有國土,中國僅如掌大」,在世界地圖上邊界分明的中國(明國)國土,已和現代國家的定義一致。
 
至於「中華」一詞,唐太宗甚至南北朝時人已證明不是倭製漢語。
有請葉相: 
葉向高獨具慧眼,持與眾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對待西方來華的商人和傳教士。他在為楊淇園的《西學十誡初解》一書作序說:「學之道多端,即吾中國已不能統一,自孔孟時,即有老莊楊墨輩與之角立。近乃有泰西人自萬里外來……其人皆絕世聰明,於書無所不讀,凡中國經史,譯寫殆盡,其技藝製作之精,中國人不能及也。」他在西教士艾儒略所作《職方外紀》在福建重刊時作序說:「泰西氏之始入中國者……又畫為《輿地全圖》,凡地之四周皆有國土,中國僅如掌大,……,其言輿地,則吾儒亦有地如卵黃之說,但不能窮其道理、名號、風俗、物產,如泰西氏所圖記。要以茫茫堪輿,俯仰無垠,吾中國人耳目聞見有限,自非絕域異人躬履其地,積年累月,何以得其詳悉之若是乎?」因為他具有開闊的眼光和廣闊的視野,虛懷若谷地接納新事物。才有〈贈西國諸子〉一詩傳世。詩云:
天地信無垠,小智安足擬。爰有西方人,來自八萬里。躡蹻歷窮荒,浮槎過弱水。言慕中華風,深契吾儒理。著書多格言,結交皆賢士。俶詭良不矜,熙攘乃所。聖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軌。拘儒徒管見,達觀自一視。我亦與之游,泠然得深旨。
 
葉向高同時上書朝廷:「臣聞琉球已為倭奴所並……窺伺中國之謀,心甚叵測……東南之事,甚為可憂……」對日本占領琉球後可能危及東南沿海表示憂慮。從葉向高給丁繼嗣的另一信可見一斑:「今所慮者,彼既吞琉球,漸而據雞籠、淡水,去我愈近,驅之則不能,防之則難備,是剝膚之災,而將何策以處也。」
 
《明史紀事本末》乃正嘢,單單〈開設貴州〉一篇已三次提到「中國」。自敝人及同仁澄清後,叫囂「古無中國(政治概念)」者大多已收皮。
「漢武帝窮兵黷武,以事遠方,罷敝中國,朕無取焉。顧成老成,能持重安邊,非喜功好事之流,以是特嘉獎之。」
「特以其地皆毒霧瘴山,蠻峒夷寨,無宛馬邛竹動中國愛慕,而其君長世樂奉藩,保不失禮,貽憂邊吏,黔遂無日通上國矣。」
「夫亦夜郎恃遠,于闐負險,抑或天誘其衷,折入中國,閩人侵逼,南粵歸漢,延陀攻殺,敕勒入唐,廢興有數,革置有時乎?」
 
 

康熙:「眾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准在中國住,必逐回去。」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閱取羅馬教廷特使嘉樂所帶來的「自登基之日」禁約後說:
「覽此條約,只可說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況西洋等人無一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今見來臣條約,竟與和尚道士異端小教相同。彼此亂言者,莫過如此。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欽此。」
康熙傳旨曰:「中國道理無窮,文義深奧,非爾等西洋人所可妄論。」
 
清與各國簽訂之條約中「中國」即清國。 日本與中華民國簽訂的《中日和約》中,簡稱的「中國」包括清國。清史稿中清朝官員經常稱本國為「中國」。遠的不說,就以宣統元年(1909)頒佈的《大清國籍條例》,內文全寫「中國」,不寫「清國」。你認為「中國國籍」中的「中國」還可能僅是地理概念嗎?就以最後一點都足以推翻民國前無政治「中國」概念之謬論。 若想說得通、夠精確,請說「民國之前未有朝代或政權以『中國』為法定國號簡稱」。 考究歷史也要有科學精神,不要感情用事。 另一例是明朝時就有用「內地」與島嶼對稱。施琅滅明鄭後就在碑文中用「內地」和臺灣對稱,早於日本統治,更和中國共產黨無關。 歷史學和法庭審訊一樣,時間就是最好的證人。  
 
 
朝鮮稱明國  
再看看大明藩屬朝鮮怎麼稱宗主國。 世宗大王御製《訓民正音》:「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爲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 不過1443年朝鮮世宗命令使用諺文的時候,受到眾多使用漢字的朝鮮文人和兩班貴族的批評,因為他們認爲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而成為夷狄之邦。崔萬理曾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爲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傳》曰:『用夏變夷, 未聞變於夷者也。』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捨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崔萬理說「歷代中國」證明了朝鮮人也視各個中國朝代為中國,古無「中國」論不攻自破。
 
《宣祖大王實錄》上曰:「設使以外國言之, 中國父母也, 我國與日本, 同是外國也, 如子也。 以言其父母之於子, 則我國孝子也, 日本賊子也, 父母之於子, 雖止於慈, 豈有愛其賊子, 同於孝子之理乎? 予是以謂這人學識不明, 不足與言者也。... ...」
 
朝鮮王朝官員崔溥(1454年-1504年)渡海奔父喪時遇海難,漂流到中國,最後由明國官員護送回朝鮮。崔溥回國後用漢文以日記體記述了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名為《漂海錄》。現節錄有關「中國」的部分如下: 「弘治元年閏正月初七日 ......臣謂權山等曰:『在高麗時,爾濟州朝大元,自明月浦,遇便風,得直路,七晝夜之間,過白海渡大洋。今我漂海,直路散路不可知也。幸得入白海之中,則竊疑中國之界必近矣。若得泊中國,則中國是我父母之邦也。......』」

創作回應

風暴之主
古代的中國=中原地區的概念
古代的"國"字就和今意不同了,怎麼還會去混淆這個意思?你舉的周朝就是最好的例子,周代的"國"指的都是那些大城邦的城池概念,甚至還不包含城外的野人...那這個時候的中"國",指的究竟是?只有周控制的城邦?
古代的漢人也一直在變化來變化去,元朝的時候還把金統治下的人叫漢人宋統治下的叫南人咧,請問這種隨時代變化的詞意卻刻意混淆是什麼意思?

本來就是很搞笑的意思,古代也根本沒有民族的概念,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為了"分裂帝國",然後還有一堆華人在這上面吵在這上面著墨,搞笑嗎這是?你要形成民族國家本來就是要去放棄帝國概念,因為一個大帝國怎麼可能不同時擁有多民族?他們的唯一正當性往往就是擁有同一位統治者而已,要用民族形成國家就是要分裂,不然正當性從何而來?
2018-01-28 14:00:29
——
漢語中的「國家」一詞,上古稱為國,甲骨文本字為戓(後來發展為或字),象徵執武器守衛領土。在金文中加入「囗」(即「圍」),象徵城牆,形成現在的國,有城邦、城市、都城之意[1]。域也是由此分化出來。另外又有邦這個字,與國同義,甲骨文本義為在田野疆界上種植的樹木,金文轉變為丰加上邑,強化領土與邊界的概念,後轉化為指諸侯的封地[2]。

漢語古代「國」的涵義類似但不等同於現代觀念中的「國家」,而「國」與「家」在最初是有區分的[3]。如《周易》:「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秦漢以後以一國而統天下,由於儒家文化強調「家國同構」,家又指家庭、家族,從而形成了「家」「國」並提的條件,「國家」指一國的整體,如西漢劉向《說苑》:「苟有可以安國家,利人民者」,《明史》:「國家正賴公耳」。但是中國古籍中出現的「國家」指由某個姓氏家族形成的王朝[4],並非近代民族國家的觀念。在西學東漸時,才用「國家」一詞附會西方的state[5]。
2018-01-28 14:14:10
——
元世祖至元三年,遣使致日本書:「高麗,朕之東籓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心,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
2018-01-28 14:20:06
小蜜蜂先生
是指「世界中央的國家」的身份吧?
古時自稱支那也不少,現在也是叫chi na,怎麼現在不認支那這名字了
2018-02-05 08:42:58
——
平時說自己不是中國人,還罵人是支那賤X,選舉時又變成中國人,那你承認自己是支那賤X?

你日本主子都不用支那稱中國。
2018-02-06 19:10:48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