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9 GP

朝井リョウ《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讀後兩三言

作者:迫水未來│2013-11-18 19:45:55│巴幣:18│人氣:1432
雖然看完電影之後沒有很久就把原作(日文,當然)文庫本買回來了,不過一直拖到中文版上市也才把只有幾頁和前言差不多的第一章讀完而已。台灣代理版剛上次就買回來,但本來想說「這種好書一定要找個可以不受干擾、細細品味好時機好好享受」所以一直沒有看,結果當然是事與願違,在昨天晚上準備期中考到一半稍作休息時把整本書看完了。

今天來說寫一下讀後的一些想法,因為個人最近還有些事要做所以不會打太長(節省心力的意思),當然有機會的話是希望可以寫一篇正式的想法和心得,畢竟本書真的值得那麼做。不過這我過去的懶散經驗,恐怕這次又有事與願違了也不一定。

和不少人一樣,我事先看過吉田導演的電影版後才閱讀原作。雖然說電影確實是基於原作的基礎而生,不過因為不同的情節安排和描述,導致電影走向了一個季和原作重疊又和原作不重疊的方向。簡單的說,個人認為應該把電影和原作分成兩個不同的作品來看。

本作封面.中文版的差別只在字體。和作者朝井先生後來的《少女は卒業しない》一樣,封面和每一章都有一位(素人)高中生的照片。在下當時因為只有找到文庫版而以為本書只有出文庫本,結果其實也有出單行本,個人比較想入手單行本的說,雖然貴了不少,但是有其價值。

《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聽說桐島退社了)原作薄博一本,不用多久就可以讀完。但是內容很精彩,讀完之後會有一種很豐富的感覺。我並不想用某些人書評的「小巧可愛」來形容,因為故事中的各個主角都是在和外在及自己掙扎及奮鬥,雖然是青春故事但是是嚴肅的故事,也非戲言。

個人認為,不論原作還是電影一樣都是很好看,又會給人心靈帶來看似淡薄有有力的衝擊和餘韻的作品。電影和小說帶給人相同但又不同的感受。雖然電影是基於小說而生,但彼此間的分歧其實並不小。當然兩者都很棒,但是有著部分相同部分又不一樣的感受與悸動。

電影確實是很好看,雖然沒有華麗的特效場景但是會讓人覺得去電影院欣賞不虛此行,被稱作「神作」也當之無愧。那原著呢?在好幾則書評中都寫到「比電影還好看!」因為電影實在是太好看了,一開始我還有一些懷疑。不過在昨天晚上讀完,之後又翻了一下細細回味和沉澱到今天的這個時候之後,我可以體會為什麼會有人說出「比電影還好看!」這句話。

前面說道我個人認為原作和電影應該當成兩個不同的作品來看,而以下的主要內容(也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會聚焦在我讀原作和看電影時所感覺到的一些差異。

電影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人物是管樂社(吹奏樂社)社長澤島亞矢(沢島亜矢),而原著中則可能是東原霞(東原かすみ)。

電影中由大後壽壽花飾演的澤島亞矢

書中「澤島亞矢」章(每一章都以不同人的視角為出發點,而該章的章名就是該章主角的名字)形象照(不代表一定是作者認為的澤島的形象)

漫畫版的澤島亞矢(中)

雖然不論是電影或是原著中的澤島都是「和他人保持距離」、「外表堅強,但內心有著不可告人的煩惱」。前者的「和他人保持距離」有身為「同班同學」的一面和「身為管樂社社長」的一面。在班上,不是被排擠或是特立獨行,而是自然而然的不會和主要的群體有什麼太大的互動,要說是孤僻也可以。從「階級」來看澤島在班上或許是屬於中層吧,不過因為幾乎不會和其他人有稍微明顯的交流這點來看,可能在班上是處於「雖然不是主流或是核心圈,但是也不會向下層般被上層隨意當作玩笑的對象」。
電影中因為沒有提到常常和澤島在一起並且交情匪淺的志乃,所以電影中澤島在班上的孤立主義比原著中更加強烈。
在管樂社的話,電影和原著給我的感覺就比較相近了。身為社長必須要求自己要完成某些作為和形象,而因此也和社員間有一些自然而然出現的距離,就好像通常一般人尊敬的對象不會跟他有多親近。當然例外是一年級的成員詩織。原著中詩織和澤島的距離比電影中兩人的距離更近,從詩織會直呼澤島「名」這點就可以知道,電影中的詩織感覺像是憧憬澤島而且和澤島交情不錯的學妹,但是在原著中的詩織則是讓人覺得她是站在和澤島同樣地位的朋友,而非憧憬者。另外或許是原著採第一人稱的關係,透過澤島的眼睛所看到的詩織絕對比我們觀眾從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詩織可以得到更多的東西。電影中的詩織感覺起來似乎只是和「澤島很好的學妹」,原著中更可以感覺到詩織的「體貼」。
也因為原著中採澤島第一人稱的關係,雖然電影也顯示了澤島在堅強外表底下的煩惱和自我厭惡及脆弱,但是在原著中更可以感受到澤島內在的不安與情感。當然,我想和大後壽壽花詮釋的澤島亞矢光是外表和衣著就給人成熟穩重的氛圍,而她所散發出來氣質更穩固了這種印象有關。當然,或許也和電影中的詩織不如原著中對等以及沒有志乃有關(不過即使如此兩人和澤島還是有相當的距離)。也或許,原著中最後並沒有直接描述到(只有「管樂社得獎了」的訊息)澤島受到嚴重打擊然後站起來的最後(小說澤島篇的最後:「身為社長的自己必須加油~我告訴自己,別哭」),所以電影中的澤島所帶給人的「我獨自一人」感覺也變得稍微淡了一些吧!
不過我個人還是很喜歡原著中澤島就是了。另外,原著中詩織也很令人喜歡。

另外,對比原著中澤島是從心儀的人口中聽到有女朋友相比,吉田導演還真是狠,電影中的澤島可是眼睜睜看著心儀的人的女朋友在宣示主權。


不論是在原著或是電影中,我們最不了解的人除了「桐島」之外恐怕就是「十七歲的東原霞」。
看完原著之後,我個人的印象和看完電影之後對霞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原著中一直提到的「馬尾」和描述霞的「藍色的聲音」、「重視電影、音樂、朋友」、「直視雙眼」、「一定要喝香草奶昔」等等所營造出的印象和電影中橋本愛的東原霞有著很大的不同,至少我看完書之後腦中想像的東原霞的外表和氣質就和橋本愛的霞不一樣。

橋本愛詮釋的東原霞,請不要叫我把我想像中的東原霞畫出來。

當然,我想造成我印象如此懸殊的重要關鍵在於「東原霞~十四歲」這篇以十四歲的霞為第一人稱的章節還有原著中那個保險套(=安全套)人的女朋友不是霞(至少沒有說是)!當然,或許是透過前田的眼睛看到十七歲的霞,所以戴上了不少前田的意識和想像,可能十七歲的霞和前田當年的認識的霞有了不少改變也說不定,可能只有前田還在自己妄想霞還如同當年一樣也不一定,不過至少原著中可沒有像電影一樣有著霞完全不把前田放在心上的的片段(而且原著對於前田和霞的國中時的交流也有所描述,光是這一段就可以和電影中霞的形象造成不小的落差,畢竟電影中雖然霞本人無心,但是對前田來說還是很狠)。
不論是電影或是原著,十七歲的霞都是上層集團的一員,可是同時也對這種分等級的生態以及上層的價值模式感到不愉快。但是在小說中霞不妥於現狀的印象更較電影中強烈,電影中給人的印象是霞雖然不想如此,但是也不想因此而失去現有的一切,所以只能埋藏在心中,顯得有一點隨波逐流,但是最後起身反抗;原著中的(十七歲的)霞即使在上層集團,也總是無畏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不輕易地「因為大家都怎麼做所以我就怎麼做」,至少在前田的眼中,霞的外貌雖然改變了,看似變成了和前田不會有交集的膚淺(前田對於沙奈她們恐怕就是如此想吧)層級,但是,霞的內在沒有改變,還是和十四歲一樣重視她所重視的一切,還是「我不是因為誰喜歡才吃優格,我是因為自己喜歡,所以才吃優格」的東原霞,有自己的想法,堅韌而重視自己所重視的事物。
這裡不得不說最後一章「東原霞~十四歲」用「偶像亞實梨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所以其他人也跟著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來譬喻「群體的主流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所以群體之下的每個人(為了繼續維持現有的地位)也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實在很棒,我也很喜歡這一章。
當然,從「東原霞~十四歲」這一章我們可以知道霞的想法,但是十七歲的霞並沒有任何自白,只能從一些對話和行動中去推敲她是否改變了還是沒有改變,而且主要的描述還是透過對霞有特殊情感(我想把霞視為「女神」這種描述並無不恰當)的前田這位濾鏡。

相對的,電影中的前田和小說的前田(小說中的前田只是「前田涼也」這一章的主角,而非全書的主角)也有不少落差。雖然「十七歲」的現時點兩者都是處於最低層級,但是原著中有關於國中的那一段敘述,國中時期的前田可是意氣風發,屬於上層,和現在真是完全不能比。而且在國中的那一段描述也有著「前田和霞」兩人情感的描述,我個人很喜歡這一段,當然這一段可以用「可愛」來形容,不過最後(有關國中關係)的結尾卻令人感到悲傷:「(和霞的再會見到霞外表的改變)我已經再也無法告訴小霞任何事情」。
不過原著中前田最後的重拾希望和有關小霞的描述,會讓人覺得霞和前田的羈絆會有再次重接的一天,和電影中前田完全是單相思然後霞根本不在意以致前田最後被狠狠打一巴掌有很大的不同。

至於神龍不見尾的桐島在原著和電影中也有不同的印象。看電影會覺得桐島在大家的心中跟神一樣(雖然仔細想想便會知道其實應該不是如此),可是看小說(雖然也是透過他人的眼睛來看桐島)會發現桐島雖然(似乎)受大家尊重,但是大部份的人都遠離他。透過風助描述的桐島比起電影中的桐島更加立體,也更有血有肉。

看電影時我沒有很在意的風助和實果也是我看原著時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當然可能是電影最主要的焦點並不是在他們兩位身上而小說中他們兩位都是自己那一章的主角有關。尤其是風助,看電影時我對他的印象大概只有「即使桐島不在了你也要好好努力啊!」而已,但是原著中印象卻深了許多。至於實果,電影對於其家庭的特殊性沒有比較明顯的著墨(雖然說有很關注霞的肌肉這點來表達出其人對於薰的想法),而原著則是花了很多筆墨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是本章的重點。
另外,像是在電影中會覺得沙奈是外表看似無邪但其實心機頗重,隱藏在可愛外表之下的腦袋其實很靈巧(像是故意在澤島面前熱吻);但是在小說中卻會覺得沙奈除了很知道怎麼在上層存活之外其他都顯得很笨。而前田的電影社同志武文給我的印象也比電影中更加深刻。
至於菊池宏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撿鏡頭這一段。電影中和小說中的「撿鏡頭」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原著中描述了其實不只下層的前田等人和上層的人交流感到畏懼,其實上層的宏樹對於和下層的前田他們交流也感到害怕。並不是宏樹瞧不起他們,而是對於只能渾渾噩噩過著上層價值觀日子的自己面對雖然處於下層但是能擇己所愛有所目標及理想發光發熱的前田他們時感到畏縮。


自從讀完山本弘先生的《アイの物語》(台譯:艾比斯之夢,也是傑作,當中對於故事論的敘述也引人深思)後「逼近或符合現實的故事就一定比較好嗎?」這個問題就一直深繞我腦海中。
並不能因為一部作品「寫實」所以就直接認定它贏過其他作品(雖然《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寫實的部分就足以使在下給予很高的評價了),有時候不貼近事實、挑戰事實,甚至違背事實可能的發展但是給予人希望的故事不是應該給予更高的評價嗎?就好像《アイの物語》中所說的:「知道故事的力量。知道『小說不只是小說』。它有時比起事實更強而有力,具有擊敗事實的力量。」,即使是虛構的也有不輸甚至勝過真實的價值,如果僅以「真實與否」作為判斷好故事與否的最高甚至唯一準則,那麼人類真的是毫無希望及樂趣可言的生物,也難以想像其有進步的空間,甚至生存的價值了。

《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對於高中生的心理及社會描述與敘述可以說是引起相當多人共鳴與感動(包括我在內),可謂相當真實。可是在此同時,作者朝井先生並沒有滿足於這個現狀,書中的人物們也沒有滿足於這個階層社會或是種種苦澀,而是雖然痛苦也是要前進,即使令人窒息,也不能臣服。詳盡地觀察之後基準地寫下觀測結果,然後超越它而非肯定它,即使宛如陷入深淵般地無望,也不願放棄自己。即使害怕被孤立或是被拋棄,也要鼓起勇氣前進;即使前方的入口如同窄門,自己的虛弱如影隨形,也要戰勝他,邁向理想中的自己。

不論是原著或是電影都是在苦澀中前進的故事,可是小說比起電影相對地給人的感覺溫和和溫暖了許多,當然,這和敘述風格、情節安排等等有關,不過從這點來看,我可能更喜歡小說也不一定。如果說電影是「唯有努力生存!!」,那麼原著小說可能是「唯有努力生存。」吧!

在此最一個結尾吧,《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真的是很好看很好看,有一些(不少?)想法及情緒現在難以以文字呈現,不過《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棒,而且讀完之後悸動可以存續很久,沉澱之後也會有不同的體悟。而且,是會讓人想要一讀再讀的作品。

最後以封底(雖然我不太喜歡那些所謂的「名人推薦」就是了,一般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乾淨無垢,在沒有任何外在指導的情況下閱讀故事)的一句話作結:

「十七歲的苦澀與甜美 X 青春的糾結與勇氣」





相關連接
個人之前的電影觀後感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24714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shan790126悠露
我愛會長的推 愛公會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8:27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