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7 GP

高原西域政權的先驅者,鮮卑別種吐谷渾人。

作者:任孤行│2014-10-15 16:37:49│巴幣:54│人氣:1579





以下圖及文章引用自百度:







吐谷渾(285─663),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古代國家。

吐谷渾,慕容廆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及涉歸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馬鬥。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別,奈何不相遠離,而令馬鬥!」

吐谷渾曰:「馬為畜耳,鬥其常性,何怒於人!乖別甚易,當去汝於萬里之外矣。」於是遂行。廆悔之……「鮮卑謂兄為阿幹,廆追思之,作阿乾之歌,歲暮窮思,常歌之。」

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後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因此被南朝稱為河南國或河南。

東晉十六國時期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與南北朝各國都有友好關係。隋朝與之聯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驅趕至河東,唐後期稱之為退渾、吐渾。五代時期開始受遼國統治。現已與各民族融合。


建立國家

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之庶長子,慕容涉歸分戶七百使別部以牧。四世紀初,慕容涉歸死,其嫡子慕容廆繼為單于,與慕容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罕,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為強部。

吐谷渾死,長子吐延繼位。昂城(今阿壩)羌酋姜聰刺吐延,傷致命,死時囑咐其子葉延迅速保衛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一帶)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貴南縣穆克灘一帶)建立慕克川總部,設置司馬、長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渾為其族名,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

葉延傳子闢奚。闢奚傳子視連,通聘於西秦,被封為白蘭王。視連傳弟視羆,西秦封他為沙州牧、白蘭王。視羆傳弟烏紇提,曾敗於西秦,求保持於南涼。烏紇提傳位於視羆之子樹洛幹,勢力復振,率部落數千家奔慕賀川,自稱大單于、吐谷渾王。曾敗於西秦,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

中興時期

自吐谷渾至樹洛幹,經六世八傳,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時正當十六國割據混亂,吐谷渾部得據甘、青間,實控東至洮河、龍固(今四川省松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鄰南涼,東為西秦。

420年左右,樹洛幹傳弟阿才,兼併氐羌數千里,居澆河(青海省貴德縣),處諸羌中,號為強部。曾登上西傾山,尋找江源,以求至長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建康,通貢於劉宋,被劉宋封為沙州刺史、澆河公。阿才傳弟慕瞶,宋封為隴西公、隴西王。慕瞶曾擒獲與北魏為敵的赫連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為西秦王,佔有金城、隴西等郡。

慕瞶傳弟慕利延。這時吐谷渾土地廣袤,除總部在沙州外,還有4座大城,分別在清水川、赤水、澆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傳位於樹洛乾子拾寅,始邑於伏羅川,總部西移。拾寅受宋封為河南王,又受魏封為西平王。拾寅傳子度易侯。度易侯傳子伏連籌。伏連籌傳子誇呂,居伏俟城,始稱可汗。

走向滅亡

後來隋朝兩次征戰吐谷渾,曾在吐谷渾地區設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吐谷渾漸復故地。誇呂傳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風俗,仍以公主為妻。唐初,吐谷渾累為邊患,唐貞觀九 年(635)伏允兵敗,奔走至鄯善,自殺。從此吐谷渾分成東西二部。

西部吐谷渾由伏允子達延芒結波率領,居鄯善,後來降伏吐蕃,吐蕃稱作阿柴或阿轄。東部吐谷渾由伏允長子慕容順率領,居伏俟城,唐朝封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順死,子諾曷缽繼位,唐朝封為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貞觀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國王。他的兩個兒子又娶唐朝的金城公主和金明公主為妻。

吐蕃興起以後,向甘青地區擴張。唐龍朔三年(663),東部吐谷渾被吐蕃所滅,諾曷缽奔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唐。唐徙其部眾於靈州,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仍世襲青海地號,直至貞元(785~804)時為止。

後裔去向

吐蕃佔據靈州後,吐谷渾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曾附屬於沙陀李氏,後屬後晉石氏。天福初(936)燕雲地區割屬契丹,吐谷渾人附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吐蕃滅吐谷渾後,仍有一部分吐谷渾人留居故地,附落猶存,達延芒結波與素和貴等仍擁重兵。

九世紀中葉吐蕃崩潰後,吐谷渾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自保。十二世紀後,河東的吐谷渾人返回甘青故地,與湟水流域之吐谷渾人聚會。元朝時,稱作西寧州土人。一些研究者認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渾的後裔,此說能否成立,尚待進一步研究。

中央政治
吐谷渾最盛時有王、公等號及僕射、尚書、將軍、郎中等官職。伏俟城中有小城、宮殿,佈局受漢地影響較多。王公服式略同於漢族,使用漢文。

賦稅
國無常賦,需要時向富室、商人收稅以充國用。

刑罰
殺人及盜馬者處死,其餘則徵物以贖罪。


經濟

吐谷渾經濟以牧業為主,吐谷渾人擅長養馬。主要從事畜牧業,馬、牛、羊、駝數量很多,馬是游牧民族跨越山嶺、馳騁草原的最好交通工具,吐谷渾的良馬有龍種、青海驄,所產牲畜曾大量輸往內地。

傳說每當冬季來臨時,波濤起伏的青海湖被結成的冰塊所覆蓋,吐谷渾人把良種母馬趕到湖中心的海心山上,到第二年春天,母馬懷孕產下體格健壯的馬駒,號為龍種。青海驄是波斯馬與當地土著馬雜交而生,號稱日行千里。吐谷渾境內的羌人除從事畜牧業外,有的還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大麥、粟、豆等作物。

吐谷渾的手工業也有較高水平,白蘭山出黃金、銅、鐵,金屬冶煉也比較發達。主要有採掘、冶煉、製造兵器及金銀門,製作等部更是戰爭中出色的冶煉業所不可缺少的。吐谷渾因地處中西陸路交通要道,北與蒙古高原,西與中亞,南同青藏高原,東同黃河長江流域均有貿易往來。絲綢之路中的青海道,又稱吐谷渾道,就是從吐谷渾的轄區經過,因而吐谷渾一度在中西交通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文化

宗教

就當時的高原而言,吐谷渾的文明程度較高,已進入封建化時代。早期的吐谷渾人信薩滿教,到後來佛教傳入吐谷渾;誇呂可汗時曾遣使至梁,求釋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經論,獲得佛像,及《涅槃經》、《般若》、 《金光明講疏》等佛經,因而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是吐谷渾,佛教也有可能從吐谷渾向臨近地區滲透。
服飾

吐谷渾男子服飾,著小袖,小口靴,大頭長裙帽。帽上以羅幕遮住臉容,騎馬可避風沙。吐谷渾婦女服飾與漢族婦女相似。但發式即辮髮。以金花為首飾,特別是可敦則首戴金花冠,具有鮮卑遺風。

王城

吐谷渾王城伏俟城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以北、菜濟河南,東距青海湖約七點五公里的地方,又稱鐵卜加古城。周圍是一片地域開闊、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此城當地人稱切吉加誇日,藏語誇日為城,稱漢人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漢人城。

因為這裡自古以來,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們沒有築城而居的習慣,加上年代久遠,誰也說不清它的來歷,就誤認為是漢人所築,其實它就是公元六七世紀赫赫有名的吐谷渾王城。

對以游牧為生的民族來說,他們並不那麼看重和需要城堡,吐谷渾直到五世紀中葉才開始建城,始邑伏羅川;六世紀中葉,其王誇呂始稱可汗 ,居伏俟城。但其習俗仍然是雖有城廓而不居,猶以氈廬百子帳為行屋。

隋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渾,以其地置西海、河源二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隋末中原戰亂,烽火四起,隋王朝統治搖搖欲墜,沒有力量顧及邊疆,吐谷渾人又返回原根據地,重整旗鼓,仍以伏俟城為王都。直到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滅亡,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渾的王都所在地,前後至少有一百二十年。

建於1400年前的這座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當完整。城略呈方形,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牆基寬17米,高12米。在城內的中軸線兩側,各有隆起的長50米、寬35米的3個互為聯接的基址,幾組建築遺跡仍然隱約可見,南面的城牆上有一個缺口寬10米左右,應該就是城門。城內偏西處有一東西長70米,南北寬68米的小方城,門在東邊,南北及東牆略高於地面,兩牆與城西牆重合。城外尚有用礫石築成的外郭,長15米,高9米,台上有房屋遺跡。

外郭的北牆已被河水沖毀,完整的南牆長達1400米。這種城內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軸線為基礎的建築佈局,反映了漢式城郭制度的基本特點,又頗具民族風格,體現了吐谷渾文化的多元性。

在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況下,東西商旅往來多取道祁連山南,經青海西達南疆。伏俟城東連西平(今青海西寧)、金城(今甘肅蘭州),南下可達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經在中西交通線上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是這條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樞紐。

組成

吐谷渾境內以鮮卑人、羌人為主。前者是統治民族,後者是居民的主要構成部分。從吐谷渾建城郭以居等看,羌與鮮卑間有融合的跡象。上引藏文文獻中,稱吐谷渾為桑阿夏,桑即賽,是為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一。將吐谷渾稱之為賽氏,似乎也反映了吐谷渾的羌藏化現象。另外,吐谷渾境內尚有突厥人、康居人等。
遷徙

吐谷渾

唐代是我國邊疆民族進行較大規模遷徙的重要歷史時期,由於中原地區先進經濟文化的吸引,邊疆民族遷徙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及附近地區。通過遷徙,一些邊疆民族的生活空間得以擴大並接近中原地區,另一些則直接遷入中原成為當地的新居民。原先生活在青海境內的吐谷渾和生活在西藏境內的吐蕃人,唐代就曾在較大的空間範圍內進行過大規模的遷移,構成邊疆民族遷徙的重要部分,對當時的歷史發展和民族分佈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吐谷渾,亦稱吐渾,唐後期五代又稱之為退渾。隋代,其游牧範圍自西平臨羌城(今青海湟源縣東南)以西,且末(治新疆今縣)以東,祁連(今祁連山)以南,雪山(今崑崙山和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以北,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都城伏俟城在青海(今湖)西45裡。

開皇年間(581~600年),吐谷渾數次進擾隋的邊境。不久,可汗呂誇殺太子,立少子訶,訶復懼其父誅之,圖謀率領部落一萬五千人戶內遷,但遭到隋朝拒絕。名王拓跋木彌率千餘家要求歸化,也未被接納。大業五年(609年),隋軍擊敗吐谷渾,可汗伏允逃入分佈在今青海東部的黨項部,部落來降者十萬餘口,六畜三十餘萬。《隋書》和《資治通鑑》諸書皆未載此十餘萬吐谷渾人遷入中原,如果確有遷移,文獻中對於規模如此之大的移民不可能不記載。

隋末,天下大亂,吐谷渾可汗伏允乘亂收復故地,進攻河西。唐初,與唐朝時和時戰。貞觀九年(635年),李靖率唐軍深入吐谷渾境內作戰,擊敗之,不久立諾曷缽為可汗。此後,吐谷渾採取親唐的政策,唐亦將弘化公主嫁與諾曷缽,雙方相安無事。

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向北擴張的吐蕃族進入河源地區,滅了吐谷渾,吐谷渾可汗諾曷缽被迫與弘化公主率數千帳遷入涼州。咸亨元年(670年),為了牽制日益向西域擴張的吐蕃,唐朝派薛仁貴率軍出兵河源地區,並送吐谷渾部回歸故地。

三年,由於唐軍大敗,回遷至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的吐谷渾部落畏吐蕃之強,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狹,復遷到靈州(治今寧夏靈武縣南),唐於故鳴沙縣地設安樂州(治今同心縣東北韋州)以安之。儀鳳中(676-679年),部分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內遷,被安置在延州金明縣(治今陝西安塞縣南)西境,設渾州以處。此次遷移的過程和原因文獻闕載,估計移民人數也不多。

龍朔以後遷入安樂州的部眾不過數千帳,仍有大量的吐谷渾人留在河源地區,受吐蕃的控制。武周長壽元年(692年),王孝傑率軍進攻吐蕃,自河源軍(治今青海西寧市)一帶將吐谷渾耽爾乙句貴部內遷至靈州境內。聖歷二年(699年),吐蕃內亂,重臣論欽陵兵敗被殺。

一月,論欽陵子論弓仁率所統吐谷渾七千帳內遷。不久,論弓仁又派人赴吐谷渾部招降,其吐渾以論家世恩,又曰:仁人東矣',從之者七千人。《資治通鑑》卷206載:同年七月,又有吐谷渾部一千四帳內遷,疑這些部落即論弓仁招降來的吐谷渾人。這兩批吐谷渾移民遷居何處,史無明載,估計也應在安樂州和耽爾乙句貴部所在的靈州。

諾曷缽率部落自遷入安樂州之後,即與其子慕容忠長期居住於此。但約在聖歷二年八月(699年),諾曷缽之孫慕容宣超卻率領靈州一帶的吐谷渾人大舉叛亂,入牧坊掠群馬,瘢夷州縣,繼而逃入青海故地複國。至久視元年(700)八月,因不堪吐蕃控制,又自願歸唐,率十萬眾,突夭刃,棄吐蕃而來,各部赴河西涼、甘(治今張掖市)、肅(治今酒泉市)、瓜(治今安西縣東南)、沙(治今敦煌縣)等州降唐,並安置在各州附近。

綜上所述,初唐時吐谷渾人的內遷,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高宗龍朔三年由諾曷缽率領遷入涼州;第二次是鹹亨三年諾曷缽率部遷青海後復遷入靈州;第三次是聖歷二年論弓仁等部遷入靈州;第四次是慕容宣超率吐谷渾人回遷青海後復遷入河西各州。但內遷的吐谷渾移民,實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遷入的兩批,據上述數字估計人數在十萬上下,其餘兩次不過是外遷後的重新遷入。

在久視元年遷入以後直至安史亂前的半個多世紀中,關內道的靈州和隴右道河西諸州都有吐谷渾移民分佈。期間尤其是玄宗時,仍有一些留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渾人因各種原因遷入隴右和關內二道。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吐谷渾大酋慕容道奴與鐵勒九姓和高麗等部族共萬餘帳遷入關內道北部的河南地,一年以後各部落多叛歸漠北。

吐谷渾與突厥關係不深,估計仍留在河南地未隨其外遷。開元十一年,一些吐谷渾部眾詣沙州降,為河西節度使張敬忠所接納。天寶五載(746年),河西節度使王忠嗣討伐原遷居在沙州墨離軍(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的吐谷渾部,虜其全部而歸。

安史亂後,河西和靈州一帶的吐谷渾人,一部分加入唐軍,參加了保衛潼關的戰鬥,一部分因吐蕃的進逼向東遷入鹽(治今陝西定邊縣)、慶(治今甘肅慶陽縣)和夏州朔方縣(治今陝西靖邊縣東,於此置寧朔州)等地。加入唐軍的吐谷渾部落潼關戰後下落不明,但遷居鹽、慶等州的部落則仍活動在關內道的北部。文宗開成元年(836年),關內道北部的吐谷渾部三千餘帳又向北遷入豐州(治今內蒙五原縣南)一帶。

此外,《新唐書 ·李匡威傳》載:「(赫連)鐸本吐谷渾部酋也,開成中,其父率種人三千帳自歸,守雲州(治今山西大同市)十五年。至是(昭宗大順二年,891年),失其地。」按史未載遷入豐州的部落酋長姓名,故無法得知同年是兩支部落同時遷入豐州和雲州,還是同一支部落先遷入豐州爾後再遷入雲州,但豐州的部落遷後即無聞,而雲州的部落屢屢在文獻中留下記載,當是後一種可能性較大。天復三年(903年)李克用部將又攻占振武軍(治今內蒙和林格爾西北),殺赫連鐸部二千餘人。據此,毗連雲州的振武軍也是吐谷渾部後期的遷入地之一。

赫連鐸丟失雲州以後,逃入幽州(治今北京城南),其部族分散在蔚州(治今山西靈丘縣)界中。後唐莊宗時,白承福代理都督,在中山(治今河北唐縣西南)北的石門建寨,有丁壯數千人,以畜牧業為生,與後唐保持較好的關係。長興二年(931年),由於契丹族向南進逼,塞外的吐谷渾部落開始向雲、朔(治山西今市)二州運動。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屬契丹,分佈在雁門關以北的吐谷渾人皆役屬於契丹。由於不堪奴役,加上鎮州節度使安重榮的勸誘,吐谷渾部落千餘帳自五台南遷,被安置在並(治今太原市南)、忻(治今忻州)、代(治今代縣)、鎮(治今河北正定縣)四州山區。因契丹指責,天福六年(941年)後晉命供奉官張澄率兵二千,將分佈並、代、忻、鎮四州的吐谷渾人驅回塞北舊地。

不過,石敬瑭亦以契丹誅求無厭,心不平之,故命出鎮太原的劉知遠潛加撫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安重榮也收納之,因而仍有相當部分吐谷渾人留在四州。開運間(944-946年),白承福率部族從晉出帝出兵至澶州(治今河南濮陽市南)作戰,屬歲多暑熱,部下多死,不久部落移居嵐州(治今山西嵐縣北)和石州(治今離石縣)。由於白承福馭下無法,白可久率部分族人北遷契丹境內,不久白承福也被劉知遠殺死。

白承福死後,河東境內的吐渾遂微,不復見。但在契丹(遼)境仍有一定數量的吐谷渾部落。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軍伐遼南歸,將山北雲、應(治今應縣)、寰(治今朔州市東北)、朔四州境內的百姓及吐谷渾部族都遷到河東和京西(主要在今河南省西部),估計在遼境仍有一些吐谷渾人。

五代時河東地區的吐谷渾人是沙陀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力量,在後唐、後晉和後漢政權都有一些出身吐谷渾的將領,李金全、李嗣恩、慕容彥超即是他們的代表。由於與漢族、契丹、沙陀等族人民雜居生活,吐谷渾移民逐漸與各族人民相融合,因而十一世紀以後的文獻中已不再有吐谷渾部落活動的記載。

《資治通鑑》和兩《唐書 · 吐蕃傳》多次記載,廣德元年(763年)以後吐蕃以吐谷渾、党項等部族侵入唐朝轄境。這些吐谷渾人,一部分應是至德後仍留居河西的部落,一部分則應來自武周以後仍留在河源故地的部落。

唐後期貞元二十年(804年),呂溫奉使入吐蕃,還曾見退渾種落盡在,而為蕃所鞭撻,因賦《蕃中答退渾詞》:退渾兒,朔風長在氣何衰。萬群鐵馬從奴虜,強弱由人莫嘆時。五代以後,留在青海的部分部落可能也與吐蕃人相融合,另有部分部落此後還長期存在著。現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樂都和甘肅省天祝等地的土族,即與吐谷渾有淵源關係。

吐蕃族

本生活在今西藏高原一帶,隋唐之交逐漸統一西藏各部,都城設於邏些城(今拉薩市)。唐初已有勝兵數十萬,號為強國,黨項、白蘭諸部及吐谷渾、西域諸國咸畏懼之。太宗貞觀八年(634年),贊普棄宗弄贊派使節入唐,開始和中原發生交往。

自貞觀年間(627-649年)開始,吐蕃不斷向北擴張。十二年,進攻吐谷渾,吐谷渾不能支,遁於青海之北,民、畜多為吐蕃所掠,接著又進破黨項、白蘭諸羌,部眾二十萬屯於松州(治今四川松潘縣)之西境〔28〕。高宗龍朔三年(663年),滅吐谷渾, 吐谷渾可汗被迫內遷河西。乾封元年(666年),破諸羌十二羈縻州。

咸亨元年(670年),陷西域十八州,唐被迫罷安西四鎮。永隆元年(680年), 攻占茂州西南之安戎城(在今四川馬爾康縣東南),由是西洱(今雲南西部洱海)諸蠻皆降於吐蕃。吐蕃盡據羊同(約在今西藏西北部)、黨項(約在今四川松潘以西和青海東南部河曲)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治今甘肅武威市)、松、茂(治今四川茂汶縣)、嶲(治今四川西昌市)等州,南鄰天竺(今印度)、西陷龜茲(今新疆庫車市)、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諸胡之盛,莫與之比。

武周長壽元年(692年),王孝傑率軍大破吐蕃,復取安西四鎮,並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之,從而遏制了吐蕃在西域的擴張。但吐蕃在東方的擴張仍在繼續。睿宗景雲元年(710年), 吐蕃通過賂買鄯州都督楊矩,以為和蕃的金城公主作湯沐地之名,獲取九曲之地(今青海東南境黃河曲流處)。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複叛,始率兵入寇。

經七八十年時間的擴張,到玄宗時期,吐蕃的控制範圍已得到極大的擴大。按現代區域言之,整個青藏高原,除了青海北部日月山南北和鄰近四川盆地與甘肅西南部的邊緣山區仍為雙方激烈爭奪的地帶,其餘的廣大地區都已置於吐蕃的統治下,吐蕃疆域已跨今藏、青、新、川、滇各省區。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鎮守河西、隴右和西域地區的唐軍悉數東調,吐蕃乘虛而入。肅宗至德元年(756年), 陷赤嶺(今日月山)以北的威戎、神威、制勝、天成諸軍和石堡城等唐軍長期堅守的據點。至寶應元年(726年),已相繼攻占嶲、廓(治今青海化隆縣西)、霸(治今四川汶縣西北)、岷(治今甘肅岷縣)、秦(治今秦安縣西北)、成(治今西和縣西)、渭(治今隴西縣東)等州。次年,又取蘭(治今蘭州市)、河(治今臨夏縣東北)、洮(治今臨潭縣)、鄯(治今青海樂都縣)等州,盡取河西、隴右之地。

接著,頻頻進兵關中,自鳳翔(陝西今縣)以西,邠州(治今彬縣)以北,皆為左衽矣。同年,佔領松、維(治今四川理縣東)、保(治今理縣北)三州,於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於吐蕃矣”。至此,不僅整個青藏高原,連河西、隴右和關內道西部也都處於吐蕃的統治下。

德宗建中四年( 783年),唐與吐蕃劃界,規定:涇州西至彈箏峽西口(在今涇河上源),隴州西至清水縣(治甘肅今縣西),鳳州西至同谷縣(治今成縣);暨劍南西山、大渡河東,為漢界。蕃國,守備在蘭、渭、原(治今寧夏固原縣)、會(治今甘肅靖遠縣),西至臨洮(今岷縣),又東至成州,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水(今大渡河)西南,為蕃界。

但是,吐蕃此後沒有遵守界約,仍然不斷向關內道的北部擴張,並攻入西域,直到晚唐的武宗會昌(841-846年)前後,吐蕃內亂,國力衰落,才停止擴張。

按照吐蕃制度,出師必發豪室,皆以奴從,平時散處耕牧,而奴隸往往一家至十數人,由是吐蕃之眾多。因此,吐蕃的擴張過程,就是其民族遷徙的過程,新征服的地區往往成為吐蕃族的居住地和游牧地區。

例如,明代居住在今四川松潘、茂汶一帶上下凡十八寨,部曲素強的白草諸蕃,即是唐吐蕃贊普遺種。此外,吐蕃每攻下一地便派軍駐守,少則數千,多則數萬。在吐蕃王朝崩潰以後,這些軍隊的很大一部分留居當地,變成了呷瑪羅,即沒有贊普命令不得返回的人。

吐蕃移民在新居地往往又同化、融合仍留在當地的羌、氐、吐谷渾等民族,分佈今四川省汶川、理縣、黑水、馬爾康、金川、小金和丹巴等縣的嘉戎藏族即是唐代同化西山諸羌後形成的。因此,有理由推測,今青藏高原的藏族分佈區,基本上是在唐代形成的。

安史之亂以後,河隴和關內道西部地區也都成為吐蕃族的移民區域。

自寶應以後,吐蕃佔領關內道的原、會和隴右道東部的成、 渭等4州,駐兵該區域,自如也,四州成為吐蕃佔領區的東界。牧草豐美的原州是吐蕃的游牧地,每歲冬春於此放牧,夏季則畜牧青海。唐後期河、渭等州是吐蕃尚延心部落的住地,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尚延心以河渭二州部落降唐,遷入秦州, 被封為河渭都遊奕使,仍率部落居河、渭等地。大將尚婢婢所部原在鄯州一帶游牧,大中四年為論恐熱率領的另一支吐蕃軍隊擊敗,放棄鄯州,率部落三千餘人就水草於甘州(治今張掖市)西。

後論恐熱殘虐,所部多叛,部眾或散入河州等地的吐蕃部落,或降於於拓跋懷光率領的駐守鄯州的吐蕃軍隊。論恐熱作亂以後,人數眾多的吐蕃奴隸(其中有些是漢人)失去主人,遂相糾合為部落”,稱為嗢末,散在甘、肅、瓜、沙、河、渭、岷、廓、疊、宕之間。

大中年間,張義潮率沙州(治今敦煌縣)的漢人乘吐蕃內亂起義,並以河隴十三州圖籍歸唐,加之尚延心所部降唐,河隴和關內道北部復歸屬於唐。此後,唐重新失去對河隴的控制,回鶻部遷入河西一帶,河隴的党項羌勢力也日漸發展,但唐末五代和北宋前期的吐蕃人仍為數不少,廣泛分佈各地。

敦煌石室發現的《張淮深變文》記唐使節在赴沙州的路上,看見:甘、涼、瓜、肅,雉堞凋殘,居人與蕃醜齊肩,衣著豈忘於左衽。獨有沙州一郡,人物風華,一同內地。《宋史·吐蕃傳》載:“唐末,瓜、沙之地複為所隔。然而其國亦自衰弱,種族分散,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無復統一矣。自儀(治今甘肅華亭縣)、渭、涇(治今涇川縣北)、原、環(治今環縣)、慶及鎮戎(治今寧夏固原縣)、秦州暨於靈、夏皆有之,各有首領,內屬者謂之熟戶,余謂之生戶。涼州雖為所隔,然其地自置牧守,或請命於中朝。

《舊五代史·吐蕃傳》雲:涼州夷夏雜處但是,《宋史·吐蕃傳》載五代時,涼州城只有漢民三百戶,涼州郭外數十里,尚有漢民陷沒者耕作,餘皆吐蕃。據此,則涼州的居民實以吐蕃人為主。後晉天福三年(938年),高居誨奉使于闐,著《于闐記》載其沿途所見,雲自靈州渡黃河至于闐(今新疆和田),往往見吐蕃族帳,而於闐常與吐蕃相攻劫。據其文,靈州至涼州間的沙丘地區為党項住地,甘州是回鶻牙帳所在,州南的祁連山有沙陀遺族,出玉門關(在今安西縣東)經吐蕃界,沙州西有仲雲部落,惟瓜、沙二州多漢人。

據研究,隴東的吐蕃人族名及其居地尚有不少可考者,部分部族分佈地的今地是:天水縣新陽鎮以西至甘谷縣城以東、秦安縣安伏鎮、甘谷縣大石鎮和潘安鎮、武山縣鴛鴦鎮和洛門鎮、隴門縣內、渭源縣和漳縣境、臨洮縣抹邦山、榆中縣馬銜山和龕谷寨至蘭州,其中渭源和漳縣境的俞龍阿部族宋代有眾二十萬口。據上所述,在河隴地區,漢人只佔人口小部分,居民主要來自吐蕃、回鶻、党項等周邊民族,吐蕃人隨處可見,河、渭、秦、涼等州和玉門關以西地區的居民實以吐蕃人為主。

河隴地區在中唐時農業相當興盛,至德以後留在當地的漢人仍以農業為主。由於頻頻向關中進軍,吐蕃人也較多地接觸到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此外,吐蕃人攻入關中以後,往往掠奪漢族婦女西歸,強迫其嫁與吐蕃人為妻,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即是對此事的描述。上述方面必然要對吐蕃移民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吐蕃移民在唐後期已開始了同漢族相融合的進程。文宗太和年間(827-835年)王建從軍塞上,便發現吐蕃移民生活的種種變化: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鬥時。養蠶繰繭成疋帛,那堪繞帳作錦旗。十一世紀初,吐蕃人在今青海和甘肅甘南州等地建立唃廝羅政權,河隴地區的一些吐蕃移民及後裔遷入其統治區。元明以後關於今新疆吐蕃人的記載已不多見,寧夏、甘肅境內的吐蕃人活動的記載基本限於甘南一帶,除甘南以外這些地區的吐蕃人顯然已融合於其他民族。

在唐代,還有一些吐蕃人因內附、求學和淪為戰俘等原因遷入中原地區,前者主要發生在安史亂前,後者主要發生在亂後的唐蕃戰爭時。

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贊普棄宗弄贊迎唐文成公主為妻, 此後因仰慕唐文化,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唐)國學以習《詩》《書》。神龍元年(705年),中宗頒詔:吐蕃王及可汗子孫, 欲學習經業,亦附國子學讀書。據此可以推測,在唐蕃戰爭前吐蕃可能經常派遣貴族子弟入唐學習。唐代前來求學的周邊民族貴族子弟常常長期留居中原,一些吐蕃青年也當如此。

吐蕃部落的內附以武周聖歷二年(699 年)論贊婆叔侄的內遷最為著名。論贊婆兄弟長期在吐蕃執掌大權,兄論欽陵居中秉政,三兄弟握兵分據方面。贊普器努悉弄年長後發兵誅論欽陵、贊婆被迫率所部千餘人內附,後被封為輔國大將軍,率部駐守河源地區,不久死去。同年,欽陵子論弓仁亦率所統吐谷渾七千帳來降。

論弓仁及其子孫最初居住銀州(治今陝西榆林市南),後遷到長安。論弓仁和其子誠節,孫惟賢、惟真、惟明長期帶兵作戰,代宗時惟賢曾領部落數千人鎮守岐陽(今陝西岐山縣北)。《資治通鑑》卷254載, 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論百率吐蕃軍擅自從百井(今山西陽曲縣東北)退兵,為鄭從讜斬。未知論百是否論弓仁後裔,此吐蕃軍是否即論氏兄弟統率的部落。

唐蕃戰爭斷斷續續達百年時間,戰爭中既有漢人淪為吐蕃戰俘被迫遷入吐蕃境內,也有吐蕃人因淪為唐朝戰俘或投降遷入中原地區。主要的幾次是:開元十六年(728年),張忠亮率唐軍攻占大莫門城, 俘千餘人。天寶十一年(752年),吐蕃兵救南詔, 劍南兵擊破之於雲南,捕虜六千三百人。永泰元年(765年), 白元光與回紇軍隊於涇州靈臺大破吐蕃,生擒萬餘人。

大歷十年(776年), 崔寧破吐蕃故洪節度和氐、蠻等兵,擒數千人。貞元九年(793年),唐軍和南詔大破吐蕃於鐵橋,俘獲三萬。十六年,吐蕃貢、臘城等九節度與大將近九三人舉部落來降。十八年,韋皋大破吐蕃軍於維州,受降三千餘戶,生擒六千餘人。

唐朝規定,西邊每擒蕃囚,例皆傳置南方,不加屠戮,因此,吐蕃戰俘往往被押送到南方,大中以後甚至遠送南嶺以南。咸通元年(806年),僅配隸越州(治今浙江紹興市)境內的吐蕃、 回鶻人中之驍健者便達百餘人。此外,代宗時,吐蕃數次遣使前來議和,但同時又不斷派兵攻唐,唐朝將這些使節也留在中原不歸。


感想:最近在看龍戰在野,這個大唐二部曲,發現南北朝到唐朝的這個階段,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當中,民族大融合最盛行的年代,這個部族並且戰爭消滅對方,或者是交流,所帶來的大量文化交流,國家兼併,帶來很多元的民族。

吐谷渾是國名也是人名,指的是前燕鮮卑慕容氏的其中皇室成員,後來出走到高原沙漠一帶,成立了政權國家,可惜後來被吐蕃所滅,成為漢人政權最大的威脅之一,不過在宋代時這些部族混血又演變成了西夏王朝。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62496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南北朝|吐谷渾

留言共 9 篇留言

偽君子
頭香

10-15 16:41

任孤行
10-16 16:27
狐狸祭司
印象中古代吐谷渾可以對女子搶婚,台灣現在也該如此,要不然宅宅太可憐了。

10-15 16:47

任孤行
很多游牧民族都有10-16 16:27
眼球
我愛你

10-15 17:12

任孤行
= =10-16 16:27
月君
願世上再無戰亂與爭奪。

10-15 17:18

任孤行
10-16 16:27
殺神浪客小馬哥
族群大融合[e16]

10-15 17:22

任孤行
唐朝真的是大融合10-16 16:27
墨村 良
二樓老婆被搶可以接受(蓋章

10-15 19:04

任孤行
XDDD10-16 16:27
雪之王女‧F‧巧可奈
冷門種族之一無誤(對不具備專業歷史學術背景的人而言)

10-15 23:12

任孤行
我也是看小說看來的10-16 16:27
一切就緒萬物各得其所
主管用進口油基層用飼料油很合理啊!我話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10-16 07:38

任孤行
....10-16 16:27
ミルク猫
樓上www

10-16 17:26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7喜歡★a5511867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人類才是地球上的寄生蟲與... 後一篇:慈悲的本身也是罪孽的體現...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zzz54872qw所有人
【敬啟:無法重來的你。】第一集終於完成!謝謝一直以來持續閱讀的讀者們!看更多我要大聲說2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