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藏傳佛教宗教源流——覺囊派

作者:玄都之王│2021-01-17 15:24:50│巴幣:2│人氣:324
覺囊派簡介
  覺囊派因覺摩囊寺而得名,該寺在西藏日喀則地區拉孜縣境內,簡稱「覺囊寺」。覺囊寺是西元 1278 年由袞邦·土傑尊追修建的。袞邦·土傑尊追原來是薩迦派僧人,曾為八思巴的弟子,後從袞欽·卻吉沃色聞習時輪灌頂傳承和六支瑜伽教授,袞欽·卻吉沃色將「他空見」時輪的教授傳給他。袞邦·土傑尊追修行獲得成就,著述頗豐,教授弟子,於是覺囊派興盛起來。

  覺囊派以主張「他空見」而聞名。「他空見」最早的創始人為 12 世紀的裕莫·米居多傑,從裕莫·米居多傑起傳 5 代才傳至袞邦·土傑尊追。後又歷經數代傳至絳央·袞卻桑布(與格魯派的克珠傑同時代)時,覺囊派與格魯派在教義上的分歧逐漸突出。至藏族歷史上著名學者——覺囊派高僧多羅那它(1575——1634)時,覺囊派得到了西藏地方政權藏巴汗的支持,勢力大增,在後藏的彭措林地方修建選丹彭措林寺,其建寺、造像、修塔為當時全藏之冠。加之多羅那它學識過人、著述豐富、廣泛宣講「他空見」,吸引了不少信徒信眾,覺囊派再度興盛。後多羅那它被請到漠北蒙古講經,被尊為哲布尊丹巴。多羅那它以後,格魯派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強盛起來,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遂將達丹彭措林寺改為格魯派的寺廟,更名為甘丹彭措林寺,江孜等處的覺囊派寺院也均令改宗。

  覺囊派在文化和學術上對藏傳佛教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佛學大師有裕莫·米居多傑(12 世紀)、朵朴巴喜饒堅贊(1290——1361)、多羅那它(1575——1634)郭劄巴索南堅贊(1182——1261)等。其中以多羅那它最為有名,他一生有著述 270 多種,《印度佛教史》是其代表作,全書記述了印度佛教晚期歷史及其重要的部派、佛學大師的事蹟。國內外有多種譯本傳世。多羅那它的另一些著作,像《時輪源流》、《娘地教法源流》、《多羅那它教言道情歌集》等也有很大影響。

  覺囊派的「他空見」與藏傳佛教其他教派一切皆空的「畢竟空」完全對立,所以各派都極力駁斥覺囊派的「他空見」,認為是異端邪說,不是正宗的佛教。隨著格魯派的得勢和教義的弘傳,覺囊派佛學在衛藏地區的傳承幾乎絕跡,現只在四川的壤塘寺、青海的賈貢巴寺等部分地區傳授覺囊教法,維持其傳承系統,在教義及派別方面都沒有新的發展。


覺囊派的特點
  覺囊派承認「勝義」有,即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與寧瑪、噶舉、薩迦相同,但寧瑪、噶舉承認是真本性,無相寂滅非空非有,則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非斷非常,不斷亦不常之意,更無有自空他空的詞語,但覺派則認為勝義有,說得太實,可能就有問題。他們與格魯應成派主張勝義、世俗皆是緣起性空,「畢竟空」成為針鋒相對之教敵。這是空有之爭在藏傳佛教中的繼續。

  寧瑪、噶舉,薩迦承認真常本性其體但有空明,至於本性德能,則屬體的相用之事,相用就是佛的智慧德相,妄用則為三有輪涅,用可隨緣,但體即是一而不動。相用所化雖有,如幻,非實有。覺囊派認為佛的智慧德相屬本具,亦是勝義實有(《他空精義》236 頁),乃至推到密乘的本尊,壇城,印契,種子字等皆屬本具實有,那勝義有成為有形有實物,有定處的了。這點頗引起各派爭議。寧瑪、噶舉均認為除空明外均為幻化,非究竟真實。篤補巴說:「法身功德是本具,非緣生法,是無為」。格魯派不承認如來藏,更不承認什麼本具功德,應成派認為從色法乃至一切種智(佛)均是假名安立。佛的一切智德均是由培積資糧緣起所生,他們認為本體就是絕對的空,承認勝義有就是涅實有論。覺囊派批判這種空是把一切有為無為皆空,空無所有的頑空,是無遮斷空,世俗空,是真性絕滅論。法身本具一切功德,屬智慧觀照之境,非凡情可以測度。(《他空莊嚴論》149頁)

  二諦是一法的兩面,他們的世俗自空論,是把勝義和世俗完全分開,二諦應當是同源,寧瑪派認為是真妄是體用元成的關係,噶舉認為妄念為法身波是俱生的關係,都是真妄同源論,覺囊派雖說如來藏是萬有依託之根,但是世俗自空,使真妄隔絕了,這就是他們與他宗不同之處。

  還有,覺囊派是從唯識發展起來成為一派自稱為大中觀派。他們和唯識不同之處是唯識承認外境是無,內心實有。覺囊認為否認外境可以破小乘微塵無分的實有論,立識有作為萬法所依之根,可以破中觀的一切皆空論。但「識」亦是世俗心,世俗假有無實,是自空,執世俗有實屬常見。又說一般中觀立緣起假名,無自性是畢竟空則全無所依之根,執勝義空,屬斷見。他們認為世俗空後必有所依之總根,此根則最初法界,本元光明之如來藏為勝義有,此根不可能斷。「世俗空可以除常見,勝義有可以除斷見」故無論中觀唯識皆未能離斷常二邊,本派才是遠離二邊之了義大中觀,作為本派的不共之特點。

  《土觀宗派源流》代表應成派批判覺囊派「如來藏遍一切情器,恒常堅固」(該書 119 頁)說這同外道梵聲論的梵我相似。其實覺囊所說如來藏光明覺性,重在證悟自心本性,並非求證外道之神我。如來藏雖為萬法所依託處,但它是無為法,並不安排主宰世間一切萬有,不同於梵神。該書又說覺囊說解脫世俗自空唯餘勝義,為神我獨存,類似外道數論派(該書 119 頁)。詳細研究起來數論所說之神我系一種未離業識之世俗我相,這樣的精神實體,如何能與解脫了的無我的真如本性相比。而且覺囊派說的解脫是「斷去業煩惱不令新生,舊有者皆令其從速現行,如此三界輪迴之苦盡後覺性無垢清淨,此則名為解脫」(《講解甘露》383頁)。似乎與土觀所說神我獨存並不相同。

  覺囊派在建立宗見理論上,似有偏頗之處,故引起非議,但他們說勝義有也非全屬理論,而是通過實踐證驗的。宇宙內包羅有色心二法(精神和物質),二法必有一個最高的依託處,色心萬法,生滅變化無常,此依託處必是真常不變的。說依託處是什麼?覺囊派屬心宗,必然認定是心,此心指真心。他們的《時輪》內、外、密三世界,都包含在密世界的心中,這心就是清淨的如來藏。因此如來藏成為了萬有的本體了。認為有個本體即等同於梵論的外道,覺囊派對世俗一切法承認是緣起,不承認有什麼創世主,如來藏的提法或者與梵論派相似,相似不等於即是。不能就某一部份相似就指為是什麼,那麼小乘同於勝論,唯識與密宗同於數論,中觀應成派同於遍入天派,中觀自續派同于自在天派(《他空論》159頁)。

  如來藏萬有所依,萬有是緣起所生,沒有主宰者,如來藏不是生萬有,更不是什麼精神實體,這樣認為就是外道的「梵論」?

  他們說有真常本性勝義有,即指為是外道之梵我,那麼漢地的天臺,華嚴,禪宗均為心宗,共同承認有真常本性,豈不都成了梵我論的外道了麼。


覺囊派的傳承
  覺囊是地名,全名覺摩囊,在西藏日喀則專區的拉孜縣境彭措林寺東的一座山溝內,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覺囊寺是西元十三世紀時袞邦·吐吉尊追(1243-1313)所建。他初是薩迦派僧,曾為薩迦八思巴弟子。後來他從袞欽·卻古沃色聽《時輪講解》和《六支瑜伽》,得到卻古沃色暗以他空見解釋時輪的教授,經過實修,證悟了他空中觀樂空雙運之理。他又以他空見講解《時輪六支瑜伽》。於是遂獨成一派,因其駐錫地為覺摩囊後遂稱為覺囊派。(《青史》904-905 頁)。

  他空見最早的創造人為裕莫·木居多吉,西元十二世紀時人,從裕莫起已暗傳七代才到袞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個瑜伽行者,出家更名迪巴傑布,曾親近索律師等大德甚多。又從喀什米爾班欽·達瓦貢布聽講《時輪》法。依達瓦貢布弟子卓敦·南拉孜譯師學《時輪本續經》以及注疏要門等,還學《密集》的明炬釋和要門等,隨後到後藏烏鬱地方專修《時輪法》,定中見到空色天身從內顯發,又閱《如來藏經》等經,說「一切眾生皆本具相好莊嚴之佛身,名如來藏。」於是生起勝義本有之他空見。木居多吉將時輪教授和這種觀點暗傳給他的兒子達麥夏若,八十二歲卒。(《青史》901-902 頁)、(《宗派源流》212-213 頁。)

  達麥夏若為裕莫五十八歲時所生之子。幼時則得其父傳法灌頂,十六歲時便廣講《時輪》續經及釋論,他又將其父所傳之他空見傳與其弟子南喀沃色。(《青史》902 頁,《宗派源流》213 頁)。

  南喀沃色又名康薩巴,是一位精通中觀的理聚六論⒂,熟練《時輪》續經大疏論的講演,而且園滿三摩地⒃功德之大師,他傳弟子是色莫齊瓦(《青史》902頁)。

  色莫齊瓦是達麥夏若之子,名南喀堅贊,從南喀沃色學《時輪》經疏,並勤學噶舉派的《那若六法》,得師傳授要決親自實踐獲得到成就,為一位瑜伽自在者(《青史》902 夏)。其弟子為降薩·協饒沃色。降薩·協饒沃色,早年研習各種經論,又長期閉關修靜,得色莫齊傳授《時輪》的經續講解以及一切支分,在其初修園滿次第時則獲得風息自在。協饒以前對《時輪》的傳授,極為守密,限制較嚴,協饒以後才遂漸弘傳。協饒沃色弟子為卻古沃色。(《青史》902-904頁、《宗派源流》213 頁)。卻古沃色的弟子即袞邦·吐吉尊追,尊號為袞覺囊巴欽布。他受到拉堆絳地區土酋的大力支持,修建了覺囊寺,宏傳他空教授,覺囊派之名於是大張。(《青史》904-905 頁、《教法源流》78 頁)。

  吐吉尊追的法位繼承者為絳森·傑瓦耶協。(1204-1283),幼年曾認噶舉噶瑪派的噶瑪拔希為父,得到很好的教養。後來到覺摩囊聽袞邦巴講《時輪》、《密集》經疏,尤其得到六支瑜伽實修教授,刻苦精修,獲得覺驗。遵師命在覺囊寺附近建德慶寺,五十七歲癸醜年繼任覺囊寺座主。薩迦豪門本欽絳多和雲尊均來參拜求法。住寺八年,六十四歲逝世。噶瑪讓炯多吉曾為之作傳(《青史》904-905 頁、《宗派源流》213 頁)。

  吐吉尊追和傑瓦耶協共有之上首弟子為克准·雲丹嘉措(1260-1327)。六十一歲時繼任覺囊寺座主,先學薩迦派的顯密經教,後住覺囊寺依止吐吉遵追,吐傑去世後他又依止傑瓦耶協,盡得覺囊派的教授傳承,壽六十八歲園寂(《青史》908 頁,《教法源流史》21 頁)。

  克准弟子即有名之篤補巴,本名協饒堅贊(1292-1361)生於篤補地方的班倉家。幼從機敦繹央巴叔侄學顯教四大論;兼學《金剛曼》等密經。特別是祥細學習了熱譯師所傳的《時輪金剛法》。他年輕時就在薩迦大寺講顯教四大論引起了薩迦人所不滿。後來遊學衛藏各大寺院,參加辯場,於是聲名大噪,獲得「袞欽」的尊號。三十一歲時往覺囊寺依止雲丹嘉措,學《時輪金剛》無垢疏及其它教授密決,依之實修,頗有證驗。年三十五歲時則繼任覺囊寺座主。他授命弟子薩桑瑪底班欽和羅朱白譯師二人校訂改正《時輪金剛》續經譯文,他自己就根據新譯本作了《時輪金剛無垢光疏釋》的要義批註。其它還作了灌頂修法儀軌教授以及星算等書,其著述甚多。他三十一歲以前還繼承過薩迦教派的法統。到覺囊後,得了雲丹嘉措各種灌頂教授,特別是《時輪金剛》的導引,生深敬信,從此便由薩迦派轉入覺囊派了。他本人曾親修《六支瑜伽》獲得「命勤」園滿之相,繼承覺囊法座。對他空見生大定解,便著《山法·了義海論》、《第四結集論》闡發他空之要義。一時名聲大噪,從之者眾。覺囊之名,更為大顯。任寺主三十餘年,辛醜年逝世(《青史》909 頁,《宗派源流》214 頁、《教法源流史》22 頁)。

  篤補巴的心傳弟子為巧勒南傑,本名晉美紮巴卻季堅贊(1306-1386)。巧勒南傑系蔡巴萬戶長賜給他的尊號。生於阿裡,早年往衛部拉薩附近之卻柯林寺,為噶舉蔡巴派的主寺,學中觀、量論,博通諸明,有博學者之稱。由於他曾住持謝通門縣境內之博東艾寺。所以人們又尊他為博東班欽。班欽就是大「班智達」的意思。初不滿他空見,來覺囊寺與篤補巴辯論,篤補巴廣引顯密經教.詳為解說,大為折服,不滿之心,渙然冰釋,於是便投于篤補巴門下,盡學顯密教授,特別是得到《時輪》灌頂,講解導引,實修密決。四十九歲繼承覺囊寺法座,後又擴建白摩曲丁寺,樹立覺囊派之講風傳規,從學者眾,蔚然成派,稱為博東支派。五年後又離去,住持蔡伍林寺,在拉薩附近為蔡巴噶舉廟。拉薩傳招時他大講傳《時輪金剛》灌頂及實修要門等,並受大絳巴大元國師之禮供,一時從學弟子甚眾,為宏傳他空見曾著有《破迷論》等著作。(《青史》910 頁,《宗派源流》215 頁、《教法源流史》37 頁)。

  他的傑出弟子就是聶溫袞噶白(1345-1439)他初亦是篤補巴弟子,篤逝世後他則依止巧勒南傑。巧勒逝世後,他繼承覺囊寺法座。宗喀巴大師亦曾從聶溫學《時輪》等法,聶的著作有《宗派光明嚴論》宏傳他空見。(《教法源流史》38 頁-39 頁)。繼聶溫袞噶白為座主的是佐欽·袞噶羅哲。(《教法源流史》40 頁)。

  佐欽·袞噶羅哲之後為絳央·袞卻桑布,他與格魯派的克珠吉·格烈巴桑同時代。此時格魯派與覺囊派在教義上的分歧已漸突出(《教法源流史》40 頁)。

  袞卻桑布後為南喀卻龔。南喀卻龔後為多羅那拔陀羅譯師(《教法源流史》40 頁)。

  多羅那拔陀羅譯師的繼任者為袞噶卓卻(1507-1569)。中興覺囊派,宏揚他空教義。繼他後擔任座主的為他的高足弟子堪欽·隆日嘉措。(《教法源流史》51-55 頁)。

  繼隆日嘉措為座主的即多羅那他(1575-1635)。他是袞噶卓卻的轉世,是本派中最有學識的人,著作豐富,廣泛宣講他空見。當時他的支持者為後藏地方政權的噶瑪丹炯旺布,第巴仁邦巴對他也極為崇敬,依靠他們的勢力,他在日喀則彭措林縣修建達丹當卻林寺,據說寺廟營建極為莊嚴,造像修塔亦精美絕倫,成為全藏之冠,他宣講他空見,也吸引了不少群眾,頗為盛極一時。當時格魯派與噶瑪政權爭奪權力鬥爭非常激烈,不久,噶瑪派失利,政權坍台,多羅那他去蒙古傳法,格魯派政權首領五世達賴遂將達丹當卻林寺改為格魯派寺廟,更名為格丹彭措林寺。沒收寺廟財產屬民,經籍印版大多封禁。其餘卻隆江孜等處之覺囊寺廟亦均令改宗,從此衛藏地區覺囊一派幾乎絕跡。現在只有邊遠地區如四川阿壩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與嘉絨地區的瑪律康縣賽貢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賈貢巴寺、格果寺等寺廟繼續傳持覺囊派教法,或雜以其它派法。各寺寺主亦僅維持其傳承系統,未聞發展有其它流派。


覺囊派
覺囊派淵源於域摩?彌覺多吉,生卒不詳,出家後改名台巴傑波,其五傳弟
子突結尊追(1243—1313)建覺摩囊寺(在日喀則西拉孜縣東北),因此得名。
再傳弟子凱尊雲丹嘉措(1206—1327),專學時輪金剛,曾到過北京。由於他的
弟子篤補巴(1290—1361)的努力,覺囊派才開始興盛起來。約在 16 世紀晚期,
覺囊派開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

  覺囊派的教理是「他空義」,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獨特見解。這種教理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真實體性,即至高無上、永恆不變的真諦;一般人不能把握真諦,反而在事物自性之上給以「虛妄分別」的認識,從而使物件變成了虛假的東西,般若所謂的「性空」,就是指這「虛妄分別」而言,而不是指事物的本體。事物的「本真」叫做「自」,加在事物身上的「虛妄分別」稱作「他」。因此,般若「性空」的含義只是「他空」,而不是「自空」。這種見解與中觀學派的觀點大相徑庭,所以特別受到黃教的反對,甚至斥之為異端邪說。

  篤補巴原名喜饒堅贊,生於篤補的班倉家族,幼年學習顯教四論,兼習金剛鬘等密法,特別是熟諳熱澤師傳的時輪金剛法。此後,曾到薩迦寺講授顯宗四大論及噶當派常習的《入菩提行論》,受到薩迦派上層宗派主義的排斥,便離開薩迦寺,到前後藏各大寺廟雲遊。1321 年到覺囊寺,從凱尊雲丹嘉措習《時輪金剛無垢光疏》及其教授,1324 年繼任寺主。撰有《了義海》、《第四結集》等闡發覺囊派關於「他空義」的教義。他建造的大佛塔哀本通卓欽摩相當著名。

  篤補巴的弟子據說有 2000 餘。其弟子絳巴代完巴,在絳地建昂仁寺,後由喬列南傑任寺座主,徒眾亦多。1354 年喬列南傑將座主傳給丹必堅贊,自己任覺囊寺座主,1359 年再次退位,到前藏蔡巴寺和雅隆昌珠寺傳法。此後,黨囊派逐漸消沉,直到 16、17 世紀出現了多羅那它(1575—1634)。

  覺囊派世受拉堆絳地方(後藏昂仁)首領的支持,16 世紀晚期,拉堆絳地方勢力衰落,覺囊派又得到第悉藏巴汗的支持。17 世紀早期,藏巴汗的勢力正盛,1612 年,丹迥旺波之父彭措南傑武力統一後藏,1618 年又控制前藏,使覺囊派出現了再度興旺的局面。1614 年,多羅那它在覺囊寺附近建達丹彭措林寺,勢力明顯擴大。

  後隨著清廷大力支持黃教發展,五世達賴勢力大盛,對於覺囊派給予多方壓迫,達丹彭措林寺改名甘丹彭措林寺,歸信黃教,其它屬寺也改為黃教寺廟,唯有川青交界處的一些小廟殘留下來,但作為一個教派已不復存在。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045044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佛教|藏傳佛教|藏密|覺囊派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藏傳佛教宗教源流——薩迦... 後一篇:藏傳佛教宗教源流——苯教...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dhreekingdon幸運看見的你
給你一顆紅心~讓你能保有一整天的好心情~祝你有個愉快的一天喲(<ゝω・)~❤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8:14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