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接上一集來講天眼研究過程,上次有講我們要來探討天眼過程過要注意的就是我們玄關的光,這光你若有對到玄關(正確圖),若看到有摻著不同顏色的光(意識光圖),這你要注意,這就是你眼睛看太高,已經看到你腦意識的光了,所以自古以來,這第三眼眼竅的位置,可以說到現在還沒有人去發現在這奧妙的位置,因此,到現在都沒有第二位第三眼天眼的人才出現。
現在接下來來說這第三眼的能源,就是用在靈魂真氣,出在我們玄關的位置來通氣,才能夠生成天眼透視能力,因此,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已經漸漸有這樣的人才出現,也可說現在的天眼學術已漸漸開發了,接下來說我們體內的靈氣,本來是有三條的靈氣,一條是靈魂真氣,一條是腦意識的腦識氣,第三條就是我們心意識的心識氣,我們人就是有這三條靈體,所以稱為三魂,三魂在腦意識魂他有生存的暗藏,就是有七魄的魄力,與六識的能力存在。
現在我們人的三魂七魄就是我們本體所有的東西,所以若要來修持靈修的法門,就是修內道就是你自己的東西,自古以來,所修的都是我們腦意識這條腦識氣自己的東西,這可以說是內道,不過,在佛教,當初佛教教主釋迦牟尼聖佛所修的就不是腦意識的這條靈氣,他是修在靈魂真氣,才能出在第三眼的竅門,才有這天眼的透視能力,假使一個人這世有第三眼的透視能力,就不用怕他這世不能走到第五眼,也不用怕這世不能返源歸宗,還是超生了死的境界,因此,第三眼的透視能力,這天眼的基礎若打好,可以說成道正果就在眼前了,可以說沒問題。
不過就是為了這玄機竅門第三眼的位置(圖)今天藉在真道降台傳真學術來感應妙法的過程,第三眼正確的玄關,在現在你看圖就知道,位置就在兩眼間中間一點,若你看到兩眉間的中間那點,這圖你注意看(圖),這種可以說就是古時流傳所看的玄關部位,其實這是錯誤的位置,流傳至今可以說所有的宗派密宗、派門,所追求的位置都是在天心處,就是在兩眉間再上去一點的正中央,你注意看這圖(圖),密宗還是派門他們所用的都是觀想的部位,這觀想的位置,所以他們就是以這幻來修那幻,他們的這種修法,都是在體會腦意識光,因此,這腦意識光自然就會有一些(腦意識山水圖),但是這種是不能來服務社會與救劫的能力。
現在我們第三眼妙法過程,可以應用在每一個人,像是命運也好,雜病也好,還是種種天地人人事物這疑難雜病,都有辦法對著目標來調查來得到答案,所以天眼能力在這世可以在我們國內,可以讓一些有緣者來遇到這時機,可以趕快得到這奧妙的能力。
(二)體外光:
現在來說,我們人肉體的體外光,今天就是說有很多說可以用照相機拍過我們肉體體外的靈光,所以,讓人感覺很可疑或疑問的事,這體外光在我們這時代科學那麼發展,只有一種克里安相機可以去拍到,但是它所拍的體外光,植物也好,我們的手指頭也好,它可以拍到體外光,但是它是用感應的,在感應的過程,一定要將你的手放在克里安的鏡頭前,然後你要將手背要蓋一塊黑布,再將燈關掉,感應五分鐘,才能拍出你手指的體外光。
(三)奇聞:
現在就是有一些奇聞,說是有一些大師也好,說他所拍出來的相片可以拍到無形靈光的事,所以這就是要說巧合,也不可能,若說他懂照相機的原理,但是這就沒什麼問題,今天在靈學真理內,有形的東西絕對無法去操縱無形的東西,有形的生命就是無形的精神所操控的,也可說是所定數的,今天一個照相機可以拍到靈體的靈光也好,體外光也好,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事,就在民國四十八年時,大肚鄉八月初七大水災,有人拍了一張(圖),這觀世音菩薩,就是騎著一條龍,來救水災,當時這報導,就是這張像是由一個美國人,在飛機上,在雲上所拍出來的,你想想看,在大水災時,天空黑雲密佈,飛機那有可能在天上飛呢,第二點就是,為什麼這照相機為什麼會拍到觀世音菩薩騎龍,怎不會拍到祂的靈光,還是拍到靈光的轉世,所以,這就是非常有疑問的事,但是這種作法是善意的一種要普渡眾生的謊話,所以這是沒有關係,你想想看,自這張相片後,你看有多少張出現,像是彌勒祖師、關聖帝君,還是濟公都一直出來,所以,人都已經知道這是用畫的不是用拍的,這可以證實這張觀世音菩薩是百分之百用畫的。
所以一台照相機若可以來拍得到靈光的話,走到這種時代,有可能這照相機的價值看多少,也有可能這台照相機可以來改進一個時代化的電腦,可以測出你大腦的記載,你一切的行動,一切的行為,如何真的可以這樣的話,可以說宗教也不用了,靈修也不用了,從善去惡也不用了,可以說,有這台機器,就可以讓你從善去惡了,所以,這種東西是一種善意來帶你去信仰,這是沒關係,但是我們時代智慧的人,可是半信半疑,不可全部執著來迷信,因為你這世若是有執著的觀念,後世也是會有這種觀念。
現在來說拍攝體外光的相機,現在有在用於靈修的大師及法師,以他們自己的說法,在相片中,他的身旁都是靈光,可以說都是豪光就是,這種假如以靈修界的真理來說,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事,這照相機是不是能拍到身旁的光,這時代我們自己腦智慧去思考就知道了。
(四)素食的事:
現在來說素食,上回我們講一半,這素食的事,本來就是我們要吃的東西,你若方便、隨意、自然、無意識,這樣你所吃的就是素食,你今天若吃東西時,動意識,還是種種的雜念,引起你體內濁氣太多,你吃素也等於沒什麼效果,可以說,吃素是很好,但是不能太過迷信,吃素可以保護你的身體平安還是要靠你腦意識的問題,也不一定是一定會平安,所以吃素的人,你若有觀念說,你吃素就可以成佛,還是說佛祖會帶引你,那就是太過執著與迷信,因為吃素與吃葷都一樣,沒意識就都是素的,什麼叫做無意識與有意識呢,因為我們自小到大,你所吃的東西都習慣了,所以你若來吃,就絕對沒有意識,所以,吃飯自然,吃什麼都自然就是無意識,那什麼是意識呢,就是比方說什麼東西你沒吃過,你就不要去吃,因為你吃就會生出意識出,你今天吃素也好,吃葷也好,反正我們吃的東西自然方便,就是素的,吃素吃葷就是這樣的說法,所以這吃素的問題就是隨便人家怎麼吃,也不要逼人吃,也不能叫吃素的人不要吃,吃東西隨著方便自然,這樣就沒妨礙到什麼葷素的分別。
(五)超渡:
現在來說超度與開光點眼的事,這超度就是在講過往的親人要如何將其超度到天庭,有時什麼七月十五在普渡孤魄野鬼,這也是一種的超度,還有說地府一些親人在那,要超度上天庭,這也是超度。所以這超度的真理,就是你得知道你的親人或要被超度的魂魄確實在你面前,還是說你可以確認他就是你的親人,假使你今天用他神通還是意識神通來感應你的親人,你自然等於跟他接觸上了,現在問題是你所修你的能量能飛到天界多高的地方,這樣你才能接引他到你所修的程度,才可以到那麼高的境界,以天眼來超度,是可以看得到那個人,可能認清那個人,且天眼的境界,一定可以超度到本來所修的境界,就是可以到先天七百萬度以上,若普通的超度,用唸經或符咒來超度,這是他的唸力,這都沒感應的問題,這唸力到底有沒讓他上去,也沒有辦法印證。
主家當然是造古時的觀念用這樣超度,就唸完,付完錢就沒事了,就是說一種的風俗觀念,讓主家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寄託而已,但是有沒有上去,就是說,只能信他這樣唸一唸,有沒有上去也沒辦法去追究,所以這超度的問題就是說,今天若是用經或咒就可以超度的話,這可以說比較沒有真理實相,這怎麼說,就是說你今天所唸的,你是唸什麼人,你說可以超度,你是超度了什麼東西,也自己都不知道了,所以,超度者也不一定都得去修持感應,也不用練什麼出竅的功夫,他只要去學別人怎麼做他就可以怎麼做,別人這麼唸,他跟著唸,這樣就可以上去了,所以這靈界的事就比較沒有真理實相,雖然印證不到,但是有感應的人或是有天眼能力的人來透視觀看,根本就是作作樣子賺著工錢而已,根本魂魄還是留在原來的地方,所以這超度的問題,就是說一定你要知道他的靈體靈光在那,你要能發射你的感應能力將他吸住,吸住後,你能飛多高,你能走到那裡,你才能將他帶到那裡,這就叫做超度。
今天就是這超度的問題,就是自古到現在的觀念,都差不多是自己找一個精神上的寄託而己,無法去了解他的真相,今天大約就這樣說一下。
(六)開光點眼:
現在來說開光點眼的事,這開光點眼的事,現在無論是宗教寺廟還是堂壇、人家厝,所供奉的神佛拜堂,都一定得將神像開光點眼,什麼是真正的開光點眼,就是你本身所供奉的神像是什麼神尊,比方說,你供奉的是關聖帝君,你要開光點眼,就一定要知道關聖帝君的寄託處在那裡,你知道他的寄託處在那裡,你才有辦法將他所寄託天界磁場的一點的靈源點在你的神像,可以吸的住,這就是開光點眼,因為神仙聖佛他的本靈體也已經都轉世去了,但是他在寄託的地方還留有一條根,所以關聖帝君雖然他的本靈正靈也已經轉世做人了,但是他的寄託處自然有個根,也就是說他磁場的電腦內有登記關聖帝君曾來過這裡寄託,所以我們供奉的關聖帝君將天界寄託的磁場的能量、頻率、能源,也可以說是電波,你若接得下來放在你關聖帝君神像任何一個地方,接得住,這樣,關聖帝君就會有辟邪的光在你的廳堂、寺廟,還是堂壇,他就會放光,可以辟邪,就叫做開光點眼。
不過現在的開光點眼都與超渡差不多一樣,怎麼說呢,他們超渡也是用嘴巴唸的,開光點眼也是用嘴巴唸的,他根本不知道他寄託在什麼地方,也無法飛那麼高去將這條能量電波拉下來接,只唸唸,用古時流傳的做法,這樣就通過了,所以天眼能力的開光點眼就是要走到這尊神像的寄託處去,到那個地方,將他的能量的電波拉下來接在神像,所以,之前本人也做過開光點眼,經過這個過程,將天界能量的電波拉下接在神像。
但是,為了讓主家相信確實有開光點眼成功,本人都要求主家拿一副聖杯,向關聖帝君還是什麼神佛說,你今天假如有來這神位坐,就給我三個聖杯,所以我們所做天眼的過程就是一定要真理實相,但是不知道的人就得用什麼東西來讓他求證,所以用聖杯,一定要連續三個聖杯,這樣才能完成這過程,但是現在的人,你想想看,今天別人幫你開光點眼,你敢不敢叫他擲三個聖杯,我看你也講不出來,所以這風俗觀念,本來就一直流傳到現在,在這個時代,有天眼的學術,有一些真理來問世,可以調整一些民俗觀念的問題,在這我們暫時休息一下,再見。
三、回顧與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