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怎樣學佛才不會入魔

作者:浪士│2017-07-18 22:52:06│巴幣:0│人氣:105
怎樣學佛才不會入魔
在這個群魔亂舞,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的末法時代,“學佛”行者如果不了解正確的修行方法和目標,則內心學佛的渴求,將會受到類似佛教和附佛外道的污染、誤導而使“學佛”變成“學魔”。佛(fó)魔(mó)不僅於發音上只是一音之差,對修行者而言,入佛道與入魔道更僅是一念之隔;因此有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行者,豈可不睜亮智慧的雙眼而慎辨之。

  本書是一面智慧寶鏡,是奉獻給一切佛弟子作為外照內觀之用。熟讀本書可使您不致墮入偽善者,假冒者之甜言蜜語而成為諸魔眷屬。本書以重申學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為主,再輔以一般人最易迷惑的“神通”、“感應”之觀念,以使行者能迅速且徹底的建立正確的修行基礎。期望有心修行者皆能因此書的發行、流通、宣導而順利步入真正的“成佛”康莊大道。

     1. 學佛的目的: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有一個目的。做事如果不預定一個目的,就如同船行大海無舵一般,不僅無法順利航向彼岸,甚且會隨波逐流,而離岸愈遠。因此沒有目標,不但會浪費時間、精力,甚至一念偏差,就會造成一生的不幸和遺憾呢!

  學佛,當然更須要認清目的:否則學佛或學魔或學外道就不易分辨了。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即是‘轉迷成悟’和‘離苦得樂’。但‘迷’是迷個什麼呢?‘悟’又是悟個什麼呢?迷就是昧於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人生本然的真相、也不明宇宙緣起無常的事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而我們卻習慣於主觀上的妄想執著,盲目、拼命去追逐幻生幻滅的一切事物,誤認虛幻的萬法為常住不壞,及五蘊和合的身心為真我;以至執我、執法、起惑造業、終至流浪生死、沉淪苦海。而‘悟’又是悟個什麼呢?就是對於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緣起的事相,有透徹的理解,知道是緣生性空,緣起無我,(緣生:眾緣和合而生,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說眾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無有真實的自體。)因此不會執著、自尋煩惱,再造惡業,以招苦果。

  換句話說,‘迷’就是不明人生真相,不知修習戒定慧以求真正離苦得樂,反而因貪、嗔、痴、惡習薰染而起惑造業,胡亂非為,終成煩惱無邊的罪業。‘悟’就是明辨事實真相,了知諸法性空、緣起無我的道理,對於世間的一切事物,不爭不執;既於現世,便可減少許多自尋苦惱的痛苦了,若再依戒定慧三學去修習;依戒習定,由定發慧,便可直破無明、截斷生死的根源,就可獲得出世解脫的涅?之樂。

  但是學佛的目的,還不光是為自己解決痛苦,更要為一切眾生排除苦難、得到快樂而努力。學佛行者於修習戒定慧得證涅?之後,更須進一步地拿出積極的精神,來為社會服務,教導社會、化度社會,使廣大的人群、眾生、一切有情都能走上‘離苦得樂’的境地。如觀世音菩薩說的:‘我不度眾生、誰度眾生’,以及地藏菩薩所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學佛的人能夠這樣做,那麼不僅學佛的目的達成,亦是學佛的任務完成。所以,學佛不光是為自己求安樂,更須為眾生離諸苦:而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佛陀;就是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            2.皈依學佛必須特別戒慎思索的二件事:(一)如果您所修持的法門是先看到或聽到師父顯現異象,神通才進去者,或是別人跟您強調其所學法門多麼殊勝、且很快就會有感應……您必須當心會著了類似佛法、正邪不分的危機。妄求神通感應的意識建立在先,不正確的佛法知見孳生在後。就不易窺出佛法真義,會讓似是而非的言論混淆您的本性。

  (二)如果您所皈依的宗派不屬於傳統佛教宗派而有了異象感應,那更要小心了,末法時期萬教雜陳,陳附佛法外道如恆河沙數,有修有證之高僧大德絕不會嘩眾取寵,亂創新教派。俗云:滿桶的水是沒有聲音的,半桶水才會一直以為自己所修所證是至高無上的,而急著另創新宗派,把自己的商品推銷出去。其實一般高談神通感應者其能力極少超過佛陀於楞嚴經所開示50陰魔的最初色陰十魔境呢!

  因此充份研討學佛的真正目的及學佛的基本觀念是必須的,否則,自己淪為佛陀所言之‘外道種性’才是冤枉呢?

  (注:1.‘外道種性’——佛陀云:如果有眾生,雖然是求善友,但遇著的卻是邪見人、未得正悟,這就名為外道種性,這眾生也就成為外道徒眾了,這是邪師的過錯並不是眾生的罪咎。)

  當您法喜充滿之時,切莫讓宗教狂熱衝昏了頭——世上最令人同情、憐憫的莫過於處心積慮、苦心追求正法之心,到頭來所求的卻是不了義外道法門,甚而是邪法,致解脫無期,那份落寞,無奈與對慧命的損害著實令人一掬同情之淚。因此佛教強調的一直是‘般若智慧’。迷戀、狂熱、盲目、絕非學佛之本義;而多研讀正統經典,理性探討、分析,才是擇師最重要依據呢!

    3.高僧大德、真正成就者不以神通來接引眾生:有人會認為佛教之高僧大德不以神通度人是錯誤的,甚而大言不慚的說,其人不以神通度人並不是其不想以神通度人,而是其根本就沒有神通。另有人認為佛陀以神通度人之例子於經典上比比皆是,而一口肯定神通度眾是合乎戒律的,也因此鑄成有心學佛者以神通大小為其皈依學佛的擇師準則。

  事實上呢!(一)神通對修行而言,僅是學佛的‘副產品’而不是主要目標。高僧大德無不了解末法眾生貪、嗔、痴、慢……五毒旺盛,以神通示現來度眾,不僅無法幫助大眾修行有成,反而會因神通的新奇詭異而種下舍佛道就神通的不良後果。雖追求神通者仍會為自己辯解:學佛就是修心……殊不知神通意識一旦種入識田,久而久之便會養成似是而非的邪見而不自知呢!因此佛陀在世的時候,經常告誡弟子不可在俗人面前顯現神通,以免混淆世人修學佛法的目的。“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有一次為讓外道知道佛法的無邊,特別耍了神通——跳上高空,取下金碗。結果佛陀並不加稱讚,反而要他充當十六羅漢,長留人間,將功補過。

  (二)神通抵不過業力。也就是說,儘管有了神通,還是跳不出輪迴的羅網。

  過去佛陀在世時,有外道仙人知道自己的壽命將盡,就運用神通躲在太空中,結果時辰一到,依然墜地而死。

  (三)神通不是萬能的,神通對於眾生和自己的苦難,也不一定能幫得上忙。像《盂蘭盆經》所記載,目犍連雖有神通,也只能眼睜睜地望著母親即將放進嘴巴的食物,化成火炭;而自己也難逃被亂石壓死。由以上所述,我們應可了解為何真正成就者不以神通接引眾生,其原因之所在;唯我們或許仍會對於佛陀於經典運用神通度人之事跡感到納悶,甚而有自相矛盾之疑惑。其實我們只要仔細探討即可知道:佛陀於經典所載神通示現之物件無一不是根器深厚、因緣具足,能在佛陀的引導、啟發、教誨、督促甚而神通示現下速而成就自在者。反觀末法眾生之神通追求者,有哪一位因其師父神通示現而獲得清淨、解脫?相反的會因神通的誤導而於修行中執著求感應求見佛、見光、聞香或靈動等錯誤行為而不自知呢?此一分野有心學佛者不可不知!

  總之,動不動就大談神通感應者絕非佛道正法,正信佛子應速遠離,否則,‘請神容易,送神難’落入魔道悔之晚矣!

  ※附注:大部份的人們也許還會有這樣的一個疑惑;傳法者以‘神通’、‘異能’表演一下不是可讓信眾更具信心嗎?答案是:當沒有受過教育的信眾看到這種表演時,也許他們的信心增加了,但卻只是表面上使他們信心增加。由於這些人所生起之信心,不是因為充份了解真理,所以便易盲從而盲修瞎煉,更易執著於外相的感應、幻覺,因此是危險的。所以佛陀要人信仰只求諸於理性的力量,而不是神通、奇跡,因此佛陀忠告弟子們,不要運用這種力量去化導那些資質較差的人們,以免以盲引盲、相推入火坑。

  (本站附注:如果顯神通來度人,可是魔也會顯神通啊,你又怎麼區分是佛還是魔呢?所以顯神通度人,有利也有弊,宜慎重對待。黃念祖老居士主講的《訪美雜談》中有是否可以顯神通來度人的精彩開示。)

4.修持佛法的基礎與方法;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惱、迷惑而超凡入聖。

  何以說戒定慧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四個真理),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人生的一切‘苦’難,是由於自己的起惑造業(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為)自行招集而來的;如果想要滅絕這些苦難,則必須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誕生的苦惱(生苦)、衰老的苦惱(老苦)、病痛的苦惱(病苦)、面臨死亡的苦惱(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惱(怨憎會苦)、與所愛之人分別的苦惱(愛別離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卻不能到手的苦惱(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這些苦惱,並不是誰降臨給我們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貪戀所招集而來的惡果。

  若要消除這些煩惱,以得到真正的快樂,永恆的快樂,就必須實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種,故稱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則攝於戒定慧三學之內,如下列所示:

  (一)正見——我們先要有正確的見解。

  (二)正思惟——然後才會有正確的思想。

  (三)正語——有了正確的思想,就會有正當的言語。

  (四)正業——有了正當的言語,行為就能正確。

  (五)正命——行為正確了,我們才會有正當的生計,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六)正精進——然後我們依照這樣去努力。

  (七)正念——自然就會有正確的心念。

  (八)正定——因為有正念,所以心就會安定,不再胡思亂想,到達入無漏定,便可解脫自在。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戒學)。正念、正定(定學)。正見、正思惟(慧學)。人如果能照著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漸脫離苦惱,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緣靜慮,再由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學實為學佛修道的基礎。再將此三學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規範。佛陀將入涅?時,阿難尊者含淚請問:‘導師走後,以誰為師?’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為師。’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三種,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四種,即: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三)意——由我們的心念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貪慾、嗔恚、邪見。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簡單說明於後:

  1、不殺生:不殺害有生命的動物。

  2、不偷盜:不偷竊強奪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兩舌:不挑撥,不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5、不惡口:不以惡毒言語罵人。

  6、不妄言:不說虛假不真實的話。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話。

  8、不貪慾:不貪求他人的財物。

  9、不嗔恚:凡事心平氣和,不惱怒,不生氣。

  10、不邪見:不可昧於事理,不明是非,固執邪見,不信因果胡作非為。

  十善前四條加上不飲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所應遵守的。戒律對於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戰場的禦敵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沒有佛教徒的氣質;且不持戒而修禪定,更會落入魔境。

  (二)定學:定又名禪定。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這也是各種宗教所共同強調重視的。一般人的靜坐,道教的練丹運氣,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禱也都是禪定工夫的一種,禪,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輕和安樂—絕非物質亨樂能夠相比。有了這種心定一境的經驗之後,他的宗教信念就會更加堅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禪定的工夫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佛教所獨有的是指導禪定,並脫落禪定之貪著的感受;因為一旦進入禪定,受到禪悅之樂,便容易貪戀禪樂,而不想離開禪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識便會生至禪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層次中,禪天分為高低的八大等級,稱為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種空定合稱為八定),天的壽命雖長,卻未了脫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禪定當做修持的一種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

  (三)慧學:慧又名智慧,但這種智慧不同於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出世間之大智慧,亦即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又如明鏡蒙塵,若依戒修定,再由定發慧,掃除煩惱、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純金的本質與鏡體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這就是證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於此三學,即大乘六度亦攝於此三學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學,亦即廣行六度也。

  何謂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過生死苦海,到快樂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過生死苦海的六種方法。哪六種方法呢?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捨給別人,所以治貪慳也。布施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財施與無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輪迴,故三者兼施,方稱布施具足。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為不逾矩,所以對治惡法也。學佛者應持五戒,即戒殺、盜、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則久後必到成佛之彼岸。

  (三)忍辱:對於別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對治嗔恚,可以培養我們謙讓、寬大的美德。又嗔恨為墜落三惡道之種子,故學佛者必須切實守戒,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並應視此等事為消我宿業,促我成佛因緣,此方為忍辱。

  (四)精進:精進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對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農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穫,修行之道,亦復如是。

  (五)禪定:就是‘靜慮’的意思,亦即專心一致。禪定之法當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寶,常常念佛菩薩聖號,妄念起時,勿壓勿隨,不取不捨,久之便可一心不亂,貪、嗔、痴、慢、?之念自息矣。

  (六)般若:出世間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觀世間一切法空幻無常而不住空相,蓋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著邊際之法門。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則眾生與佛同體矣。常作如是觀、則我、人、眾生、壽者相之執,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則貪、嗔、痴、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則一切種智成就,歸元而證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何稱前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呢?因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衝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於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過程,若無智慧的引導,往往會修錯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練,離佛愈遠,始終無法證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離戒定慧三學,雖知禮佛、供養,熱心善舉,不過稍植人天福報,是不能超出六道輪迴,成就無上佛果的。

  ※附注:同修們閱畢本文,應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礎與方法。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再加上‘自淨其意’方為佛教真義,而由‘自淨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淨了,因此絕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裡,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門請問佛陀說:‘在怎樣的因緣才能得到了解過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時也能夠體會到至高無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說:‘淨化心靈,堅守節操,就可以體會出至高無上的真理。就好像我們擦鏡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鏡子的清淨光潔就可顯露出來。同樣的,去除私慾,無所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從淨化心靈,去除貪慾上著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淨其意’之本意,那將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險萬分的——請深思之!
http://blog.xuite.net/benleehk168/blog/314174665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6492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tckd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中印佛教的流傳... 後一篇:佛典中的觀世音菩薩---...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lemonade1120隨便逛逛的你
歡迎來小屋逛逛看看奇幻小說喔~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2:27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