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炮: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二)
一次世界大戰往往被人稱為炮兵戰爭。基本上野戰炮的各種殺人方法也是在這四年裏炸出來的。防空炮也不例外,基本上到了一次大戰開始以後,各國的防空炮研究才提上了日程。不過在討論一戰的防空炮之前,不妨先來看看一戰時的航空器水平。
一戰的軍用飛行器
一次大戰時期的航空器普遍分成兩種:輕於空氣的飛艇和重於空氣的飛機。新面世的複翼戰鬥機均為一戰的各交戰國用於校正射擊、偵察及轟炸等任務。但得益於齊柏林伯爵在飛艇方面的研究成果,開戰以後德意志陸軍及海軍均使用了飛艇進行偵察和轟炸任務。相對來說,在飛機工藝方面領先世界的法國也讓協約國在此方面享有頗大的優勢。不過即令如此,由於滯空時間長,實際上協約國的飛艇比較常見於大西洋船團護航及校正射擊(沒有被人射下來的話)。
在一次初期,普遍的航空器升限大約只有三千多公尺。但隨著性能方面的改進,到戰爭末期時不論是飛艇還是戰機,已經能到達約六千多公尺的高度。在這情況下,防空炮口徑亦隨時間提升。
一戰中的防空炮
實際上,一次大戰中的「防空炮」,基本上仍然是用原有的陸軍速射炮進行改裝。例如戰爭初期的英國製QF 1-pounder pom-pom及法製75mm速射炮(Canon de 75 modèle 1897),以及德國以77mm野戰炮改良成的防空炮。
英製QF 1-pounder pom-pom是一門口徑37mm的速射炮,發射一磅重的炮彈。如果你有幸看到一門倖存的火炮,炮身上很大機會刻上了英國維克斯兵工廠的商標。但在當時有一些一磅炮也刻上了機槍的發明者馬克森的軍火公司(Maxim-Nordenfelt)的名字,因為這門炮其實也是馬克森的作品:它整個機械結構完全就是一挺放大了的馬克森機槍!

圖一:英國戰爭博物館藏一磅炮[1]

圖二:德軍使用的一磅炮[2]
這門火炮研發完成投入現役後,第一場戰役便是波耳戰爭(Bore War)中作步兵炮使用。在大戰開始以後,則被用於保護英國泰晤士河一帶的海軍船塢(還有碼頭)、各地的軍工廠及彈藥庫。不過把這門炮用來作防空炮的並不止英國人,實際上連德國及美國,均使用了這門防空炮。不過,一戰開始後,面對德軍對英國的空襲時,這挺小玩意的威力便略嫌不足了。結果英國分別先後利用12磅速射海防炮(QF 12 pounder 12cwt coastal-defensegun)、13磅野戰炮(13 pounder fieldgun)、18磅野戰炮(QF 18-pounder)、海軍3吋炮(Vickers QF 3")及4吋炮(QF 4")改良設計作防空射擊用途。算上了一門以一磅炮為藍本放大而成的兩磅炮(QF 2 pounder),整個一戰大次中英國總共弄出了以下型號的防空炮:
防空炮名稱 |
火炮口徑 |
射速(發/分) |
服役年份 |
QF 1 pounder pom-pom |
37mm |
300(發/分) |
1895 |
QF 2 pounder pom-pom MK II |
40mm |
115(發/分) |
1915 |
QF 12 pounder 12 cwt |
76.2mm |
不詳 |
1914 |
QF 13 pounder 6 cwt |
76.2mm |
不詳 |
1915 |
QF 13 pounder 9 cwt |
76.2mm |
8(發/分) |
1915 |
QF 13 pounder MK IV |
76.2mm |
不詳 |
1915 |
QF 3" 5 cwt |
76.2mm |
不詳 |
年份不詳 |
QF 3" 20 cwt |
76.2mm |
20(發/分) |
1914 |
QF 18 pounder |
83.3mm |
不詳 |
1915 |
QF 4" MK V |
102mm |
不詳 |
1914 |
表一:英國一戰防空炮列表。cwt是一個火炮用語,指槍管(barrel)及後膛(breech)的重量,1 cwt重112磅
![]()
圖三:QF 2 pounder pom-pom MK II[3]
![]()
圖四:一次大戰時復仇級戰列艦皇家橡樹號(HMS Royal Oak)上的QF 3" 20 cwt防空炮[4]
![]()
圖五:QF 12 pounder 12 cwt防空炮[5]
![]()
圖六:QF 13 pounder 9 cwt防空炮,1917年意大利戰線[6]
法國及德國的防空炮
法國方面,整場一戰中最主要的防空炮,由法製75炮改良而成。該炮的研發稍遲於一磅炮。但與前者不同的是,這門法國火炮在當時絕對是劃時代的武器:在後世視為火炮必備的制退系統發明之前,火炮在射擊以後都會被後座力推離原來位置。因此在每次開炮後,必須先把火炮推回原位,以及重新計算射擊諸元。但這門法製後膛火炮配合當時新研發的液壓後座駐退復進機制,後座力會被駐退器吸收,因此火炮在每發射一次以後便不必再次重覆這樣的動作,射擊速度達到了每分鐘十五發,最大射速更能到達每分鐘三十發!由於這門火炮的革命性設計,法軍不但將之視為秘密武器(直到八國聯軍之役,其他國家才見識到這門75炮的威力),更將這門火炮視為對抗德國的必勝武器:在交戰時,這些裝有防彈護盾的速射炮,將會被炮兵推到前線距德軍步兵戰列線的一千公尺距離,以榴霰彈火力掩護步兵進行刺刀衝鋒!
![]()
圖七:一張很有名的海報:法蘭西軍人的75小姐,圖中是早期沒有加裝防彈盾的75炮[7]
法軍當時對這門火炮的迷戀程度,到達了認為只要有75炮便足夠應付任何作戰需求。亦因此後來需要防空火力時,便理所當然的修改了炮架,把75炮用來作防空射擊用。法國人這種的(盲目)自信也不是沒根據的,基本上除了德國無法從法國引入相關技術外,各國在看到了這門速射火炮的威力後,或向法國引入授權生產許可,或借鑑其經驗自行研發,一時間在歐洲掀起了一場「速射炮革命」。
在這場武器革命中摸了一鼻子灰的德國人,只好死死氣地改良已有的舊式火炮。例如在19世紀末進現役的7.7cm FK 96野戰炮,在一戰中便出現了好幾個型號,但始終沒辦法達到75小姐的速度。但後來一戰進入塹壕戰的階段後,實戰經驗表明一戰前各國的速射炮受限於仰角不足及彈重太輕,用於轟炸敵方戰壕及掩體方面完全不夠力。加上在榴彈炮方面佔有數量優勢,德軍亦得利用榴彈炮的射程來清除法軍的速射炮。以由此看來,德國在速射炮革命中的落後似乎沒有大不了的,但這變相令德國在一戰中幾乎沒有一門優秀的速射炮能拿來改良成防空炮:連一直讓人視為弱國的俄羅斯也搞出了一門射速達每分鐘10-12發的76二M1914/15防空炮,但德軍整個大戰足以倚賴的,就只有改裝成防空炮的77mm野戰炮,還有一門被稱為「火焰洋葱」的37mm防空炮(抱歉我找不到圖,想像成37mm,跟榴彈發射器一樣以轉輪供彈的速射炮吧)。
防空炮的射擊技術
基本介紹過主要交戰國的防空炮狀況後,接下來便是討論當時防空炮的射擊技術。當時的發射步驟簡而言之,首先是發現敵機,然後利用測距儀估算高度,估算炮彈到達該高度時敵機的位置以調整射擊方向及仰角,發射。從一戰時的技術水平來看,即令防空炮的射高足以達到飛機升限,但防空炮對空射擊的命中率實在不太高:想像到要用人手估算敵方前置量,再要把炮彈射到預期敵方的位置以觸發預定高度引爆的計時引信,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更不要忘記炮彈有絕對誤差,以計時引信失靈的問題!)。還有就是即令在1915年後,各國都已經研發出利用光學測距儀來計算敵機高度,要預計前置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結果在一戰中,英國和法國分別研發出射擊計算機來處理射擊諸元的問題:英國的威爾遜-德比射擊指揮儀(Wilson-Dalby gun director)以轉輪式計算機的方法,只要輸入敵機高度,即可得出相關數值;而法國的75炮則使用了自國研發的Brocq系統,同樣只要輸入敵方高度即可解算出相關的射擊諸元。在夜間作戰時,還會配合探射燈鎖定目標射擊。某意義上,這樣的防空射擊技術似乎足以應付防空任務的需求了。
小結
實際上一戰的防空炮,其作戰表現反而不如防空機槍亮眼。由於本身重量問題導致無法在戰場上快速轉移,加上經常被挪用來攻擊地面目標,結果往往防空炮不能及時出現發揮作用,因此往往被部署在二線或後方保護重要目標。相較之下,當時戰鬥機的速度不高,機體強度低,加上實際作戰高度往往只有一千米上下,結果以重機槍進行對空射擊反而比防空炮更為致命。
無論如何,雖然一次大戰中的防空炮仍然是以現有野戰炮改裝,但在技術上比戰前得到長足發展,配合機槍後實際上已經足以應付當時的雙翼戰鬥機及轟炸機。不過面對其後飛機科技的大幅度躍進,在下一次大戰時,各國的防空炮已經變成分級嚴格,專門設計的武器了。
[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b/QF1pounderGunIWMApril2008.jpg
[2]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a/GermanLightAAGunAndCrewWWI.jpg
[3]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8/2pounderVickersCrewMesopotamia1918Front.jpg
[4]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e/3-inch_AA_gun_and_crew_on_HMS_Royal_Oak_WWI_IWM_Q_18493.jpg
[5]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5/QF12pdr12cwtAAplatform.jpg
[6]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d/13_pounder_9_cwt_AA_gun_and_crew_Italy_WWI_IWM_Q_26825.jpg
[7]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f/Militaire-Notre_glorieux_75-N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