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歷史說書】台灣人個個都耳熟能詳的周公、關公、包公、蔣公

作者:瀨川今雄│2023-12-09 21:30:22│巴幣:2│人氣:150
作者:瀨川今雄

將通過很多生動的故事,這次來介紹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周公、關公、包公、蔣公,說到過去中歷史上的忠臣名將,不少人會津津樂道著他們的故事,同時力求客觀呈現關鍵人物在非常時刻所經歷的特殊遭遇,彰顯忠臣名將在關鍵時刻所展現的高尚情操。並竟因時代才產生了這許多的千古英雄,也有很多偉人的事蹟是流芳百世的,直到現在講述起來還是非常有意思的!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詩經《豳風‧鴟鴞》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元聖」。

周公據說曾輔助武王克殷軍事行動。武王克殷之後,分商都畿地區為邶、鄘、衞三國,設三監督察治理。武王克殷三年或四年後憂勞而逝,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輔佐其子周成王。

管叔(文王三子)、蔡叔(文王五子)聯合商族殘餘勢力與徐國、奄國等東夷外族(《史記·管蔡世家》載聯合帝辛之子武庚),合兵勤王,在商畿地區對抗周公,周公稱之爲「三監之亂」。他們說「公將不利於孺子」、「天降割於我家……有大艱於西土」,周都鎬京位於殷之西,詛咒西方周國要有大難降臨。

周公出師東征,三年後戰事平息,《逸周書·作洛》載「王子祿父北奔」,周公殺管叔;流放蔡叔;廢霍叔(文王八子)為庶人,並將國家勢力擴展至東海,周公自稱「周公東征」。

周公在戰後,建造了成周雒邑,稱為「東都」,以便管制殷朝頑軍。 《尚書大傳》稱「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死後葬於畢。

攝政期間
西元前1042年,周太子誦即位,即周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

《尚書·金縢》篇載周武王在克商後的第二年病篤,周公旦設壇祭祀,祈禱太王、王季、文王,願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不久武王病逝,武王子誦(成王)年幼,周公旦當政。

認為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在周公之前的時代是頗為常見的,在商代習見、周先公亶父傳於三子季歷、文王不傳於伯邑考之子而傳於次子武王。西周初期,以嫡長子繼統的宗法制度尚未完善,。楊寬認為可能因為兄終弟及不符合周朝的宗法制度,所以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未被取用,寫作攝政。

《史記·魯周公世家》

著名事蹟
 
滅商安民
周公,姓姬名旦,為周朝君主周武王的弟弟。商朝末年,周公輔佐武王,討伐暴君商紂王,滅了商朝後,周公建議武王,對於無辜的商朝遺民,採用「原地安置,留民生路」的寬厚仁政,封紂王的兒子為殷侯,並賑濟因戰爭而飽受飢餓的殷商子民。
 
 
為兄續命
後來武王因國政繁忙,積勞成疾而身染重病,心急如焚的周公,虔誠向祖先之靈祝禱,祈願以自身性命來代替武王。或許是周公的真誠感動了上天,第二日,武王竟痊癒了!周公對武王的君臣之義、兄弟之情,實在令人敬重與感佩。
 
周公攝政
而武王在駕崩前,本想將王位傳予周公,但周公堅辭不受,武王才傳位給兒子,也就是成王。
 
成王即位時年紀尚小,為穩定朝政,周公決定親自代理政務,夜以繼日處理公事,不敢懈怠,但武王的另外兩位弟弟管叔、蔡叔卻趁此時到處散布流言,說周公有野心,想篡奪王位。
周公知道後,立刻對大臣表明心志說:「我之所以承擔起輔政的重任,就是怕各方諸侯叛亂,使天下百姓不安,武王過世得早,成王又還年少,為了遵守武王託孤的遺命,穩固周朝政局,我才必須這麼做啊!」儘管如此,管叔、蔡叔仍然發動了叛亂,周公奉成王之命進行討伐,經過了三年才平定。
 
握髮吐哺
周公不但對成王忠心耿耿,為了周朝的未來發展,他也積極延攬人才,一聽到有賢能的人來訪,周公絕不願讓對方等待,就算正在沐浴,頭髮還濕淋淋的,也會立刻把頭髮束好出來接見;就算正在吃飯,也會趕緊吐出口中的食物,深怕錯過了和賢士交流、為國舉才的機會。正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君無戲言
故事是這樣流傳的: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在叔虞出生前,他的母親夢到一個天神對自己的丈夫說:「我讓你生一個兒子,名字叫做虞,我會把唐地賜給他,讓他成為唐國的諸侯。」孩子出生後,人們驚訝地發現嬰兒的手心寫著一個「虞」字,所以就把他叫做叔虞了。

周武王在討伐商紂王勝利後,沒過多久就病逝了,他的兒子周成王繼承了王位。因為成王年紀尚小,就由周公輔佐朝政。可是成王剛登基不久,唐地就發生了叛亂,周公率領軍隊平息了唐地的叛亂。聽到前方捷報傳來,成王很是高興。他把梧桐樹葉削成了玉矽的形狀,和一同玩耍的弟弟叔虞開玩笑說:「就用這個封你吧,讓你當唐國的國君。」
叔虞信以為真就去告訴叔叔周公,周公對成王說天子無戲言,說話不慎重,失信於人,將會失去人心。成王只得擇日封叔虞於唐,方圓100里地。從此成王更加注重聽取別人的意見,慎言慎行。
 
   奇異之禾
《尚書.周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於東,作《歸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宣揚)天子之命,作《嘉禾》。”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到一種奇異的禾,兩株禾生在不同的田埂上,卻合生一穗,便獻給成王。成王轉送周公。周公因而作《嘉禾》。後因用為吉慶祥瑞之典。
 
管蔡之亂
周王室內部仍然暗潮湧動,特別還是尚未成年的成王
 
周武王死後,幼子周成王繼位,武王弟周公旦攝政,武王的其他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諸侯不滿周公獨掌大權,遂與紂王之子武庚及東夷諸族糾合,宣揚周公將欲篡位,故起兵清君側。史稱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
 
封建制度
周公以武力証清白,力勸召公支持東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出兵東征。東征歷時3年之久,誅殺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將霍叔貶為庶人,平定了叛變,又揮兵繼續東進,征服的國家有殷、東、徐、熊、盈、攸、商蓋(奄)、九夷、豐、敷古(蒲姑)、淮夷和東夷諸國。《尚書大傳》有周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之說。為消除商殘餘勢力叛周的隱患,建東都雒邑(成周)與封地衛國,遷「殷頑民」於此兩地。
 
封降周的商宗室微子於商朝固有疆域建宋,封武王少弟康叔於殷建衛,封周公長子伯禽以奄國舊地建魯,分治殷遺民。
 
即從夏、商到周朝,採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周室鑑於當時諸侯之眾而又各據要津,後世必為共主之患,乃著興滅國,繼絕世之名義,封建諸侯,分封姬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勢力始自上達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封建規模正式完成。傳說中"聖王"的後裔和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區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通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
 
宗法制度
周公使世襲周王稱天子,為天下政治共主,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天子的其它諸子可被分封為諸侯,君位亦傳給嫡長子。諸侯其它諸子則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之位亦傳位嫡長子,其餘諸子為貴族階層的最低等級——沒有封國和采邑的士。這些世襲嫡長子成為各級政權的首領。
 
周人很早就有建造宗廟習慣,宗廟安置有代表祖先的木主,裡面分建多少個「廟」則取決於宗主的等級地位。宗廟除了祭祀,還可以舉行重大典禮、決定重大事情,具有禮堂的性質。這種對祖先的尊敬,加強了宗族內部的團結,穩定了社會結構。與宗廟制度相輔相成的還有族墓制度,西周、春秋時代,貴族和國人都被集體安葬於公共墓地。按禮,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應葬於族墓。宗主有緊急的事情,有時也要去族墓報告祖先。
 
在西周時代,「姓」和「氏」是兩個概念,「姓」表明血統,「氏」則為「姓」的分支。貴族在幼年時由父親題取「名」,「字」則是成年後「冠禮」或「笄禮」時所取。男子的「字」全稱有三個漢字:第一字表長幼行輩(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為「父」字。女子的字全稱的末一字則為「母」或「女」,第一字後標明「姓」。由於全稱過於複雜,故習慣上省略末尾的「父」或「母」。這種姓氏名字制度能夠很好的起到確定血統、長幼、尊卑的作用。
 
周公在武王死後,因成王年幼而攝政當國。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夢周公
周公代理朝政七年,成王已長大成人,他便將政權還於成王,絲毫沒有任何眷戀。而為了敦厚人倫與社會風氣,周公制禮作樂、訂定宗法制度,以禮樂道德教化人心,奠定世人知禮、行禮的傳統文化,更啟發了儒家崇尚道德修養的人文精神。就連孔夫子也曾感嘆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傳達對周公無限的思念與崇敬。
《論語.述而第七》
 
 
《尚書大傳》將周公一生的功績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他的言論見於《尚書》之《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諸篇。
 
周公之禮
然而,有人就納悶了!如此耀眼的一位歷史人物,為何會和男女之間的私密之事扯上關係呢?人們為何將男女之事稱作「周公之禮」呢?原來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很多男女沒有成婚就在一起行房事,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能行房事,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久而久之,人們就將男女進洞房稱作「周公之禮」,是漢語中關於性關係的一種委婉說法。
 

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鋼。月缺魄易滿,劍折復鑄良。
勢利壓山岳,難屈志士腸。男兒有死節,可殺不可量!
 
關羽(?年—220年1月或2月),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良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主要親信、生死之交和著名將領,同時與張飛也是生死之交。二人並稱「萬人敵」。曾投降曹操,建安五年(200年)因功受封漢壽亭侯,但又重新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劉備助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一年後,曹仁退走。後來劉備領軍入益州,遣關羽總督荊州。《三國演義》稱為「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俘于禁,斬龐德,震動中原。曹操一度想遷許都以避其銳。後曹派徐晃前來增援,而東吳背盟,遣陸遜、呂蒙偷襲荊州,使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梟首送至曹操處。關羽的死也成為夷陵之戰的導火索。景耀三年(260年),蜀漢後主劉禪追諡壯繆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由於他性情忠義而倍受中華文化推崇,並且被作為神祇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王朝、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於他體現了儒家文化中捍衛正統的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文賢聖帝,是為五恩主之一。民間受《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義結金蘭,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陳壽撰寫之《三國志》,將關羽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為一傳(《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元末明初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又將該五人並稱「五虎上將」,直至現代,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仍常祭拜關公。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攻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擒,一作投降。曹操任命關羽為偏將軍,禮之甚厚。曹操壯慕關羽為人,而察知其無久留之心意,謂張遼試以人情探問。既而張遼以此問關羽,關羽嘆息道:「我深知曹公待我甚厚,但我受劉備將軍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始終不會留下,我必要立功報效曹公後才離去。」張遼以關羽言報告曹操,曹公義之:「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張遼回答曹操:「關羽受到主公的恩惠,必定會報答主公之後再行離去。」
 
同年二月爆發官渡之戰,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于瓊、郭圖等進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先鋒。關羽望見顏良麾蓋,單人匹馬衝入敵陣,殺顏良於萬軍中,斬首而返,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關羽立功後,曹操知道關羽必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是關羽盡拒曹操賞賜,四月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之,不過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而阻止。當時劉備已在汝南附近,聯合劉辟等進攻曹操,於是前去該處會合。裴松之註讚揚曹操:「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201年,劉備攜民以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剛從隆中出來,受到劉備重視,只是由於劉備與自己情好日密,就引得「關羽、張飛等不悅」,最後還是劉備出來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但願諸位切莫再說。)」;關羽、張飛才作罷。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故楚郢都)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擊潰,幸而關羽軍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長坂會面後,魯肅隨劉備向東南斜趨漢津,在此與關羽水軍會合,接著向江夏進發。劉備聯合孫權在烏林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江陵,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最後成功逼使曹軍放棄江陵。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即遣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又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這時襄樊等荊州北部為曹操所有。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總督荊州事,掌管劉備所控制之部分荊州,包括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孱陵。江夏郡則被曹操和孫權所分。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下令鍾繇率軍西征漢中張魯,讓夏侯淵出河東與鍾繇相會。在張松出言下,益州牧劉璋採納請劉備入蜀之意見,並派軍議校尉法正為使,孟達為副,各領兵2,000人,前往荊州邀請劉備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劉封、孟達、馬良等留在荊州。
 
期間關羽曾與曹軍將領樂進、文聘有交戰。劉備應益州牧劉璋邀請進入益州後,以關羽正被樂進攻打、需要救援為由向劉璋索要錢糧,最終以此為由攻打劉璋,即益州之戰。
 
從建安十八年至建安十九年,劉備圍攻雒城將近一年,龐統被流矢射中,重創身亡。張飛、趙雲、劉封等隨諸葛亮率軍入蜀,關羽留下鎮守荊州,馬良、麋芳、士仁、廖化協助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可與誰相比,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稱得上一世之豪傑,是黥布、彭越一流之人物,可以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趕不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關羽看了信後很高興,給賓客看。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與簡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劉璋向劉備繳械投降,益州易主,歸屬劉備。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漢中,最終降服張魯,搶在劉備之前占有漢中。孫權派人討還荊州,劉備答道:「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認為劉備只是敷衍,於是派太守要接管荊南三郡,被關羽一一驅逐。孫權大怒,命呂蒙率兵二萬強行攻取三郡,又命魯肅率萬餘兵馬駐軍巴丘防止關羽來救;劉備聞訊,派關羽帶兵前往爭奪,並親率五萬兵到公安作為關羽後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宣稱要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雙方對峙期間,呂蒙已盡取三郡,北上與魯肅會合。於是魯肅邀請關羽會談,雙方約定軍馬各駐於百步外,僅雙方將領攜帶單刀與會,會中雙方據理力爭,但沒有共識。此時,曹操進攻漢中的張魯。為盡快解決荊州問題,回兵保衛益州,劉備以湘水為界,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劃給孫吳;孫權也退出零陵郡,承認江陵、武陵及零陵歸劉備。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已經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孫劉在邊境屢有衝突,魯肅從中調解。呂蒙認為關羽是熊虎,必須早定計策以應對,並對魯肅獻上五條計謀。後來魯肅去世,呂蒙接任,表面上愈加與關羽修好,其實有所圖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劉備在奪得漢中後自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州。同年,關羽率軍從江陵北上,發動襄樊戰役。關羽率軍進攻荊州北部的樊城,當時樊城是曹操部下曹仁駐守,曹操派左將軍于禁進行援救。于禁七軍火速增援曹仁,關羽與于禁交鋒,時至八月,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漢水驟漲,水淹七軍,于禁束手就擒,部下幾乎全部投降,副將龐德被活捉不降,最後被關羽所殺。關羽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而曹操所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反而投降了關羽;荊州主簿楊儀也投降關羽,後來成為蜀漢重臣。與此同時,自許都以南,曹操陣營治下的梁、郟、陸渾等地的盜賊皆回應關羽的印號,願為其支黨,關羽一時威震華夏。
 
這使曹操與群臣商議遷徙漢獻帝所在之許都以避關羽兵銳鋒芒,司馬懿、蔣濟等人勸阻,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服,可遣人勸孫權在其後方干擾、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許諾「封」江南之地予孫權,則樊城之圍自然解決,曹操同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在孫權表示願意幫助曹操討伐關羽後,屯兵居巢防禦東吳的夏侯惇也到摩陂與曹操會合。
 
關羽讓屯兵上庸的劉封、孟達協助自己攻城,但二人以人心未附為由沒有響應。
 
此時呂蒙多病,知道關羽有心提防,仍然有大量軍隊留守後方,就故意讓孫權公開召他回建業養病,並推薦名聲不顯的陸遜代替自己。陸遜在與呂蒙合謀後,寫信給關羽,贊其重創曹軍,表示東吳作為盟友,願意一同勤王。關羽因而將一些守軍調到前線一起攻打樊城。
 
曹操撤走合肥、居巢等地的軍隊後,孫權問呂蒙能否先奪取徐州再襲取荊州。呂蒙認為雖然可以順利攻克徐州,但曹操會來爭奪,兩軍相持會牽制東吳很多軍力,認為應該襲取關羽,全據長江。孫權聽從。
 
孫權希望曹操為自己偷襲江陵保密,但董昭認為不可讓孫權輕易得到劉屬荊州,建議曹操表面答應孫權,其實將消息告訴襄樊守軍,預料關羽仗著後方城池堅固不會撤軍,即使撤軍也是和孫權軍交戰,同樣能令襄樊解圍。曹操聽從。襄樊守軍得到消息果然士氣振奮,關羽也果然沒有撤軍。
 
十月,呂蒙任征荊州大督,率兵西上,公安士仁、江陵麋芳開城投降。孫權親自率軍為後援。麋芳、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救援樊城的徐晃一開始因為部隊多為新兵,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12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此時,關羽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隔絕襄陽,但孫權襲擊關羽輜重,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襄陽也因而解圍。曹操下令不要追殺關羽,以免孫權改變主意對抗曹軍,也希望以此坐看關羽與孫權互相交戰。
 
關羽回軍江陵途中,陸遜任右護軍、鎮西將軍屯駐夷陵,呂蒙任南郡太守駐江陵。期間關羽不斷派遣使者前往呂蒙處,關羽軍隊家屬多在江陵,呂蒙讓使者到城中傳遞家書,關羽軍因此漸漸潰散。關羽至當陽西保麥城,敗走麥城後,士兵繼續逃散,關羽身邊只剩十餘騎。十二月(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關羽偽降,在城牆上立幡旗模仿人樣,藉機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臨沮縣章鄉南(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十二月關羽被孫權大將潘璋部將馬忠捕殺,孫權將其首級送至洛陽曹操處。其子關平亦於臨沮被斬殺,趙累被俘後下場不明。
 
蜀記記載,孫權一度有意不處決關羽,將他留下做為應對劉備和曹操的戰力;孫權近臣建言:「野狼絕不可豢養,否則一定會帶來禍害。曹操於活捉關羽後沒有立即將他處斬,自取大患,後來受他反攻而甚至一度考慮遷都,主公難道忘記了嗎?關羽萬萬不可活命。」裴松之注則認為,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退路,羽至即斬,而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不可能不即時殺關羽,焉有時間議其生死。南北朝時世人普遍認為關羽不願投降而殉節。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即關林,不過現代有觀點認為關莊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孫權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後來,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
 
關羽逝後兩個月內,呂蒙與曹操相繼病故。孫權背盟偷襲和關羽成仁,象徵孫劉聯盟徹底破裂。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先主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曾專程到大王冢祭拜關羽,並在玉泉山建關羽祠。之後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敗於陸遜率領的孫權軍,沒能奪回荊州。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著名事蹟
 
桃園三結義
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史書也說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的“恩若兄弟”。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溫酒斬華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三國演義》中,曹操發檄討董卓,以盟主袁紹召集天下英雄圍攻。兵臨城下,卻被對方手下大將華雄連斬數員大將。正當大家愁眉不展之時,一名馬弓手主動請纓,正是劉備帳下的關羽。華雄上陣之前,自薦抵抗山東地區反對董卓的諸侯聯軍於汜水關前,他先後斬殺濟北相鮑信之弟鮑忠、孫堅部將祖茂、以及袁術部將俞涉和韓馥手下潘鳳等人,最後關東聯軍派出關羽與之一對一決鬥而被殺。曹操特為他熱了一杯“壯膽酒”,此人卻説:“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不一會兒,這人就提了華雄的頭凱旋歸來,舉杯飲酒時,酒,還是温熱的。
《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
《三國演義》中,董卓亂政,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關羽斬華雄之後,董卓起二十萬大軍,分為兩路,自引主力屯兵虎牢關。袁紹聞報,分出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劉備、關羽、張飛亦隨公孫瓚前往。董卓勇將呂布出戰,刺死河內名將方悅,大敗河內太守王匡;復刺死張楊部將穆順,砍傷孔融部將武安國。公孫瓚親戰呂布,僅幾回合便大敗而走。張飛按捺不住,挺矛出戰,與呂布酣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關羽出馬夾攻,又戰三十合,仍未獲勝;劉備也衝上參戰。呂布終於抵擋不住,撥馬而逃。
劉備、關羽、張飛。劉備有心抱負于天下,關羽、張飛二人各懷絕技,但一直未得展露,此前唯有關羽斬殺華雄初顯本領,此後,劉備等三人名滿天下,此次雖然呂布先收兵,但呂布在三人之前已斬殺諸將,並且以一敵三,雖然呂布之勇,無人匹敵,但當下第一次遭遇對手,自然也讓聯軍士氣大振。
《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降漢不降曹
根據《三國演義》記載,曹操求賢若渴,自然想招降關羽,而關羽義薄雲天,自然是百死不屈。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偏有曹營猛士張遼隻身登上土山,以「救關」為名,行「說關」之實。關羽雖處絕地,卻視死如歸,便要與曹軍決一死戰。
 
張遼卻朗聲大笑,從容道出關羽赴死的「三罪」,教一腔忠義的英雄茫然無措。
第一罪,背棄舊時盟約。結義時關羽三人誓同生死,若關羽今日戰死,他日劉備復出時,得知兄弟死訊,該何去何從?
第二罪,辜負託付之重。劉備出戰,關羽負責兄長家眷的安全,若失去性命,誰來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
第三罪,枉顧國家大義。關羽文武雙全,立志襄助劉備匡扶漢室,如今白白殞命,豈非逞匹夫之勇,置天下安危於何地?
他又提出降曹「三便」:一保嫂夫人,二守桃源盟誓,三留有用之身。張遼雖站在曹營立場勸降,但他歸曹時曾受關羽救命之恩,心底對他充滿敬重,因而句句都在為關羽著想。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劉、關、張義氣相投,行事皆以「義」字為先,張遼必須從兄弟情義、忠人信義、救國大義三方面出發,為關羽布下一張道義的天網,方能打動其心,完成勸降使命。
關羽沉吟片刻,亦提出「三約」作為投降前提。
第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第二,曹操須以皇叔俸祿奉養兩位夫人;第三,一旦知道劉備的下落,無論千萬里,他都一往無前。
曹操對關羽提出的條件,前兩條爽快應允,唯獨對投奔劉備一事心有顧慮。
張遼明白,若關羽歸降之事不成,必有一場激戰,關羽也難以倖免。他向曹操進言,豫讓有句名言:「(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他認為,劉備待關羽不過厚恩,曹操只要施以加倍的恩德,一定可讓關羽真心歸順。
關羽將曹營當作暫時棲身之所,曹操卻有降服雲長之心,這場恩與義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關羽投降前,要曹軍退避三十里,親自徵求二夫人的意見,否則就是粉身碎骨也不投降。
曹操身為一代雄主,多智也多疑,此刻卻道義士必不失信,完全聽從關羽號令,足見其惜才之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當曹操在吟出這句詩的時候,不知心中所思,是否就是這位正義的關雲長?
關羽歸降,曹操親出轅門迎接;關羽入許昌,曹操頻頻宴請,賞賜金帛美女無數。而關羽這邊,將所有財務交給兩位夫人處置,對兩位夫人更是禮數周全,讓曹操嘆服不已,招降之心也更加迫切。
關羽騎的赤兔馬是曹操所贈
曹操對關羽的禮遇已經超越一般君對臣的恩惠,幾乎是無微不至的關切。他見關羽錦袍破舊,贈以新袍;見關羽思兄悲痛,便勸酒寬慰;見他長髯飄逸,便賜他紗錦囊護之;見他坐騎瘦削,慷慨相贈寶馬赤兔。
關羽並非鐵石心腸,也不是對曹操的恩遇無動於衷,然而他與劉備、張飛的情義不僅有厚恩,彼此更是志向契合,在朝夕相伴、生死相交的相處中慢慢積澱的兄弟緣早已固若金石。
他對曹操有敬佩、有感激,但心中有一把尺度,那就是絕不背棄劉備、背叛漢庭。因而他身在曹營,依舊坦蕩磊落,心之所嚮也直言不諱,既能明志保節,更不給曹營任何納降的可能。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關羽像,漢帝讚關羽之義行而美其形貌,號為「美髯公」。
因而我們看到關羽屢屢「忤逆」曹操的舉動。他收下新戰袍,卻遮於舊袍底下,只緣舊袍是義兄所贈;被問到為何面有淚容,他直言掛念義兄,心中悲傷;他收下赤兔馬,不惜下拜謝恩,只因其一日千里,可以助他早一刻與義兄團聚。
最後,曹操也不由嘆服:「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漢帝也默讚關羽之義行而美其形貌,號為「美髯公」,關羽之嘉名從此傳揚。
《三國演義》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斬顏良,誅文醜
《三國演義》中,正逢袁紹出兵攻曹,顏良作為先鋒率精兵十萬進攻白馬城,曹操領兵對陣。顏良手起刀落,斬殺曹操兩員大將。徐晃出戰,不到二十會合也敗下陣來,曹軍諸士慄然震悚。
曹操分兵拒袁紹,曹操不得已請關羽助戰,關羽徵得兩位夫人應允後,提青龍刀、上赤兔馬,乘風飛奔而來。
顏軍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關羽視之如雞犬;顏良袖袍金甲,持刀立馬,雄壯威猛,關羽視之如插標賣首。
關羽向曹操許諾,當於萬軍中取其首級,報丞相之恩。但見他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入敵陣,如同揚帆波浪的戰船,在顏軍中衝盪開一條路,直取顏良。只一回合,關羽便將他刺於馬下,立即提其首級策馬回營,竟如出入無人之境。他憑軍功獲封壽亭侯,後來又斬大將文醜,威名大振。
《三國演義》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挂印封金
根據《三國演義》記載,劉備的消息漸漸傳來,曹操知關羽心有去意,故意避而不見。關羽數次至丞相府拜辭,皆不得見;想去跟張遼商議,他亦託疾不出。關羽怏怏沉思,決定留書信表達心志,以全拜辭之禮。
之後他把封賞的金銀盡數封存府庫,將壽亭侯大印懸掛於大堂之上,再留美女十人於內室,便護送兩位夫人離去。隨身之物唯青龍刀、赤兔馬;隨行之人僅舊日所率二十餘士卒而已。
關羽來時孑然,去時決然,功名利祿一概拋於身後,與曹營兩不相欠。既不負新主厚恩,更兌現舊日盟誓,關羽許都一行當真是忠義兩全,正氣浩然。
曹操得關羽書信,大驚曰:「雲長去矣!」惋惜難捨之情溢於言表,他只知壯士之志終不可迴轉,便親自追趕其車駕,前來送別。關羽單騎,橫刀立馬於橋上,與曹操相見。
曹操問他為何這麼早辭別,關羽回答得知故主下落,不得不疾去。曹操有意贈黃金與錦袍,為其壯行。關羽僅在馬上拜謝,用青龍刀挑錦袍披在身上,道一句:「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會。」便絕塵而去。
關羽謹慎機警,此行任重道遠,在禮敬曹操時仍舊保留一分戒心。而在曹操那邊,卻是預感到他日相逢必成敵對,難免在戰場上生死相見,故來相會,以主臣的身分再見最後一面。從此山高水長,隔岸相望。這場龍虎短暫的相會至此收場,從此兩人將毫無掛礙,在各自的際遇中開創一番事業。
《三國演義》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挂印封金               
 
過五關斬六將
根據《三國演義》記載,關羽在曹營掛印封金,辭別曹操後,護送甘、麋兩位夫人往汝南投奔劉備,先後通過五個關隘口。因為未取得曹操放行文書,行程受到阻撓,迫不得已斬殺六名守關將領,分別是:過東嶺關斬孔秀;過洛陽斬韓福、孟坦;過汜水關斬卞喜;過滎陽斬王植;過黃河渡口斬秦琪。這些將領均是未載於史料的虛構的人物,該情節是《三國演義》塑造關羽個人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國演義》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華容道義釋曹操
根據《三國演義》記載,赤壁一戰,曹軍大敗。曹操領殘兵敗將狼狽逃命,一路上連遭伏兵劫殺,最後只剩三百餘騎往華容道走去。此時人皆飢倒,馬盡睏乏;焦頭爛額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槍者勉強而走;衣甲濕透,個個不全,軍器旗幡,紛亂不整,鞍轡衣服,盡皆拋棄。正值隆冬嚴寒之時,其苦不可勝言。
行不數里,曹操在馬上揚鞭大笑。眾問何故,曹操道:“人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我看到底是無能之輩。若在此處埋伏一軍,我等皆束手受縛矣。”
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過,大將關羽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曹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曹操説:“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眾將道:“人縱然不怯,馬力也己乏,安能復戰?”
謀士程昱説:“關羽一向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待他有恩,今日須是親自求情,方可脱得此難。”
曹操從其言,縱馬向前,欠身問道:“將軍別來無恙?”關羽也欠身答道:“我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
曹操説:“我今日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道:“昔日雖蒙丞相厚恩,然已奉報。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
曹操説:“大丈夫以信義為重,五關斬將之時,將軍還能記否?”
關羽是個義重如山的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不覺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心中越發不忍,於是勒回馬頭,命眾軍四散擺開。曹操見關羽回馬,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
關羽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關羽大喝一聲,曹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關羽越加不忍。正猶豫間,曹將張遼縱馬而至。關羽和張遼是故友,今日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後人有詩曰:“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三國演義》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單刀赴會
根據《三國演義》記載,也是表現關公的勇敢,內容是說孫權討要荊州,劉備抵賴不還,魯肅設計,請關羽到東吳赴宴,當面討要。關羽如不答應,就於席中殺掉,若是關羽根本不來,那就是他理虧,可以發兵硬奪。席中關公表現出不畏懼,以氣勢嚇住魯肅,最後勝利返回。這一場單刀赴會,把關公寫的英雄無比。
《三國演義》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生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當時關羽主攻的是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抵擋不住關羽軍隊的進攻,一方面堅守在樊城不出戰,一方面連連向曹操告急求援。曹操在長安除了指使曹仁據守樊城不能棄城之外,又急忙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去樊城援助曹仁,抵禦關羽軍隊的進攻。
由於關羽長期征戰在荊襄地區,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他看到曹軍秋季錯誤地駐紮在低洼地區,於是就命令荊州軍造大船,並調水軍集結待
秋八月,時逢大連陰雨連續下了10多天,漢水暴漲溢岸,大水沿著漢江故道河床低洼地帶分三路湧向罾口川、鏖戰崗、余家崗到團山鋪一帶;再加上唐河、白河、小清河及西北的普沱溝、黃龍溝、黑龍溝等地的山洪暴發之水,使罾口川、鏖戰崗、余家崗、團山鋪等區域內的水平地五六丈深,于禁等七軍皆被大水淹沒。
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一片汪洋,無處躲避。他只好與龐德等將領上堤避水。這時,關羽命令他的水軍乘船猛烈攻擊被大水所圍困的曹軍,並在大船上向曹軍避水的堤上射箭,曹軍死傷落水被俘者甚多。在全軍覆沒的窘迫情況下,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而龐德卻頑強抵抗,終被擒住,拒不投降,遂為關羽所殺。
在《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戰鬥,反映的則是關羽除勇武外,指揮作戰能力也很強。三國演義中對這次戰鬥的描寫如下:關羽進攻樊城,曹操命大將于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關羽、龐德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日交戰,二將齊出,並不答話,拍馬交鋒五十回合,龐德撥馬逃走,關羽緊追不捨。龐德取箭,關羽躲閃不及中箭,回營養傷。十日後,箭傷癒合。又聽關平說曹兵移到城北駐紮。關羽不知何意,騎馬登高觀望,看到北山谷內人馬很多,又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準備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處水口。龐德與眾將商議,山谷不宜久留,準備明日將軍士移入高地。就在這天夜裡,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湧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龐德率將士登上小土山躲避,關羽帶大軍衝殺而來,于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龐德和身無盔甲的殘兵敗將,被關羽的兵馬團團圍住,戰不多時,眾將全都投降。只有龐德奪一小船,想順流西去,卻被周倉的大筏撞到水中,後被生擒。
團山鎮是關羽大戰龐德、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和曹仁死拒關羽的主戰場。這裡的關公遺蹟最為集中。
《三國演義》七十四回:龐令明臺櫬決死戰,關雲長放水渰七軍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刮骨療傷
在《三國演義》中關公是攻打樊城時,右臂中箭,箭上有毒,久治不愈。華佗因敬慕關公英雄,不請自來,見到關公,讓關公把右臂固定,用被子蒙住臉,他給動手術,關公當時正與馬良下棋,聽了華佗的話,笑著說,“何用柱環”,一面仍與馬良弈棋,伸臂令華佗割之。
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
而真實情況是關羽曾被流矢射中,具體何時何地史書未記載,已不可考,箭頭穿透左臂,是左臂而不是右臂,後來傷口雖然癒合,但一遇陰雨天氣,臂骨便常疼痛。醫生說:“箭頭有毒,其毒已滲入骨中,需要在臂上重新開刀,刮去臂骨上的毒素,才能徹底治癒。”當時的醫生是誰,也沒能留下名字。關羽當即伸出手臂,讓醫生為他開刀治病。當時關羽正和眾將飲酒會餐,臂上刀口鮮血淋漓,流滿了接在下麵的盤子,而關羽卻在割肉把酒,談笑自若。
《三國演義》七十五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敗走麥城
分析一下關羽敗走麥城的客觀因素,他的輕敵大意與拒諫自負是促成敗局的外在原因,這從他與諸葛亮和隨軍司馬王甫的對談中可以輕易地看出來。
 
諸葛亮當初將荊州交給關羽把守時,曾經再三囑咐:『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保住荊州的根本大計,關羽雖然當場表示『軍師之言,當銘肺腑』,可是後來從他的所作所為中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孔明的這句話放在心上。東吳孫權派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前來說媒主動與關羽聯姻,想娶關羽之女為兒媳婦,孫權是吳國皇帝,想來也沒有辱沒關羽之女,可是關羽竟然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關羽這樣做,就徹底違背了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的策略,吳蜀軍事聯盟就此瓦解。孫權聽諸葛瑾回來報告之後,頓時怒髮衝冠,便欲與關羽決一死戰。
如果說關羽輕敵傲慢促成了敗局,在最關鍵的時刻他拒絕隨軍司馬王甫的進諫而不更改任命就失去了改正錯誤的最後一個機會。他任命治中潘浚守荊州,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王甫曾耐心地勸他:「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誠謙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關羽不聽,說:「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這樣,最終守荊州的蜀將是對關羽心懷恨意的糜芳、傅士仁和多忌而好利的潘浚,一方面疏於防守,一方面遇戰則降,荊州安能不失。
《三國演義》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關公顯聖
卻說關公陰魂不散,蕩蕩悠悠,直至一處,乃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淨,原是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後因雲游天下,來到此處,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禅參道,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是夜月白風清,三更已後,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淨仰面谛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虬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普淨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塵尾擊其戶曰:“雲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叉手問曰:“吾師何人?願求法號。”普淨曰:“老僧普淨,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己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點迷途。”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馬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就這樣,在中國的佛寺中,常以關公為伽藍菩薩。從此以後,這位千余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道德人物化身關公,又化身為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同是佛教大護法,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藍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包拯(99935日—10627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人,官至從二品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封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譽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道教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亦稱閻羅天子、森羅殿主、包府千歲、文曲星君。
 
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中丁卯科進士,授大理評事(從八品下),知建昌縣;以父母年老,沒有赴任。又監和州稅收,其父母不想讓他離開,於是一直在家鄉侍奉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調知天長縣。任滿後,調任端州(廣東肇慶)知州。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他向宋仁宗上書《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三次彈劾皇室外戚張堯佐,稱其「真清朝之穢污,白晝之魑魅」,又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案,震動朝野。
 
宋仁宗嘉祐元年12月(1057年1月),包拯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至嘉祐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京城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包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鐵面無私、斷案如神,因此受人敬仰。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從二品樞密副使)後,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時」,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間諺語有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包拯為人嚴正,殊少笑容,時人以「黃河清」比喻包拯之笑。曾與包拯同朝為官的歐陽修、司馬光,乃至後世如朱熹、劉敞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宋史·包拯傳》
 
施耐庵《水滸傳》:「端的是玉帝差遣紫微宮中兩座星辰下來,輔佐這朝天子:文曲星乃是南衙開封府主龍圖閣大學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國大元帥狄青。這兩個賢臣,出來輔佐這朝皇帝。」
 
包拯幼時,其二嫂幾度加害未死。長大後入都會試,途中得識俠士展昭,共除金龍寺惡僧,至隱逸村助李員外擒歹徒。後經殿試中進士,點翰林,出任定遠縣令。在任上智斷墨斗案、扇墜案、烏盆案,官聲大振,卻因審理烏盆案時用刑不慎夾死兇手而被上司革職。歸故里十年,又進京求官,得丞相王苞舉薦,任開封府尹。
 
在開封任上得主簿公孫策之助,又智斷屍蠱案。恤民情,參奏國舅龐昱不法,乃奉旨下陳州查賑放糧。至三星鎮破女頭男屍案。至陳州捉刺客,鍘龐昱(龐吉的虛構兒子)。放賑三年,陳州大治。草橋天齊廟遇落難李太后,得知真宗朝劉妃、郭槐狸貓換太子故事。包公送李后還朝,夜審郭槐,使沉冤得雪,升任丞相。
 
在戲劇中他還擁有皇帝御賜的「尚方寶劍」,可以上斬昏君,下斬佞臣,對惡人先斬後奏;並獲御賜「龍頭鍘」、「虎頭鍘」及「狗頭鍘」,龍頭鍘專斬無視國法的皇親國戚,虎頭鍘專斬欺壓百姓、貪贓枉法的文武百官,狗頭鍘專斬罪大惡極的刁民惡霸。
 
傳說事蹟
 
包公扔硯
包拯的清廉從小地方就看得出來,他曾經在端州(現今廣東肇慶)當官,端州盛產硯台,從唐朝開始「端硯」就已經是貢品了,可見其價值。儘管朝廷已經下令限額開採製作,但因「端硯」的珍貴和品質,許多當官的卻帶頭違規,命屬下偷偷製作;唯獨包拯在擔任端州知府的三年期間,謹守朝廷命令,嚴格把關製作數量,一直到離開端州都沒帶走一方硯。據說,當時包拯搭上船準備離開端州時,發現同行中有人偷帶了一個「端硯」,包拯發現後毫不遲疑地丟入江中,其「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清廉公正更廣為流傳。
 
狸貓換太子
當時真宗皇帝膝下無子,傳旨誰先生下皇子,便立為太子,一併封皇后。十個月後,李辰妃先臨盆,劉德妃心有不甘,一時起了歹念,為了自己的前程,不顧情誼欲陷害李娘娘,她命內侍太監郭槐買通接生婆,暗中將李娘娘產下的皇子換成剝了皮的狸貓,再命宮女寇珠將真皇子嬰兒丟入宮外御河金水橋下淹死。真宗果真被劉德妃蒙騙了,前來探望新生兒時,見襁褓中的狸貓大驚失色,誤認為李娘娘產下妖孽,一怒之下將李娘娘打入冷宮。幾天之後,劉德妃產下皇子,她便順理成章被冊封為劉皇后,更立其子為太子。
 
而當時,李辰妃所生之子被狸貓掉包時,被命淹死皇子的宮女寇珠不忍,在御河畔遇上大內總管太監陳琳手提御封壽禮經過,說是真宗命其前往八賢王趙德芳(趙元儼)府祝壽,於是兩人便把皇子帶進八賢王府。
 
後來,郭槐派人沿著御河遍尋不獲小皇子的屍體,不禁懷疑寇珠是否有違命令,於是抓寇珠來嚴刑拷打,寇珠遍體麟傷也護主不招,郭槐又想到當時的陳琳行跡可疑,於是也把陳琳找來,但陳琳是大內總管,以郭槐的位階不宜審他,為了測試陳琳是否有與寇珠密謀搭救皇子,遂叫陳琳親自拷問寇珠。寇珠對陳琳使了眼色,有了默契,陳琳便在郭槐眼前真的鞭打寇珠,欲使郭槐釋疑。
 
誰知三年後,劉皇后之子病夭。真宗再無子嗣,就將其皇兄八賢王之子(實為當年被換走的皇子)收為螟蛉子,並立為太子。
 
烏盆記
北宋年間,南陽商人劉世昌到外地買賣綢緞,結帳回家,與僕人行至定遠縣遭遇大雨,投宿在窯戶趙大家中。趙大夫婦窺其行囊沉重,頓起不良之意,設計將劉世昌主僕二人毒死,將屍體剁為肉醬燒成烏盆。恰逢草鞋匠張別古到趙大住處討要草鞋錢,趙大未予錢,用烏盆抵帳。就在張別古回家的路上,劉世昌的冤魂開始呼叫張別古,張別古大驚失色,前往城隍廟許願。回到家中,劉世昌冤魂向張別古敘述了被害經過,懇求張別古帶他去定遠縣知縣包拯處申冤。張別古帶烏盆去至包公處,最終包公查明案情,申雪了冤案。
七俠五義--第五回 墨斗剖明皮熊犯案 烏盆訴苦別古鳴冤
 
鍘美案
北宋時期,家境清貧的湖廣窮苦書生陳世美為求取功名而日夜苦讀,妻子秦香蓮為了丈夫前程,一肩扛起家計並供錢給陳世美赴京趕考。後來陳世美高中狀元,又受皇帝青睞欽點為駙馬,利慾薰心的陳世美瞞著已婚的事實而應了這門親事。湖廣大旱,陳世美的父母不願拖累兒媳和孫兒們,懸梁自盡。聞丈夫中舉卻久未返家的秦香蓮帶著一雙子女入京尋夫,陳世美不認糟糠妻與子女反將她們轟出去,事後又派手下韓琪追殺她們母子滅口。秦香蓮哭告實情,韓琪愧疚自刎於三官堂。
秦香蓮聞包拯清廉公正,遂到包拯處告狀,包拯召來駙陳世美與秦香蓮對質,陳世美自以為有太后撐腰而強詞狡辯,包拯欲殺之,太后、公主聞訊前來勸阻,包拯命秦香蓮與太后相見,太后喝令太監強奪秦氏子女,包拯立命王朝等人搶回。包拯受到皇室壓力深感棘手,乃取銀三百兩交與秦香蓮要她回家,並勸子女長大切莫做官。秦香蓮聞言垂淚下堂,怨包拯官官相護,有負青天之名,此話一出包拯驚醒覺悟,乃取下頭上烏紗帽以表捍衛司法不懼強權的決心,不顧太后和公主阻攔,請出尚方寶劍,以龍頭鍘處斬陳世美。
 
鍘包勉
講述包公侄子包勉被告貪贓枉法,包公主持公道將他判刑的故事。
深夜,一人奔至開封府前,正欲擊鼓,被追殺者趕上砍傷。幸遇展昭巡查,迎上與追殺者交手,將之擊退。被砍傷者只説出“包大人盜紫河車”幾字就昏迷不醒。展昭查出傷者乃是鏢局總副鏢頭敖震。鏢局的雷總鏢頭告之敖震住在萊陽縣的女兒女婿皆遭殺害,萊陽縣縣令正是包公的侄兒包勉。包公擔心包勉與盜紫河車之事有關,派展昭和公孫策到萊陽私訪。張老漢為替亡女申冤,從萊陽直奔開封府,告萊陽首富吳百萬之子吳嘉行兇,並告包勉貪贓枉法。展昭二人在萊陽聽到百姓議論包勉與吳百萬勾結之事,展昭遂夜探吳家,從吳百萬口中得知他由包勉小妾豔娘牽線,縣衙文師爺經手,曾贈包勉五千兩銀子。此時文師爺與盜紫河車的花蝴蝶得知展昭等前來,劫走公孫策。展昭與雷總鏢頭合力,設計救出公孫,擒下文師爺與花蝴蝶,押回開封府,但文師爺二人拒不認罪。敖震身體復原,上堂指證,文花二人只得認罪,卻一口咬定乃是包勉指使,包公為向嫂娘有個交代,親至萊陽縣,把包勉帶回。為替包勉洗刷盜紫河車之冤情,展昭再到萊陽縣,把與文師爺有染的豔娘帶回。龐太師見包公遲遲不肯斷案,在早朝時告包拯徇私,皇上決定由太師、丞相、包拯三人共審此案。公堂上,太師仗勢欺人,包公被逼退堂,太師要他在三天內結案。曾因被誤告姦殺民女的一無大師,進大牢寬慰包勉。包勉靜候判決。包公經過深思,決定堅持公正,不人親情、私情及個人譭譽改變初衷,判文與花死罪,包勉受賄罪名成立但與紫河車之事無關。太師面聖,皇上下令由刑部重審此案。刑部丁大人認定包勉犯唆使罪,判其死刑,文與花苦役三十年。包拯不服,然已於事無補。包公只覺心力交瘁,心灰意冷,自動辭官而去,找到一無大師,請求剃度出家。展昭誓與包公天涯相隨,生死與共,也去向聖上辭官,一時激動,君前失儀。皇上大怒,把展昭打入天牢。一無大師與丁大人、龐太師定下巧計,使文花二人酒後吐真言,真相大白,包勉被赦免死罪判十年苦役,文、花被斬。
七俠五義--第四十六回 設謀誆藥氣走韓彰 遣興濟貧忻逢趙慶
七俠五義--第四十七回 錯遞呈權奸施毒計 巧結案公子辨奇冤
七俠五義--第四十八回 訪奸人假公子正法 貶佞黨真義士面君
 
探陰山
柳金蟬隨父母家人,前去觀燈,被一陣狂風吹散。柳金蟬踽踽獨行在喜鵲橋邊,黑夜間被惡人李保看見,李起歹心,柳金蟬不從,李保害死柳金蟬而逃。顏查散正巧路經此地,被差人誤認為是兇手捉拿公堂。顏與柳是姑表兄妹,又定婚約,顏查散大呼冤枉。在嚴刑拷打下,顏被屈打成招。包拯發現此案有疑,率王朝、馬漢等到地府親自查訪。判官張洪與李保是甥舅關係,私改生死薄保李保一命。包拯查訪十殿未果,在陰山遇見冤鬼柳金蟬哭訴真情,又有油流鬼做證,才知張洪徇私舞弊。急返森羅殿向閻君秦廣輝説明真相,閻君怒斥張洪。包拯刀鍘判官,命人捉拿李保,柳金蟬還陽,與顏查散完婚。
 
陳州糶米
寫大宋年間,陳州大旱三年, 顆粒不收,人民飢至相食。朝廷派劉得中,楊金吾前去救災。他們不僅私自抬高米價,大秤收銀、小鬥售米,大肆搜刮百姓。而且還用敕賜紫金錘打死同他們辨理的農民張古。張子小古上告到開封府。包拯微服暗訪,查明事實真相,智斬了楊金吾,又讓小古以同樣的方式,用紫金錘擊死劉得中,為受害者雪冤。
包拯深知,他雖然掌握着皇帝賜予的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但憑他多年作官的經驗,在官官相護,皇帝説了有時也不算數的社會里,尚方寶劍有時也不管用。更何況在劉得中、楊衙內的手中也握着御賜的紫金錘呢!因此,包拯在輯拿妓女王粉蓮的同時也把紫金錘弄到了手,作為劉得中、楊衙內作賤皇權的有力證據。並立即將楊金吾推出市曹斬首,又命小古用紫金錘將劉得中打死。等到皇帝的“赦活的不赦死的”赦書來到時,這一紙赦書不僅未能救活劉得中的命,反而保全了受害者小古。既表現出了包拯驚人的智慧,又寄託着人民的理想願望。

鍘龐昱
田起元之妻金玉娘上香時為龐昱看中,強搶進府,並誣陷田起元偷盜,強抓他修建龐的別墅,龐昱派杏花勸金玉娘屈服,要挾不成,田起元之家僕田忠告龐昱不下,被龐昱唆使家奴打成殘廢,丟到後山,幸為回鄉祭典亡兄的展昭所救。田忠及阿桂上開封府告狀。包拯進宮請旨,仁宗令包拯赴陳州查賑。展昭潛入工地,救出田起元及其它工人。龐昱聽聞懷恨在心。
龐昱接到龐太師傳書,得知包拯前來查賑,圖謀派人半路截殺,卻被展昭聽去。展昭救金玉娘和杏花出龐府,使之與田起元重逢。殺手冷孤獨與包拯有殺父之仇,奉龐昱命令刺殺包拯。展昭及時趕到相救,冷孤獨卻為包拯所放。龐昱手下跟蹤上街的杏花到了田起元等棲身的山神廟,嫁禍田起元姦殺杏花。田起元被太守蔣完屈打成招。金玉娘探夫不成,昏倒在府衙門口,為龐福截走,幸遇返鄉田忠和阿桂,田忠滾釘板再次告狀...
田忠,阿桂和金玉娘探監,田忠欲代主人一死,打昏田起元與之掉包。田起元返回牢房,欲換回田忠。蔣完令將二人收監,天亮處斬。冷孤獨再次行刺,被展昭制住,再次被包拯所放,並得知乃父被殺真相而去。蔣完堅持行刑,田忠自殺。蔣完感動,放走田起元,以田忠頭代替向龐昱交差,卻被龐昱識破。阿桂為救田起元和金玉娘裝瘋引開官兵而被殺。金玉娘與田起元失散,再次落入龐昱手中,假意答應龐昱親事,身藏杏花牌位,準備暗中行刺。冷孤獨前來質問龐昱,中毒受傷,殺出重圍,斷臂自救。包拯來到陳州,得知金玉娘與龐昱成婚,前往軟紅堂。
金玉娘行刺龐昱失敗,恰包拯來到。雙方唇槍舌劍,包拯無功而返。展昭潛入龐府,救出金玉娘。公堂上龐福招出杏花之死的經過。龐昱逃亡中仍不忘金玉娘,派人刺殺田起元夫婦。展昭在冷孤獨的幫助下,捉到了龐昱。龐太師趕到,指責包拯。包拯回開封府審判龐昱。龐太師監審,龐昱拒不認罪,龐福也藉機翻供,龐太師因此欲強行帶走龐昱。
冷孤獨帶龐昱手下劉奎趕到,公堂上指證龐昱唆使刺殺包拯,劉奎招認一切。包拯欲以龍頭鍘鍘龐昱,龐太師以免死金牌抗爭包拯的尚方寶劍。兩人上殿面君,包拯陳訴一切。龐妃得知,鬧上御書房。仁宗遂免龐昱死罪。冷孤獨路上攔住包拯,斥責包拯軟弱,世上沒有公道,自殺而亡,包拯震動,再次進宮,要求鍘龐昱。包拯顧忌龐家的免死金牌,仁宗卻點醒包拯:“尚方寶劍,如朕親臨。”龐昱在獄中得高僧點化,大徹大悟,認清自己的罪責,實不可赦,情願死在鍘刀下。
 
 
真假狀元
雨夜,小乞丐蘇乞兒攔下包拯轎子,替友“可憐人”喊冤。這個“可憐人”是一眼盲口啞手廢的殘疾,但他狀告的竟是當今新科狀元,王丞相愛婿周勤。究竟這個亦名“周勤”的可憐人與其有何過節呢?
原來兩個周勤同為赴考舉子,途中相遇,義結金蘭。義兄因病無法赴考,知義弟高中狀元後起了妒意,設計毀其聲盲其目廢其手,並借同名之便奪去義弟狀元之位。包拯為求真相,定下“敲山震虎”之計。周狀元中計,派人刺殺可憐人,卻被早有準備的展昭救下。
周狀元近日行為顛倒,引起王丞相懷疑。包拯召周狀元過府對質,周狀元狡辯連連,拒不吐實,包拯苦於缺少有力證據,十分為難。可憐人當着王丞相面一字不差地默寫下當日殿試的考卷全文,王丞相十分震驚。
不料周狀元亦能將考卷倒背如流,案情重新變得棘手。包拯被蘇乞兒一語點醒,想出以筆跡鑑別真假之法。展昭又找到了有力人證證明周狀元並未參加過考試。
在確鑿的證據之前,周狀元終於認罪,羞愧自盡。真正的狀元郎被皇上冊封為“安祥侯”,並封蘇乞兒為“安祥侯”之妹。二人劫後餘生,終於過上了幸福日子。
 
雙釘記
周青松的兄長周青柏無故暴斃,他懷疑是大嫂周吳氏與其姦夫胡西霸所為,三度告到縣衙,縣太爺李城南三度開棺驗屍皆查不出死因,故判其大哥無他殺之嫌。周青松不服,欲越衙上告開封府,途中遭到胡西霸的黨羽數人追殺,幸為中牟俠士王魁所救,王母贈予銀兩,周青松繼續趕路。胡西霸的手下追至王魁家中,殺死王魁,並搶走其妹平兒,關在胡西霸經營的妓院念奴嬌內。
公孫策扮作相士,在周吳氏面前説出周青柏鐵釘致死的真相,周吳氏心慌不已,欲奪門而逃,被李城南帶回縣衙。公堂之上,周吳氏但求速死,不肯供出共犯,李城南無措,只得將其還押大牢。包拯問起王家兄妹被殺被劫之事,李城南苦無線索,包拯提醒他可從胡西霸的黨羽黑豹查起。李城南數次傳訊胡西霸不果,他告訴包拯胡西霸經營一家名為念奴嬌的妓院為生計。
胡西霸將包拯、公孫策和平兒私下關押,隨後趕至周家,欲殺王母滅口,見到王母寬容待人,和周青松互親互愛,心下動容。念奴嬌的朱麗兒到牢房探望包拯,道出十多年前自己的父親被一名叫做張銀花的女子以鐵釘貫頂的真相,包拯請她到縣衙通知李城南自己身陷囚牢。展昭拜訪李城南,問起包拯蹤跡,遇上前來報信的麗兒,一行人即刻趕往營救。胡西霸有了一絲悔意,終於放下屠刀。麗兒告訴包拯,李妻正是當年的張銀花。
 
仁宗認母
十八年後,往陳州查賑功成返京的包拯得知此事後,將李娘娘帶回京,開始著手秘密偵查此偷天換日的欺君謀逆事件,經過八賢王和年事已高的陳琳公公來辨識李娘娘,當面對質確認無誤之後,見時機成熟,包拯於是進宮面聖,向時年已二十五歲的皇帝趙禎稟告,皇帝自幼認為八賢王及其王妃為其親生父母,實在無法相信包拯所言,也無法接受孝順了十幾年的劉太后,竟然是想害死自己生母的仇人,於是痛斥了包拯一番,將包拯逐出宮去。
 
然而,仁宗認為向有青天之譽的包拯不可能信口開河,也不免開始起疑,於是利用請安之名夜訪劉太后寢宮,在母子閒談兒時記趣時,試探母后的反應和態度,仁宗頓時發現母后的反應有異於尋常的表現,深思了一夜,便決定放手讓包拯偵辦此案,傳旨如有任何人阻礙辦案,先斬後奏。最終,劉太后走投無路,懸梁自盡,郭槐被斬首。仁宗迎接生母回宮,尊為太后。李太后命包拯責打不孝子趙禎,包拯不敢違背太后旨意,但也不敢以臣打君,遂讓仁宗脫下龍袍,責打龍袍以示懲戒。
 

親率三千子弟兵,鴟鴞未靖此東征。艱難革命成孤憤,揮劍長空涕淚橫

蔣中正(18871031日—197545日),字介石,譜名周泰,學名志清。浙江奉化人,中國政治人物、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到臺灣後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四屆,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
 
蔣為黃埔軍校首任校長。黃埔軍校畢業的國共軍官面對蔣時通常以學生自居,稱其為校長。
曾長期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尊稱「委員長」。
退守台灣後,在當時人稱「總統」,逝世後其後人敬稱先總統 蔣公。
至今兩岸三地、國共雙方,甚至是西方人和昔日的日本人仍大都給於正面的評價。
 
1887年,蔣生於浙江奉化,1908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蔣加入中華革命黨,1918年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1920年任粵軍第二軍參謀長、前敵總指揮。1922年,蔣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蔣任總司令:472。1942年,蔣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1948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1967年兼任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會長。蔣統治中國大陸近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前往臺灣,仍以總統名義統治當地,直至1975年過世。
 
著名事蹟
 
國內教育
蔣在成長階段受到兩股力量影響,第一是新儒家精神,強調修身養性、自律和自省,並且注重責任、勇氣、榮譽和積極進取,而非消極冥想;第二是中國一再喪失領土、主權和自尊之慘痛經歷。蔣五歲入塾,自稱「幼性頑鈍,弗受繩尺」;蔣在私塾誦讀「四書」「五經」及文史典籍10餘年,深受傳統文化思想薰陶。通過報刊和其他信息之影響,蔣打算到外面世界去追尋出路。
 
蔣十五歲娶毛福梅為妻。1903年起,先後轉入奉化鳳麓學堂、寧波箭金公學、奉化龍津中學堂讀書,學習新知識。青年和中年時期,蔣也讀過一些近代書刊。鳳麓學堂與龍津學堂是奉化兩所新辦學校,學堂開設英文、算學等新課,但教學重心仍在經史子集等舊學。曾經在龍津中學堂擔任過蔣之英文教師董顯光回憶,蔣給他留下難忘印象,「是他每天搶著上海送到報紙的那種熱切期待的表情」。董顯光記得蔣每天早起,在寢室前走廊上立正半小時,抿緊雙唇,眼神堅定,雙臂抱胸,全神貫注在他的目標上;顧清廉鼓勵蔣研讀王陽明及曾國藩之著作。時值《辛丑條約》之後,清政府寙敗,民族危機嚴重,又因蔣喪父後家庭社會地位低微,乃決心出國學習軍事。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東渡日本
蔣剪掉辮子交給母親,要出國學軍事,母親同意並提供出國經費;一說蔣留髮出國,到日本把辮子剪掉。1906年4月東渡日本,肄業於東京清華學校,結識在警監學校學習之陳其美,受反清思想影響。因非公費留學不能入軍校,只好回國。蔣沒有像時人選擇理工及教育等和社會發展有關之科目,而選擇行伍和傳統中國文化人並不相契之道路。蔣試圖就讀軍校,因日清協議,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抵日後因非公費留學不能入軍校。同年冬返回中國,翌年夏考入清政府開辦之通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日方軍醫教官雨森俊彥在講授衛生學時,引取一立方寸的土放在講桌上,對學生說:「這一塊土約一立方寸,可容納四萬萬微生蟲。」又說:「這一立方寸的土,好比中國。中國有四萬萬人,好比微生蟲寄生在這土裡一樣。」蔣聽後非常生氣,衝上講臺,把泥土碎成八塊,說:「日本有五千萬人,是否也像五千萬微生蟲,寄生在這八分之一方寸的土塊中?」日教官一時啞口無言,又大聲問道「你是不是革命黨?」由於蔣在保定軍官學校深受校長和教官賞識,第二年就成為第一批派往日本深造之四人之一。
 
1908年春被選送日本留學,入振武學校學軍事。蔣與陸軍速成學堂62名學生,一起到東北陸軍部集合,自大連乘輪船赴神戶,然後轉往東京,進入振武學校。振武學堂是1903年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所創立之日本國立軍人養成學校,是為預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或陸軍戶山學校就讀之清國留學生,而特別設置之預備教育學校。所學課程以軍事科目和日本語為主;高度軍事化教育,造成蔣強烈軍事化思維。振武學校是幫助中國學生學軍事之預校。隨由陳其美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陳其美比蔣大11歲,成為蔣在政治上之良師益友,後來蔣重用陳其美之兩個侄子陳果夫、陳立夫。
 
1910年11月從振武學校畢業時, 1910年冬振武學校結業後,和張群編入高田炮兵第十三師團當士官候補生,受到嚴格軍事訓練。蔣分配至日軍野戰炮兵第19聯隊實習,表現相當不錯。1911年6月,晉升炮兵一等兵;8月,晉升炮兵伍長,原定於當年12月晉升軍曹,後因辛亥革命爆發放棄深造提前回國。

蔣在日本振武學校就讀三年,1910年第十一期畢業。畢業後,蔣在高田第13師團野炮兵第19聯隊入伍,據師團長長岡外史在回憶錄中稱,留學時期之蔣君,才能膽略,內蘊不露,說不出有什麼出人頭地之表現。令師團長吃驚是,蔣在1927年11月,首次下野到日本時,特意走訪他,這使長岡對此頗感意外,而蔣臨走時,特別寫下「不負師教」四字。長岡認為,這正是蔣成功之秘訣:「忠誠、感恩。」

王成斌等主編 (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陳鐵健、黃道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毛思誠. 《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
師永剛、張凡編著. 《蔣介石:18871975.上》
 
 
 
辛亥革命
蔣認為武士道至死不渝之精神是日本軍事成功之主要原因,但是他也認為日本生活中,從鐵路系統、教育和生產製造,樣樣講究紀律、效率,關係到日本現代化;終其一生,蔣認為愛國和民族精神是恢復中國尊嚴及世界地位之關鍵。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日本,蔣和張群等即向長崎乘趁日輪回中國,10月30日抵上海;11月3日陳其美奪取上海,並為攻佔南京聚集力量。蔣奉陳其美委派,任敢死隊隊長,與王金發等人率領隊員百餘人赴杭州,參加11月4日光復浙江之役;不久返回上海,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蔣隸屬第二師,師長是黃郛,旅長是張宗昌。時與滬軍都督陳其美、督署參謀長黃郛甚為相投,遂結為異姓兄弟。蔣被認為是黨內有數之軍事人才。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嚴如平等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陳鐵健、黃道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二次革命
蔣說在討袁之役初起時,孫才單獨召見蔣,二人初見該在1913年孫在上海之時。1913年7月,孫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指揮蔣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之役。滬軍都督楊善德下令緝捕蔣,蔣被迫逃進陳其美之娘姨姚冶誠臥室內,遂納姚怡誠為側室。8月各地討袁軍先後失敗。9月1日,蔣抵長崎,10月29日由陳其美結拜兄弟張人傑做監誓人,填寫誓約入中華革命黨。
 
1914年春,蔣奉命回中國組織反袁軍事活動。蔣奉孫令主持上海討袁軍事,自兼第一路司令,負攻取上海西部之責;袁遂下令嚴緝蔣,蔣應陳電避走日本。居月餘上書孫述第一次世界大戰趨勢及倒袁計劃。袁下令通緝蔣:「此次謀亂,係蔣介石代表孫文主持一切。」,於秋間返回日本。蔣返日本研讀王陽明、曾國藩、胡林翼之著述,並研究軍事戰略。
 
1915年9月,陳其美滯留上海,設總機關於上海法租界,蔣任軍事職務;10月,蔣奉孫命回上海,擬定「淞滬起義軍事計劃書」供陳其美參考;1110日,陳其美派同志王明山等刺殺袁氏死黨鄭汝成;製造局守軍同志不能及時響應;陳其美偕蔣退回機關部,及法國巡捕房偵探前來搜捕,自露臺越屋走避;1916518日,陳其美遭刺客刺殺於法租界漁里機關部,蔣聞死載屍歸其私寓,經紀喪事,復為文哭之。
 
1916年4月,蔣協助楊虎等攻打江陰要塞,楊虎明言與蔣一道離開江陰要塞,並於離開前救蔣一命。及袁氏暴斃,居正去北京,由許崇智代其職,呈請解散,蔣乃赴北京觀察政局,同年秋回上海。蔣先後與張靜江、許崇智等焚香換帖,結拜為異姓兄弟。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師永剛、張凡編著. 《蔣介石:1887~1975.上》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輔佐國父
1918年2月,海軍總長程璧光為舊桂系所刺殺,孫益無所恃,乃電召蔣赴廣東以為助,3月11日蔣奉派赴汕頭任援閩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7月,蔣因受排擠而辭職。8月18日,蔣回到上海。蔣奉派到粵軍中工作,先任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繼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指揮所部攻取大埔、永泰。蔣要辭職,陳炯明竭力挽留,向蔣表示「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一人」。10月28日,蔣去日本。
 
1920年,孫命蔣、朱執信等赴福建漳州,促陳炯明等回師廣州;10月5日,蔣抵汕頭總部策定作戰計劃。9月30日,孫派蔣出任粵軍第二軍參謀長。蔣仍在前線與桂系軍閥殘部作戰,但於11月12日趕到上海向孫報告,次日再回到浙江老家,探望老母。11月,蔣不願與陳炯明共事而回上海,與蘇州女子陳潔如同居;陳潔如受過中等教育,能說俄語,與蔣領養一女,取名蔣瑤光。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為虞洽卿,第五十四號經紀人陳果夫的老闆是蔣。1920年,蔣與張靜江、戴季陶、陳果夫等在上海合股經營證券買賣,成為交易所「恆泰號」經紀人,曾以所獲部分資助粵軍及其他革命事業。
 
作為對時事相當敏感者,蔣對當時波及全國之新文化浪潮有所了解。孫想要以廣東為基地,打算武力統一中國。1921年10月,蔣返回廣州,奉孫命擬訂進軍兩廣計劃統一中國。陳炯明則贊同章太炎等倡導「聯省自治」,認為美國聯邦制才能解決中國問題,武力統一只會使中國更糜爛、衰弱;陳炯明認為孫不如先完成廣東一省之自治,再徐圖其他。1922年1月,蔣應孫之召抵桂林,因孫未採納蔣之建議先回廣州鞏固後方再圖北伐,4月蔣返上海。3月,蔣主張討伐陳炯明。4月,蔣在回上海船上還給陳炯明寫信:「中正與吾公共同患難,已非一日,千里咫尺,聲氣相通。」月16日,陳炯明發動武裝,孫避往永豐艦,6月18日電蔣「盼速來」。6月17日,孫登永豐艦率海軍對抗,6月19日蔣得孫急電:「事急盼即來此」。在上海,同鄉虞洽卿指點蔣:拜青幫頭號老大黃金榮為師。蔣趕赴上海,找到虞洽卿借到6萬銀元;蔣帶著鉅款搭到香港,再租一艘小艇沿珠江而上。6月29日,蔣抵廣東。蔣到孫身邊,陳炯明面色發青稱:「他在先生身邊,必定出許多鬼主意。」蔣接過永豐艦之指揮權,命令駛往下游。自是孫、蔣朝夕共處,指揮海軍沿省河反攻,直到8月9日聞北伐軍回師失利,蔣始侍孫離粵,8月14日抵上海。孫曾對外國記者稱:「蔣某此來,不啻增加二萬援軍也。」蔣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孫親為作序,贊蔣「日侍余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余及海軍將士共生死」,蔣由是博得孫信任重用,政治聲譽提高;10月,孫編組「東路討賊軍」討伐陳炯明,任許崇智為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蔣為第二軍參謀長,蔣感到「軍中將領,界限甚深,每相排擠」,不久便離開福建回上海。當時孫派蔣到福建去,和安福系軍閥建立聯繫;在他們幫助下,孫於1923年回到廣州。
 
金一南. 《走向輝煌》
孫中山. 《孫中山全集》第6卷
傅林. 《黑白民國》
孫穗芳. 《我的祖父孫中山·下集》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陳鐵健、黃道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岳渭仁等(編). 《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和宋美齡》
 
 
赴蘇聯考察
1923年2月17日,孫特任蔣為大元帥行營參謀長。8月,蔣奉孫派率「孫逸仙博士代表」一行四人赴蘇聯學習考察,歷時三月餘:蔣贊賞蘇聯軍隊實行政治委員、黨代表制;對其軍械武器之研究與進歩,也認為可與歐美各國相競爭;對於蘇聯之外蒙古政策很反感,認為蘇聯沒有放棄其「侵略」之野心,因而認為蘇聯對中國之援助是別有用心;蔣還認為蘇維埃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與三民主義不相容,不能仿傚;蘇聯之行加深蔣對蘇聯之認識和疑慮。11月22日,孫在信中鼓勵蔣:「能堅忍耐煩,勞怨不避乃能其於有成,若十日無進步,則不願幹,則直無事可成也。」11月27日,蔣面見托洛斯基,托洛斯基對蔣臨別贈言:「忍耐和活動二者,不可缺一」;蔣把它做為成功立業之要素,12月15日回到上海,並寫一個考察報告。
 
師永剛、張凡編著. 《蔣介石:1887~1975.上》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岳渭仁等 (編). 《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和宋美齡》
 
聯俄容共,兩度東征
1924年1月16日,蔣到廣州向孫覆命。1月24日,孫以大元帥名義委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10天後,又任蔣為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2月6日,蔣設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於廣州南隄。蔣2月21日私自跑到上海,孫叫蔣回廣州,蔣回信說:「中正如果回粵,焉能專心辦學而不過問軍事政治。」一個月後,蔣辭職,開始發放遣散費;4月,孫批復蔣「務須任勞任怨,百折不回,從窮苦中去奮鬥,故不准辭職」。4月9日,蔣對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講話,獲得蘇聯顧問之好感和信任。4月21日,蔣返回廣州。5月3日,孫任命蔣為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蔣在軍校極力樹立校長權威,培植個人勢力,重用何應欽、王柏齡等人。10月,廣州發生商團事變,蔣承孫命率黃埔學生平叛。蔣把軍校師生編組成教導團,成為武裝保衛南方政權和統一廣東根據地,於當年10月平定廣州商團武裝事變。11月孫北上,胡漢民代理大元帥職務時,黃埔軍校學生組織東征部隊第一次東征陳炯明,取得勝利。
 
1925年2月,蔣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5月7日,中國國民黨中執會應蔣之請,因教導團改稱黨軍,校長名義又不能指揮黨軍,遂「任命蔣中正為黨軍司令官」。6月,蔣回師廣州平定楊希閔、劉震寰。7月1日,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7月3日軍事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為蔣及汪精衛、胡漢民、伍朝樞、廖仲愷、朱培德、譚延闓、許崇智,以汪為主席;7月7日,蔣向軍事委員會提出〈革命六大計畫〉:一、發展西南革命勢力,以抗拒帝國主義及軍閥;二、革除軍隊積弊;三、統一財政;四、整理軍隊;五、利用罷工工人建築道路;六、統一兩廣。8月20日,廖仲愷在廣州被害,國民政府組織「處理廖案特別委員會」,得到蘇聯顧問鮑羅廷信任和支持之蔣與汪精衛、許崇智為委員,被授予政治、軍事、警察全權,處理廖案及時局。8月24日,蔣當上廣州衛戍司令。一躍成為軍事實力首要人物。8月26日,蔣把黃埔軍校兩團學生軍組成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自任軍長。蔣再次討伐陳炯明,肅清粵境。9月18日,汪授蔣以廣州衛戍司令。汪和蔣在中央政治委員會通過下,派胡漢民前往莫斯科,旋即提名胡漢民為中國國民黨駐共產國際代表。10月間,黃埔學生軍和部分革命軍第二次東征,肅清陳炯明勢力。
 
1926年1月,蔣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向大會作軍事報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又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2月8日,蔣辭國民革命軍總監之職,2月9日再辭軍事委員會委員及廣州衛戍司令。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編). 《蔣介石年譜初稿》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師永剛、張凡編著. 《蔣介石:1887~1975.上》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中山艦事件
1926年3月14日,汪暗示蔣離粵,蔣之處境益加困難。此時蔣以為汪和蘇聯顧問某些舉措將削弱自己軍權,甚或被放逐蘇聯,乃於3月20日稱中山艦擅自行動密謀叛亂,宣佈廣州戒嚴,派兵逮捕海軍局代理局長、中國共產黨員李之龍,包圍蘇聯顧問團住宅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衛隊和糾察隊槍支,製造「中山艦事件」。季山嘉與代理海軍局長李之龍密謀,欲乘蔣乘中山艦自廣州回黃埔時加以劫持,駛往俄國,以消除其破壞革命之障礙。蘇聯顧問鮑羅廷承認3月20日以來蔣所取得之權力,並按照蔣之要求,令共產黨員退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史達林堅持國共合作,以期先完成自上而下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蘇聯顧問遂向蔣妥協,事後鮑羅廷自俄回粵。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嚴如平. ().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誓師北伐
兩廣統一後,蔣主張北伐。1926年5月,由於中共中央執行共產國際命令之妥協方針,蔣在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提出一系列限共防共之「整理黨務案」:規定中國共產黨員不能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執會主席。北伐戰爭,蔣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制定各個破敵方針。6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任命蔣為總司令,直到7月1日下北伐動員令,到7月9日在廣州舉行大規模誓師典禮。7月11日,在北伐軍攻克長沙後半個月,蔣率總司令部人員離廣州赴前線指揮作戰;8月23日在長沙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北上進攻武漢。北伐有兩股力量推動:其一自五四運動以來,經過五卅慘案,使民族主義彌漫,形成風潮;其二自蘇聯援助,人力物力。北伐軍在攻克汀泗橋、賀勝橋後,於9月6日攻占漢口、漢陽,吳佩孚部死守武昌;蔣急於破城,幾次下令北伐軍攀城強攻均未奏效。11月9日,蔣進駐南昌。
 
北伐軍繼續分三路進軍。1927年1月3日,蔣召開中央政治會議第六次臨時會議,會後通告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暫駐南昌。3月,蔣拒不出席在武漢舉行之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全會選出蔣為武漢國民政府委員。3月20日,國民政府在武昌宣誓成立。蔣不斷派人與英、美、法、日等國聯繫。蔣下令取消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支持吳稚暉、張靜江等在上海召開中央監察委員會議,通過吳稚暉提出之《查辦共產黨案》。
 
北伐戰爭勝利,蔣想擴大軍事實力。1927年,蔣離開上海赴南京,4月11日發出「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之密令;4月12日蔣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名,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時逢國民革命軍北伐,蘇聯代表鮑羅廷及中共中央以「黨的力量在前,革命的力量在後」為理由反對北伐;4月18日,蔣聯合胡漢民等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政府對峙。5月5日,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八十八次會議議決籌設中央黨務學校,推定葉楚傖、曾養甫等為籌備員,後第九十二次中常會又議決任命蔣兼任校長。5月21日,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胡漢民、蔣、鄧澤如、閻錫山、王伯群為國民政府委員。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軍事》編輯委員會 (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 (編). 《民國職官年表》
 
一次下野
1927年6月13日,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設外交委員會,推胡漢民、蔣、吳敬恆、李石曾、伍朝樞為委員。6月20日至6月21日,蔣、胡漢民、吳敬恆等與馮玉祥會於徐州,協議統一指揮,完成北伐,,7月,被北伐軍擊潰之孫傳芳在直魯聯軍張宗昌幫助下反攻津浦鐵路,7月24日攻陷徐州;8月6日,蔣退回南京守長江,威信驟降,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擁兵自重逼蔣下臺;在武漢之汪和唐生智又組織東征軍通電討蔣;而何應欽等嫡系親信不願出來維持蔣之地位;8月13日,蔣被迫宣布辭總司令職下野,回鄉住月餘後,於9月28日赴日本訪問。
 
蔣下野後,李宗仁於8月16日電告汪,請將武漢中央政府盡快遷往南京,汪遂覆電李宗仁,決定遷南京,寧漢合流。9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選出蔣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蔣歡迎從德國延攬來之外籍顧問;德國人也制訂一套參謀本部制度,一旦蔣回任總司令,即可掌握每個階段之軍事作戰和決策。10月3日,蔣到神戶,即與宋子文同赴有馬溫泉見宋母,請其允諾與宋美齡之婚事,並表示會遵守基督教義,宋母方予允准。10月19日,國民政府特任蔣為軍事委員會委員。11月8日,蔣回中國。12月1日,蔣與宋美齡在上海大華飯店結婚。
 
1927年11月10日,蔣抵上海,11月16日,李宗仁到上海與之商談取消特委員會和召開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事,蔣、桂實現聯合;12月10日,南京政府任命蔣為總司令。
 
1928年1月3日,蔣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2月2日,蔣在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政委主席和軍委主席,從此黨政軍權再度集中於蔣。3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南京正式成立,以蔣為校長。3月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一三一次會議,推蔣為中央政治會議主席。蔣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對奉系軍閥北伐。總司令部組織大綱規定「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得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蔣集中優勢兵力,專門攻擊奉魯軍薄弱環節山東地區;而在河北、山西一帶則採取守勢,只投放有限兵力,比張作霖之戰略步署略高一籌。
 
師永剛、張凡編著. 《蔣介石:1887~1975.上》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徐徹、徐悅. 《張作霖傳》
 
 
東北易幟
張作霖不敢戀戰,帶領奉軍離京出關,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1928年6月15日,蔣以南京政府名義發表宣言,通告統一完成。7月6日,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在北京開會,到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報告祭」;8月9日,蔣派方本仁到奉天,勸張學良把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10月3日,中國國民黨中執會常務會議通過《訓政綱領》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並於10月8日產生南京國民政府。10月10日,蔣就任國民政府主席。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蔣即電覆,南京政府宣布「統一告成」:「諸兄匡扶黨國,表示精神,無任佩慰!……願與諸公共策之。」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中原大戰
蔣以中央政府名義強調「統一」和「集中」,要求各集團軍「奉還大政」、「歸命中央」。1929年1月,蔣以「裁軍建設」號召,召開全國編遣會議,對各派軍事首領委以高官,但奪掉他們兵權。3月蔣桂戰爭一舉打敗桂系,收編李宗仁第四集團軍,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通電下野。馮玉祥不肯就範,知蔣必不肯罷休,乃作戰略撤退,向豫西移動,以縮短戰線,並及時炸毀隴海鐵路、京漢鐵路之橋梁和隧道,以阻蔣運兵。5月22日蔣下令討馮,5月23日宣布開除馮黨籍,5月24日下令通緝馮,馮部將韓復榘、石友三投蔣,5月27日馮通電下野。韓就任蔣所授之西北軍總指揮,石就任蔣委任之第十三軍軍長。12月張發奎與駐廣西桂軍聯合反蔣,蔣派何應欽將其擊敗,唐生智和石友三舉兵反蔣,不久即被蔣擊敗。
 
蔣用重兵進攻、分化瓦解等辦法戰勝對手。最重要是從頭到尾張學良一直效忠蔣。1930年2月28日,閻錫山迎馮玉祥到太原商議聯合反蔣,宣布閻任總司令,馮為副總司令, 4月5日又下討伐令。5月11日,中原大戰爆發,蔣由濟南抵徐州,設行營於隴海鐵路,以居中指揮,當晚下總攻擊令,以中央軍第二軍團為主力,沿隴海鐵路向歸德進攻,與晉軍、西北軍開展大規模接觸,孫殿英部被迫退往鹿邑、亳州,萬選才部退至歸德附近。在蔣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兼施下,閻、馮軍在隴海鐵路、津浦鐵路相繼受挫,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揮師入關;戰爭共有24萬人死傷;蔣並沒追擊已戰敗之軍閥、打進地盤,蔣早已放棄試圖說服或強迫他們大規模裁軍。10月3日,蔣於開封軍次,致電南京中央執行委員會告捷。
 
面對中國國民黨內部矛盾和紛爭,以及社會輿論強烈要求民主、法治,蔣在中國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上,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制定「訓政時期約法」,導致5月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另組「國民政府」。6月,蔣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6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三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大會決議:由國民政府主席提請,蔣兼任行政院院長。6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會議推定蔣為政治會議主席。6月21日,蔣離開南京赴南昌親自組織對江西紅軍實行第三次大「圍剿」。6月26日,蔣為集中一切力量圍剿紅軍,在南昌成立「陸海空軍總司令行營黨政委員會」,蔣自兼委員長。7月1日,蔣在南昌行營發出第三次圍剿江西蘇區紅軍之命令,蔣自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聘用英、日、德軍事顧問,調集30萬國軍採取「長驅直入」之戰略,即日開始行動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 (編). 《民國職官年表》
 
九一八事變
1931年7月12日,蔣密電張學良,對日軍在東北之挑釁,須極力忍耐,勿生事端,「此非對日作戰之時」。8月4日,蔣在南昌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堅持「安內可以攘外」,中央對當前國民排日運動「應取慎重態度,免為日方藉口」。此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日軍迅速占領東北三省。9月19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決議,急電蔣回南京主持一切。9月21日,蔣自江西回南京,在陵園官邸召集在南京中央委員討論時局及應付日本侵略辦法,議定:一、外交方面:加設特種外交委員會,為對日決策研議機關;二、軍事方面:抽調部隊,北上助防,並將攻粵部隊及「剿共」計劃,悉予停緩;三、政治方面:推出蔡元培、張繼、陳銘樞專程赴粵,磋商統一團結禦侮辦法;四、民眾方面:由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分別發布告全國軍民書及黨員書,要求國人鎮靜忍耐,努力團結,准備自衛,並信賴國際聯盟公理處斷。蔣請陳銘樞赴粵謀和,即以下野為條件,「亦甚願接受」。
 
9月22日,蔣電告張學良,若日方脅迫以簽字承認「二十一條」為退兵條件,望設法嚴拒,此案已在南京歸為國際交涉。9月29日,上海各大學到南京請願學生5千餘人,強烈要求政府改弦更張,蔣不得不出面接見,窮於應付。10月8日,蔣與張群詳談,示備戰不屈之決心,但仍期望通過外交解決東北問題。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朱寶琴、李寧編著. 《宋美齡年譜》
 
二次下野
12月16日,因東北淪陷,蔣辭職通電發出,翌日宋美齡離開南京前赴上海。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五次剿匪
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主力在軍事上消滅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準備召開「國民會議」,制定訓政時期約法,由蔣當總統,把五院院長統一置於總統管轄之下。蔣經常公開警告提防中共之威脅,但蔣希望先弭平軍閥,再對付中共;故蔣暫緩大舉征伐共產黨,改由地方及省級軍事長官負責;「蘇區」得到三年成長,頗具規模;張國燾説:蔣專注於北伐和後來與軍閥間之衡突;,使「蘇區」在金錢和武器援助下有足夠時間去擴張。
 
1930年7月23日,蔣發布《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反映出共產黨有令人佩服之執著、領導力和組織技巧;蔣仍然渴望國軍貫注同樣之精神;此時中共有三個蘇區,毛澤東之戰術口號是他們得以存活之關鍵——「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12月下令頒布《出版法》,查禁「宣傳共產主義」、「鼓吹階級鬥爭」之書籍。;在將各派系軍隊收編改組後,蔣即從1930年12月起,連續五次向中共根據地發動軍事「圍剿」,先後調動上百萬軍隊,並聘請外國軍事顧問,經過四年鏖戰,迫使紅軍退出根據地開始長征。
 
蔣在各根據地反覆「清剿」,命令西南地方軍隊堵截紅軍長征,借機「整理」西南諸省軍政,逐步掌握雲南、貴州、四川三省。1932年1月22日,並決定成立軍事委員會,指定蔣、馮玉祥、何應欽、朱培德、李宗仁為五人常委。3月18日,蔣就任委員長,並兼任參謀本部參謀總長。蔣設立南昌行營,組織侍從室,到1936年1月,正式改組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錢大鈞任侍一處主任掌軍事,陳布雷為侍二處主任掌政治與黨務
 
對日本帝國主義,蔣實行「攘外必先安內」之方針。1934年2月,蔣發起「新生活運動」,謀求重整道德、改變社會風氣,號召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實踐「禮義廉恥」,來革新個人、改造社會、復興民族;蔣自任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會長,在全國各地建立分會推動,但收效甚微。5月,蔣任航空委員會委員長。
 
在各地查禁書籍;派宋子文去美國簽訂五千萬美元之棉麥貸款協定,實際上是謀取剿共之經濟支援。蔣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日實施「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訂約」,被迫同意簽訂淞滬、塘沽、何梅等一系列協定;鎮壓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人發動之「閩變」。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中華民國史》第八卷
 
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28日,日軍為了轉移目標,在上海製造一二八事變,爆發淞滬抗戰。駐上海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得到上海各界民眾支持,以示政府持久抗戰之決心;日本急派更多部隊和軍艦,使得全上海市日軍高達5萬人;杜月笙也派出青幫狙擊手在敵後攻擊日軍,做為回應。蔣對日主張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判。5月5日,國民政府與日方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二次下野
蔣迫於各方壓力,於1931年12月15日再次辭職;一個月後,由於政局不穩,再次主持軍政。12月16日,蔣辭職通電發出,翌日宋美齡離開南京前赴上海。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朱寶琴、李寧編著. 《宋美齡年譜》
 
西安事變
中共的中央紅軍到陝北會師。1936年春,蔣調集中央軍5個師入山西,準備打擊經過長征實際逃亡進入西北之共軍,同時也準備對日本侵犯綏遠有限度抵抗。蔣仍然想要武力「剿滅」工農紅軍,在西安成立剿匪總司令部,自兼總司令,一再督飭張學良、楊虎城進兵陝北;張、楊「剿共」受挫,受抗日運動推動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之影響,主張聯共抗日。中共方針應是「逼蔣抗日」。6月,毛澤東首度通知共產國際,已經成功和張學良、楊虎城有反蔣同盟秘密協議;史達林8月13日回信,全面反對毛澤東之做法,為了避免同時與德國和日本作戰,直接指示毛澤東「立刻正式向國民黨及蔣介石提議展開停火談判,並就共同抗日簽署具體協議」,包括成立「統一指揮本部及共同的軍事計畫」。7月14日,國民政府特派蔣為國防會議議長。冬,蔣趕到西安,催逼張、楊出兵;張、楊反對繼續內戰,向蔣苦口極諫遭拒,乃發動「兵諫」,於12月12日晨將蔣扣押。稱中共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任何貿然動作「只會如日本人的意」;中國迫切要要蔣領導,史達林和共產國際要求蔣繼續領導中國;在原則上同意抗日統一戰線,接著只能釋放蔣,期待蔣信守諾言。後在中共和張、楊以及宋子文、宋美齡等多方面努力下,達成改組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協議。蔣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12月25日,蔣由張陪同離開西安,後來導致東北軍、西北軍分化瓦解。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全面抗戰
「西安事變」後,再次國共合作,接受抗日。蔣停止「剿匪」,還開始每月撥款給中共部隊;共產國際也繼續資金提供,於1937年初給中共80萬美元。迫於軍民要求抗日,蔣於1937年1月5日下令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改設西安行營;先派顧祝同等,後又親與中共代表周恩來等人多次談判國共合作事宜。2月18日,蔣呈請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辭去本兼各職;全會決議:一、張學良所提八項主張,不予置理;二、懇切慰留蔣。3月2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准蔣辭國民政府委員職。4月19日,蔣經國帶著蔣方良和蔣孝文,回到上海;幾個星期後蔣經國在杭州恭迎蔣。7月4日,廬山暑期訓練團第一期學員訓練開始。7月蘆溝橋事變起,日本發動全面戰爭;蔣籌劃之抗戰各項準備工作遠未就緒,乃決定「不屈服、不擴大」,應付時局;在軍事上緊急部署,命令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即赴保定,「從速構築預定之國防線工事」,「堅持到底,處處固守」;同時調集九個師向石家莊、保定集中;7月17日,他在廬山發表談話;連續接見英、美、法、德國駐華使節,希望列國出面調停,但日軍入關輕易擊潰第二十九軍,而於72930日佔領平津地區;蔣急於取得各黨各派勢力合作和支持,同意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812日,蔣在南京召開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得到各地各派軍事首領和中國共產黨代表支持和擁護,舉為陸海空軍大元帥。816日,國防最高會議決議,由國民政府授權蔣為陸、海、空三軍大元帥,統帥全國陸海空三軍對日作戰;蔣以中日尚未宣戰,只擴充軍事委員會編制,設第一至第六6個部及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後方勤務部、衛生勤務部等,另有管理部。9月,蔣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親自指揮淞滬會戰,迅速調集73個師約40餘萬兵力,在長江下游三角洲狹小地區陣地戰,日軍死傷5萬餘人。大本營副參謀長白崇禧等再三苦諌,蔣才准予向吳福線和錫澄線國防陣地轉移。期間蔣一直指望英、美各國出面制止戰爭,期待布魯塞爾九國公約會議,但英、美等國政府奉行「不干涉」政策,只有蘇聯於821日與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給予軍事貸款,派志願空軍助戰。蔣得知九國公約將於113日開會,可能制裁日本,又決定收回成命,嚴令各部回到原有陣地死守。922日,中共中央發表《共赴國難宣言》,願為徹底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中共重申併入革命軍,接受軍事委員會調遣;蔣公開稱,中共此一聲明代表「全體國人現在都瞭解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1223日,日軍渡過黃河,擔任津浦路北段作戰指揮之韓復榘不戰而退,為穩住戰局和嚴肅軍紀,蔣將韓處決。
 
1937年11月5日,蔣在南京會晤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聽取他轉述日本提出七項和談條件,11月12日日軍直指南京,蔣調集共15個師約10餘萬人,統交唐生智守衛。11月20日,蔣宣佈遷都重慶,是為陪都。
 
193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六十二次會議議決,兼行政院長蔣辭職照准。3月29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國民政府禮堂舉行開幕典禮;4月1日在武昌舉行第四次會議,決議:一、制定《抗戰建國綱領》;二、選舉蔣為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成立國民參政會;四、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
 
蔣決定保衛徐州,不讓日軍主力離開津浦鐵路,一面先後調集60萬兵力以備決戰,一面處決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1938年3月至4月上旬,蔣曾親赴徐州督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籌劃作戰,臺兒莊戰役大捷,擊敗日軍兩個精銳師團,殲敵萬人以上;嗣後日軍增調兵力占領徐州,趁勢沿隴海鐵路西進,直撲中原要地鄭州,蔣下令於6月9日炸毀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洪水泛濫將日軍第14師團、第16師團及機械化部隊困陷其中,戰局暫告穩定;黃河決堤後,日軍沿大別山北麓和長江兩岸向武漢推進。蔣重新部署武漢防務,以轉入山地與湖沼地區作戰為主,配置129個師及騎兵、炮兵等共約100萬兵力,以及海軍、空軍,層層進行陣地戰,盡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前後達4個多月,大小戰鬥數百次,迫使日軍前後投入40萬人以上,消耗軍力重大。10月25日武漢失守,蔣於10月30日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表示要堅持抗戰到底。
 
1938年5月間,中國仍在「生死關頭」;蔣請求蘇聯趕快再交運65架飛機,稱中國只剩下10架輕型轟炸機;史達林迅速答覆,他將送出所需之轟炸機,供抗戰使用;不久,蘇聯派到中國之軍事人員,包括顧問、飛行員、技師等,高達3,665人。史達林急電蔣,稱更多援助將要啟程,包括足夠60個師之裝備,以及追加500架戰鬥機。12月,日本首相近衞文麿發表第三次對華聲明。毛澤東建議中國共產黨員循1920年代往例,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師永剛、張凡編著. 《蔣介石:1887~1975.上》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聯合歐美
日本除繼續採取政治誘降外,又施加軍事壓力,對中國國民黨正面戰場局部進攻。1941年12月蔣急電赫爾、居里、諾克斯和史汀生,說:「美國一旦放鬆對日禁運,將使中國抗戰悲潰」,並轉知邱吉爾;邱吉爾發電給羅斯福,支持中方立場;羅斯福決定對日談判時不提出放鬆禁運之方案。127日珍珠港事變,1227日,蔣兼理外交部部長。
 
蔣採取保存實力,實行反共政策。1942年1月3日,美國宣布蔣為同盟軍中國戰區陸空軍最高統帥。蔣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美、英等國提供貸款和軍用物資,抽調精銳部隊組建遠征軍入緬作戰,協同美、英軍隊重創日軍。
 
1942年發動緬甸戰役,美國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乘載著名之杜立德轟炸機群空襲東京後,蔣發電給馬歇爾,稱日軍為報復而攻打中國沿海地區,因為當地居民拯救美軍飛行員,「日本人殺光了當地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童——我再重複一次,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童。」
 
蔣派員交涉,與美國、英國先後簽訂取消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之新約。美國、英國於1942年10月9日聲明願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特權;1943年5月20日中美及中英新約分別在華盛頓、重慶互換批准本,並自即日起生效。
 
1942年6月,宋子文從華府向蔣報告,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告訴他,史迪威對緬甸失利,與蔣的中國全面抗戰之戰略觀念不同,並迫使羅斯福改派魏德邁接替史迪威。批蔣不遺餘力,也是史迪威好朋友的白修德,在1942年自重慶發出之報導中即說:「蔣只有一個感情:中國。」
 
1943年6月24日,史迪威於二日後將中國戰區作戰之美國第十隊轟炸機,全部調埃及助英軍作戰;其後曾拒絕將租借法案下撥給中美商業組織之中國航空公司兩架運輸機轉交中國空軍,不肯向華盛頓代轉中國前線500架飛機之作戰計劃,反對美軍1,000桶飛機汽油之借用;宋子文和美國陸軍供應司令索摩維爾將軍飛回重慶;索摩維爾用盡一切辦法,設法勸說蔣再給史迪威一次機會,11月12日起三天,赫爾利對蔣說,美國戰後政策是反對任何形式帝國主義,並且支持自由、強大、民主之中國做為亞洲最主要、穩定之力量。1944年6月底,羅斯福曾派副總統華萊士至重慶,蔣即抱怨史迪威之「不合作態度」,華萊士隨即向羅斯福報告;到9月6日羅斯福派赫爾利為私人代表抵重慶,仍要求「史迪威在中國戰場如艾森豪威爾之在歐洲」。蔣於9月25日要求撤換史迪威後,在10月19日得到羅斯福覆電,同意調回史迪威。1945年1月28日,蔣、赫爾利、魏德邁應美國互通廣播公司之請,於是晚10時在重慶播講《中印公路開辟之意義》,蔣宣布命名該路為「史迪威公路」,以紀念史迪威將軍打通該路之努力。
 
1943年8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選任蔣代理國民政府主席;9月13日中國國民黨第五屆十一中全會在重慶選舉蔣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蔣夫婦自重慶飛埃及參加開羅會議。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蔣應邀出席中、美、英三國開羅會議,和羅斯福、邱吉爾共同討論對日作戰及戰後對日處置方案;會議加強中國作為四強之一國際地位,並決定戰後中國收復東北、臺灣之基本方案,蔣得到美國支持,取得外交成功;對於美國政府派赫爾利來華「調處」國共關係,蔣堅持中共必須先交出軍隊,實現「軍事統一」。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上)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日本投降
經中途島海戰後,日軍喪失作戰主動權,美軍轉入跳島作戰,開始反攻,日軍節節敗退。1945年6月3日,蔣在重慶會見蘇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詳談東北問題,並明白表示中國之態度,「務須達成我抗日目的,即求得東北領土與行政之完整」,彼得羅夫表示不難友好解決,並希望行政院長宋子文盡快訪問蘇聯。7月8日,蔣核准軍事委員會設置戰地政務委員會。8月7日,蘇聯對日宣戰,近75萬蘇軍湧入中國東北。8月14日,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8月11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代表中、美、英、蘇經瑞士答覆日本,同意其要求,至8月14日日本天皇遂頒佈無條件投降之《敕書》史稱玉音放送,8月15日國民政府接獲日本無條件投降電文。在美國海、空軍運輸力量幫助下,蔣把長期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陝西等地之國軍迅速運到南京、上海和華東、華北、華中各戰略要地;並派出大批官員到淪陷區接收資產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陶涵.《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內戰前夕
中國抗日戰爭尚未結束,國共雙方開始孕育內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八年間維持「七分發展、二分抵抗、一分抗日」的原則壯大之武裝;抗戰勝利後,中共在蘇聯武裝扶持下,利用全國百廢待興,兵疲民竭之際,公然武裝叛亂。1945年5月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兩日,蔣調動10個師進攻新四軍,7月又指令胡宗南調動9個師進攻陝甘寧邊區。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之際,鑒於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平與民主,蔣以「和平建國」為口號,「休養生息」、「民主憲政」、「軍隊國家化」為內政三方針,主動要求恢復中斷之國共兩黨談判。1945年8月,蔣電約毛澤東來重慶會談,毛澤東在重慶個多月始回延安,8月24日,國民政府隆重舉行《聯合國憲章批准書》簽署典禮,蔣親蒞簽署批准書,王世傑副署;毛澤東電覆蔣稱:「鄙人極願與先生會見,商討和平建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進謁,弟亦準備隨時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覆。」經過43日斷續談判,國共雙方簽訂《會談紀要》,確定「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在蔣批准下,以他們不適作戰、徒然消耗可用於改善部隊戰力之資源為由,陳誠開始裁撤200多萬國軍;白崇禧極力反對,但美方支持,蔣逕自推動;蔣秘密下令80萬國軍沿津浦鐵路、平漢鐵路、同蒲鐵路、平綏鐵路沿線進攻中共解放區。蘇聯迅速把大批日本武器和軍事物資移交給中共。1945年12月31日,在國際國內和平輿論壓力下,蔣被迫同意簽訂《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的協議》。1946年1月10日,在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調停下,蔣於向所屬部隊下達停戰令;但是他密令所部趁停戰命令下達前佔領有利地點,隨後又堅持東北地區不在停戰範圍之內,連續向關外增兵。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全面衝突
1946年2月,美國國會又通過《軍事援華法案》,賦予美國政府廣泛權力為蔣編練軍隊,以及提供武器和設備。2月19日,蔣在新生活運動十二週年紀念會上稱要全國同胞「務必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振衰起敝,貫徹始終。」
 
全國內戰爆發開始,蔣實行全面進攻戰略。1946年10月11日,國軍佔領張家口,後蔣立即發布召開國民大會之命令。11月25日,國民大會舉行第一次大會,出席1,248人,蔣任主席。蔣憑抗戰時盟軍的支持和援助,擁有強大兵力和炮火,在1946年7月至12月半年間佔領解放軍大小城鎮105座, 1947123日,國民政府任命蔣兼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31日,蔣主持舉行國防最高委員會會議,決議:行政院長宋子文辭職照准;蔣兼任行政院長,張群任行政院副院長;中央政治大學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改組為國立政治大學,蔣兼任校長。蔣放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兩大解放區;3月,他下令胡宗南部20餘萬人進犯陝北,319日佔領延安。625日,蔣即發布《平字第一九〇六號訓令》,通緝毛澤東。白宮於711日宣布派出代表團訪華。815日,蔣為黨團統一組織發表《告黨團同志書》,稱黨團組織合併統一,造成戡亂建國之動力,更是當前急切之圖11月,蔣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建立中原防禦體系,分別組設東北、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和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國防部漢口指揮部等,加緊調兵遣將,四出巡視督戰,力圖挽回頹勢
 
蔣在關外以「接收主權」為名,增兵東北。1946年5月5日,蔣率黨、政、軍要人在南京中山陵舉行還都大典,與會者萬餘人。6月10日在上海成立海軍軍官學校,蔣親兼校長,1947年12月1日全國各軍事學校改制,蔣辭兼職,任名譽校長。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下)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實行憲政
1948年4月4日,蔣以總裁身份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全會,討論總統、副總統選舉提名,中央委員們紛紛發言,一致擁護蔣為總統候選人;蔣表明:第一屆總統不一定由本黨內選出,應該選黨外的人;黨外的人具有下列條件可當選:忠於憲法,努力推行憲政;有民主精神;有民族國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歷史有深刻認識。
 
1948年4月19日,第一屆國民大會舉行選舉總統會,蔣以2,430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5月20日,蔣在國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宣誓就職大典,由國民大會主席吳敬恆監誓。
 
19481月,蔣採取重點防禦戰略,將戰區分為20個綏靖區,設司令長官令,掌握軍政大權,組訓民眾,以充實兵源,同時集中兵力於主點、主線之上。8月上旬,蔣召開南京軍事會議,決定實行重點防禦之戰略,並準備撤出東北,確保華中,收縮戰線,集中兵力,依託戰略要點之堅固陣地堅守防禦,同時組成強大兵團機動作戰,以攻為守;為此,裁併綏靖區,減少機關,擴大機動兵團,並在大後方加緊編組訓練二線兵團;蔣在會上打氣說:「我個人蒙受如此的奇恥大辱,我仍然要百折不回繼續奮鬥,毫不灰心,毫不氣餒,我不忍放棄這剿匪責任。所以,我不能不領導一般同志,艱苦奮鬥,來定完成戡亂建國的使命。」
 
傅林. 《黑白民國》
師永剛、張凡編著. 《蔣介石:1887~1975.下》
李敖、汪榮祖. 《蔣介石評傳》(下)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三次下野
1948年8月15日,李宗仁離開北平飛往南京前,對記者發表談話,希望恢復「和談」;12月24日,白崇禧首致電政府停止作戰,主張邀請美、蘇,聯合調停衝突;12月30日,白崇禧再度通電主和。12月31日,蔣召集黨、政、軍要員開會竟日,研究下野文告,四易其稿。中國國民黨內也有不少人要求蔣下野。蔣準備撤出大陸,派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把庫存277餘萬兩黃金、1,520萬枚銀元以及大量珍貴文物、檔案資料等運往臺灣。
 
蔣為預作恢復之準備,曾於1949年1月10日,命蔣經國赴上海轉告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政府庫存黃金外匯密運臺灣;1月21日,蔣召集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正式宣佈引退,旋即發布引退謀和文告,下午蔣乘專機離開南京飛杭州,蔣經國等隨行;1月22日,蔣轉返抵奉化溪口故里。
 
1月2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緊急宣傳通報》說:「總裁雖暫不行使總統職權,但仍以總裁地位領導本黨。」。蔣下野後,代總統李宗仁力謀與中共和平談判,派出代表團赴北平;但是蔣認為「毛澤東之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直等於投降」,對於李宗仁、何應欽等人設想之國共「隔江分治」之和談方案他也不首肯,堅持「和談必須先訂停戰協定」,以致國共談判破裂。
 
4月20日解放軍渡江直指南京,蔣於4月22日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等人秘密會商,決定繼續作戰。決議如下:政府今後惟有堅決作戰;聯合全國自由人士共同奮鬥;由何應欽院長兼國防部部長;加強中國國民黨之團結;實行全面動員。4月25日,蔣拜別母墳,然後走上鳳凰山,對故鄉最後一次眺望。蔣父子離開溪口,乘車到下陳,至寧海團堧村,由象山乘竹筏駛至汽艇上太康號赴上海。蔣乘軍艦於4月26日抵吳淞口,召集顧祝同、湯恩伯等人部署上海防禦。4月26日,蔣駐節復興島;4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中央非常委員會組織條例」,以代行中央政治委員會職權,由蔣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
 
5月7日,蔣乘靜江輪由上海啟程至舟山,預作上海撤退國軍停頓之安排;蔣旋即經澎湖飛臺北。6月24日,蔣扺達臺北,入駐草山第一賓館。7月蔣至廣州,組設中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自任主席,指揮國軍作最後抵抗;蔣先後在廈門、廣州、重慶一再部署防禦。
 
蔣鑒於局勢之嚴重,於8月23日飛往廣州,與李宗仁、閻錫山等籌劃戰守事宜;8月24日飛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9月12日飛成都佈置防務;9月22日飛昆明與駐軍將領會商西南局勢,而大勢已無法挽回。
 
11月14日,蔣自台北飛到重慶。11月29日,主持軍事會議,指示重慶外圍作戰計劃,入夜林園行邸已聞槍聲,兵工廠爆炸,始至白市驛機場;翌日晨飛抵成都,重慶於同日下午陷落。12月6日,蔣約見邱昌渭及劉士毅,要兩人隨政府先赴西昌。是晩,蔣認為西昌決不能作國府駐在地。12月7日,蔣指示閻錫山作好當晚離開成都之準備。蔣立即決定國府遷移臺北,指示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是晚,行政院舉行會議,通過國府遷設臺北,隨即發佈「總統令」:「政府遷設臺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指揮作戰。此令。」蔣12月10日從成都飛抵臺灣,稱要「反共復國」、「光復大陸」,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蔣永敬、劉維開. 《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總統府」事略室 (編). 《蔣中正總統文物·事略稿本》. 臺北: 「國史館」藏
 
 
在中晚年,除特殊情況外,蔣基本上不飲酒,不吸菸,勵行規律之生活。蔣還專門成立「敵後工作委員會」和「大陸游擊總指揮部」來具體負責向中國大陸騷擾浸透。生活幾近吝嗇,吃過的蘋果也要一一清點;一件衣服通常穿5、6年,且平時不穿高級衣料,除個別出訪場合外,拒穿西裝。2004年10月18日,周聯華牧師在臺北接受訪問稱,蔣受基督教義吸引是因為它強調將道德思想轉化為行動,單此一點和儒家學說相符。
 
陳鐵健、黃道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黨務改造
除陳誠、胡宗南等少數親信以外,過去軍政大員到臺灣後幾乎完全失去權力。蔣同意蔣經國意見,拒絕杜月笙及上海幫派人物進入臺灣,孔宋家族大多移居美國。宋美齡遊說美國後返回臺灣,蔣親迎。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韓戰爆發後,蔣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蔣似乎認為在日後或身後多年可以帶來一個多黨的民主社會,令社會安定和民眾幸福。蔣經國擔任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歸國防部管轄,實施教學和軍訓;蔣經國還任職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對黨員政治教育;中國國民黨設立風紀委員會調查貪污,設立小組防止中國共產黨滲透;1950年,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黨員約5萬人,到1952年已增至28萬2,000人。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艾奇遜表明不會援蔣。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蔣憑臺灣之戰略地位,重新得到美國支持和庇護。蔣不滿杜魯門決定將臺灣和中國大陸合法分治。葉公超建議蔣派出國軍到朝鮮參戰,為華府拒絕。7月,蔣歡迎麥克阿瑟訪問臺北。麥聲明支持蔣,並派噴射戰鬥機赴臺。
 
1954年,毛澤東高調宣傳「解放臺灣」,9月3日解放軍炮擊金馬,美國第七艦隊及大西洋海軍赴太平洋。艾森豪和杜勒斯開始認為毛澤東決心占領金門,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大部分首長除李奇微外,都建議與蔣聯手空襲,並遣軍入外島。。12月和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初,毛澤東進攻浙江一江山島和大陳列島,由於大陳距臺灣太遠,美國與蔣決定將軍民撤出大陳,赫魯曉夫同意幫毛澤東建核武器,《人民日報》提出「和平解放」政策。艾森豪希望蔣放棄金馬,換取美國幫助國軍封鎖東南沿海,蔣拒絕。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八二三炮戰
1958年8月,解放軍猛烈炮擊金門,國軍佈置10萬軍力應對,美國震動。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丁寧和到美國遊說的宋美齡,美國予蔣3.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1967年7月28日,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發起大會,蔣任會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隨即推行。蔣緊密地連接政治與文化,使現代中國既產生一批文化附庸從屬於政治權威體制,同時也鍛鍊出一支文化新軍積極投身於反對黑暗政治現實政治;單純之文化建設和純粹之文化人,在現代中國難以立足生根,這是蔣將文化政治化之必然結果
 
李松林. 《蔣介石的台灣時代》
陳鐵健、黃道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毋忘在莒
1949年6月來台後,蔣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
蔣不斷宣稱要「反攻大陸」的理念,拒絕中共提出之兩黨協商和平解放臺灣之建議;表示「中國事可由中國人自己解決」,堅持一個中國立場,抵制美國、日本等勢力覬覦臺灣。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蔣很多活動都以實現其既定之政治目標為出發點,因此,他之文化觀念具有強烈政治性質;只有透過政治帷幕,深窺其文化意義,才能深入了解現代中國歷史行程中出現之蔣現象,作出科學之評估。
 
陳鐵健、黃道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葉惠芬. 蔣中正與反攻大陸計畫之制定——以「武漢計畫」為例. 國史館館刊.
《總統蔣公墨寶》. 臺北
 
 
漢賊不兩立
蔣表示「中國事可由中國人自己解決」,堅持一個中國立場,抵制美國、日本等勢力覬覦臺灣。抵擋不住中共日益強大和國際形勢發展和變化,於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在2758號決議的結果出來前,蔣宣佈退出聯合國。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國雖三戶,亡共必國
蔣自1972年起多病,於5月連任第五屆總統後,即任命蔣經國為行政院院長,將統治臺灣實權交給兒子。1975年4月5日,蔣以突發性心臟病,於下午11時50分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當時告知嚴家淦及其他要員和家人到士林官邸瞻仰遺容。蔣靈柩暫厝於臺北市南60公里處桃園縣大溪慈湖賓館正廳
 
師永剛、張凡編著. 《蔣介石:1887~1975.下》
嚴如平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民間傳說
魚兒逆爭上游
蔣公小的時候看見小魚「逆流而上」的精神,「幾次都被水沖下來,但是小魚還是努力向上游」,自然而然給人奮發向上的動力。同時,這篇課文也有著儒家那種「明知不可行而為之」的奮進感,要有「知難而行」的覺悟,即使失敗也要再上!一旦放棄就是真正的失敗!這不是身為一個人該有的表現嗎?「小魚都有這樣的大的勇氣,我們做人,能不如小魚嗎?」
 
怒駁日本教官
1904年,還是個17歲少年的蔣公,在寧波學習時,從他的啟蒙老師顧清廉那裡形成了「赴日留學,研究軍事,獻身民族事業」的思想雛形。日後他曾公開坦承過少年時的「富國強兵」的夢想,他說:「我在本縣龍津中學肄業時,因為痛恨鄉里土豪的橫行,目擊我們國家受帝國主義者的壓迫,尤其在那時看到日本原是個弱小國家,能夠發憤圖強,戰勝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龍津中學肄業不到半年,請求家母准許我到日本去學習軍事,來盡到我國民一分子的義務,促成我們國家的雪恥自強。」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這種思想急劇膨脹著,撞擊著他的靈魂。幾年後,久已壓抑在心中的這種思想終於爆發出來。
 
1906年,蔣公在保定通國陸軍學堂學習時,一次上衛生課,日本軍醫教官抓起一塊泥土放在桌上,輕蔑地對台下的中國學生說道:「這塊泥土中有4億個微生物,就像中國有4億人口一樣。」身為教官,日本人太狂妄,蔣公一聽這話,一陣怒火從心頭升起,他倏地站起身,挺胸昂首,急步走上講台,只見他叭叭地把那泥土分成八塊,指著其中一塊大聲道:「日本有5千萬人,是否亦像5千萬個微生蟲,寄生在這八分之一立方英寸的泥土中?」
 
日本教官從未想到一個中國人,一個他的學生,就有如此大膽之舉,一時目瞪口呆,隨之暴怒。理屈詞窮之際,見全班只有蔣一人剪了辮子,便一口咬定他是革命黨。蔣不卑不亢地答道:「只問你比喻對不對,不要問這題外事。」一時竟使日本教官下不了台。台下的張群等中國學生無不為蔣的愛國正氣所折服。課後,日本教官仍是暴怒不已,不肯罷休,找到學堂總辦(校長)趙理泰,要求嚴辦蔣公。

蔣公很幸運。總辦趙理泰不僅對蔣公深為同情,而且對他的敢作敢為和民族正義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後蔣公在幾乎絕望的情況下,奇蹟般地獲得了4個赴日本留學名額中的一個,很難說與此事無關。正是那次赴日,蔣結識了孫中山,開始了他日後飛黃騰達的軍事、政治生涯。
留日期間,蔣公一度對鄒容《革命軍》愛不釋手,早晚詠誦。書中的民族主義的論述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在給表兄單維則的一首詩中,表達了他久已積蓄在胸中的感情,詩寫道:
 
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金門無頭部隊
小金門(烈嶼)有一個「南山連」。那是八二三炮戰剛過後的某一天,這時候,國軍應該上緊發條、忙著出操。但是那天早上,經過營區的村民,卻連一個人也沒有看到。村民覺得不太對勁,走進營區裡,這時候他看到的景象,令他永生難忘。
那時候兩岸對峙,晚上月黑風高時,共軍會派出蛙人游到岸上,趁著駐守的士兵不注意時割斷他們的咽喉。這個行為被稱之為「摸哨」。據說水鬼為了跟上面的人交差,會把耳朵割下來帶回去。那個時候村民所看到的,就是整個連被「摸掉」的淒慘狀況。
南山連被摸掉之後,短期內並沒有新的部隊進駐。但是說也奇怪,到了深夜,附近的村民就會聽到出操的聲音。聽到有士兵喊著「一二、一二」,踢著正步⋯⋯仔細一看,整個部隊都沒有頭。如此好幾日。每到深夜,南山連就會傳出出操的聲音。
這些士兵的陰魂久久散不去,無法安息。當地人只好請來法師,但法師也無法處理,頂多只能和南山連弟兄溝通。原來因為他們的靈魂無法離去,是因為連長非常自責,自認愧對國家,所以才要在深夜時,還不停操兵練習。
聽聞此事後,長官們紛紛前去慰問。但是旅長、師長、將軍都無法讓連長安息。到最後,是由蔣公到小金門安撫了亡靈。
根據傳說,那時蔣公剛好巡視到小金門,聽聞了南山連的狀況,便決定深夜留下來與南山連的陰魂說說話。果然到了那天晚上,南山連又響起了踢正步的聲音。
「一、一、一二一⋯⋯」
蔣公來到無頭部隊面前,對他們說:「你們不用自責,你們已經完成了應盡的責任,國家不會責怪你們的。從今以後,你們可以好好休息了。」
在那之後,無頭部隊就不曾在半夜出來操練了。
 
蔣公逝世
蔣公1975年4月5日因心臟病突發,在台北市陽明山官邸內病逝,享年88歲,一名曾跟隨蔣公多年的侍衛透露,蔣公去世的那一天,天空不但突然打雷又下雨,房間更出現一個異象,讓旁人都驚呆了!
4月5日清明節的當天早上,然而到了晚上9點後,警鈴突然大作,這是蔣公身體出現緊急情況的訊號,聽到鈴聲後,侍衛隨即趕到蔣公房間,醫生也馬上進行急救,蔣經國很快趕到蔣公的房間,根據醫療小組的報告,醫生等人急救3個多小時,到了1130分,蔣介石瞳孔已放大,心臟猶有微弱跳動,醫師最後以電擊刺激心臟,但仍無效,宋美齡最後只好無奈放棄急救,在45日晚間1150分,醫師正式宣布蔣公死亡。
當醫生宣布死訊時,天空突然打雷又下雨,房間內從未掉下來過的落地窗大窗簾,那時更是非常詭異地掉了下來,蔣公的年譜也對此進行記載,稱4月5日這天晚上,「午夜迅雷震電,飈風疾雨,如山頹、如野哭,雖鼎湖箕尾、天道難知,顧羹牆禋祀,人顧允同也」,簡直就有天地同悲的意味,而看到這種奇異天象,宋美齡、蔣經國等人都驚呆了。這場大雨,一直下到隔天早晨2點,當蔣公的遺體由4名侍衛抬上救護車時,才停止,但開車的時候,又莫名其妙下起了雨,許多人站在雨中,冒著大雨為蔣公送行。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84386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周公|關公|包公|蔣公|歷史說書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a9100080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關於尋寶的歷史紀錄片:世... 後一篇:關於太平洋戰爭著名歷史動...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Lobster0627全體巴友
大家可以多多來我的YT頻道看看哦(*´∀`)~♥https://www.youtube.com/@lobstersandwich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8:45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