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電影】《四十年》

陸坡 | 2016-10-16 02:31:47 | 巴幣 10 | 人氣 685

台灣人的歌,再唱一段思想起
一九七零年,台灣有一群學子開始用自己的聲音唱自己的歌。也開始一段一人吉他的民歌大時代。距離現在已經有四十餘年,恰巧也是一群當時的少年少女青春回憶。《四十年》是一部敘述台灣民歌起使與未來願景的紀錄電影,當年靠著一曲民歌走紅的歌手們,現在人在哪?又過的如何?是否還繼續唱歌。憶起當年,這些歌陪過多少台灣人,不是日文演歌,也非西洋流行樂和韓國洗腦舞曲,而是唱著《美麗島》的台灣歌;與原民環山餘韻。



台灣曾經有自己的歌,與現在歌手唱著歌不同,當年台灣人的歌,除了唱著小情小愛,也唱著台灣這塊土地跟自己的政治立場。在民國六十年代前,台灣喜愛的是西洋音樂,以各式各樣改編的西洋樂為主流。這也與當時台美關係密切,頻繁交流相關。而在美國第三十七屆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在台灣引起一陣譁然,也開始觸發青少年少女表達自己的想法,台灣人不在媚向西洋流行樂,發起了,創作自己的歌曲,用自己的語言歌唱的想法,開啟民歌年代。

《四十年》是一部以近期發起的台灣民歌四十年的大型演唱會為基底,並訪談幾位對民歌有所引響力的歌手和主持人等,所匯集而成的紀錄電影。這部電影坦白說是一個時代下人們的共同記憶,也是對於政治柔性批判。民歌起於中國電視公司音樂節目《金曲獎》,當時是政府為了鼓勵優良歌曲創作而設立的節目,除了《金曲獎》外,天鼎傳播公司製播的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這兩個節目於前後時刻掀起,台灣大學生和高中生的民歌創作風潮。



但當年還是有許多以國外歌曲改編的形式為主流,而在一九七五年,楊弦於台北中山堂演唱以現代詩為基底的歌曲《鄉愁四韻》,讓人驚艷,被視為是台灣現代式原創民歌的發展風氣之始。而在廣播台工作的電台主持人陶曉清,也是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在節目上,讓一些台灣素人歌手發表自己的音樂創作作品,讓許多歌曲有被人聽到的機會,也是後來在民歌追憶時,被眾人稱作民歌之母的美譽。

電影中有許多介紹民歌手退隱幕後的生活與執著,在那年代除人民唱起自己的歌外,也有些禁曲到近幾年才開始重見天日。台灣民歌很長一段時間,創作詞曲都得面對政府的歌曲審查,將創作者原先的曲調詞彙,曲解改寫,甚至禁止放送和公開演唱。尤其當時一些台語歌曲或敘述生活苦悶的宣洩創作,都被視為不正向而被禁止,但很弔詭又諷刺的是這些歌曲往往都普遍是當時人人知道,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



民歌的緣起社會政治與風氣,當時的民歌手唱著自己的心聲,部份在政府禁止的邊緣中徘徊。但隨著開放黨禁和解嚴,台灣迎向民主自由化的同時,民歌卻沒落,可以說成也政治,沒也政治。民歌除了受到陶養的大中華氣息外,同時也如校園民歌中單純青澀的文青風情。但對於民歌,也有許多台灣人民認為是一種獨於外省文化,在本土化、日式、歐美、原民風格慢慢被正視與接受後,民歌也以不再代表台灣人自己的歌曲與心聲。

民歌《四十年》記錄片,是種一個時代一群人的共同追憶與青春。憶起當時台灣風起雲湧與瞬息萬變的大時代。台灣人決定要寫自己的歌,唱出自己的聲音,掀起民歌熱潮。而如今民歌變了嗎?是的,它變了。人民的歌不再只操北京話語,現代人民的歌不止用吉他彈起小清新中文曲,它也可以唱著台客風情的台灣話,甚至激昂的高山歌曲,和一首客家謠和日韓歐美電子舞曲。不是只有追憶過往,下一波台灣人民的歌,才正如小小浪花,等那波濤洶湧,濺起浪花。



文章原址:電影-《四十年》
更多動漫畫電影書籍資訊請參照個人網站
可以點選網站內廣告給予作者小小的支持
喜歡的話請到粉絲團電影書籍回收桶按讚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小刀
我有個妹以前是唱民歌的,當時在高雄海青工商當吉他社副社長,每天聽她哼哼唱唱,然後去台中民歌屋發展,我曾經幫她拿吉他過,很懷念那段。[e35]
2016-10-16 02:40:35
任孤行
早期什麼都要禁
你會覺得莫名奇妙
2016-10-16 16:03:32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