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雜記】回白龍君:史學\歷史的客觀性何在?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6-11-24 23:36:22 | 巴幣 36 | 人氣 772

  想起白龍君曾經與我討論過史學的客觀性的問題,我總沒繼續答覆,原因第一點是如他體諒的「學業繁忙」,第二點,我總不能算是真正的史學門徒,難以啟齒。

  不過,今日讀了一篇輔仁大學的史學系教授陳君愷撰寫的著作《解碼228:解開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歷史謎團》,爭點是「事件中的三十二條處理大綱為何變成四十二條?」,而與中研院院士黃彰健論戰。

  關於客觀性,可以考察文中陳君愷提了史學研究的三個途徑,外部檢證(史料載體)、內部檢證(史料內容)、脈絡(根據史料,假設有何原則可「評價」證據力)。換句話說,史學並不排斥科學檢證方法進入史料的檢證,譬如用碳檢定測定時間,而在科學理論不可及之處,容許史學家對史料分類、評價有效等級,提供一套規則令不同意見的史學家討論。甚至,脈絡意識強調史學家和必須「假設」,這更符合胡適引用杜威的實用主義精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總之,上述理由充分支持史學是追求客觀性的,若無此目的,則不必提供分類、評價史料的原則,提供意見不同者討論的平台了了。至於歷史可否證明正確?我得反問,大衛修莫主張實然(to be)和應然(should  to be)分離,經驗命題無法導出應然命題。一項學門無法完成自身的期許,跟該學門從來沒期望完成這件事,是不同的事情。

  另外,應然跟實然的史學問題還可以導出經典例子是,若是一個史學無法證明蔣中正是殺人魔王,則不是一門追求客觀性的學問嗎

  這個問題引導的問題是,我們「期待史學」是甚麼?史學更多時候被期待處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但是「好\壞」是實然性命題還是應然性命題?道德的標準為何很大程度決定歷史人物如何被評價。換句話說,道德問題是評價性的「好壞」,沒有真假問題,用史料證明「某個價值標準是對的」,因此某人是壞人,這種任務不是「史料」的責任和功能,反倒是寫史或評史者賦予的意義:寫史或評史者先有了一套價值判斷,然後賦予在史料的解讀與歷史現場的重建。

  有人會反對,認為歷史是當局為了統治需要所以塑造的武器,每一個朝代只會選則有利的史料和道德標準,呈現他們想宣傳的東西。我反問,科學實驗不也可以這樣?蒐集了一堆樣本,但我想出一堆合乎科學原則排除掉不利信度效度的樣本,譬如「避免取樣偏差,所以刪去具備某些特徵的樣本」,這與無恥的寫史者選擇性呈現史料(這是共諜的匪言)有何差別?但我們卻不用這種眼光質疑科學。

  或者我選擇用有利自己的理論詮釋證據,導出我要的結果,並宣稱結果被駁斥。這種批判被奎恩的「不充分決定命題」,以及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論」以「雞兔錯覺圖」指出,科學不存在客觀放諸四海皆準的證據,光是界定鴨和不是鴨、兔與不是兔,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性的學習,並不是有先天有一個兔、鴨的實體存在而等待被識別,而是針對這些特徵者,人們建構了「名」。換句話說,科學上宣稱自己的詮釋理論是唯一真理的科學家,這與差勁的史家,以不全面檢視自身詮釋觀點,而給予人物唯一狹窄性評價的模樣,有何差別?



  綜上所述,史學或歷史的問題從不是「不夠客觀」,而是「差勁史家如同差勁科學家選擇性呈現有利的資料,以及妄稱自身的詮釋或解釋是真理」。如果史學和歷史在客觀性上被質疑,則其能被質疑的理由,在科學上也成立,甚至科學社群也存在權力現象,以期刊的刊登權認定「哪些研究是知識、不是知識」。

  積極來說,史學和科學的精神是共通的,並提供了一套公開檢驗的程序,邀請有疑問的人循著這些原則周延的考察與爭辯,僅僅因為科技發展和發展的技術,科學似乎看起來更可靠,因為強調儀器,但史學從不排斥,甚至更強調懷疑。如果大家都贊同科學的精神是懷疑,則為何史學是相信呢?不少人因為相信歷史而覺得被騙,同樣,也不少人相信科學被騙,譬如中世紀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那些人。

  至於價值中立是否是史學與科學的差距,尤其是自然科學?如果把價值中立界定成主觀不介入,在自然科學上早已違反這原則,因為當你決定要研究題目是「鈾235的半衰期」而非「北京猿人與日本人的DNA關係」,就已經有主觀介入的事實。我們唯一可以要求的,就是在研究過程別讓偏見和盲信干擾研究過程和證據判斷,這在史學和科學是一樣的。

  拖了兩個禮拜,這篇初步回應白龍君,並邀請諸君更細緻的考察史學和歷史。有鑑於本篇缺乏學術基礎,不是站在過去巨人的肩膀上,待讀完雷蒙阿弘的《論治史》與杜祐的《通典》,再另行文完善之。

  本篇匆促行文,且兔非史學和自然科學之門生,卻妄言兩學門,必諸多缺漏、嘈點甚多,諸君意見兔定深思。

創作回應

湛藍琴海
同樣的,歷史亦然,一起歷史事件的發生經過與結果,有個「真相」存在,只是後人是否能夠追溯到真相(歷史事實),如具體死傷人數、主謀與共犯是誰等,那就是史學家要努力的。但是,史學者的難題不僅於此,對於歷史事件,還是會有個「歷史解釋」,而這就會牽涉到主觀。該如何解釋、評斷歷史,端看史學家的切入方式。而切入方式即便有些「大原則」,比方知名的史學學派,但每個史學者的著眼點依舊會不盡相同,除了是史觀的選擇,也牽涉到史學者的個人性格與經歷。如此一來,便會下意識地影響到史學者挑選事實及切入方式。

因此,史學雖然企圖效仿科學精神,但不可能等同於科學。它是人文社會科學,而非純粹的科學。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的史學發展,也希望史學不單是科學,而是能夠應合研究人類社會,而更有自由空間的社會科學。

大抵就是如此,我發現自己已經長篇大論了,還怕自己沒有切入重點(汗)

史學研究真的是一門永無止境的浩瀚學問,不單是研究歷史本身,研究該如何研究歷史,亦即史學,就是一門高深莫測,也值得後人不斷鑽研的學問了。
2016-11-25 18:37:36
兔二:滾你奶奶的
感謝琴海

我這邊科學類比史學,認為「科學的科學解釋」跟史學的「歷史解釋」同樣會遇到「客觀與否的爭議」。這是我撰文的主軸。

一,意識形態會影響歷史解釋,應然和實然面都會影響,包括認為一個人物應該是好或壞,進而一個人物的事件該被如何定義。我同意歷史有這樣的狀況,可是這並非令歷史無法形成客觀性。因為歷史學面對的環境和被賦予的任務,是需要描述也需要評價,該學門不排斥科學理論和嚴謹思路,加上處理和面對的往往是人的問題,不可能不用至少一種以上的觀點定義人物和事件,或是彼此的主從關係,哪種觀點的優劣,基本上與政治情勢有關外,也不排斥新的檢驗史料的科學技術和說法說。由此觀之,科學也一樣,解釋的時候,到底光的性質應該定義成波動還是粒子?這並非在儀器上一目了然,研究者需要選擇證據的定義,甚至對於所紀錄的觀測過程與結果,從此產生的推論,也有「邏輯的選擇」參與,一旦對比,科學、史學,甚至哲學在論述上都能看見某種清晰的調理,我認為這是追求客觀性的特徵,只是科學和史學又更像,因為注重實際的證據\史料。換句話說,歷史解釋常被認為是不客觀的原因,但科學解釋也非鐵板一塊,如果神視點意義上的客觀,不會有兩種對立說法。顯然以往指責歷史解釋不客觀的說法是有待商榷。
2016-11-25 20:04:17
兔二:滾你奶奶的
二,科學也有科學史的研究,近年來的地位不下一般科學,尤其T. Kuh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揭露了科學雖以客觀性、真理為任務,但許多大型的科學認知的變動,更多來自社會影響、科學社群如何掌握權力,定義他們的知識。換句話說,史學和科學任務都是求真,但若從效果否定他們的目的是不對的,科學出醜的狀況沒歷史少,但大家對歷史的批評卻多於科學,這是很奇怪的評價。

先至此,回應琴海君。
2016-11-25 20:07:57
小伽羅
很有趣的一篇文章,或許能說的很多,但我想文字簡簡單單的也很好,史學最受人批評的一點,成如兔子說的,在於所謂客觀性的問題上,畢竟史學存在的基礎就是標榜著力求客觀的精神,然而存在史學研究的根本性問題,便在於歷史由人所書寫、由人所流傳,經由人之手,必然存在視角的傾向,人的理想、價值觀都影響著書寫過的歷史,所以客觀存不存在,我想我們已經有了答案了。^^

至於史學的客觀性為何?簡單來說或許可以用「趨近」或者「盡可能」,等較強烈的字眼來表達人們對歷史的態度。

經歷了後現代史學風暴之後,新史學、全球史等不同的觀點如雨後春筍,利用不同視角,補足史學的不足,這是現今史學發展的傾向。

最後,對歷史的苛責,我想絕大部分來自於對科學的自負,這句話說得重了些,許多人喜歡「標準」,便拿著自己擅長的領域,去衡量他人,這在現今學術界屢見不鮮,當人們批判史學之際,卻不見史學的轉變與動因,只一昧的拿著自我批判的強烈精神去要求史學做出回應。

我話說得有些重,還請海涵^^
2016-11-30 20:09:37
兔二:滾你奶奶的
感謝回應,但我簡短的說,科學上可以批評歷史的概念,也是科學之間彼此挑剔的東西,從這觀點來看,我覺得歷史一學門被貶低了,而該還之適當的評價。
2016-11-30 20:32:41
小伽羅
另外,兔子的文章,能將史學面臨的困境,還有科學等諸多問題,做了合理的論述,實在令人嘆服其涉獵之廣,閱讀起來格外有趣,令人不禁跟著文章的脈絡,有了更周延的思維,感謝^^
2016-11-30 20:41:57
塞奧提亞
對歷史的批評,以前是科學比歷史多;然而現在卻是歷史比科學多。為什麼會有如此現象?
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影響到權力和金錢了嗎?擋人錢財,關係到利益自然會如此激烈反應!

就像以台灣獨立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團體,為了要鞏固自己政治口號的正當性,就會把國民政府時期大書特書,為了就是要能夠做到一種政治宣傳。相反的;統一派為了政治口號和選票,自然會把中國和台灣的連結加強,甚至用一種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言論來讓群眾信服。

大部分的歷史解釋,也可以說是政治宣傳或者技巧的手段之一,這點在20世紀初的一次大戰已經得到很好的體現,
2016-12-05 15:41:39
兔二:滾你奶奶的
這個說法言之成理,另外,歐陸對於歷史的地位沒有台灣這麼低,有機會想聽塞君的看法。
2016-12-05 16:40:42
文拂令心
一種選擇 一種解釋
一種假設 一種依據
如果不需要解釋 就不需要去選擇 也沒有誰的角度立場 而本質永遠不會被言語歪曲
如果沒有假設 就不需要根據假設去找到所謂的依據 這或許能幫助科學站得住腳 但只要一跌倒就很難再起

事情發生了 檢視發生了什麼 是本質上的客觀
而學問可不只是檢視發生了什麼 通常是以各人不同的know how 是主觀上的本質

讀過歷史方面的書不多 在這提出了淺短的看法
2016-12-05 18:11:15
兔二:滾你奶奶的
謝謝文君,我聽到一種詮釋學的觀點,深覺有趣。
2016-12-05 18:30:10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