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盤古小辯 作:十万分之零

作者:玄都之王│2015-11-08 22:27:14│巴幣:2│人氣:271
(此文為天上倒爺校正補充的盤古簡探之初稿)
 本來此文的名稱應是「盤古考」,可是我想,當下材料不足,考證成為一句空話,若是命名為「考」,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且此名業已被呂思勉搶了,我再如此命名,有些厚顏了。

 劉起釪寫《古史續辨》時,自嘲狗尾續貂,因以為「續」。如今以我的三分學識,辨不得,亦續不得。只好小小一辯,但得心安。

 盤古,中國神話中的創世神明,目前公認出現在三國時期,然亦有他說。東晉時葛洪收編其入道教,信仰一向不顯。直至明清二代,白話小說繁榮發展,才使盤古信仰大幅度傳播開來。


現存重要記載:
1. 《六韜·大明》:「召公對文王曰:天道淨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凶。」
 南宋羅泌《路史·前紀》所引。然而今本六韜及出土的前漢簡書六韜、唐敦煌殘卷六韜均不見此《六韜·大明》篇。

2.魏大饗記殘碑(222年):千秋萬代XX主重居外天地始X至裡X文王大饗之X皇X高X徒集有X之魁萬名X一據東西南X術X復歌嘆麗X建起尚盤古羅天X為感續X於其XX樵室去殆冠獲X不X我是X憤漢則瑞X為至府
 此處雖有盤古二字,但斷句卻很難將盤古劃為一詞。類似:今天股市開盤古人說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老子要投大錢。故大可無視之。

3.東吳韋昭《洞紀》:世俗相傳為盤古一日七十化,覆為天,偃為地,八萬歲乃死。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二引。

4. 東吳徐整《三五曆記》: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唐藝文類聚引;宋太平御覽引。

5. 《三王曆》:天地渾沌,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主於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亦長一丈,如此萬八千年,然後天地開辟。盤古龍身人首,首極東西,足極東西,左手極南,右手極北,開目成晝,合目成夜,呼為暑,吸為寒,吹氣成風雲,叱聲為雷霆。盤古死,頭為甲,喉為乙,肩為丙,心為丁,膽為戊,脾為已,脅為庚,肺為辛,腎為壬,足為癸,目為日月,髭為星辰,眉為斗樞,九竅為九州,乳為崑崙,膝為南嶽,股為泰山。尻為魚鱉,手為飛鳥,爪為龜龍,骨為金銀,發為草木,毫毛為鳧鴨,齒為玉石,汗為雨水,大腸為江海,小腸為淮泗,膀胱為百川,面輪為洞庭。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二引。

6.東晉葛洪《枕中書》: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

7. 南朝梁任昉之名作《述異記》: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餘里,俗云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昉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於盤古。
 《述異記》中有記任昉死後之事,因而諸多學者以為此書托名而作,亦有學者認為任昉原作,後人有增補。此處盤古條文,有學者云抄襲增改《灌畦暇語》,是非後辨。

8. 唐永輝元年《益州學館廟堂記》:「獻帝興平元年,陳留高朕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東別創一石室,自為周公禮殿。其壁上圖畫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耆舊云:「西晉太康中,益州刺史張收筆。」
 碑文殘缺,補自《益州名畫錄》。

9. 中唐不知撰人《灌畦暇語》:舊說盤古氏之死也,頭為五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又云: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又勻: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又云:喜則為晴,怒則為陰。老圃曰:「信斯言也,則是盤古氏未死以前,未有海嶽、江河、草木於下也;未有日月、風雲、雷電於上也;未有晦明、陰晴於中也。然則盤古氏何所運其想而生?何所植其足而立?何所注其耳目而為視聽?何所取其甲子而為春秋?為說如此,是謂汪洋大海,而不近事之情。無已,則假為之詞,猶之可也。其意若曰: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始也。覆燾祏袒廣大,雖不可以為量,要其大形,實無以異於一人之身。嶽海之遼絕,亦尻背之間耳。故曰:無已,則假為之辭,猶之可也。」

10. 宋張澡《元氣論》:洎乎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髪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以其首黑,謂之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為蒼頭。今人自名稱黑頭蟲也,或為裸蟲,蓋盤古之後,三皇之前,皆裸形焉。
 清馬骕《繹史》引有此段,言出《五運曆年記》。然明人董斯張《廣博物志》亦有引此段,言出《元氣論》,非《五運歷年記》。可見清人之喪屍。

11. 《五運曆年紀》: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九引。


 就目前而言,最早的盤古記載,就是這戰國成書的《六韜》了,《六韜·大明》中有「盤古之宗」的語句。看此句,說的是天道地德人事,也就是國事,若想國事不凶,則不可動「盤古之宗」。因此,此處的「盤古之宗」,必然是一概念,有的學者將其解釋為祭祀盤古。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麼看來,似乎是很有道理。

 可是若是認為這裡的「盤古之宗」是祭祀盤古氏,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北宋《通鑒外紀》所引的《六韜·大明》帝系記為:「柏皇氏、栗陸氏、黎連氏、軒轅氏、共工氏、宗盧氏,祝融氏,庸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倘若《六韜·大明》的「盤古之宗」確實是盤古,那這同一篇的帝系為何會將之遺忘?

 那麼這個關係到國家穩固的「盤古之宗」到底是什麼呢?

 《史記·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漢書·景十三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封建諸侯,國土犬牙相交,即可互制,又可互助,皇帝穩坐長安,國家固如磐石。

 盤石盤古字形相似,兩者抄寫錯誤並非罕見,如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集成》,就將酈道元《水經注》中的盤石山抄成了盤古山。

 而通過《史記》、《漢書》中的兩個決定性證據,我們則可以斷定,《六韜·大明》中的「盤古之宗」乃是「盤石之宗」的訛寫。

 因此,《六韜·大明》並不能證明先秦就有盤古。盤古的最早記載,依然是在三國時期。

 那麼我們就來看三國時期。三國時期的記載,現存的僅僅只有三條,一個是韋昭的《洞記》,另兩個是徐整的《三五曆記》和《五運曆年記》。

 我們可以看到,同是東吳治下的兩個人,記錄的盤古非常的不一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大約是這一時期盤古神話才被創造出來的原因。

 稍早一點的韋昭所記載的是,說世俗相傳盤古一日七十化。雖然他說了世俗相傳,但這四個字實在需要商榷。

 兩漢時期,女媧也有所記載的,她的形象是個少婦。直到漢代後期,太一抱羲和常儀圖漸漸從龍身演變成了蛇身,爪子沒了,名字也變了,成了伏羲女媧。這一時期,民間才漸漸流傳女媧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形成規模以後,又被王逸記進了《楚辭章句》,之後王逸他兒子也順便把女媧蛇身寫進了《魯靈光殿賦》。

 當時《魯靈光殿賦》的名氣多響自不必說。因此漢末時期,世俗相傳的,無論如何也不會是盤古一日七十化。

 所以我想,大約盤古最初便是由這位仁兄搞出來的,至於為什麼會叫盤古,我想或許是因為看了《六韜·大明》一時腦殘,又或是看了《尹子·盤古》,又或者是因為緯書中的一個人物才取得這麼個名字。當然這也只是個沒什麼根據的YY。不過就算盤古不是從他而出,也不會比他早多少了。

 至於他所記的盤古「覆為天,偃為地」之語,我想應該是沿襲當時的世界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河圖括地象》)

 所以他這裡的盤古,也就是把女媧和混沌元氣相結合的產物。頗顯不倫不類,因此在韋昭後面的徐整——他倆差不多大,只是從現存記錄可以側面推斷出徐整要小一點——就把盤古大改特改了一下。八萬歲改成了一萬八,七十化改成了九變,人首蛇身改成了龍首蛇身——我估計韋昭的記載裡還得有盤古人首蛇身的語句,不過沒流傳下來。

 雖然徐整數體教,但經他這麼一改,把女媧的顯著特性去掉了,不過他又融合了燭龍的特性和巨靈的特性。燭龍是誰大家都知道,但是巨靈可能就知道的不太多了,這個巨靈不是西游記裡的巨靈神,而是一個叫做「胡」的,一般稱作「巨靈胡」,他生於混沌,能造山川江河。上文說的緯書人物就是他。

 經過徐整的修改,盤古的形像就成了混沌之中第一個生靈,龍首蛇身的巨人以及化萬物者,最初的創世神,唯一的君王。身上的特性有女媧、燭龍、巨靈以及伏羲。為什麼會有伏羲呢?因為伏羲在東漢時代,也有伏羲龍狀,是開辟以後的第一君主的說法。到徐整這兒,就被借用到盤古身上了。

 雖然徐整完善了盤古神話,但是這盤古神話的流傳範圍仍然不怎麼樣,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流傳。

 饒宗頤通過《益州學館記》論斷盤古圖出現在東漢,他上了年紀,老眼昏花,我們自然不能怪他沒看到後面的「耆舊云:『西晉太康中,益州刺史張收筆。』」,但是有些學者或者業餘愛好者看到了,從此處推斷西晉時候盤古已經在四川流傳了。我最初看《益州學館記》的時候也是如此想的。

 但是,《益州學館記》是初唐刻的碑文,它的「耆舊云」說魏晉之事,真的可靠嗎?

 答案是如韋昭的世俗相傳一般不可靠。

 張收畫的畫很好,他的畫名氣也很大,不僅被歷史記錄了下來,更是被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欣賞。王羲之沒聽過張收這個人,卻聽過他的畫。但是王羲之聽到的這些畫,不同於唐碑文所刻,唐碑文說張收畫的是「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而王羲之所聽到的,則僅僅是三皇五帝以來的聖賢畫像,並沒有盤古等人。而漢魏五書中亦記載了張收的畫像,同樣是說他畫了三皇五帝以來的聖賢畫像,也沒提到盤古等人。

 所以我想,張收所畫的,恐怕僅僅只是三皇五帝以來的聖賢了。耆舊云,終究只是道聽途說。

 而從兩晉的志怪小說當中,也可以看出,盤古的流傳,只怕還未展開。按我個人想來,盤古的流傳,大約是隨著東晉後道教的發展傳開的。

 值得注意的是,《益州學館記》的碑文上說,其時周公禮殿圖早已經毀壞。而南宋樓鑰的《秘澗大全文集》裡卻說「近過劉氏家塾,遂獲其本。蓋自盤古氏以下,至種仲尼七十第子百一十三人,畫極精妙簡古,今千有餘歲無絲髮剝土西衣。」

 很顯然,已經毀壞的圖畫是不可能被看到的,因此樓鑰所看到的盤古圖,只是後人重新畫上去的。

 因此我想,唐碑文裡說的盤古圖,恐怕也是後人重畫的。而上古、盤古、李老三者的排列,倒有些三清的味道,想來其圖大約在齊梁之間吧。

 南北朝時期的記載,現今僅存述異記一條,而就是這一條,引得諸多學者種種懷疑。一個是因為《述異記》這本書裡有記載其冠名作者任昉死後的事情,一個是因為其中有幾個條目與《灌畦暇語》相似。

 而我的觀點與李建國相似,這書應當是任昉寫的,但是其中有被增補的痕跡。學者們的論述論文我並沒有搜到。因此在這裡,我只說一說我的一點依據。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述異記》)

 「舊說盤古氏之死也,頭為五嶽」(《灌畦暇語》)

 這兩本書的盤古條目乍看之下似乎很相似,我看的一篇論文,學者只注意到了後面,從而斷言是前者抄襲後者。但是兩書最大的不同,卻在這開頭的一句話。

 沒錯,一個是四嶽,一個是五嶽。

 五嶽之名,秦漢雖定,但是魏晉以來的習慣上還是比較常用四嶽,五嶽直到唐宋才開始大量的運用。若是《述異記》抄襲了《灌畦暇語》,怕是不會將五嶽改成四嶽,而如果是《灌畦暇語》沿襲了《述異記》以來的說法,經歷了初唐,就有極大可能將四嶽傳成了五嶽。因此,單憑這一點,我便可以斷定《述異記》並非後人托名偽作。

 但是,《述異記》還是有過後人篡改,特別是這個盤古條目。從中唐時期的《灌畦暇語》,我們可以看出它基本上是引用了《述異記》,而它所引用的,並無「秦漢間俗說」、「先儒說」等「說」字樣,以及「盤古氏夫妻……」這後面一段。因此我想,只怕這些文字,就是被後人增補進去的。而增補進去的時間,現在可知是在唐元和年間以後。

 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

 這種說法,讓我想到了南方神話中的大洪水後葫蘆兄妹結合繁衍的故事。而經歷了唐及五代的戰亂,南方部落蠻族與中原漢族的交流日漸深遠,至兩宋開始形成今天的南方少數民族,同時兩方對各自的神話認知逐漸變得清晰。但在開始之時,由於語言的不同,便有了許多的腦補。

 最著名的就是葫蘆兄妹被等同伏羲女媧。要問為什麼?都是兄妹嘛!或許還要加上讀音的相似。但是,若說讀音的相似,這是近代以來考證的,聞一多用南方葫蘆的匏瓠、匏瓜來說是伏羲女媧的音轉,我就不苟同了,直接否定好了。

 至於為何直接否定,基本依據就是上面這「盤古兄妹了。」

 吳楚間,匏瓠、匏瓜,與伏羲女媧字音的相似,要比與盤古的相似性小得多。而且匏瓠、匏瓜自身的相似性,更是能二合一的稱作匏瓠兄妹,漢人聽過去,更能聽做「盤古兄妹」。

 另外的原因,就是南方的神話中還有「盤勾」——兩廣地區的磨刀石與葫蘆神話——這一則神話也是洪水過後兄妹二人延續人類。老聞能把匏瓠音轉成伏羲,他能把盤勾音轉成伏羲嗎?但是若是讓漢人聽成盤古的話就很容易了。

 甚至自東漢就有所記載的盤瓠,到了唐宋,自認盤瓠的後人們也開始說是盤古的後代了——「黔、涇、巴、夏四邑苗眾,咸通三年春三月八日,因入賊朱道古營柵競日,與蠻賊將大羌楊阿觸、楊酋盛、拓東判官楊忠義話得姓名,立邊城自為一國之由。祖乃盤瓢之後。其蠻賊楊羌等云綻盤古之後。」——這裡再說一個個人的YY,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的是「南海有盤古國」神話真是現實的映射啊。南海或許是洱海之誤吧。

 文明的交流總是從模糊到清晰,淺顯的交流,神話人物名稱的相似或許讓各自都以為馮京和馬涼是一個人,因此才會讓著兩個不同的人物產生了交融,但是隨著交流的加深,這種交融終究失敗了。但是,仍留下了痕跡,迷亂了後人的眼啊。

 所以,分析漢人與少數民族兩方的盤古神話,實在應該考慮到兩方的交流融合,以便溯本追源。但可惜的是,我所看到的學術論文裡,並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上世紀顧頡剛就已經提出了打破民族同出一源,到如今不僅沒有打破,反倒連民族神話都漸成一源了。

 那麼再來說一說《三王曆》的問題,起初我以為《三王曆》是《三五曆記》的誤寫,但是這說法只在一篇學術論文裡看過,而且還沒給證明。而輯本的《三五曆記》,並沒有這麼一段。想來應該不是《三五曆記》。

 且這《三王曆》裡的盤古是龍身人首,不同於徐整所說的龍首蛇身,想來應該是南北朝時的流變。至於這《三王曆》,或許是這一時期的佚書吧。再看唐代的《地理坤見》,盤古的形象又起了變化,成了龍首人身,殆至宋朝的《元氣論》時,更是完全流變成了人形。

 最後,再來總結一下,盤古神話,漢人自創,始出於三國,流傳不廣,直至東晉以後,經歷宋齊,才漸漸流傳出來,至唐宋時混入南方民族,今仍有餘跡。至明小說中,方以巨斧劈開天地。盤古神話,流經千百年,至此完成。

PS:有說法稱盤古是印度神話傳入中原的變種,但其所用的經文,在徐整時代僅有一部譯出,不知徐整見過沒有,更不知韋昭見過沒有。而且,上溯兩漢,盤古所具有的各種特性都已經出現了原型。尤其是,巨人,化萬物的特性,只看兩漢神話便可知並非取材自印度了。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011887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 篇留言

双木朝臣─巡音萬歲
剛好在做盤古的報告,受益良多

12-13 20:23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設定〕洞靈玉女... 後一篇:道教的六天說 作:王宗昱...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s6902151所有人
女僕新作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925864看更多我要大聲說1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