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0 GP

前蘇聯自動核反擊系統【邊緣系統】

作者:☭斗大的字☭│2016-10-07 14:53:06│巴幣:66│人氣:1420
前蘇聯為了對抗美國的核威懾,使己方在遭受美國全面核打擊後實施報復性核反擊,曾在絕密狀態下打造了一套「超級末日武器」——「邊緣系統」,堪稱喪心病狂的死亡之手。邊緣系統是一種高效的應急核反擊系統,能夠在核打擊產生的電子脈衝下存活,自動向蘇聯各個發射單位下達指令。據時任蘇聯戰略火箭總參謀部上校瓦列里·揚契科透露:該系統是由位於烏克蘭的蘇聯金牌設計局——南方設計局設計的。研製工作開始於1974年8月。1975年12月完成設計草圖, 在1982年3月完成設計,全面服役。

蘇聯解體前戰略火箭軍旗下核導彈如下圖

巴爾古津系統軍用鐵路機動發射系統
RT-23(北約代號SS-24手術刀)
規格:長21米;寬2.35米。
射程:5495海里(10000公里)
發射重量:不詳
投擲重量:3629公斤
發射方式:三節推進;固態燃料;機動發射;冷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8或10枚10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0.11海里(200米)

SS-18型彈道飛彈,北約代號撒旦
規格:長33米;寬3米。
射程:(一型)6480海裏(12000公里);(二、四型)5940海裏(11000公里);(三型)8640海裏(16000公里)。
發射重量:78000公斤
投擲重量:7575公斤
發射方式:二節推進;液態燃料;冷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型)1枚2500萬噸;(二型)8或10枚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三型)1枚2000萬噸;(四型)10枚55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0.14海裏(260米)


整套系統的工作過程如下:

1.遍布蘇聯重要區域的輻射監測器監測到大規模核輻射或者重要地區無生命跡象, 通過多項措施監測蘇聯全境是否受到核打擊(注意這些監測是自行完成的,也就是說哪怕蘇聯人都死乾淨了,這套系統還能自己運行不受干擾。)

2.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匯集到中央處理器,進行邏輯分析,蘇聯是否已經受到核打擊(否定返回上一步,確定進行核打擊)

3.已確定蘇聯遭受到核打擊,對指揮系統直接控制的發射井下達發射命令。

4.發射裝有SS-18戰略核彈(但是核彈中沒有裝上10發子彈頭,而是裝上了一大功率的指令廣播系統,該飛彈代號15A11型指揮飛彈。其目標不是美國,也不是任何戰略目標,這發飛彈會飛躍蘇聯全境,通過其指令廣播系統給所有的飛彈發射井下達攻擊指令,期間還會指導另外兩發指揮飛彈升空,所以該系統一共由三發指揮飛彈執行)

5 蘇聯全境所有發射井工作,所有核彈升空。當時蘇聯的主力是SS-18型彈道飛彈。飛彈會根源預先設定的彈道攻擊所有美國超過5w人口的城市。對重點目標多發集中打擊,直接摧毀整個美國。

邊緣系統發動後全球將是核冬天

這套系統誕生之後,美蘇之間核大戰已經失去了任何的意義,蘇聯不再懼怕美國的核打擊,因為哪怕蘇聯人全部死亡,該系統還是能成功的運行到所以核彈升空。三枚指揮彈分部署在不同的秘密基地,美國無法做到同時擊毀三枚指揮彈,只要有一枚指揮彈升空,美國佬就會體驗到真實的蘇聯老毛子熱情了。

不得不說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的爭霸真是喪心病狂。但是更喪心病狂的是這套邊緣系統在蘇聯解體後有俄羅斯接盤,據說現在仍然在俄羅斯秘密基地運行,為俄羅斯的核反擊保駕護航。


蘇聯地下核戰指揮所模型

當初開發邊緣系統的構想:

在最初開發「邊緣」系統時,蘇聯國防工業部提出的設想,就是一套完全無人化的核反擊系統。只要傳感器網路在國土上監測到核爆跡象,電腦網路就會自動向北約國家發射所有陸基核彈。

按這套系統的理念,蘇聯發動核報復既不必經領袖和總參謀部授權,也不必由火箭軍的基層軍官人工點火,全程都由電腦操控,堪稱是《奇愛博士》加《終結者》而成的終極人類毀滅裝置。

一旦啟動,這種全自動核報復系統便無需再接受人類的主管,隨時可憑借衛星誤報之類的系統故障來毀滅世界。


廢棄的蘇聯地下核戰指揮所井口

可想而知,以蘇聯預警系統可觀的故障率,除非主管層把人類的存亡當做兒戲,否則實在難以下決心使用這種系統。

最終,黨中央沒有向這個「超級項目」提供足夠的支持,阿赫羅梅耶夫元帥接任總參謀長後也表示反對。全自動版「末日機器」項目下馬,換成了最後投入使用的半自動系統。

怎樣保證核彈及時發射

將人類存亡托付給這種毀滅性的自動化系統,並非蘇共政治局的心血來潮,而是蘇聯幾十年來核戰略演進的結果。

從擁有核武器開始,蘇聯的核戰略經歷了從「先發制人」到「接到預警再報復」的轉折。

在 1960 年到 1964 年的赫魯曉夫時代,蘇聯決策層相信,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決戰並不遙遠,而且蘇聯擁有制度上的優越性,可以在核決戰中取得勝利。

除了領袖的必勝信念之外,落後的科技水平也使得蘇聯必須在核戰爭中先發制人,不能「接到預警再報復」。

蘇共中央內部,「核戰爭要早打、大打」是最受歡迎的戰略共識
蘇聯當時還沒有導彈預警雷達,通訊技術水平接近二戰水平,就連其依賴的洲際導彈,在發射前也要先注入液體燃料,發射速度緩慢,難以和美國人爭分奪秒。蘇聯唯有先發制人、帶頭投彈,才能在核戰中占得先機。

在這種原始的核武指揮系統下,蘇聯在發射核彈時,需要將預定命令封裝給配備核武的基層作戰單位,因此缺陷重重——基層軍人辦事效率低下,緊要關頭也不大靠得住。

在赫魯曉夫時代的軍事演習中,負責裁開裝有指令文書的文件袋的人員經常因為手抖而無法順利操作剪刀。一直到 80 年代,蘇聯戰略火箭軍的指揮所裡還放有一把大錘,以免關鍵時刻打不開保險櫃,原子彈扔不出去。

蘇聯首代「第聶伯-M」型導彈預警雷達

20 世紀 70 年代,蘇聯的科技水平終於有所突破,特別是 1969 年開發完工第一代早期預警雷達(1970 年正式部署),使蘇聯擁有了「接到預警後再發射」的技術基礎,有了放棄先發制人、轉向偏重威懾與報復的條件。

第一代整合的蘇聯預警信息網路系統,也在 1978 年研發結束。

新的科技進展,也讓蘇聯主管人發現,核戰爭的破壞力超出了他們的想像,「先發制人」並不可取。

1972 年,蘇聯總參謀部的研究發現,「世界性核戰將急劇破壞全球氣候」。1973 年,蘇聯總參謀部在數學模型推演中發現,即使打「有限核戰爭」,只使用歐洲對峙前線部署的蘇聯核彈的 20%-25% 來打擊所有西歐北約國家的機場與軍事基地,生態災難也會波及莫斯科,華約國家的軍隊推進將被歐洲生態浩劫徹底打亂。

不管大打還是小打,蘇聯高層從此不再將先動手作為核戰略重心。但是,要以報復替代先發制人,蘇聯就必須提高核武器發射的反應時間,並排除前線軍人關鍵時刻下不了手的風險。


1979 年華約組織的歐洲前線核戰形勢推演圖

為解決此障礙,蘇聯開發了獨特的雙軌制核武指揮鏈,兩條指揮系統彼此平行:

一條是類似美國制度的普通指揮鏈,由蘇共中央總書記發布核戰命令,總參謀部核實命令,向基層作戰單位發送核武解鎖密碼和發射命令,基層軍官按「兩人原則」與副手核對命令後作戰。

另一條則是繞過普通指揮鏈,直接由最高層「一鍵發射」所有陸基核彈。1970 年代中期蘇聯開始使用「信號-M」 指揮系統,使用此系統的戰略火箭軍部可以直接一鍵發射每一枚陸基遠程導彈。

1985 年新升級的「信號-A」指揮系統,還能在預錄於導彈晶片中的幾套打擊方案中選擇一套激活,由最高決策層直接決定每一枚導彈的飛行軌跡和打擊目標。

有了這種以黨中央為核心的指揮系統,蘇聯既能保證核報復的反應速度,也可以排除基層的不確定因素,確保不會有抗命官兵阻礙蘇共政治局向美國投擲核彈。

蘇聯核彈基地控制台的導彈點火鍵
正是出於蘇聯人對核武反應速度的看重和對基層忠誠度的懷疑,最終導向了「邊緣」這套既能確保速度又能繞開基層的終極武器的誕生。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接手此系統

葉利欽的核手提箱外殼。從蘇聯開始,相同的手提箱分發給蘇共總書記(俄羅斯總統),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

冷戰結束後,蘇聯的雙軌核武指揮鏈被俄羅斯全盤接手,結果彼得羅夫事件竟在 1995 年的俄羅斯重演,而且過程比上一次還要驚心動魄。

1995 年 1 月 25 日,莫斯科上午 9 時 28 分,俄國預警中心向總參謀部通報:四分鐘前雷達站發現一枚美國潛艇從挪威海發射的彈道導彈。

這一次,預警中心沒有彼得羅夫這樣腦筋正常的值班軍官把關,竟直接向上匯報:可能有一枚電磁脈沖類核彈來襲,其意圖可能是斬首俄國的指揮中樞,燒掉全莫斯科的集成電路板。

在突然「襲來」的單枚「導彈」面前,葉利欽總統和科列斯尼科夫總參謀長啟動了各自的核手提箱,準備在十分鐘的反應時間上限內作出決定,是否要對美國進行核打擊。

八分鐘後,總統和總參謀長確認了「導彈」並非對準莫斯科。核手提箱被關閉,各地的核彈部隊也解除了警戒。
葉利欽在螢幕上盯了 8 分鐘的「美國三叉戟導彈」,事後證實是挪威的一枚氣象衛星,發射前幾周就已經通報了周邊國家,結果湮沒在了俄羅斯官僚系統的文牘中。

幸運的是,當代俄羅斯畢竟沒有面臨冷戰時的緊張局勢。不管時局如何波動、克裡姆林宮的主人如何跋扈,俄國最高決策層不會有理由認定,美國隨時都在處心積慮夷平本國。

不幸的是,即使在冷戰終結多年後,全面核戰仍然有可能因為俄羅斯的某些不靠譜特質而突然爆發。

據參與「周邊」設計的骨幹人員稱,「周邊」系統的中樞骨幹部分在冷戰後被俄羅斯政府接手,現在仍可啟動。

與此同時,冷戰後的俄羅斯出現了更多會影響「周邊」的不可控因素。比如僅在 1996 年秋天,就有核武基地曾 7 次與上級失去聯繫,因為偷銅線的賊挖走了核武基地的通信電纜。

如果「邊緣」當時處在啟動狀態的話,核武發射權便會因為主管層的失聯,而被下放給掩體中的基層軍官,第三次世界大戰便會隨時爆發....

各人感想:

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那些核大國擁有大量核武器卻不使用,而把核武器當作威嚇與談判的籌碼,美國也有類似的系統。
所以為何現在會有一大堆的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條約,一旦戰爭中核武器使用上了以後,被核攻擊的國家如果逼不得已啟動自動核反擊系統,就準備看世界末日了......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34594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1 篇留言

⑨ヨル
感謝你分享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想提一點跟文章無關的事,你背景的圖有白光,跟白字疊起來對閱讀造成頗大的障礙..XD

10-08 04:28

☭斗大的字☭
那是背景那白光,我有時也會有這閃光的問題,如果閱讀不習慣我在換回原來背景好了10-08 07:27
☭斗大的字☭
因為我冷戰時代美蘇對抗有興趣,所以會分享一些關於冷戰時期的東西10-08 07:40
喵哈哈(bye bye)
話說死手跟核綑綁是一樣的東西嗎?好像常看討論常被一起提出?

12-23 20:29

☭斗大的字☭
死手系統就算是核綑綁的一種,核綑綁簡單來說就是A國被B國核攻擊,A國把自己核彈頭對準C,D,E,F等國進行攻擊,可是被A國核綑綁攻擊的國家有B國的盟邦,讓B國盟邦對B國施加壓力對B國進行考慮是否在進行第2次對A國核攻擊,拉入談判桌,如果失敗,就A,B等國都拉一大堆國家進行核綑綁進行全球性核大戰,就看世界末日了
12-23 20:57
☭斗大的字☭
只是蘇聯版的死手系統和西方各國的核反擊程序最大差別就是,西方要最高層級授權發動核攻擊,而蘇聯是只要確定遭受核攻擊(不管是電腦系統偵測或人工偵測),哪怕蘇聯高層全部都被斬首了,該系統自動下放給所有核碉堡隨便任何一名軍官就能啟動核反擊程序,哪怕只用對歐洲20~30%的核彈反擊北約,北約也受不了,就算蘇聯的電子技術比不上西方,3到5萬枚核彈頭全部都砸向美國和北約盟邦,不管北約美國是否成功攔截成功,整個西方各國與美國都將面臨全面崩盤的巨大損失
12-23 21:10
暗黑方程式
SCP-1984!

12-23 22:00

上校
Dr. Strangelove?

12-23 22:00

上校
庫布里克拍dr strangelove時這套系統好像還未問世……?

12-23 22:08

☭斗大的字☭
沒錯,這套系統後來被發現時才會有愛奇博士裏面的末日武器的影子12-23 22:16
司馬懿字仲達
可是 核電廠自爆的話 不就會有誤報嗎

12-23 22:20

☭斗大的字☭
還要經過國土防空軍的監測雷達人員確認是否遭受核攻擊,如果是自行的核電廠發生事故,人員能夠自行判定取消該系統發動反擊,等於是一半人工判斷一半電腦自動判別,因為原本是計畫做全自動版本,但是蘇聯高層反對,認為全自動版本太恐怖,經過最高蘇維埃政府決策討論決定折衷後得此系統就變成現在這半自動版本12-23 22:27
司馬懿字仲達
thx

12-24 08:56

OTTFFENT
幸好全自動那套沒完成,不然就會因為車諾比滅亡了...

12-24 09:12

☭斗大的字☭
是阿~不過這系統據說還在俄軍方密密使用中……12-24 15:17
雪諾
人類還沒滅亡什麼的真的是命大啊...
以前看小說寫人類習慣做死 當笑話在看...
但看完這篇後只覺得...活著真好TWT

12-25 19:35

☭斗大的字☭
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告訴大家。不管你們想先聽那個,我都要先告訴大家好消息:“死亡之手”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開著的,只有當蘇聯遇到嚴重國際危機、遭到核打擊的風險迫在眉睫時,“死亡之手”系統才會被啟動。也就是說,我們不必擔心這套玩意兒因為碰到火山爆發之類的事情就動手把人類全都乾掉。

然後我們告訴你壞消息:多數科學家都認為,這套倒霉系統至今還健在,隨時可以恢復運行。12-26 07:46
屬性x文學
如今俄羅斯反導預警雷達體系如何呢? 能有效偵測嗎?

04-13 15:33

☭斗大的字☭
因該是能偵測到絕大部分的敵方導彈與戰機04-13 16:37
清野凜太婆我受不了啦
神經病欸=.=

10-04 13:00

☭斗大的字☭
當時冷戰時代美蘇雙方全球軍事對抗現在看來只能用瘋狂來形容了10-05 11:18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0喜歡★A7855000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少戰幼稚園生肉 5【俄文... 後一篇:少女與戰車四格短漫【俄文...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yvonne40528歡迎來看小說ゝω・
🌕《虛月舞曲》|架空、奇幻、戰鬥、愛情看更多我要大聲說9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