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 GP

[轉]以後別再說自己是學佛的

作者:玄都之王│2015-01-06 19:07:09│巴幣:12│人氣:393
 請別再說「我學佛」,請說「我是婆羅門」。
 前幾天我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別再說自己學佛了。您學的全是佛陀努力批判的內容,不是婆羅門思想、就是六師外道思想。」
 立刻有人回話了――「學佛是修心的,外道、佛教,本質一樣,無分別啊!師兄不要執著了。」
 啊!那麼我要說,您所持的這種認識啊,不在我那句話批判的對像中。因為,您這錯誤啊,實在低級並且離譜。無論婆羅門還是六師外道,人家起碼都是一個個的思想家,都是在努力思辨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體系和學說。我那句話所批判的,是一些「學佛」者,持有錯誤知見和觀點,卻誤以為自己在學佛。像您這種認識,各種混淆、各種愚昧――還談不上觀點,因為連基本思辨能力都沒有,故而不在我批評之列。

1.
 我批判的對像有哪些呢?比如,認為有靈魂存在、 認為一切無二無別、認為不可說、認為理性思維完全是障礙......
 「什麼?沒有靈魂?那佛教不是說中陰身嗎?難道中陰不是靈魂? 」
 對啦!中陰身就不是靈魂。假如您認為有個靈魂,那在這一點上,就和婆羅門的認知是一致的。
 婆羅門思想起源很早,緣於吠陀,早於佛教,重視祭祀、強調種性的不平等。婆羅門思想流派也很多。但總的概括起來,他們以《吠陀》《奧義書》為經典,認為「梵」是宇宙的本體,「梵」無處不在。如果「梵」顯現為人格神,就是「梵天」。有情生命也有一個本體、靈魂,稱作「我」。人在生死中,是迷惘的,如果能認識到「我(靈魂)」和「梵」是同一的,就可以獲得解脫。
 而佛教,是堅決反對婆羅門的,所謂「諸法無我」。怎麼可能承認有一個「我」、一個「靈魂」呢?
 那麼中陰是什麼?限於篇幅,本文不做過多討論。簡單說一句,佛教認為人是五蘊和合的現象,我們日常看到的身體思想啥的,是粗大的五蘊,而中陰身,就是「細五蘊」。這個需要多點學習去理解。請深入經論、仔細思維。

2.
 又有人問了,說「那麼世界和人是怎麼來的,不是佛菩薩造出來的?」
 啊~!我暈!怎麼可能? !佛教打死都不會承認這個觀點。別說佛陀了,就連六師外道都不會這麼認為的。
 在佛陀的時代,婆羅門思想已經受到嚴重質疑,當時興起一股反對婆羅門的思潮——後人稱之為「沙門思潮」。「沙門思潮」中的思想家們,各自在不同層面批判婆羅門學說。其中有六位很具有代表性的傑出人物,就是佛教後來說的「六師外道」。
 前文說過,婆羅門認為「梵」是世界的本源,人格化一下,就是「梵天」創造了世界和一切。那麼,面對這個觀點,佛陀和六師都堅決不同意。
 佛教不探究世界本源的問題,但是絕對否認有個造物主。佛教認為,世界現像是四大和合而成,沒有造物主,追求第一起源這種思維就已經錯了。為什麼?這裡也不好展開講述。請深入經論,仔細思維。
 那麼,既然六師也反對婆羅門,為什麼佛教也要反對六師呢?
 沙門六師在不同程度反對婆羅門,比如不贊同有創世主、不贊同階級壓迫,這個佛教也是反對的。
 但他們畢竟都是關於「解脫」的宗教學問。雖然大家都反對同一個問題,可是給出的答案不一樣啊。根據佛經記載,佛陀悟道前就曾學過其他思想,後來發現都不夠究竟,有的甚至是很錯誤的。這才自己深入思維,睹明星而悟道,有了佛教。
 所以,佛教不僅批判婆羅門,也批判六師思想。所謂「外道」,即「不是解脫正道」的意思。

3.
 於是有個老修行訓我「你說的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思辨沒用,那麼多問題,你能解釋清楚嗎?不如好好下功夫打坐修行去!」
 恭敬讚歎,您老不惜自毀、現身說法。
 這種觀點正好是「散惹耶毘羅梨子」的說法。 「散惹耶」是六師外道之一,他們在認識論上觀點含混,對一切事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被形容「難以捉摸的泥鰍」,被稱作「不死矯亂論」。所以,他們認為理性思辨沒有意義,不如中止認識,放棄對事物的分析,直接去體驗真理。故而這一派很重視禪定。
 這一派觀點,在當今佛教圈的市場很大。佛教「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見,佛教主張正見、正行,沒有清晰正確的見地,又如何修行呢?所以,請深入經論,仔細思維。

4.
 一位「參禪」多年的朋友也說我了。我都能從他的行文中看出他玩世不恭、油滑透頂的性格來「修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對也是錯、錯也是對,那裡能有什麼唯一的答案呢?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師兄,隨緣自在吧!」
 您雖然「修禪」多年,實際禪宗門在哪,您都不知道。
 這種混亂的認識、油滑討巧的作風,也符合六師外道的學說。這類似「邪命外道」的說法。
 邪命外道,其實有三家,裡面有細微的差別。分別是「莫伽梨拘舍羅子」、「富蘭迦葉」和「波浮陀迦旃延」。他們自稱「正命」,但卻被別人稱作「邪命」。
 為什麼呢?這三家除了在世界觀、認識論上大同小異之外,關鍵在「價值觀」上,有很大的問題。這三家都否認人的主觀行動,可以對解脫產生任何幫助。比如莫伽梨派就認為,修不修都一回事,經過八萬四千大劫,無論好壞賢愚都可以獲得解脫。
 由於人的行為影響不了解脫的事實,所以他們對待具體的生活問題上,就顯得很「隨緣自在」、很「無所謂」。於是,「淫樂無害、精進無功」具體是淫樂還是精進――隨緣吧!苦行也行,安逸也行――隨緣吧!殺生不殺生,本質沒區別,更無所謂殺生――隨緣吧!行善也罷作惡也罷――隨緣吧!罵人也好不罵也好――隨緣吧!
 看起來十分自在灑脫,其實他們一點都「不隨緣」。當面臨可苦可樂的時候,他們往往選擇「快樂」,並冠以「隨緣、自在」的名義。
 這種做法,極其鄙俗,是令人十分噁心討厭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快別再說自己學佛參禪了!如果「參禪」參成這樣,怎麼不去吃屎?他們肯定又說「隨緣啊!」

5.
 有人誇我「你批評的對!好吃好喝算什麼學佛?學佛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你看某某寺院,各個比丘都持苦行,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啊!」
 親、您這樣說、又錯了!
 人們往往有誤解,認為修行就是要艱苦磨礪自己、進而必須苦行,這就違背佛陀的初衷了。六師外道之一的尼乾子派,就和您這想法差不多。
 尼乾子派的影響很大,後來發展為耆那教――至今這個教派在印度都有大量信眾。尼乾子派被佛教稱為「裸形外道」,就是緣於其苦行的主張而來。
 尼乾子派(後來的耆那教)在形式上,有很多地方都和佛教感覺類似,所以很多人容易把兩者混為一談。比如耆那教主張禁慾、苦行,不從事農業、屠宰,強調理性,重視禪定,他們的教主也被稱作「大雄」或「佛陀」。
 儘管形式類似,本質卻有很大不同。
 尼乾子派之所以強調苦行,是由於其對「業報」的認識導致的。他們認為人的業報太重,要想早點還清業報、結束苦難,就只能通過苦行的手段。他們把「業報」理解為一種固定資產,你用的多就剩的少。這個和佛教的業報理論完全不同的。
 佛陀也曾經禁慾、苦行,但是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不能獲得解脫,所以佛陀強調不苦不樂的「中道」;苦行作為一定階段的修持方式,還是被佛教承認的。
 可惜的是,今天很多學佛的朋友,還是以尼乾子派的思維,來理解「業報」問題的。所以,您雖然談論著「業報」、也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但並非信佛,您應該是耆那教的信眾。
 佛教怎麼說業報問題呢?請深入經論、仔細思維。

6.
 「什麼耆那教、佛教、基督教,本質都是一樣,都是勸人向善的!!!師兄,你這樣是在做學問,不是學佛!」
 啊、關於這句話,無論佛教、婆羅門、六師外道都不會承認的。我得從兩個角度說。
 第一、佛教是一門「教、證」並重的宗教。必須先有正確的見地,才談得上修持。以佛教而言,僅僅只做學問,當然不夠;但是你妄圖不「做學問」,就能修行對路?那想也別想!好比你要去某處,連目的地都不知道,怎麼走?不要舉六祖慧能的例子――那是六祖,不是你...............別過分誇大自己的根器成嗎?
 第二、基督教了解不多不好說*。佛教一定不是以求善為第一的。佛教的目的是解脫,探求生命真相、真諦是首要任務。探明白生命真相、了解苦難根源之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才衍生出種種做法。很多做法和世俗的「善法」是一致的,但並不能說佛教就是求善的。解脫,才是其第一目的。
 *玄都之王註:基督教(特別是新教)有上天堂並非依著善良、守法,乃是依著信主一說。神才是基督教的終極關懷對象,故基督教亦不是以求善為第一。

7.
 「師兄,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人死如燈滅,死了就解脫了!佛祖涅槃了,他就解脫了。我們不如活在當下,好好享受人生吧!」
 六師外道最糟糕的一派――阿夷多翅舍欽婆羅、即有名的「順世外道」,就是這麼說的。
 順世外道――既不承認有個造物主、也不承認有靈魂。在他們看來,生命就是身體本身,身體消散,生命也跟著消亡。不存在靈魂、不存在輪迴,沒有善惡業報,故而沒有一切底線(有點類似某些人眼中的「唯物主義」)。
 所以,他們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享受快樂。於是他們縱慾、他們亂倫、他們貪婪、他們殘暴,他們做各種事,全然不顧將來。

婆羅門祭祀

 佛陀說法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批判婆羅門、六師外道的過程中,逐步彰顯真理的。比如《長阿含》就有很多的例子。
 佛教傳入漢地後,由於環境變了,原來的對手紛紛都不在了,所以在大家看來,佛教和印度其他思想的差異,越來越模糊,以至出現今天這種狀況,大家完全搞不清佛教和外道的區別,明明自己秉持外道理念,還以為自己是在「學佛」。
 所以,請對照上文,看看自己所持觀點,到底是哪家哪派的。
以後出門討論問題的時候,別再說自己是學佛的了,請告訴大家「我是散惹耶毘羅梨子派」或者「我是婆羅門」.......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70764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 篇留言

夕陽君
說這些都沒用,他們不在乎。冬天就死的蟲何必跟他提夏天呢?

05-25 01:09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偽經]《灶王經》三種... 後一篇:新柏拉圖主義(Νεοπλ...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e975483216 誰R我不清楚
發克這尛鬼天氣看更多我要大聲說3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