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_消沉與自律_&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4-11-05 12:54:38 | 巴幣 36 | 人氣 317

  拒絕讀者最好的辦法,就是---寫得複雜一點。

  我曾經也面對過消沉,但縱使仔細想,也不清楚走出來的關鍵是甚麼。而其原因,不可能是瞬間「客觀上」擁有了「某些重要使命或來自他人的關心」。畢竟,認識到「自己是沒有任何使命與價值,對任何人都不重要」這句話不可能為真,因為每分每秒,這些使命和親友都存在,只是能不能察覺:

  (一)先說「使命」。作為一個人,縱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甚至長期不修身,但「求生」就是一個最基本使命。當你走上高樓、拿起菜刀欲自殺時的那種停頓,便是身體告知使命為何。
  (二)再說「親友」。固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支持你,但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討厭你、反對你,但人印象最深的總是那些小小的特例。但特例並不保證普遍。
  (三)最後「價值」。價值是甚麼?是「自我認同」?還是「他人認同」?或是這種「自我認同的內容」就是「他人的認同」?
  (四)結論,自己的使命與關心自己的親友都是存在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察覺,根據知識論,不可能因「不能察覺」而證明「不存在」。而價值的涵義是模糊的,無從證明。證明結束。

  另外一個見解來自張老師:「消沉和積極面對都是一種習慣。」換句話說,消沉與不消沉都是自己過去選擇的累積,儘管不會立竿見影,卻操諸在己。如果觀點如此,那旁人更沒甚麼好插嘴的了,因為選擇牽涉「動機」而屬於「內心活動」。

  或許有人認為內心活動可考察,不然心理學和精神學存在意義為何?而一種來自法家的說法:「天下人大多『趨利而避害』、『好逸而惡勞』。」乍聽之下,聽眾並不會反對這句話。似乎我們都會覺得生活周遭有一堆冷漠的人,也有壞人。除了趨利避害、好逸惡勞,可能難以說明這些人的產生:

  (一)但仔細思考:「天下人大多是OO或XX」如何得知?「觀察」。
  (二)儘管,觀察到趨利避害與好逸惡勞的人越多,越能證明這話的正確性,但真能觀測到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每個人的所有行動,而更能確定「行動」是否蘊含「動機」,得被他者考察出來?
  (三)前者已有歸納法的「白天鵝」,而對於後者的蘊含問題可舉例,譬如:一個劊子手,究竟是因為執行工作義務而進行殺人,還是喜歡殺人找份合法的殺人工作?
  (四)縱使訪談,若人真皆趨利而避害,個案中的劊子手也不會說出真實的,但不利觀感的話:「我喜歡殺人☆」
  (五)也許有人主張,可以測謊或測腦波,但殺人的動機是「工作」或「嗜好」,但這兩間並不矛盾,且如何證明「是工作就必定不是嗜好」,「是嗜好的必定不是工作」?
  (六)也就是,這既無從測謊(*「Q:你喜歡殺人嗎?A:這是我的工作。」即使對方喜歡殺人而隱瞞,但他並沒有說謊,因為執行死刑是他的工作!)
  (七)也無從測腦波(*測量劊子手執行死刑時,其腦波是否有興奮反應,以斷定他喜不喜歡殺人:首先,得定義「怎樣的腦波」是「興奮(先假設「是嗜好的則是興奮的」)的腦波」;再來,根據甚麼定義興奮的腦波?過去的其它實驗數據?最後,因為殺了人而興奮;或是因為興奮而想殺人,有辦法測量出來嗎?)

  縱使是科學,在斷定人的內心還是有一些疑慮,而一般人聲稱了解另個人,又有多大的正確性?所以在高不確定性的狀況下,對於「人生」的態度,或許得有別於「科學」:「因為你既無法主張自己真的了解一個人,無論是自己或他人,也無法證明你的主張,而更無法對她人的人生負責。」最後,人生終究只能化約到追求對自己的負責,「自律」。這並不否定來自他人的關心或指導,但終究有個不明確的界線,這是雙方得認知的。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