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閣皂山靈寶派初探 作:張澤洪

作者:玄都之王│2015-09-10 22:19:26│巴幣:2│人氣:835
 靈寶派是中國道教傳承綿遠的道派,靈寶派歷來重視眾生性命,以濟世度人為立教宗旨。靈寶派奉三國道士葛玄(164-244)為祖師,道門人士尊稱為太極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蒼、南岳、羅浮諸名山,後選擇江南名勝閣皂山建庵傳道。葛洪(284-363)為葛玄再傳弟子,葛玄、葛洪祖孫二人並稱為葛家道,閣皂山因有葛仙公修道靈跡,成為天下靈寶派道士所信向的祖庭。


一、早期靈寶派的傳承系譜
 道教經典中有關於靈寶經傳承的記載,《雲笈七籤》卷三《道教所起》宣稱:道教的靈寶經初傳於天真皇人,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軒轅皇帝,天真皇人還於牧德之台授帝嚳。同時還有夏禹感降於鐘山,闔閭竊窺於句曲的傳說。這是典型的道教仙話,因為軒轅、帝嚳、夏禹是遠古的傳說人物,闔閭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國君,其時道教還未創立。《雲笈七籤》卷三《靈寶略記》說: 「至三國時,吳主孫權赤烏之年,有琅琊葛玄字孝先,……志尚山水,入天台山學道,精思遐徹,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三真末降之前,太上又命太極真人徐來勒為孝先作三洞法師。孝先凡所受經二十三卷,並《語稟》、《請問》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傳鄭思遠,又傳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爰,孝爰付子護軍悌,悌即抱樸子之父。抱樸從鄭君盟,鄭君授抱樸,於羅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從孫巢甫,以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世世錄傳,支流分散,孳孕非一。」①

 據此則靈寶派早期的傳承系譜為:葛玄傳鄭思遠,鄭思遠傳葛洪,葛洪傳海安君,海安君傳葛巢甫,葛巢甫傳任延慶,任延慶傳徐靈期。除了此一支系的傳承系譜外,葛玄同時還傳兄葛孝爰,葛孝爰又傳子葛悌,此葛悌是葛洪的父親,可謂是葛氏家族祖孫三代間的傳承。這就是道經中所謂葛玄經法,「一通付弟子,一通付吾家門子弟」。②關於葛玄靈寶經法的傳承,唐代道士史崇玄《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說:「《太玄都玉京山經》云:鄭思遠於時說先師仙公告曰:我所受上清三洞太真道經,吾去世之日,一通封名山洞室,一通傳弟子,一通付吾家門子弟,世錄傳至人。若但務吾經,馳騁世業,則不堪任錄傳,可悉付名山嶽,不可輕傳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傳之,勿閉大法也。」③

 史崇玄說的《太玄都玉京山經》,即《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劉宋道經《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載:「鄭君於時說仙師、仙公告曰:我所受上清三洞太真道經,吾去世之日,一通付名山洞台,一道付弟子,一通付吾家門子弟,世世錄傳至人。若但務吾經馳騁世業,則不堪任錄傳。可悉付名山嶽,不可輕傳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傳之,勿閉天道也。」④

 道經中對早期靈寶派的傳承,還有傳授地點的明確記載。《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說:「太極左仙公葛真人諱玄,字孝先。於天台山授弟子鄭思遠。……後思遠於馬跡山中授葛洪,洪乃葛仙公之從孫,號抱樸子,著內外書典。」⑤

 天台山是道教的勝境,馬跡山在江西境內,是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二福地,都是早期靈寶宗師修道、傳道之地。所謂葛洪著內外書典,指葛洪撰寫的《抱樸子內篇》、《抱樸子外篇》。《抱樸子內篇》二十卷,代表了魏晉神仙道教理論的最高水平;《抱樸子外篇》五十卷,則是探討社會興亡治亂之作。

 鄭思遠以後幾代的傳承,在道經中多有記載。第二代鄭思遠傳第三代葛洪,史稱葛洪從「鄭思遠傳受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階秘籙,九丹指要。後攜妻子登羅浮山,立壇昭謝天地,服餌大丹,舉室升仙,果符仙公先知之征矣。」⑥《晉書》卷七十二《葛洪傳》載葛洪「從祖玄,吳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悉得其法焉。」《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四《葛洪》,亦完全沿襲了《晉書》的這段記載。葛洪後來傳道海安君,海安君又下傳葛巢甫。葛巢甫是編撰靈寶經的重要人物,他是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葛巢甫在東晉隆安(397-401)末,傳授道士任延慶、徐靈期。徐靈期在道經中有記載,據《南嶽小錄》、《南嶽總勝集》、《南嶽九真人傳》,徐靈期曾在南嶽衡山建衡嶽觀,於劉宋元徽二年(474)九月九日,在南嶽上清宮白日升舉。

 劉宋道士陸修靜(406-477)是靈寶派的重要傳人。陸修靜自稱「三洞弟子」,是南朝道教改革的關鍵人物。史稱他祖述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弘衍二葛(葛玄、葛洪),南朝的一些高門士族,都紛紛接受他傳度的靈寶法籙。陸修靜在劉宋元嘉十四年(437),撰寫《靈寶經目序》,其時靈寶經在道經中已自成一體。經陸修靜的弘揚,「靈寶之教,大行於世」。⑦陸修靜奠定了靈寶齋儀的主導地位,靈寶齋法從此風行於江表。此後的道教科儀經典,所載齋法皆以靈寶為宗,甚至有「非靈寶不可以度人」之說。⑧


‧二、葛玄、葛洪與皂山
 閣皂山位於江西清江流域,周回綿延二百裡,跨樂安、新淦、豐城三縣境。由於葛玄、葛洪曾棲居此山修道,得以成為天下靈寶派所信向的祖庭。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九《閣皂山》條載:「《玉堂閑話》云:南中有皂山,山形如,山色如皂,故號皂山。乃葛仙翁得道之所,七十二福地。」⑨

 《玉堂閑話》一卷,為五代範資所撰。史籍中言閣皂山之名的由來,皆稱「閣」言此山形狀,「皂」指此山顏色。北宋文士陶弼《閣皂山》詩吟詠山景曰:「萬仞天門皂形,陰陽不似眾山青。一區海上神仙宅,數曲人間水墨屏。」⑩

 閣皂山作為道教靈寶派的名山,以有仙真修道遺跡傳世而著稱。作為漢代仙真修道的遺跡,閣皂山西峰有張道陵壇,丁仙峰則是漢代女仙丁令威修煉處,傳承後世的有真人壇。三國吳孫權(222-252年在位)時,葛玄修道於閣皂山東峰。唐宋元明時期流傳於道門的《葛玄別傳》,說葛仙公一生修道,凡經行七十二處修煉,在各地留下仙壇靈跡,閣皂山就是葛玄修道遺跡影響最著者。《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是歷代道教人物的傳記,由元代浮雲山聖壽萬年宮道士趙道一編修,被視為道經中寫實成分較多的道士傳記。

 葛玄在閣皂山修道,正值三國戰亂年代。仙公以濟世度人之情懷,「乃於福庭之中,築壇一所,名曰八景,乃擇吉日,登壇告謝天地,大醮三日。」葛玄在閣皂山建立靈寶法壇,刪集靈寶經誥,廣行濟度幽冥之法,使死於戰亂的窮魂滯魄,都可獲得濟度超生。葛玄曾在閣皂山告誡弟子:「其於諸品符籙、洞真、洞玄、洞神真經等,是太極真人徐來勒於會稽授我。我已流傳於大江之西,閣皂福地。此乃上方禁文,自有飛仙守衛,今付汝等,宗奉大法。」可見閣皂山為葛玄傳授靈寶齋法之地。在葛玄修道所至諸名山中,唯閣皂山成為靈寶籙壇之地,原因在於葛玄升仙羽化之前,將靈寶法籙傳付閣皂山。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三《葛仙公》載:「仙公以祭煉經法、寶籙、符文、訣目等付閣皂宗壇及衝虛壇,流傳後學,廣度沉淪。」

 此記載至少反映道門人士的看法,認為閣皂山靈寶籙案傳授肇始於葛玄,這是閣皂山為靈寶授籙宗壇的道經根據。作為靈寶派開山祖師的葛玄,他的嫡傳弟子是鄭思遠,這是道經中有明確記載的傳授系譜。葛玄在給鄭思遠傳授道法時,諄諄告誡要將靈寶經籙付閣皂山。《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三《葛仙公》載葛玄:「於天台名山告鄭思遠曰:『我所授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籙,吾升舉之日,一通付皂名山,一通付吾家門弟子,世世錄傳至人。不可輕授,非人勿示,若得其人,宜傳勿秘。』」

 閣皂山宗壇的傳度授籙歷史,可以印證葛玄告誡鄭思遠的這段話,說明靈寶派確乎恪守仙公的教誨。東晉葛洪撰《神仙傳》十卷,為葛玄編寫了傳記。梁代茅山道士陶弘景撰《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是有關葛玄事跡最早的碑文。魏晉南北朝時期,葛玄隨靈寶派的發展而名聲卓著,時人撰寫的《太極葛仙公內傳》一卷,被《隋書‧經籍志》收錄。陶弘景撰《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排列了梁以前道教仙真的神位,排列在第三左位的仙真有太極左仙公葛玄,其注釋稱「吳時下演靈寶,下為地仙。」排列在第六地仙散位的仙真也有葛玄及鄭思遠,注釋稱葛玄:「字孝先,丹陽句曲人,稚川之從祖也。初在長山,乘虎使鬼,無處不至,位在太極宮。」閣皂山作為靈寶派的祖庭,注重宣傳弘揚祖師葛玄的仙道事跡,曾經編撰《太極葛仙公傳》。在葛玄家鄉丹陽故裡,自葛仙公羽化飛升之後,其故宅改建為青元觀。明代丹陽青元觀道士貢惟琳、譚嗣先師徒二人,精心撰作《太極葛仙公傳》,明朱綽應邀為此經作序,《太極葛仙公傳》被收入《道藏》。

 明朱綽《太極仙公傳序》說:「葛仙公,吳時得道而仙者也。距今蓋千二百年矣。種民相傳,觀宇祀事,逾久而愈盛,香燈晨夕崇奉如一日。然非夫道德有在,亦烏能臻此歟?芽青元觀高士譚道林,偕其同門友五人過余,袖書一通,出以示余曰:『此吾《仙公傳》也。觀本仙公故宅,仙公升舉之後,即宅為觀以奉之,幾將千載矣。……昔呂先生嘗撰仙公傳一卷,《道藏》之毀有間矣,訪求未之獲也。……僅得閣皂山所記《仙公傳》一卷,此書是已將鋟諸梓,病其弗備而未果也。』……竹岩翁姓貢氏名惟琳,家丹陽之柳茹,……道林名嗣先,世家丹陽之於溪。師弟子皆丹陽之望族雲。歲在丁巳二月朔朱綽序。」

 據序文推測,朱綽序應撰於正統丁巳(1437)年。《太極葛仙公傳》說葛玄:「最後於皂東峰建臥雲庵,築壇立灶,以煉金丹。於時瑞氣祥光,照映山谷。嘗於洞口金沙池中浴丹,其泉忽然湧漲,金沙騰沸,至今丹池之內,金沙自沸。又嘗於西峰石壁上石臼中搗藥,因墮藥一粟許,有飛鳥食之,遂不死。至今月夜,其鳥鳴,作丁當杵臼聲,世名搗藥鳥。仙人琴高嘗騎雙鯉訪仙公於臥雲庵,相與置酒酣飲,醉而臥。及醒,雙鯉已化為石。仙公乃以雙鶴與之,琴高遂乘鶴去,雙鯉石至今在後山間。」

 上述閣皂山的金沙池、搗藥臼、雙鯉石等仙道遺跡,基於民間流傳的葛玄傳說,具有道教仙話的典型特質。閣皂山的一些仙話傳說,往往可以和葛玄遺跡互證。閣皂山東峰的禮斗石,相傳是仙公禮斗處。山中流水號葛憩源,以葛玄曾在此休息而得名。閣皂山的八景玄壇,相傳得名於仙公衝舉之日,天帝賜以八景玉輿,玉女峰有葛玄升天遺跡。閣皂山的臥雲庵、藏丹室,又是葛仙公煉丹藏丹之處。

 葛玄晚年修道於閣皂山,並在閣皂山羽化升天,這在道經中有明確記載。《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三《葛仙公》說:「後仙公於閣皂白日升天,至今方山猶有煮藥鐺及丹臼在焉。」鄭思遠、葛洪作為靈寶派的傳人,亦曾在閣皂山修道、傳道,史籍中不乏二人在江西境內活動的記載。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十九《遐覽》說:「鄭君嘗從豫章還於掘溝浦中」,葛洪自稱「余晚充鄭君門人,請見方書。……常親掃除拂拭床幾,磨墨執燭,及與鄭君繕寫故書而已。」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遐覽》中,以大量篇幅列舉鄭君所言,可知師徒二人關係之密切。清光緒《江西通志》卷一百八十載葛洪:「升平間,至鄱陽萬山中,今之德興妙元觀也。見山川清奇委蛇,環聚如龜鶴之形,乃結寰鑿井煉丹。」江西境內的葛仙山,「或云即葛洪也。有煉丹壇,壇之左有葛仙庵」。葛洪在江西還有東陽、虞九霞二人為門弟子。郭樹森先生說葛洪在江西閣皂山、玉笥山、武功山、三清山度過了十個年頭,萍鄉武功山,新餘百丈峰,新建西山等處,都留下了葛洪訪道的足跡。明代道經《道法會元》卷二百四十四《靈寶源流》,載靈寶派早期傳承系譜說:「洞玄太極太虛靈應徐真人,諱來勒。太極左仙翁衝應常道葛真君,諱玄。朱陽鄭真人,諱思遠。抱樸子葛真人,諱洪,字稚川。」葛玄、鄭思遠、葛洪三人的早期傳道史,大抵都和閣皂山有密切關係。

 唐代閣皂山已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這就說明唐代閣皂山已經名顯於世。宋元明時期閣皂山山谷口鳴水台興建石坊,上面題字曰「天下第三十二福庭」。閣皂山在唐代屬吉州新淦縣,宋代置臨江軍,閣皂山乃屬臨江軍清江縣,並被視為臨江軍境內之鎮山。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閣皂山為神仙之修館。北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敕封葛玄為衝應真人。閣皂山崇真宮的葛仙公殿,俗稱祖師殿,明代《閣皂山志》記載有千年古柏,是崇真宮中高大宏偉的殿堂。閣皂山崇真宮的元始宗壇,是靈寶派傳授靈寶法籙的壇場,閣皂山崇真宮的住持,是靈寶派傳籙嗣教宗師。


三、閣皂山元始宗壇和靈寶傳籙嗣教宗師
 閣皂山在宋代進入興盛時期,是天下崇尚靈寶道法之人信向之地,也是文人學士訪真探勝的靈境。南宋理學家朱熹游歷閣皂山,曾有感而吟詠《登閣皂山》七絕二首,其一曰:「一派冷冷台下水,半空漠漠嶺頭雲。祖師成道衝天去,只有無窮受籙人。」

 朱熹在詩中描寫閣皂山的清幽,更感嘆閣皂山靈寶派授籙的興盛。在早期道教教團創立的東漢魏晉時期,興起於巴蜀地區的早期正一派,和興起於江南的靈寶派、上清派,形成三大道派鼎立的局面。在道教興盛的唐宋時期,正一派的中心轉移至江南龍虎山,由此龍虎山的正一法籙,閣皂山的靈寶法籙,茅山的上清大洞法籙,共同形成道教的三山符籙。三大道派的祖庭成為傳授法籙的宗壇:正一派設於龍虎山的正一宗壇,靈寶派設於閣皂山的元始宗壇,上清派設於茅山的上清宗壇。三處壇場至元代都已存續上千年,在江南社會具有深遠影響。宋代認為龍虎山張天師得法籙之正傳,南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籙。元世祖在平定江南以後,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特加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兼主領三山符籙。此後龍虎山張天師管領江南諸路道教事,南方的正一道與北方的全真道,由此形成南北並峙的局面。龍虎山成為正一道士受籙的萬法宗壇。

 關於三大宗壇鼎峙的情況,史籍道經中有明確記載。南宋嶽珂《桯史》卷八說:「今茅山、龍虎、閣皂,實有三壇,符籙遍天下,受之者亦各著稱謂,或者帝王之號,又有其別,殆未可知也。」

 《茅山志》卷十一載哲宗紹聖四年(1097):「敕江寧府,即所居潛神庵為元符觀。別敕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籙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江軍閣皂山三山鼎峙。」

 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十說:「金陵之三茅山,大洞之宗壇也;臨江之閣皂山,靈寶之宗壇也;信州之龍虎山,正一之宗壇也。」

 《茅山志》卷十六《採真遊篇》載:「初,三山經籙,龍虎正一,閣皂靈寶,茅山大洞,各嗣其本系,先生請混一之。今龍虎、皂之傳上清畢法,蓋始於此。」

 茅山道士黃澄請求混一三山經籙,是在北宋徽宗時期,說明此時道教三大宗壇的法案,已有進一步融彙的趨勢。道教的三山符籙一統天下,這在道門中已形成固定看法。《文昌大洞經注序》就說:「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歷代祖師真人,歷代傳經、傳籙傳道祖師真人。」

 從閣皂山靈寶派的歷史可以看出,崇真宮的住持應是傳籙嗣教宗師,傳授靈寶法案的元始宗壇,就設在閣皂山最大的崇真宮中。南宋周必大《臨江軍閣皂山崇真宮記》說:「(御書)後閣設傳籙壇,蓋法許授籙者,惟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龍虎,與此為三。徽宗朝給元始萬神銅印,至今用之。」

 宋代閣皂山靈寶法籙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一些道士因得靈寶法籙的傳授而顯名。明李濂《汴京勼異記》卷二記載:北宋東京道士曹仙姑「受籙於閣皂山,於是四方知仙姑之名矣。」

 由於文獻記載的缺佚,現在已不可知閣皂山傳籙嗣教宗師的完整系譜。史籍中提及的唐代修建閣皂觀的孫道衝,南宋周必大於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在崇真宮所見的管轄道士李漢卿,周必大於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在崇真宮所見的管轄王自正等,都應是閣皂山的一代傳籙嗣教宗師。20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閣皂山發現了北宋道教畫像石墓。據殘缺的墓志銘得知,墓主人名知在,字子中,曾先後任副道正、道教首職、傳教威儀,並被賜予靈寶大師封號。靈寶大師知在卒於元佑八年(1093),被安葬於紹聖元年(1094)。這位靈寶大師知在,應是閣皂山靈寶派的傳籙嗣教宗師。南宋時期編撰《上清靈寶大法》的寧全真、王契真,是顯揚靈寶齋法的著名道士,該經題錄為「洞微高士開光救苦真人寧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靈寶領教嗣師王契真纂」,據此也應是靈寶派的嗣教宗師。此外,南宋至明代有幾位閣皂山嗣教傳籙宗師,傳承世系在史籍道經中有明確記載。

 南宋道士白玉蟾在游歷閣皂山時,閣皂山靈寶派嗣教傳籙宗師是朱季愈。白玉蟾《心遠堂記》說:「皂黃冠朱君季愈,即清江之邑人。父兄皆簪纓人,獨君遼然而老氏是祖,志趣飄逸,不可測識。兩轄宮事,數攜琴劍詣京華,所至權貴皆倒屣之,上方紫其裾,賜其衝妙之號。今太極葛仙翁四十代劍印符之壇屬以之。凡於金汞龍虎之書,六壬八門三甲五雷之文,尤所精煉。能詩書禮樂,且碧瞳紅頤,端是風流表物也。……觀之方丈採陶詩心遠之句以匾,諉予記而文之。」

 按照白玉蟾的記載,朱季愈是獲得皇帝賜紫的紫衣道士,為閣皂山第四十代傳籙宗師。說明南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靈寶派已經傳承至四十代。如果按照年代推算,則李漢卿應為三十八代宗師,王自正應為三十九代宗師。

 自元成宗敕命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統領三山符籙後,閣皂山靈寶法籙隸屬龍虎山萬法宗壇,但閣皂山靈寶法籙仍得獨立傳授。《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禮部卷之六《閣皂山行法籙》條載:「聖旨節該張宗師奏:臨江路閣皂山有萬壽崇真宮葛仙翁八景玄壇住持李宗師,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籙有來。」毫無疑問,每年主持上元傳授法籙的李宗師,是閣皂山的一代傳籙嗣教宗師。元袁桷《臨江路閣皂山萬壽崇真宮住持四十六代傳籙嗣教宗師楊伯晉升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說:「具官楊伯晉,守樸丹丘,潛珍琳館。吐息以踵,陋熊經鳥申之遇;藏珠於淵,握龍變虎騰之要。開九龠之秘記,傳八景之玄文。問年今見其復丁,會月密推其納甲。天台之召司馬,損數術以理身;羅浮之迎軒轅,徹聲色而合德。朕悉茲理,卿無復言。聿加孛命之殊,以重羽流之選。」袁桷於元大德(1297-1307)初,被薦為翰林國史院檢閱官。他為元成宗撰寫的這篇制文,說明閣皂山靈寶派在元大德年間,傳籙嗣教宗師已傳承至四十六代。明代閣皂山傳籙嗣教宗師,被朝廷授予靈官稱號。據《閣皂山志》卷上的記載,明代閣皂山有第五十代至五十二代宗師。明洪武十七年(1384),閣皂山第五十代宗師李半仙被授為靈官。

 明張宇初《贈閣皂山靈官李半仙》詩曰:
 「仙真靈跡皆名世,頂諸峰故舊聞。
  函籙洞深尊帝化,經台天近現龍文。
  到門徑路留殘雪,護井松杉隱白雲。
  期爾東歸借筇履,半龕清味可同分。」

 洪武二十七年(1394),閣皂山第五十一代傳籙嗣教宗師張尊禮,被授予靈官稱號。明宣宗宣德(1426-1435)初,閣皂山第五十二代傳籙嗣教宗師黃谷虛,被授予靈官稱號。根據《閣皂山志》記載的道史,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主持修復崇真宮的道士徐麟洲,應是第四十九代傳籙嗣教宗師。至明嘉靖(1522-1566)年間閣皂山衰落止,閣皂山靈寶派的傳承嗣教宗師還傳承了一百年左右,大約應傳承至五十五或五十六代。


後論
 雖然明嘉靖年間閣皂山祖庭衰落而停止傳度,但靈寶派作為歷史上有影響的大道派,其法籙仍然在各地靈寶派中繼續傳承,《白雲觀志》卷三《諸真宗派總簿》第五十七《周祖靈寶派》,記載靈寶派的傳授系譜為:「思道洞本重,明香克理忠。洪良居士顯,一嗣永承宗。德大傳家久,清修福澤長。世肇因衍慶,慈風蓬業祥。」
 
 當今台灣道教的靈寶門,還有《靈寶門台灣主門一百二十字續傳嗣法》,其傳承系譜是:「靈寶開寶笈,真境落天紀。洞碧翠玉虛,章法清霄妙。玄氣遍八區,嶺上修士客。吟詠念隱書,斗步朝星漢。長齡永地居,望進仙都域。煉行乘空舉,無所深思集。三周陽明曜,紫角運金生。龍嘯響雲飛,入室野歌語。劫會屢經過,忘棄大界色。璇璣躔足通,自然亨無窮。勝日服果子,有異覺神情。麒麟獅像住,景藏和升得。」
 

注:
①《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第22冊第15頁。下同。
②《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道藏》第34冊第626頁。
③《道藏》第24冊第731頁。
④《道藏》第34冊第626頁。
⑤《道藏》第34冊第626頁。
⑥《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三,《道藏》第5冊第234頁。
⑦《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道藏》第6冊第376頁。
⑧《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十三,《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第17冊第1頁。下同。
⑨《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270頁。
⑩[清]厲鶚輯撰:《宋詩紀事》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冊第621頁。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958532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道教|靈寶派|歷史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略論道教正一派授籙淵源及... 後一篇:道教的魔王...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monppg巴哈的各位
本人血癌活不過今年底 希望大家年底前能順順利利 幫我多看看2025年之後的世界 哈哈阿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3:49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