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7 GP

關於「我」和「吾」以及上古漢語的屈折性質

作者:檸萌汽水│動物朋友│2017-07-16 20:51:45│巴幣:14│人氣:1116


很多人以為「我」 在古代 就全部可換成「吾」 其實這是錯誤的誤解
其實這是只以現代中文的角度 草率的以今論古所產生的誤解與迷思
其實「吾」基本上是僅限主格位
「我」則是主要用在受(賓)格位但亦可用於主位
反而是先有「我」這個語源
「我」這個字使用的歷史反而還更早
然後之後在主位和賓位衍生兩種讀音 但都共用「我」這個字
然後到周朝後(準確來說大約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時左右) 在主位的「我」才漸漸開始以另一個字 也就是「吾」來表示(也可用「予」、「余」來表示) 而「我」則變成主要使用在賓位
「吾」原本也是假借自「五」 一開始是以「五」來表示位於主格的「我」 後來才又在「五」下方加上「口」 變成新的字「吾」以示區別
總之之後就分裂成「吾」「我」兩字 分別用在主、賓兩態
而原本區分的主賓兩態 後來又漸漸模糊 「我」又開始可以通用在主位上
然後主格的「吾」的地位 之後也又再度被位於賓位的「我」漸漸完全取代 而漸漸成了今日不再區分主賓兩位 只用「我」這個字通用於主賓兩位 且也不再區分兩個位置的讀音的情況
其實汝、爾的情況也是類似這樣
後來也是被賓位的「爾」取代主位的地位
而用於第二人稱的爾 與「爾」這個字本身的其他意思之間 由於讀音演變而也開始有了讀音差別 所以後來又加上人字旁變成「儞」來區別 並進一步簡化成「你」
這跟「爾」簡體變成「尔」的簡化方式相同
 
口語上的「吾」其實比較早就消失了
隨著格區別的淡化而消失
在之後的「吾」,就如同中古之後的文言文一樣,只是仿古的表現之一
而後期的「吾」的使用,由於已經並非來自格變化的差別
而就更容易造成混淆與誤用、濫用
其實只要當作是相當於英文第一人稱的"I"和"me"的差別 這樣來理解 就容易多了

(而相當於英文"my"的情況時 有時也會用吾 雖然有時看似位在賓格 但因為語義上來說重點比較是在歸屬於自己的人事時地物 而非作為賓格的自己 所以此時的第一人稱 所以姑且也還算是相當於在主動的地位上)
 
只是在現代的中文的情況 就像是 原本使用"I"的情況 也變成"me" 而已
的確 現代中文基本上是屬於「分析語」的架構
不像英語、德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等語言那樣
那些有豐富時態、變格、語態變化等等屈折變化的「屈折語」
更不像日語、韓語、蒙古語、土耳其語等那樣
那些可用更加豐富的層層詞綴黏著於詞根上的「黏著語」
但 這並不代表古漢語沒有屈折變化
所謂屈折變化 就是靠加上一些前綴、後綴等外部屈折
元音變化、輔音變化、中綴、變調等內部屈折
以這些變化與組合 來改變與調整詞意甚至整句的意思
來改變詞意、詞性、詞形、狀態等等
(古埃及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等亞非語系(閃含語系)的屈折方式比較特別 是由特定輔音作為主幹而在其輔音之間的「夾縫」內穿插一些元音或詞綴來改變詞的意思)
而上古漢語的其實是屈折到分析語的過渡形態
而非如今的已是完全純熟的分析語的架構
原本還留有許多屈折的痕跡
這也是上古時期以單字詞為主的原因之一
因為有些變化其實是屈折變化
而到到了上古後期到中古時期
兩個字以上的詞的比例大幅增加
到今日更是以雙字詞與多字詞為主
這其實也是文言文簡潔的原因之一
因為文言文基本上就與上古時的口語差不多
上古音許多發音較為複雜
有許多前綴、後綴、複輔音等等
而這些有部分原因就是為了表現屈折變化而造成的
而中古時期之後的文言文
只是因為當時大多崇尚古人古文
而模仿古人的句型來書寫文章
漢語諸方言(或可視作「漢語族」)與藏緬語族(羌語、藏語、緬甸語等等)
也就是整個漢藏語系共同的起源--原始漢藏語
應該就是屬於屈折語的類型
漢語族與藏緬語族分道揚鑣最大的關鍵與特點
除了漢語族發展出漢字以及地理、族群等因素之外
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朝分析語化演進而導致
也就是說 原始漢語大幅朝分析語的趨勢演變
而其他原始藏緬語則相對維持保留較多屈折形態
如今的藏語與多數藏緬語就是屈折語類型就是證據之一
所以兩者的分化可能就是來自分析語化的過程
因為分析語化往往容易導致許多發音的改變、脫落與簡化
還有語法句型也理所當然會有所改變
不過也確實因為漢字的出現
更加速了分析語化的進程
次要音節、前綴後綴、復輔音等等
也更容易脫落、弱化、揉合
當然 從文字上 乍看之下看不太出來
畢竟漢字並非如其他表音文字那樣能對發音一目瞭然
但藉由許多其他方式 還是可以推導出發音來 當然屈折變化也是如此
由於漢字的催化 屈折變化往往更容易漸漸脫落或弱化而消失
或是定型為一些破音字 或是衍生成不同的漢字
但經由分析比對考證等等 還是能找出許多痕跡與徵狀
尤其藉由上古音的推擬 也更容易發現屈折的規律與特徵
例如登 與 增 分別一個是「升上」 一個是「被上升」
這兩者其實是同源的 表現出主動態與被動態的屈折變化
上古音分別是tˤəŋ、 s-tˤəŋ(加s-前綴)
ˤ相當於其後的母音拉長音
ə相當於「ㄜ」的音
ŋ則相當於「ㄥ」
t是ㄉ不是ㄊ 因為是不送氣清音 ㄊ才是tʰ
由於在現代的國語沒有真正的濁音
ㄉ和ㄊ都是清音 只是送不送氣之差而已
所以有一些羅馬拼音方案例如威妥瑪
也因此許多中文字音譯成英文
ㄉ會寫成t而非漢語拼音的d這樣
ㄍ會寫成k而非漢語拼音的g這樣
「見」與「現」 一個是「看」 一個是「被看」
兩字也都是同源 同樣也差在主動態與被動態之差
上古音分別是kˤen-s和gˤen-s(可視作kˤen-s加上濁化前綴)
一個清音 一個濁音
而-s後綴之後主要演變成去聲 也就是像當於現在國語的四聲
「見」在這之後大致上這樣演變kianh→kian→kien→kjien→djien
「現」在這之後大致上這樣演變 ghianh→hian→hien→hjien→hsien



最後追加一下特典(?)

夫獸友者,僅見於園,其形如人,亦顯獸貌。
砂星自山湧出,或落至獸身,初為凡獸者,砂星擊之,即始成人形也。
藪貓寢於枝,忽聞足音,甚喜也。見其逃,遂逐之於莽原。
少頃,失其蹤,藪尋其聲而終得其向,伏其上,以身制之,使困於身下。
其畏而泣曰:「勿食我!」
藪曰:「不食也!」
此人不知何名,亦不知自何來,謂之曰包,乃因其背有包,故得此名。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64675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動物朋友

留言共 3 篇留言

進板圖
嗚嗚 窩看不懂

07-16 21:03

送金寶叔叔入土聖盾使
勿食我!

07-23 01:56

岸芷汀蘭
台灣話中「五」的文讀音和「吾」是一樣的唸法ㄛヾ(*´∀ ˋ*)ノ

11-30 22:32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7喜歡★tak57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一些我之前改的圖... 後一篇:低能新聞範本...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86189642祝福
祝大家幸福。看更多我要大聲說42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