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2 GP

(舊) 使用自由軟體與Ubuntu Linux的感想

作者:ivon852│2022-05-02 19:33:03│巴幣:24│人氣:823
為什麼要用Linux呢?請先看FSF(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的自由軟體定義:

「自由軟體」代表軟體尊重使用者的自由,以及社群的自由。粗略地講,它代表使用者擁有執行、複製、散布、研究、更動和改善該軟體的自由。

因為認同FSF的理念,為隱私,為安全,更重要的是為自由,醞釀四年決定全盤轉換到Linux,指的是電腦、手機的作業系統,都必須是Linux;而運作在上面的軟體,大部分也都得是自由軟體。
甚至是電腦週邊配件(繪圖板、網路卡)等也必須是對Linux友好,為證明Linux不是只能存在於伺服器,同時也能當成桌面系統使用。

要說身份,我只能算業餘的程式開發者,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日常用途依然是寫作、辦公、作美工,偶爾玩點遊戲。

那麼就說說切換到Linux的發現與學習吧,分為幾個部分,下述提及的軟體都有附超連結供參考。

1. 電腦採用自由的系統
2. 全面改用自由軟體
3. 遊戲於Linux上的支援情況
4. 換用自由開源的手機
5. 其餘欲改進之處




1. 電腦採用自由的系統

電腦規格:i5-7400 + Nvidia GTX1050Ti,美光500GB SSD + 16 GB RAM。

現在硬碟上只有一個Ubuntu,雙系統對用Linux來說並無好處,只會讓人想一直進Windows而已,且Windows常常破壞Linux分區。

發行版採用Ubuntu + Gnome的原因為很多人用,使用圖形介面和終端機的比率大約一半一半。
儘管Ubuntu被指責過做過監視使用者的骯髒事,以及我行我素,像是強推Snappy跟Flatpak對抗(後者大部分發行版都有採用),我還是覺得主力電腦用Ubuntu為好,以期獲得工作與娛樂之平衡。等到各發行版的共通概念摸熟之後,或許就可以離開Ubuntu,去學Gentoo或LFS。


而另一台主機板為G41晶片組的舊電腦,我倒是一直切換發行版,在上面試過Arch Linux、Fedora、openSUSE,並使用Flatpak消弭常用軟體於各發行版的差異,不會有哪家的打包版本比較舊的問題。


但仍有要用到Windows的時候,比方說回答別人的刷機問題,或是教授要我們用Visual Studio。這時我的解決方案是QEMU KVM虛擬機,在Linux上的效率比起VMware和VirtualBox快多了。
於是情況反轉,過去幾年把Linux關在Windows平台的虛擬機裡面,當作偶爾把玩的東西。現在日常主力變成Linux,Windows禁錮在虛擬機裡,偶爾用來開那些「頑固軟體」,例如Line電腦版。

對硬體的要求亦可以擴展到筆電/變形平板上,未來採買筆電應該不會買一堆僅支援Windows的硬體,就只為了驅動鍵盤光效和調整螢幕顏色。所以Surface是看似不錯的平板,但不是首選。


小結:現在電腦只有一個主系統,其餘系統都鎖在虛擬機裡面,多重開機只會使人分心。



2. 全面改用自由軟體

很多東西都可以用自由軟體替代,就算業界、學術單位不採用,自學自用也是可以。
要注意的的是開源軟體並不完全等價自由軟體,但此標準目前仍過於嚴格。

2021年花了6個月正式開始遷移至Linux的計畫,於是逐步於Windows 11上使用自由軟體,逐漸與Office、Adobe美工軟體脫鉤,使之成為「真的緊急;別人傳來的檔案打不開時才使用」

這些東西自由軟體都可以取代,Office要製作新文件就用LibreOffice。但是論文考慮到要給教授看,仍是用網頁版Word編輯。

影像編輯主要用GIMP、Kritia、Kdenlive替代。
GIMP有智慧填充的功能能夠製圖修圖,還能漢化漫畫,字體主要使用"NotoSans CJK"。
Kritia是替代Photoshop用於繪圖,為此還把繪圖板從蒙恬換成華康的,這樣才能安裝社群提供的驅動。
Kdenlive可以勝任我大部分的YouTube影片剪輯作業,包括上字幕。能夠替代威力導演和繪聲繪影等級的剪輯軟體。


有需要做建模就用Blender,處理Blockbench的模型也綽綽有餘,有時候還可以做一點影片特效。寫程式有編譯器和GNU Nano就能寫,跨平台IDE還有QT CreatorVS Code可以用。

瀏覽器在Windows時期是從Chrome跳到Edge,後來換成Firefox。Firefox現在在市場上反而是弱勢,好多網頁在Firefox上看就會不正常,例如Imgur無法拖拉上傳等。但Firefox同步還不錯,且各個平台都有,所以繼續用,玩艦隊Collection等特定服務才會開啟Chromium


FSF認為使用網際網路服務不算自由軟體的範疇,但我還是說一下網路服務的轉變。
因為Google會掃描我的雲端,因此把重要資料改放MEGA;電子郵件改用ProtonMail

串流服務沒得選擇,畢竟是版權物,目前只訂Apple Music聽無損。而DRM雖是戕害自由,也無可奈何。一些冷門音樂我還是得去抓盜版flac..買實體CD工程浩大。

社群媒體仍沒辦法離開,但接觸LBRYMatrix/IRC等平台後,覺得是可以多推廣的,尤其Linux開發者很愛用IRC聊天。這些或許可以用於取代Discord、Telegram相對不自由的通訊服務,存取這些服務的客戶端更應該採用開源版本。



小結:除非必要,不然我不會開Windows虛擬機,也不會使用封閉軟體,就算它有Linux版也一樣。有些軟體甚至用網頁版即可解決,有時將其視為是在「存取服務」而非使用軟體。


3. 遊戲於Linux上的支援情況

遊戲在自由軟體這一塊比較微妙,因為很少人會堅持玩自由開源的遊戲。
我主要玩的遊戲有Minecraft基岩版、艦隊Collection、戰爭雷霆。

艦隊Collection是網遊所以沒差,支援HTML5的瀏覽器都能玩。但嚴格說來,艦隊Collection有執行「非自由的JavaScript」的疑慮,因其程式碼有混淆過,以前拆包玩家Flatchi還會幫大家破譯。
FSF有提供"LibreJS",配合Firefox使用。不過基本上裝LibreJS,大概只剩下IE時代的網頁能開了。

Minecraft Java版跨平台支援度較佳,基岩版在Linux有點問題,但也不是不能玩。Java版啟動器有開源的MultiMC,管理模組和版本十分好用。
說到Minecraft,其實有開源版的"Minetest"可作為替代,同樣高度模組化,但是人數比較少,還容易被人誤會為盜版。



戰爭雷霆是少數的跨平台大型多人遊戲,除了要依賴Steam啟動外沒什麼大問題。


有些Windows老遊戲可以用Wine啟動,所以玩遊戲也不是太大問題。必要時GPU直通給Windows虛擬機也可以在裡面執行遊戲。


小結:我玩的遊戲都有跨平台能力,手機端亦然,因此轉換至Linux並無包袱。


4. 換用自由開源的手機

Android不也是基於Linux嗎?Android跟GNU/Linux仍有很大差距,Android有自己的C函式庫,且手機製造商會使用很多閉源驅動,Android跟Google服務也是越綁越緊,所以Android不應該當作Linux手機的一種。


iPhone更不用說,整個生態系都超封閉,因此就算以前著迷過iPhone和iPad,未來我也不會將其視為主力機的選擇。蘋果再怎麼保障隱私和安全,沒有自由我是不會用這個系統的。

自從學會刷機,並在Android上裝TermuxLinux Deploy來玩Linux之後,就對Linux系統有更多認識。
因此,採買了從硬體到軟體都是自由的手機,也就是PinePhone,上面可以安裝很多GNU/Linux發行版


實際用下來,PinePhone可以滿足很基本的通訊需求。postmarketOSMobian都是很有趣的手機Linux發行版,只不過前者是採用muslC,對主流Linux來說是比較少見的選擇,偏偏這個專案支援一堆Android舊手機,比較多人參與開發。

可是,PinePhone不符合現代人手機的習慣,尤其是續航力。

用了幾天當主力機後,還是回到Android手機。以前用小米覺得刷機很有趣,但Sony Xperia 5 II目前比較對我口味:耳機孔、不錯的外放喇叭、無瀏海、相機和錄影和收音不錯、廣色域螢幕、4000mAh電量、又輕又小。
可惜PinePhone還無法滿足以上需求,主要是硬體性能太差。


但是Android手機軟體選擇也開始起變化:刷機不選擇Pixel Experience,而是LineageOS,並安裝microG取代GMS框架,試圖降低對Google服務的依賴。

此外,軟體都盡量從F-Droid找,認同自由軟體理念的人絕不能錯過。但可惜的是,手機上好用又自由的影音編輯軟體仍然沒有半個,還是得到Google Play下載要付費或者一堆廣告的封閉軟體。

至於手機遊戲,我玩的只有上一節提及的幾款遊戲,除此之外我沒有在玩手遊。


小結:使用Linux手機加深了我對自由軟體的認識,並將其實踐於Android手機上。即使系統本身就不夠自由,但可以使其無限趨近於自由的Linux系統。


5. 其餘欲改進之處
上述提及的轉換問題,這邊做一些額外說明,並做總結。

Linux於電腦端確實能作為日常主力,可是手機還是不夠成熟。

如果有預算的話,我不會再買Nvidia顯示卡了。對Linux的支援程度很差,死都不開源;社群研發的Nouveau驅動是逆向工程而來,不是很穩定,容易導致畫面凍結,也因此我還不太敢從X11切換到Wayland伺服器。
以前雖然很想要體會遊戲光追,但是我覺得驅動程式開放性更重要,所以未來會選AMD或Intel吧。

外接硬體部分,繪圖板的支援度不差。但是買USB Wifi網路卡時就覺得實在很少有廠商會出隨插即用的設備,多半要另外編譯驅動,或許是台灣比較少進口的緣故?PCIE介面的網路卡比較容易獲得主線內核支援,但是各大廠商的USB網路卡,就要安裝第三方驅動,不然就是私有驅動,似乎只有聯發科的不需要另外安裝驅動就能用。

(來源)


網際網路服務部分,Google相簿我沒再上傳新相片了,相片存在硬碟,未來會朝向自架NAS方面努力。事實上目前筆記、日曆還是很依賴Google服務,用Proton公司的也不是長久之計,最後這些都要用self-hosting解決。

手機用PinePhone仍算是社會實驗以及推廣用,PinePhone要是繼續用下去就變原始人了。
我僅以購買硬體作為支持手機Linux的發展,並實際寫了一些APP的使用心得。因為PinePhone跟樹莓派類似,折騰的玩法還很多。
但是日用,目前真的還不行,沒辦法像電腦那樣隨心所欲,性能也不夠。


用自由軟體似乎是在跟世界做對,不過我不是一個人,越關注這些問題就會越意識到本質所在,Scott McNealy談及的下賊船的代價必須越小越好,否則就是把自己的權益犧牲掉,甚至危害整個企業與組織。

最後,養成推廣自由軟體的習慣,就從鼓勵大家換掉微軟的Office開始,逐步推廣到硬體。讓有意識到自己的數位人權的人,能夠對自己、同時也是人群福祉作出貢獻。

我所知道的東西不是很多,但是支持自由的理念逐漸內化成為自我的哲學,所以接觸非主流、不盲從的選擇仍有其必要。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44977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Linux|Windows|電腦|手機|PinePhone

留言共 2 篇留言

醬油膏
雖然完全無關 那個朝潮荒潮求原圖連結w 追了

05-02 19:37

ivon852
https://www.pixiv.net/users/2624069605-02 22:16
該內容被設為隱藏
不看好Linux在家用的發展,追根究柢那些集中開發的投資都是伺服器面向
且開放原始碼最大的問題就是連開發人員都「開放態度」
「沒收你半毛錢少在那裡對我指手畫腳」
Kernel對於GUI的設計不友善
除非Linux基金會願意拉一個分支來改善對GUI的整合性支援
否則Linux就字面意思的拼裝車
每個拼裝零件廠對規格沒共識也不妥協
附帶一提,Linux沒有「驅動」這個概念

05-28 19:48

ivon852
設計成傻瓜界面未必是好事。
使用者應該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讓系統幫你決定好,因此會我對Deepin和這種全都包的發行版感到反感,呼應Arch Wiki的話:使用者要有解決能力的問題,或者至少願意了解背後原理。不然的話就是放棄自己的自由。
維基百科的「Ubuntu/Linux與Windows的區別」很好解釋了Linux社區的哲學,有人就是不想想的深入些...那也沒關係。
桌面環境扣除驅動程式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外,Gnome算很穩了,KDE偶爾小崩潰,並且有統一美術風格。05-28 23:12
ivon852
感謝你告訴我Linux驅動的概念。研究之後確實以Linux的角度來看,技術上跟Windows的driver是不同的概念。
至於開發人員態度,讓社群有共識發展一個東西,而非單一機構決定並不會比較差。只要有公開標準出現,那麼支援程度就是看社群態度。 07-11 23:44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2喜歡★ivon852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空戰電影推薦:太平洋之翼... 後一篇:對過去史學研究方法的檢討...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coopdar1345致,喜歡看故事的人
歡迎來我小屋(っ●ω●)っ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2:04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