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3 GP

<識學實踐篇四點一>要以善意與無知為出發點

作者:死亡多時│2017-08-16 14:57:31│巴幣:54│人氣:338

  本篇文章是來自於「審辯式思維」所衍生出來的題目,當時我發覺自己小看了這個題目,換句話說,舊版的「審辯式思維」我也沒有把它寫好,這點我倒是在貼出來之後才理解到,所以我決定重寫一次。

  但是我不會直接切入核心,而我會在稍後解釋為什麼。

  無論是審辯性思考,還是一般的生活狀態下與人事物的互動,人們都不可能用傲嬌的態度去講說「這種事情有什麼好理解」或「這點小事我也知道」,如果真的不知道或理解不夠,不需要急著否認,不知道很正常,我也不是每件事都知道。

  而之所以這題目寫在審辯式思維之前,正是因為人們未必知道自己究竟是了解還是搞錯了什麼。更恐怖的是人們誤解或認知錯誤了什麼,卻完全不自知,用誤解、認知來衍生出糟糕的行為和判斷。

  也因為我不是什麼陰險的人,所以我決定接下來都用提問的方式來進展我的文章。





再問,為什麼要識學?


  最難的問題先拿出來,為什麼人們要學三角函數?

  第二個問題我決定要簡單一點,如果你在網路上看見你的朋友,或是你追蹤的某個人正在抱怨另一個人、或甚至直指某個人應該被抓去關,你應該對這些資訊做什麼判斷?

  我之所以會講第二個問題會比較簡單,是因為當你問起「XXX是什麼意思」時,理想狀況下,你的身邊或網路上應該要有人回答出「共通的知識或理解」之內容。仙山居士徵友中。

  知識、意義、文化、價值,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是無法成立的,換句話說,全世界的人類決定了一美元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價值為何;科學研究從古至今一直都在面對商業化的問題與危險,但仍然努力且小心地追求真相,在這過程之中原本應當獲得相對的價值才對......

  回頭看第二個問題,就算朋友所講的話不是抱怨某個人怎麼樣,當他說到「電視上講說XXOO」,你會想要聽下去還是先懷疑他的資訊來源可信與否?當提到「英國研究」或是「美國研究」,你會比較相信哪一個?

  當問題同時存在對和錯的答案時,就得放下答案並回頭檢視問題的本身,或是尋找更多資訊,或者它運作或產生出來的結果根本不是這些機制。

  我的意思是,無論是哪一種研究,我希望人們能夠對這類報導產生一些懷疑,而不是照著新聞說「新聞報導都這麼說,就表示你這個人怎麼樣」,我還是記得有位阿嬷就因為看電視上「不孝子殺父母」的新聞變比較多,就拿雨傘揮向根本不認識的我或其他學生。

  當企業為了利益商業,把一整篇科學研究,製造成部份或甚至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容時,你不免會懷疑為什麼。但如果理解到「製造報導」會有利於企業的營銷,事情就不難以理解了。[1]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是「如果沒有更多更充足的資訊時,聽聽就好,不要做出任何的意見或判斷」,我的人生中也有抱怨,我也會想要講出來,但我就僅只於講而已,也許我早就知道解決方案,但它需要消耗的是時間,未必會在當下就能夠有什麼樣的結果......但這對於某些人來說就不能接受了。

  有時人們會表現出不能接受「當下沒有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但問題可能是經年累月累積出來,事情也不是說當下就可以執行或解決。當人的心裡有對問題與答案的「標準印象」,往往就會忽略問題本身的複雜度,或甚至忽略掉「邏輯或機制的運作完全不是這回事」的這件事實。

  雖然對於推進工業(Ver 1.0)的理論來說,越多人懂三角函數就越有助於工業的演進,但是很多學生根本沒辦法去理解「我到底要拿這個來幹嘛」。有句俗話說「都還給數學老師了」,我認識的人沒有一位,在工作時會利用三角函數來解決問題或工作,更別說把三角函數的意義是什麼給講出來了。

  所以回到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要學三角函數?


卡夫卡氏困境(Kafkaesque Dilemma)


  回頭看到第二個問題,讓我想起我先前在學校中認識的兩位同學,某天下午A(假名)對B(假名,以下略)大吼,然後B趕緊認錯,就立刻拿著作業往教師辦公室跑去。


  A看見我就走過來跟我說話,解釋說他為什麼對B大吼,因為他希望B自己去交作業,不管老師會不會罵他,又,A反省說用吼的是不是太過頭了;幾分鐘後A去福利社,B交完作業回到教室看到我,也跑來跟我說話,他認為A「似乎」太兇了,也許會有更婉轉一點的方式說話,但B也覺得自己不太對,畢竟是自己的作業,為什麼不自己交,事實上,他去找老師的時候,得到的卻是跟老師聊課堂上教到的歷史故事......

  可是A和B卻因為這件事差點在教室裡幹架,直到我把整件事攤開來講為止。我受不了認識的兩個人因為「心有芥蒂」而鬼打牆。說到鬼打牆,為什麼要說藍色是憂鬱的顏色,就把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2]的臉加上藍色?他是有欠別人錢,還是要把他畫成藍人樂團(Blue Man Group)的精神領袖?




  事實上,後來比較多的看法認為法蘭茲‧卡夫卡並沒有憂鬱,很有可能是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敏感,而造成他在創作上過度專注、專精於「誇張且荒謬的政府機關或機制,控制著人類生活」的著作,而被後世所讚揚著。

  卡夫卡式(Kafkaesque)的基礎意義,就是專指稱沒有意義或繁瑣的政府程序,造就了人在不知覺的情況下幫助政府機構做事,或是在人們做事時,機構本身會不受監督或控制,以達到機構能夠隱藏或保護自己的狀態。這不會只發生在不可質疑的無上權利,也會發生在一般人的身上。

  我尚且不會說政府或教育局處機構是歐威爾式(Orwellian)[3],捏造自己的成功或謊稱自己的教育理念完美,或為了鉗制言論或思想無所不用其極,限制別人思考不可偏差、執行自我言論審查,或使用類語詞來形容抗議者是歐威爾式......或是換一個名詞叫太陽花學運為民粹或暴民之類的。

  有的話很該死,我不能接受政府這麼做。

  回到前面提起的第一個問題之衍生。「難道就不能把三角函數的歷史典故、定義和演化,以及實際用途好好地教嗎?」

  曾經跟大學的教授討論,他說道,其實三角函數要去完整地介紹它,得花上一整個學期,我個人是覺得要兩個學期。教育體制難以接受去套用一個「沒辦法考試或評量分數」的教材,更何況科目名稱叫數學,說是「教學內容與科目名稱和目的相違背」;但問題就是該怎麼決定或評量,該怎麼讓那些懂意義與運用?甚至是告訴我們算出來的數字具有什麼意義?

  教育體制說,不,「教數學時不做算數或運算就不是在教數學」。

  我打從心裡瞧不起這種思維。舉幾個肯定會用到三角函數和其他數學公式的實例好了。「如果今天要發射太空梭,送物資上國際太空站,那麼要用什麼角度和方位,才能在最省燃料和能量的方式,將太空梭從地球的地心引力牢籠掙脫,飛到國際太空站的軌道上?」

  這問題是個很重要的數學題目,但要考慮的數字和狀況也不少,那麼就問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吧。

  「今天你要設計一個民航客機,副翼轉動角度的上限應該要是多少?」基本上這也是個大哉問,客機本身有多重多大、客機如何保持舒適的狀況下轉向、航行速度與空氣動力學......還有很多我沒想到的部份,應該要在做成真正的民航客機、或甚至只是縮小比例的模型之前,想辦法去解決的問題。

  可是當今天政府機關用「制定」的方式,把演進的歷史、或是計算三角函數的用途或目的、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並且幫助整個社會等等這些內容,通通移除,只要求人們要把公式和固定的正確答案算出來,就為了讓人們進入社會之後變成即戰力。
  但,三角函數的符號和公式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教育體制在制定數學課程和英文課程時,若是用「中國語的觀點」去看單字、符號或公式時,就會忽略掉世界上只有中國語這麼機掰。

  中文字的每個字都有各自的意義,還可以因為加了一個字整句話都變不對的低俗玩笑。國文課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看詩的內容猜對方的心境,如果沒有額外資訊,只看作者的詩怎麼能夠猜到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人世無情」還是「哼,這世道沒有人懂我」?

  能夠參考的資訊不足,使得任何答案都可能是對的情況下,問題和答案將不具任何意義。

  也可能因為教育體制上有著「愛新念舊」的觀念,編輯教材的人產生錯誤的認知,如「可以把歷史經過和意義把它拔除掉,因為它自己本身就具有意義,根本不需要我們來解說」,三角函數和其他教育課程,似乎就是這樣編出來的。

  教育局處機構並沒有避免成為「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要教三角函數」的獨裁體質,命令人們為機械或機制工作。拔除三角函數的歷史或發展過程、此算式為了什麼而存在,最後只剩下一個沒有意義的符號或文字,用分數和考試來逼迫所有人在求得標準答案的狀況之下及格畢業......如此一來,及格與否,有什麼意義?

  執行教育體制的人們不曉得該怎麼改變現狀,只能用舊有的形式來「賭博」,希望真正的天才能夠在微渺的成功率之中發光發熱,甚至希望用賭博的次數增加(擴大賭贏的機會)的方式,來鼓勵國人多生點小孩。教育體系以為勝利的基礎是增加更多的抽獎機率才能獲得大獎......錯!機制本身有缺陷和漏洞時,再怎麼抽獎都不會對誰有利,長久下來甚至將傷害到所有人。

  整個環境在推崇著「不用想,照表操課最好」,那就不要期望身處在教育環境裡的人們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不只是因為他們被繁瑣的程序給綁住,通常新穎的制度或政策沒有清楚說明,或無法堅持執行方向,或甚至發生「制定制度的人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曉得」的狀況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產生排斥或恐懼感,緬懷過去的聯考制度如何,忽略掉過往的成功案例可能只是少數的例外,完全地踏入倖存者偏誤[4]的陷阱裡。

  「為什麼人們要學三角函數?」我曾經問教育局官員,諷刺的是他也解釋不了為什麼,只能賽、口賽地解釋要怎麼求答案。

  更恐怖的是,當下官員的回答是一種究極的自圓其說,寧可把常識捨棄殆盡,脫口說出「三角函數比你們學生還重要」這種脫離常識的講法,完全忽略價值是來自於人類對於一件人事物的共識之基本道理。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提到卡夫卡的原因。

  在台灣,三角函數完全就是卡夫卡式困境。我之所以說它是困境,就是因為當有人問起說「你們究竟是要完全省略刪除掉它,還是要好好介紹它的歷史背景、應用方式為何?」的時候,政府局處機構對於變革會無法做出大幅度的改變,或可能寫新聞稿來表達教改的痛苦與掙扎,並努力將現有的教育維持在「淤塞」或「腐朽」的狀態。

  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一般人身上。人的思想會決定人怎麼行動,行動是否能被眾人接受,就會變成政策或法律,無論是保障還是禁止。人為自己講的話負責和辯護,卻也可能辯護一個不代表自己意志或思想的內容。行動就是動機和教義[5]。

  卡夫卡式的動態意義(dynamic meaning,指經過閱讀或理解後,人們得知的隱含或真實的意義)是,「在無上權利機關的機構或體制下無論怎麼做都會失敗,或是就算做完(或成功)了意義難解而沒什麼幫助」,共產主義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中,對於資產主義也有類似的看法。教育體制能把一個被工業1.0時代,最重要的數理問題解決手段,將其道理和意義給破壞殆盡,以前的公務員和政府你真他媽的成功耶!

  怎麼解決卡夫卡式困境?除了拋棄舊有過時的系統、創造一個全新的之外,我手上有另一個方法或手段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要以善意與無知為出發點


  文章前段提到「當問題同時存在對和錯的答案時,就得放下答案並回頭檢視問題的本身」,這些話原本前面其實還有一小部分,也是本人寫這篇文章的原始動機。

  「當人們面對問題,卻不知道是問題時,就會忽略問題尚未解決的危險性,但最危險的,莫過於問題本身不會呈現出顯著的威脅,或在當下造成任何傷害。」文章開頭我提出來的問題,應該就要跟其他不怎麼樣的問題,像是「今天午餐要吃什麼」一樣,不應該構成任何傷害或威脅。

  但很悲哀的是在台灣,問題很少會獲得解決,甚至在環境上就不鼓勵去解決問題,誰要是解決了問題,連帶要負起重大的責任或過度嚴重指責——即便責任可能跟解決問題者一點關係也沒有[6]。

  普遍的台灣人老是在顧慮一個有缺陷的機構或維持一個錯誤的意義,無論是有意識到它有什麼明顯的缺失,或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就說改變會損害到它,不希望有任何改變,卻忽略了時間會改變一切,某些觀念或機制會被時間和社會淘汰,或沒有解決的問題可能會變的越來越嚴重。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想推薦「識學」,一個用來識別與學習特定議題的「結構」之學問,但它跟希臘時代的詮釋學[7]不太一樣,識學不需要強調作者已死(又尤其人們仍然可以跟原作者對話的時候),而是「盡可能地追求正確的常識」。而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解釋,無論是獨到還是共通的都沒關係。

  有時知識或資訊會被某些對象或族群所誤解釋,所以追求正確資訊之目的,就得再加上一條「要以善意與無知為出發點」:

  ‧善意:不只是對自己好或有相對幫助,相關的知識或資訊的內容獲得或傳達,無論是會即刻或稍後會產生不良影響,都不該去傷害或危及到他人。

  ‧無知:不勉強或不假裝自己知道或理解特定議題,未必每個人都會有一模一樣的回答或解釋,而那些細微的差異,有時會變成提供不同觀點的來源或方式。

  討論差異的過程會產生出共通的常識。這並不只是用在提問,也可以用在傳遞知識上,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三角函數是要用來幹嘛,也未必知道真正歷史裡,世界各地的戰士是如何戰鬥。

  2017年2月7日,The Game Theorists獲得了Ubisoft的贊助,藉此宣傳新的電玩遊戲《榮耀戰魂》(For Honor),我知道這頻道上傳的影片是娛樂為主沒錯,且有時他們的影片很有趣沒錯,但是《榮耀戰魂》的影片在資訊蒐集就做的非常差勁,導致好幾位有相關知識的Youtuber上傳破解影片來吐嘈他。

  Skallagrim揭穿了維京人的裝備,沒有MatPat「想像中」那麼破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_pCM6gFXXE

  Shadiversity揭穿了中古世記的騎士,和其他關於騎士的細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8c3S7JiRNA

  Metatron是順著時間和細節一一吐嘈,不過他比較專注在日本方面的資訊(即便他是義大利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w_i9dBEmM

  (雖然這三個連結都是Youtube影片,不過影片全程是英語)

  不過真要問起「如果真的有機會短兵相接,誰會贏」,看完這幾個影片(加上額外的其他資訊補充),我會給的答案是「看狀況」,無論是戰鬥經驗、戰場情況,還有許多戰場考慮的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不過,在「名聲比賽」當中總是會有一方比較大聲而已。

  我只能講到這麼皮毛的事,誠心建議去看這三個影片各自介紹了許多細節,光是Gambeson(一種襯墊裝甲,中文沒有對應的字詞),就是一個特殊議題,更何況那些裝備和武術等等的細節,本身也有許多歷史與演變,MatPat要怎麼在短時間內製造出一個替Ubisoft宣傳《榮耀戰魂》的影片,又同時兼具正確性?我想爛成這樣的理由我完全可以理解。

  可是我也不會用華人文化的方式去批評他製造的影片沒有價值,Google的AdSense要付給「2百多萬觀看次數的影片」其廣告價碼(至少對我來說)可不是筆小錢,但具體金額我不敢保證是在哪個數字或哪個範圍,因為我沒有資料,不想亂說話。而且更重要的是,MatPat的影片本身是一種娛樂,只是在選擇切入的角度上很不利,導致失手了吧?

  另一個例子,是在本人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在本人Facebook頁面上冒出來的案例。自由時報在網站上刊了一篇「報導」:


  而本人不是很喜歡這類「報導」的原因,是因為它包含了幾大令人懷疑的要素:

  一‧號稱「科學研究」
  二‧絕口不提原始論文標題
  三‧沒有附上相關資料的超連結


  這三件事湊巧都跟網路的存在精神相違背,因為這些事情很容易闢謠。本人在更早之前,我也吐嘈過PanSci科學新聞網在Facebook上貼了一篇慘不忍睹的文章(連結前往),內容完全跟電玩無關,而且更重要的是該文章扯到了性別歧視。如同說謊不需要打草稿,要闢謠也意外地簡單[8]。

  Molecular Psychiatry(自然期刊底下的副屬期刊)把整篇文章都刊在網路上了,雖然說原文是英文沒錯,但我看的懂大概,而且網路也可以搜尋的到所有英文單字的意義,要解讀它並不困難:
  (此篇論文現在是鎖在付費牆之後,訂閱費用是561英磅)

  這篇文章裡面的實驗組一、二、三,人數分別為33人(29位男性)、43人 (14位男性)和21人(8位男性),就算實驗當中電話問卷已經試圖排除某些明顯的因素,像是家族病史、神經障礙或醫療狀況等等,實驗組的人數仍然無法排除好幾個問題,包括了男女比例和人數不足。

  就算這可以稱為小規模實驗好了,文章最後也有提到說「需要更進一步的實驗以理解電玩對認知健康的長遠影響為何」,以及「玩其他類型的遊戲,就可以避免海馬迴灰質變小」。

  但那不是自由時報在報導上寫出的標題和內文,它就像其他在美國電視新聞會「報導」的科學研究報導一樣,誤解了整篇文章的內容。而報導正確或錯誤的科學研究,也沒有什麼獎勵或懲罰,至於廣告商和相關企業會怎麼做,那就是取他們自己的最大利益吧。當目的不是要傳達相對正確的訊息,而整個社會系統卻是鼓勵讓金錢流向這些製造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時,你可以接受嗎?

  而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繞這麼一大圈來講解「為什麼我不直接講最重要的事情」,若是我提到的三角函數,都是用中華文化的方式,只取最精華的部份拿出來說,那麼一點意義也沒有。只有一個單字和一個公式,是不能自成理由和動機;只有幾句話再加上某個人的人名,也不能代表他真的有講過這樣子的話。更別提到人們會為了動機說謊,哪怕連自己都不曉得為什麼會這麼做。

  如果你完全不贊同我這篇文章裡講到的內容,也許你也會想要自己生一篇出來,對反對者而言,反作用力效應(The Backfire Effect)[9]會讓他對特定言論反感,心有疙瘩而無法放下,誤解和反作用力就會一起變的強大。

  雖然是這麼講,世界上仍然還是有共通的常識,有些事還是有對錯,人給予了這麼多的定義給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該只挶限在單一面向例如「拼經濟」,而忽略了是非對錯,甚至連「三角函數比你們學生還重要」都可以脫口而出。如果那是玩笑話,那也得看看「前提」:人們的普遍常識裡能不能分辨和接受這樣的笑話。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做出這樣的結論:人們要學會識學,哪怕只是用來聊天消耗空白時間,或是用來討論重要的議題,都得保持著該怎麼做才能追尋正確,唯有善意與無知為出發點。

  至於「審辯式思維」,就又是另一篇長篇大論了。


註解


  [1]Last Week Tonight節目內容Scientific Studies,影片6分左右的地方講到巧克力在該研究報告說「實驗組和對照組沒有太多的差異」,那還是小規模實驗:

  但我的老天鵝啊,人類發揮商業本性時完全沒有遺憾耶。

  剛好這張圖片中的四個影片,你看完了可能會再也不相信巧克力,或者是人類。我只能確定說這搜尋結果得到的四個影片,意味著要賣你想要獲得的資訊是多麼簡單的事情,但這些影片都沒有跟你保證任何的真實性,製作影片上傳到Youtube的人也沒有想那麼多,達到吸引點擊的目的就好......而這是一種錯誤觀念。


  [2]卡夫卡:
  全名為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奧匈帝國時期的作家,他的著作中時常帶有著荒謬或超現實的情節,時常有著「沒有人管理監控的無上機制」或「在這機制中任何人事物都無可挽回」的情境,被世人稱為卡夫卡氏(Kafkaesque)。


  [3]歐威爾:
  全名為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英國左翼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著名著作有《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歐威爾在兩作中皆有批評極權主義的明喻或暗喻,也因為著作中影射社會主義的情境(在他發表其小說之後)逐漸發生在現實世界中,冷戰時期這兩部作品獲得了廣大迴響。

  人們也把這類作品稱為「歐威爾氏」(Orwellian)。


  [4]倖存者偏誤:
  人們往往會過於信任倖存者,在渡過艱難的狀況是怎麼解決,卻不知道或甚至忽略世界上還有另一群人,就算是做了相同的努力卻還是失敗的狀況。像是發生車禍事故,在出院之後宣稱於網路上集氣按讚有用之類的。


  [5]邪教:



  [6]基本歸因謬誤:
  基本歸因謬誤是指,他人會過度地指責某個對象所應當要負的責任,忽略環境的影響,過度地關注在某個對象的身上。

  像是卡夫卡氏的狀況下,行政效率冗長很有可能會怪罪基層公務員不務正業,或是某些主管,卻忽略了行政體系本身,可能有明文規定說跑特定的流程規則是寫的很死的數字,或是潛規則上以往就是這麼決定的。

  但這並不代表人們找不到制定規則的元兇。


  [7]詮釋學:
  文章內講到的是希臘的詮釋學:

  內容比較專注在解釋宗教經學、知惠文學(Wisdom Liteature,一詞取自日本語,中文沒有相應的名詞)、哲學文字等等。


  [8]本人噗浪上提到的事:

  關於自由時報那篇報導:


  [9]反作用力效應:
  任何事情只要加入你的信念庫,你會敝帚自珍,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本能,人就是會保護自己故有的想法不受外來矛盾的傷害。

  舉例來說網路上有人講說他不相信心理學,所以他為此反對別人提到的關於心理學的任何名詞或解釋......而就算如此網路上仍然有許多人試圖解釋說心理學如何如何,但仍然對他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為他打從心理就先否認了心理學的地位。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68568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榮耀戰魂|審辯式思維|時事|科學研究|卡夫卡氏|歐威爾式|邪教|三角函數|巧克力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3喜歡★Immbasa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我對一蘭的想法... 後一篇:網路造成法律更新的需求,...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