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2 GP

演講心得:「戰爭就是地獄」,退役軍人與PTSD

作者:紅祐✨風暴治癒者│2015-12-03 12:12:26│巴幣:1,042│人氣:3597
※Guest Speaker Tuker Mollers關於美軍與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演講心得。內容大多是關於Mollers的戰時與PTSD症狀的親身經歷。
※Mollers在2001年於第82空降師服役,參與過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已榮譽退伍。
※文長。



......Soldiers are hard to love.
──Tucker Mollers


  有記憶裡來,父親就是個很喜歡看戰爭電影的人,所以從小耳濡目染看了許多好萊塢的軍片,尤其是WW2的題材,那種混雜著愛國主義與英雄主義的敘述方式,算是十分熟悉的。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戰爭,總是有些情感抽離的,投注在特效的震撼與主角的劇情線中,也因為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對於軍人的前線體驗,對於戰爭伴隨的種種問題,都僅是隔著媒體的渲染,挑選,以旁觀者的角度在理解。年紀稍長之後才漸漸明白,好萊塢、電玩與媒體敘述中的戰爭,與軍人實際體驗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狀態。

記得第一次受到強烈的衝擊,是看了提姆‧歐布萊恩的《負重》,故事中紊亂的時間軸、敘述,記憶錯亂,虛實難分,那樣從親身經歷中描繪出的故事,彷彿才真正感受到對於身活在一般安定社會下的百姓,是多麼難以理解跟包容軍人在前線所受到的創傷。Mollers眼中的世界,也同樣如此。

電影、學術與媒體,敘述戰爭的時刻,總是將視聽者從戰爭的混亂中抽離,用數據、敘述、分析,討論著戰爭的勝敗、軍略與要素。但對於Mollers來說,那些訊息是遙遠的,戰爭伴隨著損失,談論著損失彷彿接受著軍人在前線死亡的必然性,卻不曾聚焦過,作為軍人,在前線損失代表的不只是資源耗損、國家政治角力,而是一個有感情、有人性的血肉之軀的消逝。在他的觀點裡,戰爭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勝利方。戰爭中真正造就的是什麼?你要如何贏一場戰爭?你要如何面對戰爭後那些失去伴侶、父母、兄弟姊妹的破碎家庭,告訴他們問題解決,我們贏了戰爭?Mollers強調,有些戰爭值得去戰,但你最好知道戰爭造成的結果是什麼。

好萊塢創造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陽剛特質(hyper-masculinity,泛指強調暴力與生理強壯來證明的陽剛特質),使人模糊了戰爭本身造成的問題,這些幻想與捏造出來的戰爭是如此的光榮與夢幻,催化了參軍者對於證明男子氣概的憧憬、暴力行為與感情閹割等等問題,並加劇了退役軍人回歸的困難度。Mollers敘述他個人參軍的理由,是看見一張貼在酒吧的海報,上頭是一名全身著裝的遊騎兵拿著步槍,擺著帥氣姿勢的照片。因為想要像那名遊騎兵一樣,拍出一張帥氣的照片,他便加入了軍隊。因為這個理由加入美國軍隊的人,Mollers並不是第一個。除了自我證明,基於家族傳統,或為了軍隊社會福利加入軍隊的貧困者、追求社會認同的少數族群(同性戀、變性者)十分普遍。他在服役時於伊拉克前線拍了一張部隊的合照,當時他就像那位遊騎兵,穿的帥氣,威風凜凜,裝著好似殺戮者(slayer)的模樣,當時幾乎沒有人了解到,參軍伴隨著戰死沙場的可能性。那些看似帥氣,攜帶重武器的隊友,在前線都是最先被當作攻擊目標的對象。他一個個指出照片上死在前線上的隊友,這樣表示。

Mollers敘述對他來說最創傷的,是前線基地裡一名19歲的朋友戰死的事情。當時他的小隊隔著一條街,聽見交火,但由於沒有被指派任務,就沒有前去支援,回到基地時才得知朋友死訊。他感到朋友的死是自己的責任,精神開始變得不穩定,因為精神評估不合格,被調離前線轉到德國。他必須填各式各樣的表格證明自己能夠作戰,回答各種官方想要的答案,才重回前線。即使精神評估通過,傷痛卻沒有消失,對當時的他來說,只有強烈的敵意跟報復心驅使著他回到前線。當時回到前線眼中所見的,都是敵人。美國社會對陽剛特質狹隘的男子氣概定義,在軍隊中與戰時更加激化,軍人不展現軟弱的一面(被定義為女性特質),不能帶感情、哭泣、與恐懼,將完成任務定義為最優先的考量。軍人情感上的傷痛,在前線是難以被紓解與獲得治療的。當戰爭結束後,Mollers才開始接受美軍提供的藥物治療。他敘述當時他受到嚴重的記憶閃回(flashback)、焦慮、憂鬱、幻覺與噩夢纏身,在部隊其他隊友放假時,被獨自留在基地時隔離一周做藥物控制。但藥物的精神治療有限,他敘述當時他感到非常痛苦,卻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覺得有些人必須為這些痛苦負責,於是在晚上精神彌留之際會拿著小刀在空蕩蕩的基地走廊裡徘徊,尋找攻擊的對象。

藥物控制的最後一天,隊上有個朋友歸隊,邀他去酒吧。他想是最後一天應該沒關係,就一同去酒吧,喝的很醉後回到基地,並各自回房。他一度失去意識,當他清醒時,看見房間裡都是血。當下他以為是自己神智不清時攻擊了別人,覺得完蛋了。隨後發現房裡的血是他割傷自己造成的,他的全身上下都是割傷,臀上被削下一塊肉。當下他為沒傷害到別人感到寬心,打算躺回床上繼續睡,一會才想到他也許會因為這愚蠢的理由死,便趕去敲朋友的門。他說,當時走廊上被他拖出一條很長的血跡,他的朋友開門時嚇得臉色慘白。他的朋友打電話給軍官,兩個人開車把他送進急診室。沒多久,他便因精神問題榮譽退役。他提到當時他為部隊上只有他一人的精神狀態失控感到羞愧,退役後才從隊上的朋友口中得知,在那之後隊上的戰友陸陸續續出現PTSD的症狀,受藥物治療。

大眾媒體聚焦於戰爭本身,卻鮮少提及戰爭的後果與犧牲。Mollers表示,對他而言最貼近士兵心理狀態的作品,是《奧德賽》。比起媒體跟大眾概念中的硬漢形象,奧底修斯會哭泣,他為了與家人分離而哭泣,為了戰場上死去的部下而哭泣。軍人的情緒在美國的陽剛形象裡面不被容許,即使退役,回歸到社會,一般百姓對於軍人的傷痛興致缺缺,比起軍人的痛苦,媒體與百姓更想知道的是光榮故事。像《決勝時刻》或《搶救雷恩大兵》那樣的作品,對他來說太不真實,只是將軍人個體的人格去人性化(dehumanized)(剝奪了士兵作為個體的人性)。《搶救雷恩大兵》中一開始奧馬哈灘頭的搶灘畫面,除了士兵的家人,有誰會記得那一個個死在灘頭上的軍人叫什麼名字?但對於在前線服役過的軍人,每一個血淋淋的畫面都會使他們回憶起自己經歷過的創傷,想起那些死在前線的戰友。他們的傾訴與經歷被否定,政府(在他服役時)的支援也有限。藥物治療的效果很差,他們滿腔怒火,卻不能抱怨,因為PTSD的醫療補助是越戰時的退役軍人努力抗爭才得到的。若他們否定了補助,便是否定了過去退役軍人的努力與犧牲。除了社會對退役軍人的創傷缺乏認識,退役後苦受貧困之苦淪落為流浪漢,或自殺、酗酒、藥物濫用、婚姻破碎的例子,在社會上也鮮少被提出討論。韓戰退役軍人也因相較於其他戰爭不被重視,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與「被遺忘者」。

「(你)很難去愛士兵。(Soldiers are hard to love.)」,Mollers說。受PTSD所苦的士兵情緒陰晴不定,經常因為生活上芝麻綠豆的瑣事暴跳如雷。因為他們在前線是這麼被訓練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今天你粗心沒整備,你的隊友會死。今天你沒按時清掃,你的隊友會死。所有的瑣事都是緊迫的,必須馬上完成,否則隊伍中就會出現傷亡。許多士兵從前線回來,卻無法區分和平生活的狀況與前線的不同,有名經歷過童兵自殺炸彈攻擊的退役軍人,至今都無法面對一般兒童正面跑向他,會反射性想將兒童擊倒在地。那些在退役中心的退役老兵,也許在前一刻還稀鬆平常的與參觀者交談,聽見外面巨響的下一刻便立刻臥倒在地,尋找不存在的武器。這些創傷離平靜的社會來說太過遙遠,若沒有願意理解與包容的配偶,經常導致夫棄離異,家庭破碎。「時間無法治療傷口,關心才會。」Mollers說。

現今生活在平靜社會的台灣,戰爭本身是遙遠的,沒有經歷戰爭的消耗,也沒有退役軍人訴說經歷。(雖然台灣其實有很多老兵)。其形象也幾乎完全建構於媒體塑造的形象與敘述。諷刺一點地說,戰爭的形象幾乎已經成為資本消費中的其中一個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散佈並強化陽剛特質,藉由模擬侵略的行為將侵略性的提倡正當化。缺乏戰爭經歷的人,一輩子都難以理解罹患PTSD的軍人所受到的創傷,但藉由傾聽他們的故事,對於傷害與侵略,還有過度強化陽剛特質不只對軍人,也對於大眾所造成的傷害,也許人們會思考的更多。


下面是Mollers提供的,讓大眾理解PTSD的影片。(無中文字幕)




※軍人PTSD相關的作品推薦:

小說:提姆‧歐布萊恩,《負重》
紀錄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動畫)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03376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雜記

留言共 4 篇留言

劍魔寒香
插書籤

12-03 15:07

亞柳 INUMURA ARU
《美國狙擊手》、《巡弋狙擊手》也可以推。而且後者用了更激烈的方式凸顯出了Mollers大哥所指出的問題,攝影手法相當精湛。

12-03 23:56

紅祐✨風暴治癒者
喔喔喔,這兩部我還沒看過。謝謝推薦^^12-04 03:22
紅染憐華
我討厭竄改史實,我討厭改動事實,
這類電影只關注於榮光卻未曾側重於陰影之下(肉體傷殘、精神傷害、戰死撫卹),
這種行為與修改事實又有什麼差別?

因為這必須是剛猛、必須是男子氣概的,所以必須將軍人定調為如同鋼鐵般堅強?
有些人甚至認為會受到PTSD打擊的人根本不配稱為軍人,
因為這是他們的精神不夠堅強導致,這種說法太不合理了,
我們都一樣是人,會哭會笑,會對好友的死去哀傷、會對親人的過世沉痛,
人都一樣擁有情感,為什麼他們就不能抱有傷痛呢?
不去檢視這類傷痛而斥之為軟弱,簡直是一種歧視。

說起來紅祐有推薦的越戰傷痛文學作品嗎?
印象中這也是在美國相當廣泛的文學題材呢。

12-04 09:28

紅祐✨風暴治癒者
我自己是覺得歷史除了事件的真實,其他部分都是觀點詮釋的差異,所以要在其中追求真實性本身很困難。電影之所以會用那種視點跟大眾偏好的消費元素有關連,另一方面也可能跟強化國家主義有所關聯,畢竟媒體是民眾最簡單接受的管道。與其說現代媒體的功能是揭露真實,我覺得現代媒體更像是藉由訊息操作創造一種假可亂真的意識形態,藉此強化社會秩序跟特定族群的權利。就像主流歷史的詮釋方式跟好萊塢電影塑造西方世界的形象,通常都是對西方國家跟資本主義在國際地位比較有利的狀態。因為資訊都是選擇性地被釋出跟流通,所以真實性本身變得很含糊不清。(而且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比起真實性,跟社會普遍接受的意識形態相符比較重要。)

強調男性的陽剛氣質我個人覺得很像是國家機器(社會控制)過度發展的結果,陽剛主義強化跟正當化男性的攻擊性,也同時利用陽剛形象的含糊地帶,使對自己身分認知有自卑感的人民自願從軍去符合「正常的男性形象」。因為性別定位在所有的文化幾乎都是出生以來就一直被灌輸跟強化的,跟社會融合得很徹底,人很難意識到自己活在這種框架裡面。我想會那樣想的人就是堅信陽剛氣質的男性形象的人,加上沒有直接的創傷體驗,對於作為少數族群的退役軍人很難產生同理心,像是同性戀、變性者、殘疾人士、貧戶、原住民、移民者這些族群承受的問題也很少被主流社會關注。某種程度來說是民主政體追求效率的缺陷吧...當然我覺得大眾對這些經驗缺乏知識跟認知,所以產生誤會也是其中一點,所以相對來說去提醒大眾很重要吧。

我看的沒有很多XD
知道跟越戰有關的是提姆‧歐布萊恩的《負重》、麥可‧康納利的《黑色回聲》跟格雷安‧葛林的《沉靜的美國人》。
《負重》是短篇小說集,有包括參與越戰的軍人戰前、前線跟戰後的故事,也是越戰文學的經典作。
《黑色回聲》是推理小說,但有涉及到越戰時做隧道鼠(Tunnel Rats)地下工作的退役軍人戰後的創傷。
《寂靜的美國人》是一個從軍隊退役之後成為記者的英國人,停留在西貢時用他的個人觀點,敘述法屬殖民後與美國中情局介入的越南的樣子。比起軍隊角度,涉及的角度比較偏向政治層面。
12-04 10:25
解憂
你好 請問那場演講有沒有網路連結可以看呢?
我是正在寫有關負重和創壓到小論文的高中生
謝謝

01-06 19:30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2喜歡★phiz442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小說閱讀20問... 後一篇:年末掃除...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god44675566喜歡動畫的你
有許多動畫心得與點評出爐囉~ 可以上我的YT去看看,不知道會不會有你喜歡的呢?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2:17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