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3 GP

丹麥戰爭歷史劇 -1864年 心得

作者:沙漠之鼠│2020-06-18 01:03:11│巴幣:9│人氣:1282
一場被愛國主義主導而走向毀滅的戰爭-普丹戰爭


1864年的戰爭畫像, 於1896年出品, 由Vilhelm Rosenstand 所繪.
此畫也成了本劇的片頭畫面.

[片名]: 1864
[類型]: 歷史戰爭電視劇
[出廠年份]: 2014 年
[集數]: 8 集
[國家]: 丹麥
[語言]: 丹麥語, 德語, 英語(少數片段)


故事背景: 時間正處在19世紀工業革命的歐洲, 出現了大量的政治思想改革與風潮. 在以君主制體制為主的歐洲各國, 人民有了想要共和政府的想法, 導致歐洲各國動盪不安, 丹麥是極少數沒受到多大影響的國家, 人民仍支持君主制度, 也因為在1848~1851年的 ”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 成功擊退德意志邦聯的軍隊, 讓丹麥人的民族認同與愛國心大幅提升, 可是也埋下了日後戰爭的伏筆. 1864年, 以莫拉德為首的立憲派民族主義者成功說服丹麥議會要奪取 ”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 ” 問題的主權, 將兩地列入新憲法的範圍, 藉此讓丹麥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主義王國. 這舉動正好給了普魯士王國開戰的藉口, 也符合了俾斯麥讓普魯士崛起的期望, 儘管歐洲各國仍希望雙方不要發動戰爭, 但丹普兩國的軍隊已在邊界部屬兵力, 雙方互不相讓, 戰爭一觸即發, 不可避免………


這是我的第一部電視劇心得, 若是有甚麼地方表達的不清楚,請指教!!


在我們所學的世界史中, 通常只會提及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與戰役, 如在1860年代的美國南北戰爭, 英法聯軍之役, 普奧戰爭等. 即使普丹戰爭有在課本上提及, 也不過是草草帶過, 仍然是容易被世人遺忘的一場戰爭. 對世人而言, 普丹戰爭或許只是發生在歐洲的一場小小衝突, 卻對丹麥人來說是一場改變整個國家命運的一場戰爭.

本劇故事採用倒敘法, 由一位生在現代的叛逆少女在一位老翁的住宅中翻到了老翁祖母(英格)的日記本, 並與老翁一同閱讀當年整個丹麥社會如何看待這場戰爭, 以及和親友,父母與愛人的生活在這場戰爭後所帶來的影響.



角色介紹:


彼得(弟) 與 勞斯特(兄)

圖中的丹麥士兵兄弟倆為本劇主角之一: 彼得(左)與勞斯特(右)



兩兄弟的父親曾參加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並光榮凱旋, 卻在兩人小時候不幸突然過世, 出身農家的他們, 一位去附近男爵的莊園做馬伕, 另一位則是在家幫母親做事. 在這過程中碰到了女主角英格(Inge), 兩兄弟成了這位女孩的摯友及戀人.  兩人小時候的夢想是透過參軍見識丹麥以外的世界, 但這個夢想從他們參加這場戰爭之後便打破了…..




英格

本劇女主角:一位住在男爵領地裡的平凡少女, 莊園管理員的女兒, 單純的樣貌與天真開朗的個性吸引了兩兄弟的目光, 並成為了他們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 在戰爭前與勞斯特發生了關係, 只可惜命運捉弄人, 因為這場戰爭讓他們無法再一起……..


迪特里希
迪特里希是劇中男爵之子, 雖出生貴族, 卻過得渾渾噩噩, 沒有貴族該有的騎士風範, 也只是個吹牛皮的大騙子, 不過他會變成這樣也是基於成長背景, 母親再生出他的時候難產而死, 父親對這位兒子充滿了憤怒與怨恨, 對迪特里希的態度只能用 ”輕蔑” 來形容, 再加上兒子各種行為的不爭氣, 男爵對這位兒子的態度越來越冷淡. 迪特里希雖從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 表面上是光榮退伍, 實際上在戰場上是懦夫, 這事被男爵用重金收買軍官以防止家醜外漏, 家裡也只由男爵和他自己知道這事, 他的懦弱與品性也影響了他身邊的人, 甚至是這場戰爭…..


約翰.勞森

圖中左邊白髮士兵的是參加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的老兵, 約翰.勞森, 同時也是一位通靈師. 同僚的叫他 "約翰", 他靠著他的通靈技能躲過了很多死亡的命運, 在這次的普丹戰爭中晉升為下士. 儘管他的通靈能力幫助他的隊友躲過了許多死亡的命運, 但仍無力阻止戰爭帶來的毀滅, 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隊友倒下. 是一位正派, 為人著想且富有責任感的一位軍人.



歷史人物:

迪特勒弗·戈塔爾德·蒙拉德

本次戰爭的罪魁括首, 丹麥君主立憲民主的創始人, 卻因為他的民族主義與神學思想, 把丹麥捲入戰爭的漩渦.  蒙拉德在劇中曾表示進入過精神病院, 依照毛奇元帥的說法, 本人不是因為發瘋, 而是講話情緒熱情(或激動), 激動時能有說服大眾的演說能力. 但本人也因為自己的神學觀念誤導了自己對時局的判斷.




維多利亞女王(左) 與 首相巴麥尊子爵(右)


英國在普丹戰爭中擔任調停方, 儘管英國方面不支持丹麥, 卻也擔心普魯士本身的壯大.
維多利亞女王: 19世紀裡在位長久的英國女王, 在位期間可說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
首相巴麥尊子爵: 擔任首相前是著名的外交專家, 他的外交能力無疑是出色的, 卻在人際關係上處理不當, 樹立了不少敵人.



奧托·馮·俾斯麥

普魯士王國外交大臣, 也是日後著名的「鐵血宰相」, 擁有清晰的政治分析, 觀察洞人. 也是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他的政治方針替日後的普魯士王國成為全德意志最強大的王國, 也讓普魯士王國統一德意志, 讓德國成為民族國家.



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

普魯士和德意志名將, 參與過普丹戰爭, 普奧和普法戰爭.
在學生時代曾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就讀軍校, 所以了解丹麥人的民族性.
他對丹麥人的了解也是讓普魯士軍隊贏得戰爭的原因之一.



威廉一世

普魯士王國國王, 日後第一任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在位期間重用俾斯麥, 使普魯士成為強大的歐陸強國.




腓特烈三世(皇儲)

威廉一世的兒子, 下一任普魯士國王的繼承人, 也是威廉二世的父親.
日後接任第二任帝國皇帝, 但只在位98天就病逝, 而被稱為「百日皇帝」
雖說普丹戰爭是腓特烈三世的第一場戰役, 但其軍事才能與領導讓他在這場戰役表現優良, 日後參與的普奧戰爭與普法戰爭更是成功指揮軍隊.
與俾斯麥的政治思維不同, 是自由主義的支持者.




心得與解析: (注意,下方大量劇透!!!)

一. 沉浸在過去的榮光, 卻忽視時代進步的腳步

由於丹麥在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成功抵擋德意志邦聯的入侵, 導致丹麥人對自身的民族認同與愛國心大增, 再加上民主化的過程非常順利, 人民也沒有要改革體制, 這讓丹麥人進入了一種自我陶醉的狀態, 也進而產生了許多的民族主義者.

在1863年, 年邁的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七世在憲法最關鍵的修憲階段去世, 在死前被以莫拉德首相為首的民族主義者, 以吹促的方式說服臥病在床的弗雷德里克七世簽下批准了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 的主權, 列入新憲法的範圍. 由於弗雷德里克七世未有子嗣, 由克里斯蒂安九世繼位成為新一任的丹麥國王, 但這位丹麥國王長期居於丹麥外, 對丹麥的社會與政治事務一頭霧水外, 也被國內民族主義者的政客們的壓迫之下, 不得不支持這場沒有意義的政治戰爭. 莫拉德對這場戰爭信誓旦旦, 他認為歐洲列強們會像上一次的戰爭支持丹麥, 殊不知這一次列強們沒有站在丹麥這邊.

而在普魯士方面, 最希望戰爭發生的是俾斯麥, 早已有透過戰爭讓普魯士崛起想法的他, 丹麥的這個政治舉動無疑是給了他, 也是給了普魯士大展表現的舞台. 可以說是讓普魯士日後統一德意志的第一步.



現在來講講人民視角, 他們代表著丹麥社會對這場戰爭的態度.

從兩兄弟的視角開始說起, 兩人從小就生活在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的年間, 當時他們的學校就已經在教導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 是屬於丹麥的, 教師一直不斷的強調這點, 有位學生還問到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居民不是都講德語嗎?(主要是該地區的南部人), 教授說之後只會讓他們說丹麥語, 以後他們的母語也只能是丹麥語.
這時彼得發問了, 丹麥國旗真的是上帝降下來賦予丹麥人的嗎? 教師堅定地說是的, 還特別強調丹麥人是特別的, 之所以會說到是丹麥人獨特也是這國旗的來源有關, 據說丹麥國旗在中古世紀時, 丹麥人在13世紀攻打愛沙尼亞討伐異教徒陷入僵局時, 突然降下一面旗子, 天際響起巨聲,說:「配此得勝!」, 之後便討伐成功, 丹麥人稱這國旗為: 丹尼布洛(Dannebrog),從此這面旗變成為了丹麥國旗, 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國旗之一. 也象徵著當時丹麥人的民族信仰.
尤其是劇中表現出丹麥人在贏得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之後, 更是增強了自己身為丹麥人的滿足感. 從男爵領民, 貴族的互動可以看到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 但這也成為日後被政客們利用的道具.


其二是從迪特里希的角度, 儘管在前面的角色介紹已經述說迪特里希的人品, 但他在劇中代表著一般人類在社會中面對戰爭恐懼與無人可以申述時, 最脆弱的一面, 他在前一次的戰爭雖然當上尉, 卻是一味的在戰場上逃避, 這也是有原因的. 先是受到父親的冷漠對待, 再加上自己又要維護男爵之子的形象, 根本沒有可以真心傾聽的對象, 只能找一些狗肉朋友來麻痺自己. 但不管怎麼說, 同樣也是受到戰爭影響的兄弟倆的父親, 並沒有因此而重創心靈, 但他仍以一個父親, 丈夫的身分繼續走完他人生中剩下的旅程, 即使這旅程短暫, 但他仍得到孩子,妻子與眾人的尊重. 擺脫過去的陰影, 找到新的方向重心出發才是重要的, 而不是一直逃避, 居泥於過去的陰影. 基本上可以代表是厭戰的態度, 本來戰爭就不是什麼好事, 只是在當時丹麥人的民族主義與愛國宣傳的喧染下是不會有厭戰的態度的.






二. 破滅的幻想, 戰爭的殘酷.

蒙拉德首相在達到他的目的之後, 戰爭開打了, 起初在戰爭第一階段打得很順利, 當時丹麥派出的3萬軍隊都聚集在邊境的Mysunde(中文沒譯名)村莊,  也有著“丹麥之牆” 之稱, 不過這堡壘的軍火已經過時已久, 即使他肅立著數百年的時間守護丹麥, 但當地的守軍士氣仍然高昂. 這場戰鬥丹麥軍能贏可以說是運氣好, 守軍的將領們也知道是運氣太好, 也沒有自負. 因為普魯士當時的指揮官是一位參與拿破崙戰爭的老將, 不想照著毛奇將軍制定的計畫就毅然開戰, 當時一同參軍的腓特烈三世也在場指揮,只是基於老將軍的權威下,只好聽命老將軍的指揮,在天氣充滿霧氣的情況下開戰,這反而給了丹麥軍隊絕對的防守優勢,普魯士軍隊在Mysunde盲目的展開攻勢,反而損失大量士兵,在這之後被老毛奇將軍接替. 並開始重新擬訂計畫.





即使丹麥軍在第一場戰鬥進行的很順利, 但丹麥軍的參謀部並沒有對此感到放心, 因為他們知道以普軍的兵力與火力仍可以在短時間內包圍和殲滅在Mysunde防守的守軍, 所以想要全軍撤到迪伯爾(Dybbøl)進行下一次的戰鬥, 因為迪伯爾有捍衛側翼的沼澤, 但蒙拉德想要將軍們鎮守此地, 再怎麼樣也要犧牲一萬人來換取面子上的問題, 因為現在丹麥民眾已經知道邊境防守勝利的消息, 要民眾接受不戰而退是不可能的, 總司令與參謀部的將軍決定違反首相的意願, 執意全軍撤守, 並再發送完電報後直接切斷通訊線. 雖然保障了軍隊的實力, 但從軍隊後撤的這一刻, 可以說是丹麥悲劇的開始………


全軍撤到迪伯爾後, 丹麥的元帥馬上遭到蒙拉德撤換, 換了一位政客來接替, 替換前請求蒙拉德將軍隊撤到後方, 因為可以捍衛側翼迪伯爾的沼澤已經結冰了, 但仍被蒙拉德給拒絕了, 換了一位政客指揮軍隊. 正如毛奇在劇中所講的: 「敵人雖然成功保住了軍力, 但他們現在要兩線作戰, 一是要面對我們, 另一個是要面對他們自己的政府.」 而丹麥軍隊已經先輸一半了, 面臨這樣的狀況, 丹麥軍隊只能在混亂的指揮下只能死守迪伯爾. 已經蓄勢待發的普魯士軍隊已經準備好砲擊陣地, 準備將迪伯爾炸成灰燼.

在此之前, 普魯士找了英國首相巴麥尊來調停戰事, 但丹麥方仍堅決要死戰到底, 還在離開談判桌前用義正嚴詞的口氣對普魯士談判方挑釁, 對此巴麥尊首相問在談判方的毛奇元帥可否用慈悲的方式來好好的處理這場戰爭, 毛奇將軍嚴肅地反問說: 「那換我問你這問題, 巴麥尊閣下, 你是否有聽過仁慈的戰爭? 」  


普魯士軍方已下定決心徹底殲滅丹麥軍隊. 在1864年4月18日, 腓特烈三世在清晨時間下令榴彈砲開始全面砲擊. 砲火的猛烈轟炸猶如死神般從天而降.


普軍砲擊陣地, 日夜對照圖



砲擊陣地開炮後的砲彈向迪伯爾進行轟炸



砲擊結束後, 早上10點, 普軍發動攻勢, 丹麥軍防線崩潰, 即使原本待命的丹麥軍第八旅在後方主動前來支援. 仍無法挽回戰爭的局勢, 普魯士的軍隊一波接著一波, 再加上普軍的槍枝用的是栓動式槍機, 與還在用雷管槍的丹麥軍比起來戰爭最後誰會贏一目了然了, 丹麥軍隊還在用傳統的步兵列陣, 而普魯士軍隊則是靈活的步兵戰術. 丹麥軍隊的狀況只能用屠殺來形容……..



迪伯爾一役之後, 丹麥軍損失了大部分的戰鬥能力, 通往丹麥的大門完全打開,普魯士想開起和平談判, 但蒙拉德仍不死心, 還抱著妄想的心態想繼續打贏這場戰爭, 在後續的戰鬥裡, 結果就跟迪伯爾一役一樣, 過時的裝備, 過時的軍隊, 被現代化的軍隊任其宰割, 最後克里斯蒂安九世(丹麥國王)提出完全投降, 並宣示放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主權, 以及希望丹麥能加入德意志邦聯, 最後普魯士只接受一開始的目的, 獲得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主權, 也在這場戰役的兩年後與奧地利發動戰爭. 這場戰爭不僅讓丹麥失去了40%的領土和38.5%的人口, 也讓丹麥從愛國與民族主義的陶醉夢中醒了過來, 丹麥人經歷了這場血腥的戰爭之後, 改變了丹麥的外交策略.



彼得抱著勞斯特的身體, 由於彼得在後備部隊的第八旅待命, 沒有與勞斯特在前線的壕溝戰一同與普軍作戰, 即使後來趕到現場支援, 仍來不及拯救自己哥哥的性命, 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哥哥在被後被敵人槍殺. 在此之前為了英格的戀愛問題與哥哥撕破臉, 但現在不管要說甚麼都來不及了………



三.戰爭的餘燼

普丹戰爭的結束不僅僅是丹麥人留下的民族創傷, 更是留下許多士兵, 家人難以抹去的傷痕. 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作祟的後果造成整個國家的衰弱.
為了爭奪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主權, 德國與丹麥兩個種族以最血腥的方式劃下了句點.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問題從以前就一直存在, 但沒有人能徹底了解他們的問題. 在劇中首相巴麥尊子爵與維多利亞女王的對話中如此說到: 「只有三個人了解過問題,一個已經去世了,第二個已經瘋了,第三個就已經忘了。」這三人分別是艾伯特親王、一位德裔教授和他自己。

莫拉德也因為這場戰爭下台, 全家搬去紐西蘭. 整個人變得更神祕兮兮…

至於在戰場上活下來的士兵, 不是被送去戰俘營, 就是很幸運的在戰場上沒被抓到, 並安然返鄉了. 為何我會說後者信運, 因為戰俘營的士兵雖然在戰後解放了, 但普魯士沒有義務將他們送回丹麥, 他們不是想辦法在俘虜的地方落地生根, 就是想辦法在回家的路上奏錢回家, 就算回到家了, 原本生活中可以回歸的人,事,物也產生變化, 無法再回到和平前的生活了

勞森和彼得就是個例子

勞森在戰場上幸運的活了下來, 也很幸運的沒被抓到戰營. 因為戰場上還有普軍巡查, 他來不及埋葬它的戰友們, 只能從屍體身上搜取信和照片, 並回到丹麥去找殉職者的家屬們. 在回去的過程中經過男爵領地, 並被男爵叫了過去, 男爵在屋內喝酒麻痺自己, 欺騙自己說丹麥被打敗了, 但我們仍然為此感到驕傲的想法逃避戰敗的現實, 同時想詢問迪特里希的狀況, 勞森毫不客氣且帶藐視的口氣說了迪特里希在戰場上是個懦夫, 說完之後便轉身離開, 這讓男爵崩潰, 直接開槍自盡.


彼得則是花了兩年的時間回到了丹麥, 終於與母親重逢. 但已知道英格與迪特里希結婚的消息, 迪特里希基於軍官身分很快就被放出來了, 便回到故鄉接替家族事業, 知道彼得和勞斯特不在之後, 說服英格與他在一起. 結婚之後將勞斯特和英格的兒子放到某個工房裡. 彼得得知英格與勞斯特的小孩出世後, 便尋找英格, 此時的她已是男爵夫人了, 迪特里希跑了出來還握著英格宣示這是我的女人, 彼得馬上問英格的孩子在哪, 迪特里希卻說要排除那小雜種, 彼得打了他一拳後憤怒離開, 英格在門口崩潰. 之後彼得找到勞斯特和英格的小孩, 並認他為兒子, 並繼承父親名子, 為小勞斯特, 與英格的朋友索菲亞展開另一段戀情後結婚, 生了小孩組成另一個家庭. 英格則是有一段時間活在罪惡感中, 好幾年都生不出小孩, 身體一度惡化, 迪特里希在那段期間才從一個惡劣之人慢慢變成一位負起責任的丈夫, 英格也在偷偷的觀察彼得認養的小勞斯特, 到小勞斯特青年時才互相相認.







總結: 1864 的劇情內容雖有諸多爭議, 因為丹麥人表示劇中把丹麥人拍的太過民族主義外, 其中表示劇情提到的丹麥是神的子民也是有很大的爭議. 排除劇情的爭議性的話, 仍是一部合格的歷史劇, 不會有太多瑣碎的片段, 切入重點的直接讓觀眾明白當代社會的情景與政治環節.

戰爭拍攝手法方面拍得很寫實, 有確時的將那個年代的戰爭表現出來. 人物表現方面, 還原歷史人物的樣貌, 演技彷如還原歷史場景, 可以看得出演員融入歷史裡的角色.

唯一讓人詬病的地方是, 1864把丹麥的政客們給妖魔化了, 特別是以莫拉德為首的民族立憲主義者們. 以能當上首相位置的莫拉德, 在真實的歷史上應該不可能這麼神經質, 但在劇中表現得像有妄想症與精神疾病的一位政客.

覺得可惜的地方是以1864年的普丹戰爭題材應該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可以將整體戰爭的細節描述的更多, 整部戰爭的預算都集中在迪伯爾戰役了, 既然要強調當年戰爭的恐怖, 就不只提及這一場戰役, 確實, 迪伯爾戰役是整個戰爭的轉淚點, 但並不能代表整場戰爭.




以上是我的心得, 謝謝大家.

分享一段迪伯爾戰役的影片片段:



評分:7.0(滿分10分)

圖片來源:IMDB, youtube影片截圖, google, wiki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82010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3喜歡★calvin1997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樂高星戰系列: Tie ... 後一篇:機器戰警:惡棍城市 遊...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leon770530巴友
我的小屋首頁共有4篇健身相關證照心得文,對健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看喔!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33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