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就直接進入主題,我要說的是這一部1957年的老電影 ────
12怒漢 (12 Angry Men)
一個經典的黑白老電影,有多經典? 被美國的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在IMDb電影資料庫網站中獲得高達8.9分,排行第5(以現在來看的話拉),探討美國司法中的陪審團制度以及司法正義。而且在當時拍片的成本僅用了35萬美金,除了一開始的開頭和結尾場地有變化外,基本上都圍繞在一張桌子上,12個人互相激烈辯論。單這樣就能被選為經典,其劇情的精采程度之高。而後也被其他人改編為《12位溫柔的日本人》、《12公民》、《12怒漢:大審叛》,精采程度也不亞於。
劇情大致上是在訴說一位來自貧民區的小男孩,長年受到家暴。在某天因為他老爸被人殺了被檢察官控訴為殺人兇手,證人是一位婦人看見男孩行兇以及一位老人看到男孩奪門而出且聽到倒地聲。所有的證詞都對男孩極為不利,而12位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長環境的人被召集來組成陪審團,目的是利用自身生命經驗及法律沒考量的其他因素來判決男孩是否有罪,男孩的生死被掌握在12位評審團的手中,只要所有的陪審員皆看法一致,判決便會出爐。而在那時有11位表示有罪,只有1位認為無罪,便開始了精采的辯論戰。
劇情一開始法官便和陪審團說明,我個人覺得這是這部片其中一個重點:
「經過漫長的審理程序已結束,這是:一宗一級謀殺案。本案已經有一個人死亡,而另一個人的生死掌握在你們手上。倘若你們可以提出合理的懷疑,無法證明被告有罪,基於合理懷疑,陪審團就應作出無罪認定;如果找不出合理懷疑,你們必須基於良知,判決被告有罪,你們的決定必須一致。」
就這合理的懷疑(reasonable Doubt),點出美國司法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在理性自然人心裡,如果有任何的懷疑,便不能判被告有罪。
當然,這部片之所以精彩並不是單單這個懷疑,而是12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員被迫召集,互不相識、且不了解對方。他們對這件案子有的冷漠、有的充滿了偏見、有的固執與傲慢、有的理性冷靜、有的容易被他人情緒影響。一開始在悶熱的室內討論,大部分的人都想趕快結束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好好審視案子變得極度困難,這也是陪審團制度中真實的一面。
而在劇情中,一位建築師在其他11人皆贊成有罪的情況下,唯獨他認為無罪。當然馬上被其他11人灌注滿滿的注視,一定會想說哪個王八蛋破壞我的計畫,我還要去看球賽、吃晚餐、回家睡覺,但他馬上反駁:「雖然不知道我可以證明他哪點無罪,但我認為這件事情必須好好討論,這攸關到一條人命。」,也就是只要有任何的懷疑,你就必須得開始討論。
然後這位建築師陪審員就開始利用自己的論點,去說服別人。然後利用任何所有可能的因素、小細節,來判斷是否可能屬於事實而非謊言。而後,開始有人也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判斷正確是非。
這部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人都有鮮明的特徵,有倔強、優柔寡斷、理性......等等,在辯論的過程中,面對的是內心過往的思想矛盾、偏見、以及內心的掙扎,讓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而浮動。
就像上面的圖片中一樣,有人存有很深的刻板印象、偏見。而其他人則是默默地離開裝作沒聽到,讓我想到伏爾泰所說的:「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這部影片我認為想告訴我們的是事情的判斷是非,以及想表示「少數服從多數」不一定就是最正確的選擇,你有可能忽略了某些正當性,也可能會造成所謂的「多數暴力」。因此,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且有條不紊的利用自己的判斷來告訴別人你的為何如此判斷的理由。也許自己所堅持的才是對的。
回到開頭,因為12個人各自獨特鮮明的特徵以及來自不同生活背景,圍繞在一張方桌上進行激烈唇槍舌劍的辯論,使得這部片劇情高潮迭起。讓人想再次重新觀看並且自我思考。
值得一推的經典老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