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3 GP

【艦 Colle】致夕張的一封信

作者:Ray@長橋工作室│2015-07-05 17:58:32│巴幣:6│人氣:127



致 夕張:

在測試什麼新裝備嗎?還是裝備還在設計階段?不知道你在研發新裝備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安全的問題,我希望你有吧,因為安全是一項技術在設計期間最易被忽略但又最重要的一環。我不知道妳們艦娘在裝備出現事故時會受多大影響(生命上),但從陸奧的故事來看,應該還是和平凡人差不多。所以我才問夕張妳在研發裝備是有否考慮到安全的問題,因為我們人類在妳們艦娘出現以前已經因為忽略安全而犧牲了很多人的生命了,而這些災難,很多時候是可以避免的。我真的不希望相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你們身上。

我相信夕張妳是對軍事技術有比較大的興趣,但是我在這方面的認知並不多,所以我無謂班門弄斧了,反而我會想分享幾個民用科技的故事來帶出我的想法。

老實說,我們人類在平衡安全與賺錢兩方面的表現可以說是強差人意。正如這件發生在 1970 年代的事件(戰後 30 年)。

1970 年對於全球航空業而言是挺重要的一年,因為該年是各種「珍寶客機」(Jumbo Jet,廣體客機的俗稱)投入服務的一年,包括波音的 747-100、麥道的 DC-10-10(McDonnell Douglas DC-10-10)和洛歇的 L-1011-1 三星機(Lockheed L-1011-1 TriStar)。後兩者是互相競爭的關係,因為 DC-10 和三星機設計上十分相似(都是三引擎推動的客機),所以雙方為了搶奪另一方的客戶也絞盡腦汁,儘力讓自己的飛機可以早於另一方付運。最終麥道贏了這場競賽(三星機的研發則是因為引擎製造商破產而受阻,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DC-10 最終早三星機八個月進行首飛,可是為了贏掉這場比賽,麥道卻付出了挺沈重的代價的。

我相信夕張妳在研發裝備時對裝備的安全會較著重一點,因為那是安裝在你的朋友身上的東西,而且妳的研發動機不是要賺錢,所以你沒有要快點造完裝備的動機。可是麥道在研發 DC-10 時著重的是要比三星機更快地打入航空市場,結果麥道忽略了一些挺要緊的安全裝置,而引起最大風波的,莫過於是 DC-10 的貨艙門設計。為了增加貨艙的可載貨物數量,麥道 DC-10 的貨艙門市採用向外打開而不是向內打開的設計,但是這設計的問題是如果貨艙門沒有安全的鎖定的話,艙門會在半空因為機艙內外的氣壓差而打開(現在的飛機因為是在高空飛行,艙內的空氣都是加了壓的,所以艙內的氣壓是比外邊的要高),艙內的高壓空氣就會如狂風一般逃離機艙,造成所謂的「爆炸性減壓」(Explosive Decompression)。

這正是發生在美國航空 96 號班機(1972 年 6 月)身上的事。96 號班機在攀越 12, 000 尺的時候,機艙因為貨艙門打開而發生爆炸性減壓,而且因為當時 DC-10 的客艙地台並沒有讓艙內空氣安全逃溢的途徑,結果這導致了客艙地台垮到貨艙的問題,這也造成了部分控制裝置無法使用。可幸的是,因為只是部分控制裝置無法使用,美航 96 號班機最終成功在底特律緊急降落。

事後的調查表明麥道在貨艙門的設計上有問題,更糟的是,貨艙門如果沒有正確的鎖定,在駕駛室的艙員是無法得知,因為只要行李輸送員把貨艙門外的鎖定栓關掉,駕駛艙內的貨艙門警告燈就會關掉(即便貨艙門並沒有鎖緊也好)。調查當局給了麥道一些改進的建議(e.g. 重新設計貨艙門的鎖定系統、在客艙後部增設減壓閥, etc.),並且要求麥道儘快解決。

看到這裡,夕張妳會怎麼做呢?要是提督告訴妳,妳研發的裝備有些問題,我相信妳會立刻把那問題解決掉而不是把那問題拖到有艦娘因為它而受傷才動工解決吧,那是一般人也會做的事。可是,當時的麥道並沒有這麼做。全因為「錢」這一個字。

麥道認為,要是把調查當局的所有建議也實行的話,那會拖慢 DC-10 的付運速度,並且對該機的聲譽造成損害。所以麥道其實並沒有執行調查當局的建議,而是用了一些更間接的方法去企圖解決這個貨艙門的設計失誤。既然是間接的,那這些措施的效用當然也不如當局提出的來得直接啦。而事實上,要是麥道的自家「解決」方案是可行的,「溫莎事件」(Windsor Incident,美航 96 的別稱)兩年後的土耳其航空 981 號班機就不會墜毀,346 人的性命就不會白白犧牲(981 號班機是 1974 - 1977 年間死傷最慘重的空難,至 1985 年為止仍是死傷最慘重的單一客機墜毀空難)。

1974 年的土耳其航空空難和其後的調查發現麥道不只在「溫莎事件」以後已經知道 DC-10 的貨艙門設計有著這致命的缺陷。其實麥道早於設計 DC-10 的時候(1970 年)已經發現他們的設計有問題,但是為了贏掉與洛歇的競賽,麥道最終無視了這個問題,也沒有對貨艙門的缺陷作出任何行動。而在 1972 年美航 96 的事件發生以後,康維爾(Convair)作為 DC-10 貨艙門的製造者也警告* 過麥道要對貨艙門的設計作出改進。基本上,麥道有能力在溫莎之後就搞定貨艙門的問題,但是他們為了保住 DC-10 的聲譽而按兵不動。結果直接導致了 1974 年的土耳其航空空難的發生。雖然麥道在空難後終於對貨艙門的設計作出更大程度的改進,但這只是亡羊補牢之舉,麥道和 DC-10 的聲譽從此一蹶不振,加上 70 年代末 DC-10 亦牽涉在幾宗大型空難中,這令麥道的財政狀況造成巨大壓力,最終在 1997 年被對手波音公司收購。

夕張妳現在在想些什麼呢?是不是在想我們人類不懂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我不會否認這個想法,因為我也是人,我們的確是不會從歷史中學習(或是學習速度很慢)。我們永遠不會有動力去改進安全問題直到有人因此付上性命為止,在航空界有一個很到位的術語叫做「墓碑技術」(Tombstone Technology / Tombstone Mentality),正是用以形容飛機製造商直到有人因此喪生以前不會把飛機的瑕疵解決的行為。

DC-10 的故事並不是單一個案。自 DC-10 以後很多的航空事故也是因為這「墓碑心態」而發生的。譬如同樣牽涉貨艙門設計的 1989 年聯合航空 811 號班機(同樣是貨艙門在半空開啓導致爆炸性減壓)、1986 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在挑戰者升空以前已經有人預告在寒冷天氣下升空會增加火箭爆炸的風險,但是最終挑戰者也是被允許升空),這些事夕張妳或許有興趣,妳可以去翻查一下資料,還有以下這兩個故事。

對於一般客機來說,最麻煩的事情莫過於飛行途中飛機發生火警。而現在在新型客機裡設置的貨艙防火系統,正是為了防止貨艙發生火警而設,但其實這項設備也是「墓碑技術」的一員。

1996 年 5 月 11 日,瓦盧傑航空 592 號班機(ValuJet Flight 592)在邁亞密大沼澤地因機艙失火而墜毀,全機 110 人死亡。事故後的調查發現,飛機上的貨物因為不當的存放方法而發生自燃,最終大火燒毀機上的控制裝置,燃燒產生的毒氣也令機員失去意識,飛機於是以接近垂直姿態墜毀於大沼澤地。調查當局也發現,瓦盧傑 592 的墜毀本來是不用發生的,因為早在 1988 年已經有 DC-9(執行瓦盧傑 592 的飛機型號)因為貨艙失火事故而要緊急降落,在該次事故中並沒有人受傷,調查當局也建議了飛機貨艙應該有滅火裝置防止歷史重演,結果?夕張妳應該已經知道了。

同年的 7 月 17 日,環球航空 800 號班機(TWA Flight 800)在飛離紐約不久後發生爆炸,造成 230 人喪命。事故原因最終被定為是電線短路產生的火花點燃了油箱裡氣化了的航空燃油,造成爆炸。當局在環航事故後建議飛機油箱都得安裝惰化系統(在油箱注入氮氣以防爆炸)。這雖不似是「墓碑心態」,但實質上,油箱惰化系統早於 1960 年代已經被提出,然而負責航空安全的當局直至環航事件前一直沒有把這東西放在眼內。環航 800 也不是第一次飛機因為油箱爆炸而墜毀,1963 年 12 月,泛美航空 214 號班機因為雷擊點燃油箱內的燃油而發生爆炸並墜毀,81 人因此喪生,油箱惰化系統正是在泛美 214 以後提出的,要是在當時就引進的話,環航 800 號班機上的 230 人可能就能平安抵達巴黎,環球航空(Trans-World Airlines, TWA)也許還存活在這世界上(環航在 2001 年破產並併入美國航空)。

看到這裡,我不知道夕張妳的感想是什麼,我學到的是:人命傷亡永遠是推進安全的唯一方法,你永遠不會發覺你的東西有什麼問題直到有人因此受傷或是喪命。我希望夕張妳改裝的裝備並不是以「墓碑心態」完成的,畢竟你們所經歷的已經夠沈重了,妳們和我們人類怎麼說也是有分別(非歧視),我希望你們的經歷可以令你們更著重安全,我相信你們難得可以在鎮守府重逢,也不會希望你們的同伴因為裝備的瑕疵而再次永別吧。請不要再重復我們犯過的錯,安全永遠應該比其他東西來得重要,我希望夕張妳能在開發裝備時記住這點。

*小小的補充,康維爾的警告其實是一封在「溫莎事件」後不久寫成,通稱為 Applegate Memorandum 的備忘錄,備忘中提及麥道的 DC-10「在貨艙發生爆炸性減壓時極易對整架飛機造成災難性的損傷」(The airplane demonstrated an inherent susceptibility to catastrophic failure when exposed to explosive decompression of the cargo compartment in 1970 ground tests),備忘錄在 1974 年土耳其航空空難後的審訊中被公開,並反映出麥道由始至終根本知道 DC-10 的貨艙門設計有問題。

謹祝
改裝順利、生活安康
遠方的局外人
RAY
2015 年 7 月 5 日

老實說,這片的手感比禁酒篇要弱。不過最近靈感不知為何特別的多,小弟會儘量把它們寫成新的短文。小弟連對象也想好了(提不起勁三人組、足柄和島風,各位可以猜一下小弟會對她們說些什麼事 ),夕張篇是這些靈感的一部分,因為小弟總是對「墓碑心態」有點憎恨,我們明明有機會去避免更多人的死亡,我們卻為了錢而放棄這些機會。當然,把夕張拉進來是純粹是因為她是位技術宅而已。

另外,我聽說艦 Colle 最近開了新的伺服器。小弟第一次聽到這消息的時候當然有想加入成為提督的衝動,但想過以後,還是決定維持現狀比較好。因為小弟沒有那種攀越各種障礙的動力,小弟很清楚,你要是沒有日本 IP 的話,要加入提督之列是挺難的,小弟自問沒這動力。另外的顧慮是,小弟總覺得,非日本用戶的被貓機會太高,這樣的成本加上加入的難度,令小弟覺得提督這工作不大適合本人,所以結果嘛:你們都懂的。

大概就這樣,希望各位讀者可以留下寶貴意見!

參考資料
《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 第一季第一集 Unlocking Disaster
《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 第五季第三集 Behind Closed Doors
《重返危機現場》(Seconds From Disaster) 第三季第十八集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88776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2 篇留言

紫色徘徊的執念
明石也很適合此文章的主角 是說 航空史本來就是一大堆意外跟生命消逝才能改善下一趟航班

問題是,每一個意外的代價都要慘重,只有非常少數的案例是可以把生命挽回的

協和客機的輪胎也是一個例子

07-05 18:16

Ray@長橋工作室
正是這樣,所以有點感嘆就是07-05 18:23
熾冰/奇譚異書齋
墓碑心態,這真是很沉重的一個詞彙,然而不可否定的是人們多半抱持這樣心態,說得簡單點就是不見黃河心不死吧?
以夕張作主角帶出這議題~ 只能說Ray桑腦袋真的動很快,已佩服:))

07-05 20:15

Ray@長橋工作室
「墓碑心態」這詞是 Google 大神幫我翻譯出來的(Tombstone Mentality 嘛)[e7]07-05 20:26
Ray@長橋工作室
還有熾冰兄過獎了,小弟腦動很快但是寫很慢就是07-05 20:30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3喜歡★Ray767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十五分鐘速繪】MG... 後一篇:【十五分鐘速繪】美國大陸...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aa1357932大家
各位有空可以來我家看看畫作或聽聽我的全創作專輯!看更多我要大聲說20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