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7 GP

【讀者文摘】《債的歷史》DEBT 〈經濟學神話〉

作者:赤紅時夜│2018-04-24 01:42:43│巴幣:17│人氣:382


  事實上,我們標準的金錢史正好相反;不是先有以物易物、發現貨幣,然後漸漸發展信用系統。
  次序正好顛倒:先是我們現在稱為虛擬貨幣的東西出現,很久以後錢幣才接著出現。錢幣普及的程度不是很平均,也從來不曾完全取代信用系統。以物易物反而是使用錢幣或紙幣後,才因此意外衍生出來的副產品:以歷史的觀點來看,主要是那些習慣使用金錢交易的人,由於某種原因無法取得金錢,才會使用這種易物貿易的方式。

  奇怪的是,以物易物從未發生,這在新的歷史從來不曾被寫出來。沒有任何經濟學家駁斥伊因斯(英國外交官米歇爾‧伊因斯,A.Mitchell-Innes),他們只是完全不理會他。
  教科書從未更改它的歷史,即使所有的證據都明白顯示這個故事是錯誤的。人們寫的金錢史其實是貨幣史,並假設在過去必然存在著以物易物;有時錢幣大量消失時,這些時期仍被描述成「回到以物易物」的經濟模式,彷彿這個句子本身的意義不證自明,即使沒有人明白它真正的意思。

  問題是,為什麼這個神話故事還是一直流傳下去。主流經濟學家從很久以前就已經樂於拋棄《國富論》中的其他元素,比方說,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對聯合股份公司的不贊同。
  那為什麼不乾脆把這個神話故事當作奇特有趣的寓言般一併抹除,為什麼不努力去瞭解原始的信貸約定?也就是說,為何不試著去瞭解比較有歷史根據的東西呢?

  答案似乎是這樣的:以物易物的神話無法抹去,因為它是整個經濟學理論的中心思想。



取至《債的歷史》一書內文。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96628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債務|債的歷史|經濟學|神話武器|經濟學神話|起源神話|亞當斯密

留言共 1 篇留言

煙嵐
居然沒有以物易物啊⋯⋯

04-24 02:06

赤紅時夜
以其廣義的角度而言,以物易物是有實際的文化交流紀錄。然而會在本文中提出“沒有”,是具於紀錄下的以物易物活動與《國富論》或者是現今耳熟能詳的故事有著嚴重的落差。

那故事之中,以物易物的雙方都是認識的,這個大前提在現實觀察到的文化活動(部落),則是呈現遠方訪客來訪的一種交流行為,而且此類以物易物活動基礎上都是建立在於互佔便宜的準則,有著更複雜的交流與溝通,而且通場交換後,雙方彼此再也不碰面的狀況相當頻繁,也暗示了這種活動與經濟學小故事中的以物易物行為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

為何要談論此,最主要的作為是為了戳破“神話武器”的潛意識影響,讓人們理解到原以為自己為是的想像(被套入的意識)實際上有著嚴重的瑕疵。

而這套神話武器以及其對起源的定型印象,更是當初學論創辦者在其主見的意識想法下,刻意誤導的手法。他的目的最主要是為了不證自明其經濟理論如同物理基礎般有著強大的演化效益,他想讓世人相信,他所主導的經濟學理論是牢不可破的,而那套理論是自主存在,是無須國家與體制,是一套自身會成長與繁衍的自律行為。

但是,沒有國家就沒有市場,這個與此學術倡導者完全背道而馳的說法,似乎站在此人的對立面,看著這一個自由經濟者如何讓市場陷入墮落以及自欺欺人的地步。04-27 23:04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7喜歡★u74123691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電影預告】《死侍2》... 後一篇:【讀者小屋】做一個好人...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