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盤古簡探 作:天上倒爺

作者:玄都之王│2015-08-26 22:50:03│巴幣:0│人氣:217
 盤古,中國神話中的開闢神明,目前公認出現在三國時期,然亦有他說。晉時被收編入道教,信仰一向不顯著。直至明清二代,白話小說繁榮發展,才使盤古信仰大幅度傳播開來。

 就目前而言,最早的盤古記載,是戰國成書的《六韜·大明》篇——「召公對文王曰:『天道淨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凶。」(南宋羅泌《路史·前紀》所引。注:然今本六韜及出土的前漢簡書六韜、唐敦煌殘卷六韜均不見此《六韜·大明》篇)

 《六韜·大明》篇中有「盤古之宗」的語句。此句說的是天道地德人事,也就是國事,若想國事不凶,則不可動「盤古之宗」。

 因此,此處的「盤古之宗」,必然是一概念,有的學者將其解釋為祭祀盤古。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麼看來,似乎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若認為這裡的「盤古之宗」是祭祀盤古,那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北宋《通鑒外紀》所引的《六韜·大明》帝系記為:「柏皇氏、栗陸氏、黎連氏、軒轅氏、共工氏、宗盧氏,祝融氏,庸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倘若《六韜·大明》的「盤古之宗」確實是盤古,那這同一篇的帝系為何會將之遺忘?

 那麼這個關係到國家穩固的「盤古之宗」到底是什麼呢?

 《史記·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磐石之宗也。」《漢書·景十三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磐石宗也。」

 封建諸侯,國土犬牙相交,即可互制,又可互助,皇帝穩坐長安,國家固如磐石。

 磐石盤古字形相似,兩者抄寫錯誤並非罕見,如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集成》,就將酈道元《水經注》中的磐石山抄成了盤古山。

 而通過《史記》《漢書》中的兩個決定性證據,我們則可以斷定,《六韜·大明》中的「盤古之宗」乃是「磐石之宗」的訛寫。

 因此,《六韜·大明》並不能證明先秦就有盤古。盤古的最早記載,依然是在三國時期。

 那麼我們就來看三國時期。三國時期的盤古記載有四條,分別為:

 魏大饗記殘碑(222年):「千秋萬代XX主重居外天地始X至裡X文王大饗之X皇X高X徒集有X之魁萬名X一據東西南X術X復歌嘆麗X建起尚盤古羅天X為感續X於其XX樵室去殆冠獲X不X我是X憤漢則瑞X為至府。」

 吳國韋昭《洞紀》:「世俗相傳為盤古一日七十化,覆為天,偃為地,八萬歲乃死。」(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二引)

 吳國徐整《三五曆記》:「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唐藝文類聚引;宋太平御覽引)

 吳國徐整《五運曆年紀》:「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九引)

 這四條記載,魏碑上的「盤」「古」二字是最難連成一個詞來說的,類似這種句式——今天股市開盤古人說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老子要投大錢——因此這條在此處存而不論。

 剩下的三條記載,一個是年份較早的韋昭的《洞記》,另兩個是稍微靠後的徐整的《三五曆記》和《五運曆年記》。

 我們可以看到,同是吳國治下的兩個人,他們倆的年齡懸殊也不大,可他們記錄的盤古卻非常的不一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大約是這一時期盤古神話才被創造出來的原因。

 雖然韋昭說是世俗相傳,但這「世俗相傳」四個字實在需要商確。在兩漢時期,女媧的形象也有所記載的,她的形象是個少婦——「俗圖畫女媧之像為婦人之形」(《論衡·順鼓》)。直到漢代後期,太一抱羲和常儀圖漸漸從龍身演變成了蛇身,爪子沒了,名字也變了,成了伏羲女媧。

 這一時期,民間才漸漸流傳女媧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形成規模以後,又被王逸記進了《楚辭章句》,之後王逸他兒子也順便把女媧蛇身寫進了《魯靈光殿賦》。當時《魯靈光殿賦》的名氣多響自不必說。因此漢末時期,世俗相傳的,無論如何也不會是盤古一日七十化。所以我想,大約盤古最初便是由這位仁兄搞出來的,至於為什麼會叫盤古,我想或許是因為看了《六韜·大明》一時腦殘,又或者是因為緯書人物巨靈胡才取得這麼個名字。當然這也只是個沒什麼根據的猜想,不過就算盤古不是從他而出,也不會比他早多少了。

 至於他所記的盤古「覆為天,偃為地」之語,我想應該是沿襲當時的一種世界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河圖括地象》)

 所以他這裡的盤古,也就是把女媧和混沌元氣相結合的產物。頗顯不倫不類,因此在他後面的徐整,就把盤古大改特改了一下。八萬歲改成了一萬八,七十化改成了九變,人首蛇身改成了龍首蛇身,於是才有了我們所熟悉的屬性。只不過徐整是個數體教,小學生就可以完爆他。
雖然徐整數體教,但經他這麼一改,把女媧的顯著特性去掉了,而且他又在其中融合了燭龍的特性和巨靈的特性。(數體教:大陸用語,即「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形容人數學不好。)

 燭龍——《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海外北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燭龍是誰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巨靈可能就知道的不太多了,這個巨靈不是《西遊記》裡的巨靈神,而是一個叫做「胡」的,他生於混沌,能造山川江河。

 巨靈——《遁甲開山圖》:「有巨靈者,遍得元神之道,故與元氣一時生混沌。」又「有巨靈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巨靈與元氣齊生,為九元真母。」

 巨靈「胡」雖然有開闢神的神格,但是逼格卻不夠高,因而被人拿去整改,給和諧了。

 經過徐整的修改,盤古的形象就成了混沌之中第一個生靈,龍首蛇身的巨人以及化萬物者,最初的創世神。

 雖然徐整完善了盤古神話,但是這盤古神話的流傳範圍仍然不怎麼樣,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流傳。

 香港有個叫饒宗頤的老頭,根據唐朝永輝元年的碑文《益州學館廟堂記》的內容——「獻帝興平元年,陳留高朕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東別創一石室,自為周公禮殿。其壁上圖畫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耆舊云:『西晉太康中,益州刺史張收筆。』」(碑文殘缺,補自《益州名畫錄》)——推斷出盤古圖出現在東漢,盤古信仰出現在東漢。

 這位老人家年紀已經很大了,平常又喜歡給人題字,眼睛早花了,因而我們不能怪他沒看到後面的「耆舊云:『西晉太康中,益州刺史張收筆。』」,但是有些學者或者業餘愛好者看到了,從此處推斷西晉時候盤古已經在四川流傳了。我最初看《益州學館記》的時候也是如此想的。

 但是,《益州學館記》是初唐刻的碑文,它的「耆舊云」說魏晉之事,這就像是現在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喜歡講幾百年前的事情,究竟能有多少可信度呢?

 這位益州刺史張收,畫的畫很好,他的畫名氣也很大,不僅被歷史記錄了下來,更是被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欣賞。王羲之沒聽過張收這個人,卻聽過他的畫。但是王羲之聽到的這些畫,不同於唐碑文所刻,唐碑文說張收畫的是「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而王羲之所聽到的,則僅僅是三皇以來的聖賢畫像,並沒有盤古等人。而漢魏五書中亦記載了張收的畫像,同樣是說他畫了三皇以來的聖賢畫像,也沒提到盤古等人。

 所以我想,張收所畫的,恐怕僅僅只是三皇以來的聖賢了。「耆舊云」,終究只是道聽途說。

 而從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當中,也可以看出,盤古的流傳,只怕還未展開。按我個人想來,盤古的流傳,大約是隨著東晉後道教的發展傳開的。

 值得注意的是,《益州學館記》的碑文上說,周公禮殿的盤古圖早已經毀壞。而南宋的樓鑰的《秘澗大全文集》裡卻說「近過劉氏家塾,遂獲其本。蓋自盤古氏以下,至種仲尼七十弟子百一十三人,畫極精妙簡古,今千有餘歲無絲發剝土西衣。」

 很顯然,已經毀壞的圖畫是不可能被看到的,因此樓鑰所看到的盤古圖,也只是後人重新畫上去的。

 因此,唐碑文裡說的盤古圖,恐怕也是後人重畫的。而上古、盤古、李老三者的排列,倒有些三清的味道。自從葛洪將盤古收編——「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枕中書》)——道教三清歷經了一段演變,而估計這圖就是演變過程中的一環。而當時的魏晉風流,不過是吃個搖頭丸,玩點房中術,沒事造個謠發個八卦,因而當世人大多對盤古興趣缺缺,反倒是將伏羲女媧搞成了兄妹,害得後世學人費盡心思的去和少數民族的洪水後的兄妹神話契合,也真是夠喪心病狂了的。

摘自魂兮2015第5期


白澤君補充於2015年6月9號
 無意搜了盤古的詞條,在「盤古的傳說--歷史記載彙集」下,看到不知何人所胡言,本不欲寫文批駁,但如是想當然考證不能不令人擔憂,寫文批駁一下也不是件壞事,遂寫此文。


一、作者引《益洲學館記》《漢文翁講室畫像》,在張收後備注漢獻帝時人。
 案:作者所引《益洲學館記》明言「西晉太康中益州刺史張收筆」,況晉書有其子張載之傳,而作者處處以張收為漢獻帝時人立論,這種做法不能不令人汗顏。如此下文「如果說是為賢臣銘功,何以沒有漢相蕭何,身為漢朝太守的張收,不把漢代的開國皇帝與歷代名君並列,恐怕有點說不過去了。」諸如此類,完全不值一駁。


二、「那麼,是秦代嗎?」
 案:很不幸秦皇恰好是第一個將儒學立為學官的人。而秦代文獻我們也不難看到黃帝的身影。


三、「繼續上溯至戰國時期,孟軻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學說,並使之發揚光大,聲望和成就僅次於聖人孔子而被世人稱之為亞聖,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儒家代表人物,卻被排除在石刻畫像之外,本為儒家張目的石刻壁畫,這樣做於情不合,於理不通,使人頗覺意外的是聲望遠遠不及孟軻的孔門七十二弟子卻無一遺漏的被畫影圖形,怎樣的解釋才是較為合理和接近事實的呢?……界定在春秋時期,比較恰當。」
 案:這種推論方式不能不說是令人驚嘆的,首先孟子,秦漢時並不受重視,僅在漢文帝短暫的立過學官,直到元代才加封為亞聖公。而先秦之際孔門有曾子、有子、子夏之徒,更有孔子之孫子思,其中有若更在孔子死後,被「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而作者所言「聲望和成就僅次於聖人孔子而被世人稱之為亞聖」這種後世觀念,來以無孟子為基礎,進一步推測為孟子之前的作品可謂荒謬。

 而祠孔子以七十二子從祀更是東漢明帝所為,《後漢書》明載。而孟子從祀則更晚至宋代。作者所謂「使人頗覺意外的是聲望遠遠不及孟軻的孔門七十二弟子卻無一遺漏的被畫影圖形」,作者對孔門知識的匱乏確實使人頗為意外。


四、「早在商周交替時代,已有盤古名號出現在典籍中。西周太公望作《六韜》時,已有盤古名號。」
 案:稍微有點文史知識的人就知道所謂六韜是戰國時齊國兵學家所作。

 觀《通鑒外紀》所引《六韜-大明》帝系「柏皇氏、栗陸氏、黎連氏、軒轅氏、共工氏、宗盧氏,祝融氏,庸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倘若《大明》之文確實有盤古,同篇帝系為何不提呢?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943698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形成之書 作:老貓... 後一篇:惡魔學相關...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ilove487奇幻小說連載中
《克蘇魯的黎明》0671.蛇人第一王國伐盧希亞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20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