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鋼鐵雄心二——魔女戰爭下的法國戰情報告

紅染憐華 | 2016-01-20 17:41:00 | 巴幣 10 | 人氣 743




遊戲:鋼鐵雄心2    版本DA 1.2
難度:普通  
AI侵略性:普通 
民主政體能否宣戰:允許
IC完全使用:否
事前說明:
本遊戲過程中有給予法國共計六個高階科技研發小組、四個能力數值不錯的將領,
所以請不要詢問為什麼你在自行遊玩時,
發現將領名單中找不到愛妲、愛格妮絲這種問題。
請先確認你能夠接受一整段虛構敘述以及大量圖片,再行閱讀。



如果整個眾議院(法國國會)議員、軍界要人都擁有未來的記憶會發生什麼事呢?


在未來的某個時間裡,世界面臨毀滅性的末日,一場沒有人類能夠想像得到的戰爭徹底爆發,將人類文明乃至整個地球毀滅,那不是一般人所知道的核戰,而是魔女們的戰爭所造成的,這場戰爭影響到了時間,一戶魔女家庭受到遙遠未來的力量影響,無意間被傳送到了曾經存在的歐洲國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魔女戰爭,那是自希臘尚處於城邦時代便存在的魔女們之間的戰爭,一直以來歷史事件的推動中總是存在著魔女們的介入,最早有紀錄的魔女參與事件,是希臘人色諾芬率領希臘雇傭部隊,在波斯帝國境內一路征戰尋求回到故鄉的壯舉,這也是東方與西方魔女之間第一次的接觸,為之後的更多接觸締造開始。

色諾芬的歸鄉之路(從波斯帝國回到希臘的遠征)

魔女的影響是強大(在魔女們刻意隱瞞下)而鮮少為人所知的,帶領底比斯稱霸希臘的名將伊巴密農達因為與魔女產生糾紛,失去魔女們的庇護戰死於曼蒂尼亞,最終連帶影響著底比斯霸權的衰弱。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與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三世的戰爭之規模更是足以被稱為魔女們的世界大戰的戰爭,能夠一路順利不僅是因為亞歷山大的天賦更是因為魔女介入。

伊巴密濃達帶領著底比斯稱霸希臘,然而他的死亡則象徵著底比斯的衰落的開始。

(亞歷山大的愛人赫費斯提翁就是一個魔女,更正確來說是一個數百年才會出現一次.傳承著魔女之力的男性,擁有女性美貌的赫費斯提翁,因為與亞歷山大的愛情而做出犧牲,藉著自身力量與壽命作為代價讓體弱多病本來不可能活過二十一歲的亞歷山大延長壽命建立偉業,直到最後一次在埃克巴坦那的代價交換儀式,儀式結束後赫菲斯提翁便在代價支付中魔力反噬下病死,而亞歷山大也在八個月後病死,當彌留之際他的將領們詢問著該由誰來繼承這巨大的帝國時,亞歷山大留下了這句遺言:「給最強的!」(To the strongest!),這句遺言真正原因不只是要能力與實力最強的人,同時也是身體狀況最強的人,即使擁有如同自己的才能與天賦終究無法敵過身體貧弱的缺陷。)
這場戰爭中無數東西方魔女們犧牲於此,這是西方的魔女第一次將其力量、文化帶往東方,而這絕不會是最後一次。魔女之間也是因此開始以東方的、西方的做出分別。

亞歷山大之死,失去愛人的打擊以及本就病弱的體質使得病情不可逆反。

爾後長達七世紀的羅馬-波斯戰爭,這之間的拉鋸僵持的成果更是許多魔女們的努力下促成,直到南方的魔女興起吞併波斯、重創羅馬,魔女從未被宗教化,但是這一次他們被大規模的因宗教因素使用......英格蘭與法蘭西之間的百年戰爭則促成了魔女的民族化,從前的魔女們是不會去在意民族、國家這類過於遙遠的概念,然而,自此之後的魔女戰爭幾乎是民族性的、國家性的,為了國家使用力量,魔女開始民族化、國家化。

薩珊波斯之王沙普爾一世,在巧妙運用魔女的能力上技高一籌,
藉此擊敗羅馬帝國皇帝瓦勒良後將其俘虜。

大革命的火花曾經點燃各處對於自由的渴望,可惜拿破崙的征服戰爭是最後一次,有可能使得歐羅巴的魔女們統合於一面旗幟之下的舉動,觀念依然古老的北方魔女以及海峽彼端的魔女無法放下過去積累下來的仇恨,遂聯合起來抵抗法蘭西的旗幟,拿破崙雖然曾經從海上逃回法國,但是英格蘭最終將其流放至更加遠方的島嶼;人們只知道為了防備拿破崙逃出聖赫勒那島,英格蘭在該地駐紮三千名士兵、十一艘戰艦看守,卻不知道英格蘭和俄羅斯為了預防意外發生進駐了五百名魔女(幾乎可以等同於數萬普通士兵)!
拿破崙是這之中的異數,他的存在本身即是一個無法得到複製的戰爭藝術,他不想也未曾求取得到任何魔女的幫助,完全仰賴於自身的天才來擊敗周遭諸國.他甚至輕視著使用魔女來完成他的夢想。

拿破崙的天賦與自信使得他蔑視於借助魔女的力量。

十八世紀西方軍事理論兩大思想家之一約米尼:
「天之所以生拿破崙,即是要以他做全世界的榜樣,
讓所有的政治家和軍人,知其可為與不可為者
(一個不倚賴魔女的天才能夠強大到什麼程度)。」

十八世紀西方軍事理論兩大思想家之一克勞賽維茨
曾經如此評價拿破崙:「拿破崙的幸運和大膽使過去人們慣用的一切作戰手段
(包含使借用魔女之力)都變得一文不值,
許多第一流的強國在與他的交手中,幾乎一觸即潰。」


被傳送到法國的魔女家庭菲戴爾家,在經過一陣混亂後總算明瞭自己來到什麼時代,1936年的法國,但是受到影響的並不是只有菲戴爾一家。整個法國眾議院議員,以及包含貝當、魏剛、達爾朗等對軍隊有著莫大影響力的將領們,突然間擁有了二戰結束後的記憶,在他們的爭鬥與頹喪和心智萎靡下,法國屈辱的敗給德國,1914年群眾與政府一心保衛國家的精神到哪去了呢?

第三共和失去了克里蒙梭鋼鐵般的意志、不再擁有龐加萊穩定國家的能力,甚至沒有白里安、德爾卡塞在外交上鞏固盟友、孤立德國的力量、思維,福煦、霞飛這樣意志堅定且冷靜的將才又到哪裡去了?。

「絕不能允許這種屈辱再次發生在法國身上!」在得到這股天啟般的感召後,凡爾登的英雄貝當一改過去對於政府的不滿,以及共和制度的不耐,無論如何爭鬥,維繫法國的共和制度才能保證法國的存在,我們不能夠容許法國任人肆意宰割。

「當戰爭的陰影襲來,唯有流血才能避免屈辱與徹底的剝削!」

這些人受到感召,相信唯有藉由來自未來的魔女愛格妮絲夫人以及其家人的幫助,藉由將法軍魔女化(X)才能拯救法國,因此他們全心全意地接受菲戴爾一家的指導,並利用自身的權威(尤其是同時對政界、軍隊擁有絕大影響力的貝當)與人格魅力、聲望勉強壓下中、下層人員的疑惑、不解。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徽
第三共和成立伊始便混亂不堪,完全有賴於其內閣閣員穩定性
以及不受政黨投票干涉的高效行政機關的存在才得以屹立不搖。

第三共和幾乎是在一個勉強妥協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政權,一八七一年選出的眾議院六百五十名議員中約四百名議員支持君主政體,君主主義者的力量強大但是分為三派(奧爾良派、波旁王室、波拿巴派),三者互不相讓,這個政府最初只是認為國王將會在數年內決定而存續的看守政府,然而在國王人選始終無法妥協下,第三共和得以建立。
臨時共和國總統梯也爾.阿道夫(Marie Joseph Louis Adolphe Thiers)曾如此解釋:「共和政體分裂法國人的程度是最輕的。」君主主義者之間爭論了四年,直到本次國民議會委任任期將近才抽出時間討論憲法,若無法在此之前決定政府體制,法國將陷入無政府狀態甚至更糟糕的軍事政變,也因為疲倦以及時機緊迫後才退而求其次選擇共和政體,然而國民議會也只是三百五十三比三百五十二票,一票之差通過這項決議。
在當時政變的謠言甚囂塵上,而臨時政府的領導人是麥克馬洪元帥(梯也爾.阿道夫於1873年辭任總統職務,麥克馬洪元帥被選為總統。)和希榭(Ernest Courtot de Cissey)兩位保皇派將領,分別擔任共和政府總統、內閣總理,隨時能夠動員軍隊協助政變,而國民議會總算在一八七五年一月通過憲法修正案,因為君主主義者認為七年內就能解決王室分歧,多數人將這部憲法視為建立君主主義的架構,在三個君主主義派系選擇出國王人選這段時間之前,極度保守的共和國總統麥克馬洪元帥與保守的參議院將會看住共和派。選舉規則導致,參議院將被保守勢力掌控。

使得共和派得以在眾議院獲勝的萊昂.甘必大(Léon Gambetta)被視為第一屆政府總理候選人,但是對於極度保守、保皇的麥克馬洪總統來說,甘必大太支持共和主義,他無法接受這種人擔任總理,遂選擇沒有派系色彩的溫和派人士朱福(Jules Dufare),但是朱福不久便遭眾議院趕下台,總統又選擇保守的共和派人士朱.西蒙(Jules Simon),然而西蒙對於總統而言仍然不夠保守,因此總統以措辭嚴厲的信件訓斥西蒙,並告訴他除了辭職別無選擇,由於信件註記日期為五月十六日,又稱為五月十六日危機(Crise du seize mai)。

總統在身邊的君主主義者慫恿下,任命布羅伊公爵((Duc de Broglie)為總理,但是眾議院不接受,總統便解散眾議院,要求重新選舉眾議院,儘管總統盡力勸說與布羅伊政府也不擇手段恫嚇,選民仍然選出一個共和派佔多數的眾議院,總統對此毫不畏懼並任命一名將軍為總理,眾議院依舊不接受總統所任命的總理,於是君主主義派與將領便密謀發動政變,廢除共和政體奪取政權。

雖然麥克馬洪元帥保守、保皇卻是個性情誠正之人,拒絕發起政變,做出讓步,並不情願的任命眾議院接受的總理,但是一八七九年的鄉村議會的部分選舉,竟選出一個共和派佔多數的參議院,元帥無法忍受這種事情遂辭去總統職務。

五月十六日危機造成了無法抹去的不良影響,憲法賦予總統與議會抗衡的權力,然而自麥克馬洪之後沒有一位總統敢於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力解散眾議院,共和國總統自此成為有名無權的首長,再者(鑒於曾有過的兩位拿破崙獨裁者記憶猶新,而布朗熱危機更令眾議院擔憂軍事強人掌權成為獨裁者),國民議會(眾議院)喜歡選擇軟弱平庸的人來當總統。克里蒙梭在一次總統選舉中與一位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參選,最終落選。他曾說過:「我永遠把選票投給最蠢的人。」。

在失去總統的制衡之後,民選的眾議院變成權力最大的機關,只輕微受制於參議院,眾議院不只成了主要立法部門,實際上也成了政府的行政機關,因為唯有眾議院容許,總理及其內閣才能存在。

由於總統不敢行使解散眾議院的權利,眾議院獲得保障四年任期,加上所屬政黨無法懲處他們,選民無法用威脅提早改選來左右他們,導致出現許多組織松散的黨派。因此眾議院沒有佔多數的黨派,無法維持穩定運作。

政府來來去去,平均每年倒閣兩次,但眾議院四年才換一次,佔多數的政黨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不過不是那四年選民的決定造成的,而是眾議院意願在國會廊道敲定的協議所致,因為許多眾議院可望擔任內閣閣員。內閣不斷更替,以令人難以想像的頻率更換,不過不管政府的情況有何改變,閣員經常續任,在許多政治家眼中,這成了搶椅子遊戲。
十九世紀最後二十五年,被捲入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紛紛面臨棘手的社會經濟問題,法國不穩的政府與輕佻的政治舉措無法妥善解決遭遇的問題......

法國之所以還能夠穩健的面對挑戰,依賴的是幾位有能力的內閣閣員長期擔任不同內閣的閣員,例如下文提到的白里安、德爾卡塞,以及不受政黨左右的行政人員(公務員)之存在。
法國政府在各個領域表現平庸,唯獨在外交領域的表現可圈可點,直到一九三零年代才變得昏聵糊塗、麻木不仁,英國亦然,雙雙造成悲慘後果。在此之前,在克里蒙梭、雷昂.龐加萊(Raymond Poincaré)以及優秀的外交部長德爾卡塞主導下,法國的外交政策既大膽又富想像力,隨時敏銳洞察,保護與促進法國的國家利益。德國不斷在外國挑釁,法國國內則為意識形態爭吵不休,有時人民變得異常冷漠,但法國政府面對這些,仍能穩定冷靜,堅決果斷地處理外交事務。


麥克馬洪元帥
雖然其反對共和主義,但是為人操守之高潔,
使得第三共和國避免了可能出現的軍事政變與流血。

泰奧菲勒.德爾卡塞(Théophile Delcassé)
於一八九八到一九零五年間六屆不同政府擔任外交部長。
由於其堅定的反德立場以及優秀外交手腕,
使得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將其稱為【對德國最危險的法國人】
(The most dangerous man for Germany in France),
在其任內逐一破除俾斯麥時代的法國孤立網,
並反向孤立德國、奧匈帝國,避免法國因為殖民地問題與英國陷入戰爭,
鞏固英法邦誼並使俄國轉為與法國交好,
藉由簽署密約使義大利於一戰初期並未對法國陣線遭到突破時落井下石,
為法國的勝利奠下極為堅實的外交基礎。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
一九零六到一九三二年間加入過二十五屆內閣,擔任過十一任總理,
十七任外交部長(兼任七屆政府總理),
一九二五到一九三二年間擔任外交部長(兼任四次總理),
穩定處理外交關係,使歐洲在兩次大戰之間出現一段罕見的安定時期。

克里蒙梭
堪稱第三共和的加圖(Cayo,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政治家,以頑固堅毅聞名。),
三年來不斷數落政府與軍方的缺點。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回任總理,
此時大概是戰局最告急的時刻,法國有四百萬人死傷,其中近一百萬人戰死,
大多死於愚蠢血腥,毫無戰果的進攻行動;國內、軍中、政府、國會、報界,
尤其是勞工階級,充斥失敗主義,位高權重的人紛紛變節;工廠罷工,軍隊發生嚴重叛變,
那年夏天法軍有一個月幾乎無法作戰。於是被敵友稱為老猛虎的克里蒙梭,
鐵著心開始消滅失敗主義,以全力恢復國人信心,使所有人相信最後能夠戰勝,
不論是證據確鑿的叛徒或是只有嫌疑的人,通通監禁,
包括前總理卡約(Joseph Caillaux)與內政部長馬維(Louis-Jean Malvy),
在戰爭最後那年他簡直就是獨裁者,但要是沒有他第三共和可能會滅亡。

霞飛
法軍總司令,雖然遲鈍散漫(他甚至不是聖西爾軍事學院畢業的),
但是卻有著極其堅韌的心靈,即使局勢危及仍然能夠冷靜的面對局勢調動部隊,
他的冷靜調動並藉由撤退保存生力軍,是法軍能夠繼續反擊德國,讓法軍支撐下去的主因。


(紅染憐華:霞飛這種散漫、遲鈍的人是我心目中的名將該有的特質,
有句軍武名言是這麼說的:「幕僚有四種
第一種是聰明又勤奮正直的,他們是最好的幕僚人選
第二種是聰明但懶惰的,他們不該當幕僚,而應該去當總司令
第三種是愚蠢又懶惰的,這種人留之無害,我們總需要有人送水倒茶。
第四種是愚蠢但勤勞並自以為正直有理的,
他們應該立即被開除,否則只會製造更大的麻煩。」
那些汲汲營營於勤務處理的只能做為一個參謀,
那些愚笨又勤奮的人則該徹底地踢出軍隊,他們只會製造無法挽回的問題。)




貝當
作為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軍中極為少數的異端,由於貝當對於火力優勢的認知
與法軍主流的超攻勢主義相抵觸(Offensive à outrance),
使得貝當遭到冷待,然而在失敗的尼維勒攻勢(Robert Georges Nivelle時任陸軍總司令,
由於其發動的攻勢過於輕忽火炮效力,無謂的投注兵力造成死傷,
使整個法軍崩潰,許多部隊成建制逃亡、或者拒絕服從進攻命令,
法軍在當時陷入徹底的無組織狀態,尼維勒也因此遭到撤職)之後,
為了挽救由於信奉肉搏至上、刺刀至上的超攻勢主義,
死傷極其慘重,心理受到極大震撼瀕臨崩潰的法軍,
貝當親自傾聽士兵的聲音,下令批准更多休假、改善士兵生活環境,
強迫政府給予軍眷更好的照顧,同時堅持此後法軍必須有充分準備的火炮支援才能發動進攻,
在他的指揮下法軍絕不會有無謂的血戰,並命令軍官嚴肅軍紀,絕不容忍兵變,
他從拒絕回到戰壕的部隊隨機選出少數叛亂者,快速結束軍法審判後便處決,
剩下的叛亂者就被判刑入獄,一九一七年底貝當就重振法軍士氣。

福煦
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六日,英法政府官員、將領舉辦高層會議,
因為情勢已經危及到所有人喪失獲勝的信心,
甚至連帶領法軍士氣重振的貝當也日益悲觀起來,
貝當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定不移、足智多謀,最後卻被不斷滋長的缺點影響判斷,
這點也將在一九四年齡的黑暗時期影響著他,對第三共和造成致命影響。
當時因為霞飛解職,已經失去指揮權,階級較低的福煦指責著悲觀主義的貝當,
「你根本沒在打仗!我會戰鬥到底,絕不放棄。......我會抗戰到最後!」
因此會議中有人提議福煦擔任協約國軍隊協調官,之後在英、美同意下,
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西線總司令,到了仲夏,他已經抵擋住魯登道夫的最後攻勢,
率領協約國強力反攻,取得最後勝利,福煦因此較貝當早獲受法國元帥銜。



對第三共和很不幸的是,這些人除了貝當以外,幾乎在1930年之前或者相差不多的時間死去。
遊戲之中除了新增科技組與將領以外未做任何修改(其實我很想把法國IC再加20-30左右)。

異常高級的科技組

在法國幾乎難以擁有的優秀將領

開局狀況:
遭到限制的法國

法國包含法屬非洲駐軍、印度支那部隊,陸軍共48師,相較之下多德國8師,但是法國多數部隊為18年式步兵師,而德國全部都已升級為36年式步兵師。法國部隊包含:兩個指揮部、兩個裝甲師、四個騎兵師、四十個步兵師。

先了解敵我實力是基礎,右上角分別有三個數值,按照說明分別是空閒IC、可用IC、基礎IC(工業生產能力),基礎IC是你實際擁有的工廠數,可用IC則是包含科技、政府首長效果後的數值,這個數值意味著你能夠在同一時間製造多少單位;由於英國、法國、美國在和平時期會受到嚴重的IC限制,導致這三國的IC在39年前在AI操控情況下通常不可能超過一百,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美國,美國的基礎IC281,可用IC卻只有98。然而美國的限制器一旦開啟,全世界都不可能擊敗他。

法國此時的可用IC只有57,滿足國內消費(必須撥出相當IC生產生活必需品,
消除國內人民的不滿值)後,事實上能夠做到的事情不多,
照這情況幾乎不可能阻止德國的入侵,所以之後我們的作為將會改變歷史,強化法國。

多數上將擁有保守派這一負面特性
整個法軍將領普遍有保守派這一技能,或者根本沒有技能,
這一點在上將中更為明顯,法軍唯一的元帥貝當則已經退役不會出現在選單。


法國一次世界大戰戰前駐柏林大使朱.康鵬(Jules Cambon)
於戰後,充滿勝利歡愉氣氛的1918年曾發表一則古怪的預言:
「勝利的法國必須漸漸習慣國力弱於被法國擊敗的國家。」


完全不像是在一次大戰戰敗的德國

法國開局情況相當不樂觀,可用IC被扣除50%,幾乎是德國的三分之一,德國此時的IC情況為0/147/142,但是德國AI會將軍備部長更換為亞爾馬.沙赫特博士(效果為IC+10%),使其可用IC來到162這個可怕的數字,德國主要缺乏的是本土不產的石油與稀有金屬(維持IC運作),
石油可以藉由與美國改善關係購買、稀有金屬則可藉由荷蘭取得(荷屬印尼為稀有金屬產地)。

亞爾馬.沙赫特博士(Hjalmar Schacht),為希特勒復甦德國經濟的主要人物。

了解到敵我實力對比後,先來到外交頁面,這裡會顯示一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各部部長、軍種負責人,可以無限次更換部長,但是更換部長這樣頻繁變動政府組成的作為會增加民眾對於政府的不滿,一般情況下會導致生產暫停,而優先將IC投注於消費品生產降低民眾不滿,簡而言之不滿值會影響到國家生產。
右側則是國家政策,政策由右至左分別是0到9共十點,一年可以調整一次,一次一點,政策會影響到許多層面,包含部隊生產時間、花費,科技研發費用、間諜滲透成功率、游擊隊生成機率等等,其中干涉/孤立主義項目會影響我國對外國宣戰時增加的不滿值。

上圖兩處框選即是開局我所要更換的部長。

國家政策示意圖,如果沒有任何事件影響,
按照上圖民主已經被拉到9的情況,想要一步一步拉到0需要九年的時間。
民主 9—8—7—6—5—4—3—2—1—0 獨裁


附註:美國可以利用更換部長的方式將不滿值提高到65,觸發幾乎不可能發生的美國革命事件(事件代碼:event 3718)。因為不滿值到這種程度國內會到處出現游擊隊,我想不會有玩家會想這麼去費力進行遊戲。

幾乎不可能發生的美國共產革命

A選項會讓美國變成史達林主義制度,
B選項則會讓美國變成左翼激進制度,
馬克思你的願望終於在遊戲中實現了(印象中有看過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
會在美國這種富裕的國家發生而非俄國這一貧窮國度的論述)!

法國一開始的國策傾向,不用去調整民主/獨裁,左翼/右翼(影響政府部長選項,部長會隨政府制度出現或消失),如果有這打算之後的期中選舉可以一次進行調整,鑒於法國人力缺乏,我選擇傾向鷹派,這麼做的好處是會提高人力增長2%、生產時間與反對率都會下降。並將情報部長換成羅傑.薩朗格羅(效果:IC+5%、間諜竊取外國藍圖機會+5%、間諜破壞外國工業機會+5%)、總參謀長任免讓-馬里.拉特.德塔希尼(效果:人力增長提高25%、步兵師建造時間-5%),更換總參謀長會讓法國的人力增長從0.62提升到0.77,鷹派國策則會再提高0.02來到0.79。

戰勝國於柏林的最高指揮官分別是蒙哥馬利、艾森豪、朱可夫與
讓-馬里.拉特.德塔希尼(Jean-Marie Lattre de Tassigny)
他在HOI2的部長效果是我能夠不至於面臨人力缺乏的原因。

對照同盟國與德國的資源、人力,美國、英國的人力(兩者後備人力都是60)使得他們注定走向一條人力消耗較少的艦隊與空軍路線,美國我因為從來沒有玩過,所以不知道是否有事件提高他的後備人力。和這兩國相比法國的人力算是相當多,至少有三百人以上,然而如此也只有德國的三分之一,蘇聯和國民政府則分別有1600跟1800的高額數字,印象中在AOD有看過中國後備人力4000左右的數字。也因此撤換提高火炮研究、建造加成的甘莫林換上增加人力的德塔希尼是必然的舉動。

資源決定我們部隊的數量,科技研發小組決定我們能夠用什麼武器。

進入科技頁面,便能看到科技組,科技組研發科技的完成速度有三個影響要素,
一:科技組等級,基本上固定不變,但是有【極小】機率發生科技組升級、降級的事件。
二:科技組的專長項目與該研發項目的要求條件是否符合(符合越多越快)。
三:該研發科技的歷史研發時間是否過早,每個科技都有它的歷史研發時間,提前三年研發所受到的懲罰越嚴重,可能數天下只進展0.2%的進度,因此無特殊理由只建議提前一年左右的時間研發。

*:在DA(遊戲的官方版本共分為DD、DA、DH、AOD等諸多版本,各版本設定不一。)之中,最多只能同時進行五項科技研發,能夠同時進行幾項科技研發則必須視基礎IC多寡來決定。
基礎IC與科技研發對照表
基礎IC數量 能夠同時進行的科技研發數目
0~19基礎IC 一項
20~39基礎IC 兩項
40~59基礎IC 三項
以20基礎IC作為分界,之後依此類推。

語云:「不患寡患不均。」,如果只看法國科技組看不出異樣,若和國府、中共相比更會有這科技組很不錯的想法,然而強弱是比較級的,只有一個人有能力殺人跟有一百個人有能力殺人,顯然前者會得到周遭的畏懼,後者無論是哪一人都只是眾人中的平凡一人。

德布羅意先生以下的是我新增的作弊科技組:菲戴爾家、魔女體系。

讓人明顯感受到戰力差距的優秀科技組

德國二十三個科技組,平均等級七級,低於六級的只有戈林,雖然戈林在戰史中的評價不高,不過至少他相當重視自身所屬的空軍,對於德國空軍在一戰後的重建以及預算爭取(預算問題往往是軍種對立的起因)上起到重大作用,而他與希特勒的關係、在納粹黨的地位、資歷使得他根本不可能被撤換。也因此導致了惡評如潮的空軍野戰師的出現,空軍要大量地面作戰部隊幹什麼。

不過縱使不和德國比較,在不列入菲戴爾-魔女科技組,不更動任何設定情況下,法國合共二十一科技組,平均等級四級,英國和美國的平均等級在七至八之間。

英國、美國、蘇聯我就不附圖了,以下數據是1936年的版本:
美國19個科技組,等級合共139,平均等級7.31。
英國23個科技組,等級合共163,平均等級7.08。
德國23個科技組,等級合共177,平均等級7.69。
法國21個科技組,等級合共85,平均等級4.04。
蘇聯18個科技組,等級合共96,平均等級5.33。
如果加上作弊科技組,全體等級勉強提升至137,平均等級5.07,
法國是同盟國列強(英、法、美)之中唯一有低於五級科技組的國家,
就算是蘇聯也沒有低於四級的科技組,法國則有一、二、三級的低等科技組
(只算作弊科技組的話,平均等級8.66。)。

法國超過五級的科技組分別有四個:布雷斯特兵工廠(Arsenal de Brest,法國布列塔尼地區,
於十七世紀興隆的港埠,並在黎塞留的注意下成為法國海軍基地與造船廠,目前法國海軍旗艦:夏爾.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便是在此建造)、阿米奧飛機公司(Avions Amiot)、伊雷娜.約里奧-居禮夫妻(其母便是眾所皆知的居禮夫人)、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第七代布羅伊公爵,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看到法德兩國存在著如此差距,我記得法國在航空工業以及戰車的產能與品質都比德國優良,而法國這種科技組真是有夠爛......,IC已經輸給德國了,沒道理連科技組都要被貶低成這樣啊。只有諾貝爾獎得主德布羅意先生獲得本遊戲的製作公司Paradox社的尊重,甘莫林可以說是意志衰弱加上過度高估德國戰力,但絕對有他的能力啊,居然才只給這位老將領等級一......

身為一個法國廚看到這種情況難以容忍啊,所以我作弊了,凡是認識憐華的友人都知道,我是個無所不用其極地的尋找著機會來炫耀女兒愛妲的人,加上前陣子我把斑斑(普希蘭茨)女體化了,又加上女巫/魔女設定,乾脆便用魔女融合當代,菲戴爾家四個人,不多不少、修改剛好的程度,我便為法國新增六個高等級、高條件符合科技組以及四個將領!(奴隸軍士取自於斑斑的背景設定。)


系統介紹已經有了基本大概,現在正式進入遊戲,國家政策與政府部長就如上面提到的,
撤換掉情報部長和總參謀長,更換兩位部長(此舉會讓我方人民產生兩點不滿),並將政策拉向一點鷹派(7<<<<6)。同時將本國所有潛艇裁撤,法國沒有量產潛艇進行大規模海狼戰(藉由大量建造時間短、成本低的潛艇進行通商破壞破壞敵國資源運輸)的必要,完全沒有目的、資源與時間,況且有英國在,英國的水面武力足以保障我國於戰爭開始後的航路安全。

在拮据的補給產能下我國必須裁撤掉無用的潛艇部隊。

由於一次大戰的結果,德國的海軍極其貧弱,而義大利的艦隊實力也遜於法國,所以保有水面武力的大型船艦即可。法國此時的補給淨收益只有17.79,一艘潛艇耗費0.3補給、0.5燃油,法國共有15艘潛艇就是4.5補給消耗與7.5油料消耗,保留一支效益不大且對局勢無明顯助益的部隊顯然不利於法國發展。

法屬非洲駐軍大致上分布於北非。

除了突尼斯包含指揮部的四個師,法屬東非的一個步兵師調回本土,印度支那的兩個步兵師調至法屬西非外,北非位於摩洛哥、阿爾及爾的三個師不要更動,一旦法國介入西班牙內戰,法屬北非將遭到攻擊,然而這些部隊便足以抵禦。而介入西班牙內戰進而吞併西班牙強化法國國力就是我方的目的。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德國軍隊進入非軍事區,實質破壞凡爾賽條約。

如圖所示,德國軍隊進入非軍事區將導致英國、法國觸發全力備戰事件,之後會有一連串的事件逐步降低法國、英國的和平時期IC限制,按照威廉.夏伊勒(William Lawrence Shirer)的說法,事實上希特勒與其幕僚相當緊張一旦法國介入的情況,那時候的狀態,即使只是一支法國部隊進入非軍事區也會導致希特勒政權的垮台。但是法國政府領導階層畏縮了。

上圖也可以見到我將除了非洲駐軍以外的全數部隊都調動到法國-西班牙邊境地區,為的就是接下來的西班牙內戰,藉由這場內戰作為墊腳石進而強化國力是操縱義大利或法國玩家的必然選擇,這也是唯一不會提早引發歐洲大戰的歐洲戰場,就算是宣戰不與任何國家聯盟的絕對中立國瑞士,也會讓蘇聯、德國分別對法國宣戰(藉此完成同時被軸心國、共產國際宣戰的壯舉啊)。

兩個步兵師調動至法屬西非省分利維爾

和上圖作業相同都是為了鞏固西班牙內戰勝利的行動,由於西班牙(無論是佛朗哥領導的法西斯西班牙還是西班牙共和國)一定會有一方控制利維爾北方的巴塔,在遊戲中吞併他國的條件是要將敵對國擁有勝利點的省分全部攻下才能成立,而利維爾非常剛好的是一個有勝利點的省份,為了避免曠日時久的收復失地,利維爾必須派遣駐軍,不過部隊放著不管就好,我們就是要欺負西班牙沒能力在一對二的戰鬥下獲勝。

法國艦隊重組

艦隊雖然不是我在使用法國時的主軸(用密技讓法國變成法西斯政體與德國結盟打英國的話可以考慮。),不過對於西班牙內戰還是有使用的必要,西班牙的艦隊太過弱小可以無視,但是西班牙北部沿海的山地、森林以及南部海岸省分有河流作為屏障的山地、丘陵都會對作戰造成影響,所以我仍然需要藉由海軍砲擊來造成西班牙軍隊的戰鬥減成(印象中我現在全部艦隊最高可以對敵方造成-19.5x的負面戰鬥影響)。
艦隊的編組最好是主力艦與輔助艦1:1的比例下編組,不過主力艦昂貴、費時的緣故無法盡善盡美到1:1只能維持如此。

生產序列中的戰鬥巡洋艦與待更新部隊

德國的生產列表與待換裝部隊。

德國的格拉夫.施佩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 Graf Spee,重巡洋艦,分類屬於主力艦,一般情況下要等十個月。),在遊戲開始後六天生產完成,這不是Paradox社偏心,而是因為史實中格拉夫.施佩爾海軍上將號的確是在1936年1月6日服役,就算是不玩海軍的德國玩家也會因為只需要等待六天的原因而不予以取消,不過法國的敦克爾克號就別浪費7.7IC和一年四個月的時間了,那些時間都夠我們製造一間工廠和幾個步兵師。

從上圖可以發現德國換裝需要88.94IC投入,而德國此時有辦法投入83.89,法國卻有178.39,即使取消必要生產也只能提供不到15的IC進行部隊裝備更新,這代表著德國更新速度會遠勝於法國。加上法國多數步兵師是18年式,落後德國全數已經更新為39年式的步兵師,所以不要幻想1936年趁德國仍未強盛的時候發動攻擊,那是自殺。

藉由貿易換取脫離同盟國的資金。

有注意生產列表上的資源數值可以發現,法國財政相當貧乏,這是因為是可用IC過低(IC投注於消費品生產的數值將決定資金產量。),前面部分提到英國、法國、美國都受到和平時期的IC限制,然而有個方法能夠讓這三個國家【暫時】解除限制,那就是進入戰爭狀態,一旦進入戰爭狀態三國將會擁有不受減成的可用IC數值,而目標通常是沒有受到任何國家保障獨立,也未與任何國家結盟的西藏(西班牙內戰中的一分為二的西班牙也是一個適合的時間點、目標)。

法國遊戲一開始便與英國屬於同盟國聯盟,身為聯盟成員一旦一國對外宣戰,其他國家也會一同宣戰、派軍入侵目標,但是我的目標是獨吞西班牙,絕不能任人染指西班牙的土地與工業,
然而脫離聯盟需要支付相當金額(視乎外交部長的效果,很可惜法國沒有減少金額的外交部長),法國需要為此支付165金錢才能脫離同盟,但是可用IC不足限制財政能力,所以選擇以補給與美國進行交易,雖然補給是各國都需要的物資,但是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通常都沒有足夠的金錢能夠交換(包含英國),不然便是關係差勁能夠交換的比例過低。

石油與鋼鐵無法消止飢餓,唯有農業才是國家基礎

如上所述,可用IC數值會影響到金錢的生產,另一因素是國家政策,例如鷹派-鴿派選項,徹底趨向鴿派會提高收入(但是降低人力成長與不滿值會多增加10%。)、自由市場-中央計畫,倘若徹底走向中央計畫(降低科技研發經費,同時降低資金總收入並增加其他負面效果。)開放社會-保守社會,選擇完全傾向保守社會(降低科技研發經費,以及附加若干負面影響。)
使用科技組研發科技又需要花費資金,科技組薪資通常佔據國家收入的大部分比例。因此即使法國的IC數值已經足夠同時讓五個科技組同時進行研發運作,為了能夠盡早籌措到脫離同盟國的資金我只讓三個科技組進行研發。

農業科技除了先進農業的歷史研發時間是在1945年,在此之前的研發時間都是1936年,效果是兵源(後備人力)增長+5%,除了人力大國的國民政府,所有國家都必定也必須研發這項科技,盡可能提高自己在部隊損耗下的人力補充能力,早期醫院系統則能提高傷員復原修正+5%值得。



因為我們需要多餘的IC生產金錢以及更新裝備落後的部隊,
科技研發在對外宣戰前,盡可能維持在二至三個科技組運作就行。



義大利征服衣索比亞

1936年4月5日義大利吞併衣索比亞,這算是不怎麼重要的插曲,衣索比亞全國只能提供義大利6IC,加上我個人認為征服者不可能完全使用當地資源、產業,習慣開啟【IC不完全使用】選項,如此情況下非核心領土,征服者只能夠得到當地產值的20%,所以義大利進行四個月戰爭只取得了1.2IC的產能。

開戰前的準備
在脫離同盟國之前盡可能地和英國交換科技藍圖,就算沒有科技藍圖也可以用補給品(補給品是這遊戲中的強勢物資)做為籌碼交換,其實也不用交換,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都主動免費提供藍圖,不過因為那得要等AI進行,所以我通常是主動進行交換,只要在同盟國的一天就會有藍圖能夠使用,而這也是海空軍在遊戲中被弱化的法國唯一的欣慰之處(但是和平時期IC會被限制)。


這段時間就是佈署好軍隊後等待時機、儲備戰略物資。



1936年6月12日選舉

法國作為民主政體每兩年會出現一次選舉事件,除非走入獨裁與1938年6月12日選舉改變,否則國家元首會一直都是阿爾特.萊布倫(Albert François Lebrun,應該是翻譯錯誤,wiki中文翻譯為阿爾貝.勒布倫,第三共和最後一任總統,任期1932-1940年。),要我選的話只有可能是左派,右派幾乎把我會加IC的政府部長更換,等於我必須重新更換,民主主義-獨裁主義選項仍然會趨向民主主義,而且選擇左派這樣更容易達成我的目的(留待後續補充),何必多此一舉呢?

由於國家元首阿爾貝.勒布倫無論選擇哪方都不會有所改變,所以重點在政府首腦等等部長,原先政府的政府首腦阿爾特.薩羅效果為民眾每日不滿度-10%(民眾平時也會累積不滿,只是因為IC會提撥一些到消費品生產,每日扣除不滿值。)、貨幣儲蓄-5%,意味著我們能讓更多IC使用在生產、裝備更新,但是財政收入也降低一些。至於選擇右派的不僅會讓法國痛失一位+10%IC的部長(可使用部長人選選擇取決於意識形態傾向),皮埃爾.拉瓦倫更是會降低本國將領技能與戰鬥效率10%的可恨人物,選擇左派的國家首腦萊昂.布魯姆至少也是個消費品需求-10%,在有不滿值時能夠降低IC消耗的好用人選。

附註:其實本事件文字敘述存在錯誤,
選擇左派就是左派-右派選項直接到9,選擇右派就是左派-右派選項直接到0。

HOI2的法國政府跟現實對照來說非常穩定,第三共和國的政府經常遭到眾議院倒閣,1936到1940年共有九個內閣出現,光是1936年就有兩個內閣,第三共和維持七十年,有一百餘屆內閣,一屆內閣能夠維持兩年不被眾議院推翻就已經值得稱讚,最長一段時間的內閣是皮埃爾.瓦爾德克-盧梭(Pierre Marie René Ernest Waldeck-Rousseau)內閣,只差數天便執政三年。



七月一定要退出同盟國,避免在法國宣戰後英國也宣戰西班牙。



西班牙陷入分裂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內戰爆發。一開始有提到若要【暫時】解除和平時期限制,有兩個選擇一是於西班牙內戰實行武力介入,一是開局宣戰西藏,我之所以沒有在籌備好軍隊後迅速宣戰西藏的原因就在於法國的干涉主義-孤立主義選項過於孤立,使得法國對外國宣戰的不滿值會提高到相當程度,而且過早對外國宣戰也就必須盡早脫離同盟國,降低法國能從英國那裡得到的資源,尤其是法國沒有,能夠維持IC運作的稀有金屬。

西班牙內戰是一場國際事件,英國、法國、蘇聯、義大利、德國都會出現事件選項,列強的意向將決定這場內戰的勝負,更直白的說法這是場由德國、義大利的傾向決定勝負的戰爭,只要德國、義大利支持佛朗哥,政府軍很難打贏這場戰爭。原因在於英國、法國會高機率選擇漠視政府軍,使得政府只能夠獲得蘇聯支持(我有進行過一局蘇聯,內戰爆發後我斷斷續續免費送給政府軍總共十餘個步兵師和山地師,但是政府軍只能在收復南方失地後,勉強將佛朗哥壓制在北部山地與埃布羅河(Ebro)、多羅河(Douro),無力突破天險,直到1939年還沒有結束西班牙內戰,遊戲中一般情況下1937年左右就有可能結束。)。

這個事件幾乎是不可能選擇【A選項:為什麼要支持無政府主義暴徒(漠視政府軍)】,傾向孤立主義,不滿值又是兩倍於【B選項:援助物資並派遣志願者(支持政府軍)】,孤立主義高漲就會在我方同時宣戰西班牙政府與法西斯西班牙(佛朗哥)時增加更多不滿值,選擇A選項毫無意義。

*按下B選項會扣除200資金,所以之前換來的兩百資金一定要先使用在脫離同盟國。

西班牙地名

對西班牙政府而言可遇不可求的幸運。

內戰爆發後通常佛朗哥會佔據馬德里以北和西班牙東北,以及西班牙南部的韋爾瓦(Huelva)省、塞維爾省(Seville)的,政府軍則會保有南部大半,而且馬德里必定失手。
不過,這局西班牙內戰很奇妙,主要支持者德國不出手,佛朗哥能夠擁有的軍事力量也就有限,這種奇妙的發展對西班牙政府軍來說:「耶!佛朗哥死定了!」對法國來說則是:「無論如何你們兩個都死定了!」
不過,這事件終究是較低機率,就像一個人在路上撿到一千元整新台幣,或者偶然間得到一張中獎的未過期彩券,這種事情有機會發生但是基本不可能,天天碰上更是天方夜譚。

科技研發方向。

從開局開始的研發方向,主要是農業科技,分別是農業化學(人力+5%)、農業生產(人力+5%)、基本加密器(提高奇襲相關效果)、改良機床(提高工業效率)、早期野戰砲(更為強大的炮兵火力)。
因為遊戲不會打到45年,遊戲會因為地圖上太多部隊調動而延遲,核工業不需要發展、法國不像德國這麼依賴石油,得要瘋狂研究煤煉油所以合成石油不需要、研發攔截機、戰鬥機的效果都比雷達系統好上許多,所以除了密碼學、製造業、農業跟火箭其他完全不需要。

標準的步兵進攻,艦隊岸轟、空軍追殺敗退敵軍,
騎兵師於戰鬥結束後立刻突穿的多兵種協同作戰。

對兩西班牙宣戰後加上選擇西班牙內戰事件選擇支持政府軍的不滿值,高達31.32%,我方還有一半部隊尚未完成裝備更新,但是其實這樣的部隊已經夠用了,真的要等到整個部隊的完全更新至少要等到吞併完西班牙才有辦法做到(屆時不滿值通常已經消除完畢相當時間。)。這時候就可以派遣艦隊到西班牙沿海,陸軍一旦選定好沿海省份做為目標,立刻調動艦隊進行砲擊支援。

一般的作戰方式是由步兵師發起攻擊,盡可能讓步兵去損耗敵軍組織度,再由機動部隊追擊,一旦擊敗敵軍後立刻調動機動部隊推進,提早搶占當地省分甚至追過敵方戰敗部隊,如果能趕在敵方戰敗部隊之前衝擊至其撤退省分,則該戰鬥部隊將會因為進退不能、無法修整而遭到殲滅。
德國通常會是裝甲師配上摩托化步兵師、機械化步兵師(1941年科技),但是36年有摩托化步兵師科技(1939年科技)的只有蘇聯,法國只能利用騎兵師與輕裝甲師編組成機動部隊。

部隊移動速度對照表
部隊 最高移動速度
18年式步兵師 4
18年式步兵師配有火炮旅 3
36年式步兵師 4
36年式步兵師配有火炮旅 3
36年式騎兵師 7
38年式輕裝甲師 10
配有火炮旅的步兵師戰鬥力較為優越,但是失去機動性,
盡量將同等速度的部隊配置於一起,避免部隊因為速度差異造成前後脫節,
前面三個師已經抵達,後面四個師卻仍在移動中,此時對方周遭省分發起反攻,
以人數優勢擊破前面三個師,等後面四個師抵達時對方已經奪回領土的情況很容易發生。

*軍隊有兩個重要數值:組織度、士氣,
組織度就類似RPG遊戲中的HP數值,士氣就像是HP的回復速度,組織度到零部隊就會崩潰選擇撤退,士氣越高組織度回復的速度就越快,部隊移動會隨著時間降低一定組織度。
各國的部隊情況不同,例如德國的陸軍教範,裝甲先鋒會給予德國部隊相當高的組織度,但是德國部隊的士氣值卻相對的較低,因此德國部隊更加需要採用步兵消耗敵軍組織度,避免進行突穿行動的裝甲師組織度消耗在無謂的陣地攻防戰中。
而蘇聯的人海攻勢則會擁有最高的士氣值,因此蘇聯適合採取多段波狀攻勢,將大量部隊分成數波,第一波上前消耗敵軍組織度,雙方組織到消耗差不多後就退下第一波改調第二波部隊發動攻勢,此時敵軍組織度已經大量消耗,退下第二波部隊修整,且不間段的立刻發動第三波部隊進行攻勢,直接突破敵軍防線。

*千萬不要以騎兵師、裝甲師這類機動部隊進行渡河作戰、山地作戰,會得到遠高於步兵師的減成效果。


對於難以對付的省份施行夾擊

由於在戰鬥前不明瞭佛朗哥在山區省分畢爾巴卾(Bilbao)的駐軍有多少,
為了避免攻勢遭到擊退,在攻佔鄰近省分後,一次從四個省份同時進行攻擊,
將大量部隊分散在數個省份同時對單一省分對於戰鬥具有幫助,
降低超過將領指揮上限的情況發生,同時對方會受到遭到夾攻的戰鬥減成。

*指揮上限:HOI2裡將領共分四種軍階:元帥、上將、中將、少將.
指揮上限分別是12、9、3、1,指揮上限的用處在於能夠在多少數量下攻擊而不受部隊數量懲罰,一個省份若有元帥,該省便能夠同時使用十二個師對敵方發起攻勢而不用承受超過指揮上限的戰鬥減成,依此類推,上將就是該省能夠使用九個師,倘若元帥、上將有攜帶指揮部這個陸軍單位,則指揮上限乘二,元帥指揮上限變成二十四個師,上將指揮上限變成十八個師。

法國參謀總部制定北方計畫
攻勢順序閱讀黑>白>灰>黑>白>灰

北方計畫,非常的簡明表現出法國優先進入北西班牙,而佛朗哥將要承受到的損失是劇烈,但是北方計畫的制定主因並不是因為佛朗哥未能得到希特勒支持,希特勒即使支持也動搖不了法國高層的想法。

「我們要做的是徹底的吞併,我們不能讓放任北部的山區、森林成為游擊隊分子的補給基地!」某個與會將領在戰後如此解釋法國陸軍之所以決定施行北方計畫的原因。

*要解釋其中原因請見下面兩張地圖

西班牙的河流險隘

地理情況造就先天的縱深防禦環境

上面兩張圖分別代稱Y圖、Z圖,Y圖註明我選擇的攻擊方向,Z圖則是西班牙的地形情況,
Z圖紅線處代表著河流阻隔,藍線則是西班牙與葡萄牙國界(沒有必要製造麻煩攻擊葡萄牙。),城鎮、山地、森林都是會對攻擊方造成戰鬥減成的地域,所以我必須趁機會搶先解決這些地區,避免佛朗哥戰敗的部隊大量撤退到這幾個省份,導致無法攻陷的情況發生。

將紅線分層連接起來可以分成五道防線(如果把庇里牛斯山山地算入一道,對法國來說入侵西班牙要面對六道防線),這五道防線都只有一個省份能夠作為通道進入,這意味著西班牙只要有普通水準的足夠部隊,稍微在河岸後方部屬少量部隊就能抵擋攻勢,可以將更多部隊部屬在沒有河岸防禦的省分,如果西班牙的科技、部隊數量有法國的水準,我想法國連庇里牛斯山都闖不進來。

同理這點我也一樣,突破法國-西班牙邊境後,我就長驅直入肅清掉佛朗哥的北部根據地(由於佛朗哥通常能夠取得工業重鎮馬德里,馬德里又是屬於易守難攻的城鎮地區,加上河流掩護足以抵擋南線政府軍的攻擊,通常政府失去馬德里之後礙於河流因素基本無法收復馬德里,由於馬德里在手的緣故,就算佛朗哥的北部省分遭到佔領也只是力量被重創,他仍然有能力和政府軍周旋,這點正好有利於我方),並留下少數部隊於埃布羅河、多羅河後便可安心集中主力進攻河流無法掩護的省分,況且北部沿海省份正好能夠讓法國艦隊發揚岸轟火力,當北部徹底解決後我便能如洪水般將軍力徹底傾瀉於中部戰區、南線戰局。

不過......【統一的】西班牙如果和英國結盟,封鎖登陸作戰可能,這種情況我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征服西班牙了。那種破完關卡前面不遠處還有一個難以擊破的關隘持續,又無法從海上入侵的感覺光想就覺得是惡夢。



佛朗哥所領導的法西斯西班牙乞求談判

西班牙爆發大規模內戰,國家分裂為西北、東南兩塊政治版圖,由於西班牙共和政府的無能下,多數軍官選擇支持佛朗哥所領導的法西斯西班牙,就連首都兼重要工業都市馬德里唯一的駐守部隊都倒向佛朗哥所領導的法西斯政府。
支持共和政府的北方工業省分奧耶維多、畢爾包則深陷重圍,在起義之下沒有一支北部軍隊願意保護仍然效忠於共和政府的都市,在多數軍隊都不願支持共和政府的情況下,得到德國、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援助,擁有壓倒性軍力的佛朗哥很有可能主導未來的西班牙。共和政府迅速地陷入絕望,而佛朗哥已經驕傲的以西班牙主宰者的身分指揮下轄省分。

然而,法國的武力介入卻改變了這一切,共和政府、法西斯政府乃至列強諸國領袖希特勒、墨索里尼與鮑德溫(Stanley Baldwin,英國首相,任期1935-1937。)都會記得這一天1936年7月22日,法軍越過庇里牛斯山脈防線,輕易擊破共和政府軍,當所有人都認為法國的目標是推翻無政府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等左派組成的政府;但是法國卻沿著埃布羅河朝著西北進攻,佛朗哥清楚地意識到法國的目標是法西斯政權,幾乎整個文明世界都如此看待著法國的進發:「這是粗暴的內政干涉!」,有識之士無不如此在內心中高聲呼喊著,但是對於反對法西斯政權的群眾而言,德國、義大利對佛朗哥政權的大力支援也是一種粗暴的內政干涉,在這樣的聲音下法國的行動被合理化了,共和政府也得以享受在早前佛朗哥咄咄逼人攻勢下無法擁有的喘息機會。

法國攻勢的速度太過於迅速了,在這充滿著山地、丘陵、河流的土地上,法國的陸上打擊一舉鯨吞佛朗哥在內戰爆發時所佔據的共和政府領土,然而法國的腳步並未受到嚴重打擊,此時佛朗哥知道他們的目標是布爾戈斯!
位於北部的布爾戈斯是佛朗哥政權的根據地,同時也是內戰爆發前共和政府的原料囤積地,佛朗哥能夠壓制共和政府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事先拉攏布爾戈斯守軍,藉此獲得原先屬於共和政府的大量原料、補給物資,對佛朗哥而言布爾戈斯無論如何都不能失去。但是眼前的局勢已經不能不讓佛朗哥考慮投降,抱著法國政府可能會反對無政府主義者掌控的西班牙的想法,佛朗哥抱持著僅剩的希望派遣特使前往巴黎談判。

「我國政府不接受非法政權的任何要求。」法國外交部長皮埃爾.艾蒂安.弗蘭丁拒絕接見任何來自西班牙法西斯政府的使節,這舉動被看作是巴黎方面對於西班牙共和政府的重視,弔詭的是巴黎方面同時召回駐瓦倫西亞大使(西班牙共和政府在得知馬德里將要失陷前便緊急以飛機將政府首長、官員遷往瓦倫西亞,將瓦倫西亞作為臨時首都。)召回大使是僅次於斷絕外交關係程度的行動,巴黎方面的想法引起布爾戈斯政府、瓦倫西亞政府的疑惑。

戰略態勢丕變的西班牙局勢

西班牙法西斯政府的特使前往巴黎,即使佛朗哥已經事先告知將派遣特使,請法軍暫緩攻勢,但是特使甫一下機,法國政府並未理會該要求,同一時間早已收到攻擊命力的法軍已經發動

第三集團軍已經從錫古恩薩進攻巴利亞多立德,目標是薩拉曼卡。錫古恩薩的另一隻法軍又朝瓜達拉哈拉發起作戰,直擊巴達霍斯,這兩隻法軍的目標已經很明顯了,越過馬德里而不攻。馬德里是座南岸、東岸為河流掩護的堅城,只要法軍無法攻下這裡,那麼法軍就很難全軍調動至南線,然而法軍的計畫卻是徹底孤立馬德里。畢爾包、薩拉戈薩、錫古恩薩三個方面法軍也朝著布爾戈斯、奧維耶多進擊。

共和政府、法西斯政府非常明瞭這三路法軍的想法,他們的目標是一次翦除布爾戈斯和馬德里這兩個重要據點,而雙方都無力阻止法軍的行進。



布爾戈斯淪陷,馬德里包圍圈形成。

法軍的行動非常謹慎卻又大膽,為了能夠一次完成任務目標,法軍採取迂迴而不攻的戰略,但是戰術方面為了不讓法西斯軍隊有辦法放鬆,馬德里南岸、東岸的法軍即使知道河流會阻礙進攻,甚至影響作戰成功與否,仍然大膽地配合北方、西方法軍充滿進取心地進行渡河作戰,整個包圍網法軍從五個方向進行夾擊。

馬德里淪陷

法軍發起了極其有效的戰略、戰術,經過兩天的戰鬥後,馬德里駐軍遭到重創,殘存部隊也在法軍逐一肅清後徹底消滅,1936年10月9日,世界不會忘記這一天,以防禦完善著稱的馬德里被法軍用兩天的時間攻陷,而法軍就在今天完全進駐馬德里。失去北部工業省分、資源儲存地以及具象徵意義的首都與工業重鎮馬德里,這一切已經預告著佛朗哥的命運走向黯淡。

西班牙共和政府乞求談判

在見到佛朗哥的末日後,共和政府曾經滿心歡喜地像巴黎政府派出特使,但是巴黎方面給予地回覆卻是熟悉而嚴厲,佛朗哥曾經聽過的同一句話:「「我國政府不接受非法政權的任何要求。」

共和政府唯有困守阿爾梅里亞山地尋求國際伸出援手,然而曾經提供佛朗哥協助的德國、義大利畏懼於法國所表現出來的強勢手腕與法軍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出來的優異作戰能力,在發現佛朗哥不可能擊敗法國(甚至造成法國相當損失)後,就再未給予佛朗哥任何支援,英國政府根本不打算插手,曾經給予共和政府大量援助的蘇聯,紅色帝國的皇帝將目光全心專注於清洗國內任何他認為會影響到自身權勢的官員、將領、布爾什維克元老,無暇顧及共和政府的安危。

西班牙內戰結束

在經過兩個月的肅清殘敵後,法國在六個月內以武力介入消滅兩個無法得到半數民意的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設立軍政府統治,然而軍政府並未實施戒嚴,而是允許民主選舉並鼓勵西班牙人選舉出西班牙人地方首長,同時制定律法保障底層勞工能享有基本社會福利、八小時工作制,削減地主、教士權利而非完全撤除,堅決落實自由、博愛、平等精神。

*內戰結束事件會隨機獲得一個藍圖,
1937年就有1940年學說(縱深防禦)的藍圖,這局相當的幸運。


後記:
我得承認什麼魔女戰爭根本是我為了合理化自己修改遊戲的藉口,因為我到後面根本想不到該怎麼掰下去,武力征服西班牙根本完全不符合我的理想。寫這篇戰情報告讓我真確理解到創作比遊戲困難,從遊戲開始到結束西班牙內戰,我不需要花費兩個小時的時間,但是這篇戰報我卻花了快三個星期的時間在處理啊!

不過實際玩過後我發覺,問題不只出在法國的體質,還有陸軍教範的效果差異,德國的陸軍教範基本上在1938年就能擁有完整戰力,但是法國卻至少要等到1943年,這之間時間差有著巨大差距,以及事件發生,德國如果沒有擊敗法國觸發維希法國事件,就絕對不會對蘇宣戰,反而會讓我跟他僵持在戰線上,想要擊敗他大概只能趁德奧合併之前對付德國。

Paradox社如果想設定的貼近史實,增加一些會提升不滿眾議院推翻內閣的事件會比較符合,而且用這種和平時期限制降低法國IC,法國完全無法發揮他實質上的力量,法國戰敗有兩種學說,一種是整體方面的頹敗,另一種則是單純的軍事思想落後,但無論哪一點都不應該漠視法國的確存有的廣大殖民地原料進口與法國本土工業實力。

創作回應

白河
天啊,你也寫得太詳細了,先給GP晚點慢慢看
2016-01-20 21:29:38
紅染憐華
我只知道後來我覺得我好痛苦啊wwww
不過資料來源不多,鑒於法國的混亂程度,
我只能說,我贊成第三共和會死絕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
2016-01-21 23:03:29
創造
中間混進了欸取game是我的錯覺嗎?
2016-01-21 13:22:18
紅染憐華
H-game也是一種很棒的紙娃娃軟體呢
http://i.imgur.com/7WqpIaX.png
而且精細很多,形象會更加具體。
2016-01-21 23:05:08
瀕死的赤目
美國共產革命成功我一直笑www
這實在太厲害了
2016-02-03 12:56:42
紅染憐華
這遊戲有些奇特的事件,還有成功率非常低的蘇德同盟,
這兩國同盟全世界應該打不贏了。
不過我試不出來美國革命(要看文件檔才知道還有哪些條件),
就乾脆打事件代碼,直接觸發事件。
2016-02-04 08:12:16
瀕死的赤目
蘇德同盟www
這左派右派能聯手需要多強的力量
2016-02-04 17:23:32
紅染憐華
http://i.imgur.com/3rQ8vQr.png
幾乎不可能出現的結盟事件,碰上的機率聽說是萬分之五,
因為會有一連串的後續選擇事件,選蘇聯方的成功機率是5%。
2016-02-08 13:39:43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