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0 GP

[小說心得] 銀河英雄傳說

作者:大帝│銀河英雄傳說│2015-01-20 11:14:32│巴幣:156│人氣:4144


這篇心得竟然打了三個月XD

  以前比較少接觸日本的科幻作品(Steins;Gate大概勉強算吧......),銀河英雄傳說的確有讓我眼睛一亮的感覺。不過,在欣賞這部小說時,我一直想到另外一部科幻世界的大作: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這兩部小說對於英雄和歷史的看法天差地遠,對我來說是個蠻有意思的地方。


  以下內容有大捏,請慎入~

~~四元世界觀

  在許多小說中,常常為了讓故事簡化而採取二元化的世界觀,並且簡單的定義為正義方和邪惡方。在銀英傳中乍看之下也是如此(專制集權的高登巴姆王朝和民主的自由行星同盟),但是實際上看起來根本不是這回事。高登巴姆王朝早已被貴族門閥控制,肆意的奴役人民,而自由行星同盟的政權也早已被野心的政客所掌握,任意的拿士兵的性命當作奪取政權的籌碼。而在故事中期,萊因哈特奪得了帝國的權柄,而同盟的軍隊也只靠楊威利和比克古兩人苦撐,更讓二元的平衡徹底的被破壞。

  除了帝國與同盟兩個勢力以外,故事中還有另外兩個規模較小影響力卻不俗的勢力,這也是為什麼我會用「四元」標題的原因。這兩個勢力就是有著各種陰謀行動的地球教,以及依靠經濟力量想要在同盟與帝國兩個勢力中間取得平衡的費沙自治領域。同盟和帝國靠著武力在宇宙中掀起戰火,費沙則在戰爭中藉由貸款試圖操控兩國的經濟,地球教躲在幕後,用陰謀操縱著局勢的發展。

——帝國(高登巴姆王朝)

  故事中帝國的設定可以說是十分的老梗,就是個被門閥佔據的國家。不過比較特殊的事帝國的軍事力量並沒有衰退。即使門閥把持著大量的資源並且壓榨人民,他們至少瞭解沒有軍事力量就無法抵抗同盟的入侵,也沒有辦法維持自己的權勢。只不過,在軍事力量一直擴張的結果下,軍人的力量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萊因哈特的崛起。在小說第一本中的內容就提到帝國的軍隊已經有一半隸屬於萊因哈特旗下,同時還發生了「軍隊私兵化」,萊因哈特旗下的將官早已不是效忠帝國而是效忠萊因哈特。在這種情況下,王朝的滅亡早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就算萊因哈特沒有反叛之意,也難保他不會被某些野心十足的手下拱出來反叛。

  高登巴姆王朝末期的亂象不只是軍隊的私兵化。再與軍事領域一樣重要的經濟領域,王朝末年也已經嚴重失衡。在戰爭中,同盟和高登巴姆王朝都欠了費沙一屁股的債務,同盟為此焦頭爛額,帝國也為此十分困擾。不過,萊因哈特卻毫不擔心這個問題,他簡簡單單的就解決這個問題:消滅貴族勢力後,把貴族的財產拿來運用。當時高登巴姆王朝的大量財富都聚積在貴族手中,國家卻十分的貧窮。無獨有偶的,這種私人有錢國家財政困難的情節,在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也曾經出現過(基地締造者)。最終萊因哈特消滅貴族時平民完全持萊因哈特,而在基地系列中銀河帝國也分崩離析。再看看現實世界的歷史,只能說這種情況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讓國家陷入混亂。


——自由行星同盟

  比起高登巴姆王朝的故事,我覺得自由行星同盟的故事更能引起我的共鳴。原因無他,因為發生在自由行星同盟的事,在現在的社會中都能隱隱看見。

  同盟的狀況就是民主的狀況已經脫離民主的本意了,所謂的民主政治已經成為了政客爭奪權力的手段。其中,最為明顯的一次就是亞姆立札會戰。這次戰爭的起因並非為了戰略原因,而是政客為了選舉試圖藉由戰爭來轉移人民注意力。結果,政客們的利益和軍部中意圖提昇自己威望的霍克准將的想法不謀而合,也就引發了這場間接導致同盟亡國的戰爭。為此,軍中的許多將領都感到十分的不快,只為了政客的利益,數千萬軍人的性命就得做為賭注。所以,在這場政治目的骯髒,戰略不清不楚的戰爭中,同盟軍損失了上千萬的士兵,導致了同盟軍的衰弱。亞姆立札會戰凸顯了同盟軍和政府間的不協調,這是導致同盟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爭結束後,原本主戰派的官員被迫下台,但是接下來上台的特留尼西特卻也不是個善良的政治家。他藉由自己穩固的民意基礎和軍事產業背景穩穩的掌握大權,但是掌握權力後做的是卻不是增強同盟的國力,而是用各種手段打擊政敵。在救國軍事會議政變時,特留尼西特消失無蹤,在楊威利平叛以後卻又立刻冒出來掌握權力。然後,顧忌到楊威利的威望太高,又試圖藉由審查會打擊他。在帝國軍瀕臨城下時,則不管前線士兵仍在戰鬥,逕自宣佈投降,還試圖在帝國中謀得一官半職。從頭到尾,他在同盟中的行為,無論是複雜的政商關係還是暗地裡與地球教徒勾結,都只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

  特留尼西特本人可以說是民主政治中投機政客的典型,但是他的掌權,卻顯露出了民主政治的一大問題:卑劣的政治人物仍可以藉由操縱民眾登上高位。所以,理應由人民作主的民主政治,最終卻被財團和政客們控制著。這也是萊因哈特輕視民主政治的原因:無論是特留尼西特這種卑劣的政客,還是藉由民主程序登上高位,卻進行獨裁統治的魯道夫・高登巴姆,都是藉由民主程序選出來的。這世界上沒有比這種事情更諷刺的,藉由民主政治登上高位者卻竄奪權力,進行獨裁政治,這也顯露出民主政治太容易被有心人士操控的缺點。

  故事中還有一個不是很重要卻十分諷刺的地方。特留尼西特政府藉由訴諸愛國心要求人民上戰場,但是故事中卻有這一段文字:

  「在政經界的重要人物中,其子女已屆徵兵適齡期者共二四六○○○人。以這二四六○○○人為對象所做的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入伍者比率不滿百分之十五!被送到前線的,比率更在百分之一以下!」

  結論就是無數的政客以「愛國」和「忠誠」為由發動戰爭,但是他們自己的子女卻完全不用冒著這樣的風險。實際上,人民最希望,是「公平」。在這世界上,太多政客們假藉自己的權力取得特權,在號稱人人平等的社會,總有些人比其他人更為平等一些。事實上,這種不平等,就是萊因哈特致力要消除的東西,也是楊威利極為厭惡戰爭的原因。萊因哈特在戰爭中永遠站在第一線指揮,而楊威利也一樣親自坐鎮。他曾在聽證會中挑明道:「假如這麼愛國,你們就搬到伊謝爾倫要塞吧。」這對於現代社會中諸多訴諸「愛國」的政客而言,無疑是一種諷刺。從這種角度看來,政客們口中的愛國心,還真的是一文不值,卻會搭上無數人民的性命。


——費沙

  銀河帝國跟自由行星同盟以武力爭霸,而費沙在銀河中則以經濟取得一席之地。

  費沙的力量來源有三:第一,費沙有著強大的經濟力量,掌控了許多的企業,同時同盟和帝國都向費沙借了大量的錢,費沙也以這筆債務對於同盟和帝國內部進行操控。第二,他們的領土「費沙迴廊」是同盟和帝國間少數能相通的路之一(另外一條就是發生無數血戰,在故事中極為重要的伊謝爾倫迴廊)。由於他們掌握了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帝國和同盟的貿易必需要經過費沙迴廊(伊謝爾倫是軍事區無法通行),所以他們也可以借此賺進大筆的金錢。第三,他們有著宇宙中最詳盡的星圖,甚至比帝國或同盟的軍方星圖還詳盡,他們瞭解宇宙的每個角落,藉由這些星圖擴展他們的貿易力量。

  費沙試圖藉由經濟的力量操控宇宙,但是費沙自己也明白他們並非毫無弱點。第一,就如同伊謝爾倫迴廊只有在迴廊兩端屬於不同主權國家時才有軍事意義一樣,費沙也只有在兩端分屬不同國家時才能有經濟利益。假如迴廊的兩邊屬於同一個國家,那麼他們自然可以利用伊謝爾倫迴廊通行,費沙將會失去他們「在兩個國家間唯一一條商業通路」的地位,也會失去他們的經濟力量。第二,費沙本身不具有軍事力,當兩國中任何一國試圖攻擊時,他們唯一的手段就是聯合另外一國進行抵抗。但是,當兩個國家的軍事力不在對等時,費沙將失去任何自保的手段。所以,費沙的弱點跟伊謝爾倫是一樣的:費沙只能在迴廊兩端屬於不同且擁有對等力量的勢力時保持安寧。

  在歷史中,也曾經無數次出現這種依靠經濟貿易立國的國家。古代的希臘城邦中有許多的商業城邦都沒有自己的軍隊,依靠大量的財富招攬傭兵替他們打仗。在義大利南部的塔蘭托就是這麼一個城邦,在和羅馬起衝突時,塔蘭托並沒有自己的常備軍,他們花錢請了赫赫有名的伊庇魯斯國王皮拉斯率軍替他們戰鬥,但在皮拉斯戰敗後塔蘭托毫無自衛的能力。迦太基也大量的依靠傭兵作戰,最終一樣敵不過羅馬的公民兵。古代有一句話:「士兵能創造金錢,但是金錢不能買到士兵」,當兩國爆發戰爭時,傭兵仍是最靠不住的東西。

  至於依靠經貿路線維持地位的國家或地區就更多了。中世紀的拜占庭和後來的土耳其掌握了西方和東方通商貿易的唯一一條道路,藉此成為了富甲一方的王國。但是,在歐洲人找到了從地球另外移側通往亞洲的道路後,土耳其帝國就逐漸失去了他們的經濟力。在近代,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以處在貿易航線上建立他們的經濟優勢,巴拿馬也因為有著運河而有大筆的收入。至於這些國家或地區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就得等到未來才會知道了。


——地球教

  認真的說,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評論這個組織。

  地球教徒們共同的信仰是要讓地球成為宇宙的統治者,恢復過往的榮光。與許多有著狂信徒的宗教相同,他們藉由教徒的狂信進行各種陰謀,教徒可以為了陰謀而不顧生命。除了藉由信仰操縱教徒以外,地球教也藉由毒品控制教徒的行為。這和過去某些激進團體讓士兵在戰鬥前食用毒品提高精神是十分類似的。不過,由於故事中的科技更為進步,他們還可以藉由各種洗腦或藥物的方法控制教徒的意識,例如故事中霍克就是在他們的唆使下進行刺殺。

  但是,在四個勢力中,地球教徒恐怕是最為負面的一個勢力。

  地球教徒要的不是未來,而是過去,那個地球是宇宙之王的過去。從進步史觀來看,他們要讓世界回到過去。就算不用這種看法,地球教徒也未曾提出任何有益於全人類的想法。同盟和帝國雖然有著諸多的缺點卻並非毫無可取之處,但是地球教卻對於宇宙沒有任何的建樹,有著只有謀殺、誣陷和災難。他們利用費沙,追求讓全宇宙臣服於地球下的時代。但費沙領主魯賓斯基則另有所圖,他只打算利用地球教徒進行自己的陰謀,這兩邊互相利用的醜態持續到費沙垮台為止。

  楊威利在故事中曾經針對地球教說了一句十分有道理的話:「陰謀和恐怖主義是終究是不能使歷史洪流逆行的,可是,卻足以使歷史停滯。」這句話就是地球教所有行動的寫照。到頭來,他們仍未能改變歷史,地球教徒始終不瞭解地球已經是個沒有未來,只有過去的星球,宇宙也不可能再次回到這個星球的統治下。可悲的是,雖然他們沒能改變未來,卻也造成了許多無意義的悲劇。無論是邱梅爾事件、楊威利被刺殺、羅嚴塔爾的叛變,都是毫無意義,也什麼都改變不了的陰謀。

  而更讓人覺得諷刺的是,在後期實際掌握權力的德・維利主教壓根兒就不是一個信仰地球教的人,他與費沙的魯賓斯基、同盟的特留尼西特有著複雜的關係,而且德・維利與他們是相同類型的人,他的動力不是信仰的熱情,而是對於權力的渴望。他的目的不是復興地球教,而是奪取權力。當疑著這麼迷信的集團落入一個如此「俗氣」的人的手中,代價就是無數的教徒和被捲入陰謀的人為了德・維利的野心而失去了性命。而地球教雖然讓無數的文臣猛將喪命於他們的陰謀之中,在地球的基地被破壞後,每次陰謀的成功都損失了無數的人力,最終仍逃不過滅亡的命運。只能說地球教的諸多陰謀對於宇宙而言是毫無意義的悲劇。

  在介紹了一下銀英傳中地球教的角色後,我覺得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離地球教的成敗,那就是宗教與國家的關係。

  一個宗教要能夠管理一個社會並建立起神權政體,一定要自己建立起統治機構,或是與世俗的統治機構合作。地球教已經在地球建立了神權政體,但是放眼全宇宙,地球教卻沒有以上兩者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地球教選擇了費沙,想要依靠費沙統治宇宙,自己則案中操控費沙。這個決定並非不好,但是卻注定了地球教終究只能成為地下統治者,無法將信仰的力量強加於所有的宇宙人民身上。更糟糕的是,費沙的統治者仍有他們的打算,所以就算費沙統治了宇宙,也無法確保費沙會永遠聽命於地球教的高層。

  然後,在費沙倒台以後,地球教策劃了一連串的陰謀,試圖要在宇宙中掀起波瀾,並且試圖刺殺最有能力的兩個人——萊因哈特和楊威利。在故事中,他們的計畫失敗了,但是,就算成功暗殺了皇帝,他們能夠成功統治宇宙嗎?

  宗教政權的興起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的動蕩不安。當人民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希望時,會將希望寄託於宗教上,祈求世界上有個至高無上的神能拯救他們,或是能夠在來世有更好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球教的策略並沒有錯。但是,這種社會動亂造成的不安,不是在短短的幾年內能完成的,宗教政權的建立都需要好幾代人民的水深火熱,讓絕望慢慢的深植人心,這樣子更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地球製造的混亂雖然大,但是卻不夠影響整個社會,而且,在德・維利大主教掌權後,他打算快速的取得權力,但是宗教的勢力要根值於社會不是一蹴可及的,在地球的基地被破壞後,他們過於躁進的舉動最終導致了地球教勢力的衰弱和滅亡。



~~人物塑造

——什麼是英雄?英雄是什麼?

  正如同「銀河英雄傳說」這個題名,銀英傳的故事是一群英雄改變時局的故事。而十分湊巧的,在艾西莫夫的「基地」中,提出了所謂的「心理史學」,認為社會的走向非一人能決定,而是由整個社會的潮流所推動的。那麼,這兩者真的是互相矛盾嗎?假如是矛盾的話,那麼哪種看法是正確的?
在銀河英雄傳說中,整個世界因為萊因哈特的崛起而顛覆了,高登巴姆王朝因此而滅亡,自由行星同盟也因此跟著消失。但是,這一切都是只因為萊因哈特一個人嗎?

  在與舊貴族派開戰前,希爾德曾經用五個理由告訴萊因哈特他必勝的原因。而這一段的思想似乎有點類似「基地」中要表達的。簡單來說,就是高登巴姆王朝的內部壓力已經到了極限,因為任何原因都有可能會爆炸。就算沒有萊因哈特,還是是會用某種形式爆出來,毀掉舊王朝的根基。萊因哈特是這一切的催化劑。同理,自由同盟內部中好戰者掌權以及不平等的種種現象也早已造成了同盟根基的腐壞,萊因哈特只是吹倒同盟和帝國的一陣旋風,就算沒有他,這兩個國家還是會因為其他的原因傾頹或改變的。

  那麼,萊因哈特真的對於歷史沒有意義,只是一個棋子嗎?這世界真的如同心理史學所說的,一個人什麼都改變不了嗎?

  其實,艾西莫夫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經默認的英雄的存在。在一開始的聽審會中,謝頓表示整個謝頓計畫的目的就是要讓帝國的衰亡後的黑暗期從三萬年減少的一千年。而要減少衰亡的方法,就是在帝國衰亡後,藉由針對一些事件的微調,讓結果走向謝頓計畫的軌道。雖然心理史學表示整個世界的軌跡是由眾人一起決定的,不過,計畫中的「微調」卻代表著藉由少數人的力量可以稍稍改變歷史的軌跡,這也允許了「英雄」的存在。

  所謂的英雄,不能強行扭轉歷史洪流的方向,卻可以讓洪流加速或稍稍停止,也可以讓洪流小小的偏向。

  所以,在銀英傳中,萊因哈特是加速時代洪流的人,帝國終將滅亡,但沒有萊因哈特的話,或許可以在苟延殘喘好一陣子,可能會有好幾次的起義被鎮壓,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成功推翻帝國。同理,沒有楊威利,自由同盟也會滅亡,而楊威利則稍微減慢了滅亡的步調,並且藉由自己的能力稍稍的扭轉了世界的方向,而繼承他的尤里安・敏茲也是一樣,靠著他的力量,爭取到了巴拉特星域的自治權,留下了一顆民主的種子。所以,沒有人能讓歷史潮流逆流,卻可以稍微的改變潮流的方向和速度。或許,這就是英雄的意義吧。


——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

  萊因哈特出生地國低階貴族,在少年時父親就將他的姐姐安妮羅潔賣給皇帝做王妃,從此刻開始萊因哈特就跟皇室結下了深仇大恨。在那之後,他和他的好友吉爾菲艾斯兩人藉著安妮羅潔的關係進入了軍校,在軍校嶄露頭角,靠著無數的軍功年紀輕輕就爬上了高位。在皇帝死亡、幼帝繼位後,萊因哈特掌握了更大的權力,並和反對他的貴族派們開戰。但是,在戰勝之時,吉爾菲艾斯卻因為要從刺客手中保護他而重傷身亡,這件事情可以說是改變萊因哈特的轉捩點。

  從吉爾菲艾斯死亡後,萊因哈特的形象便不再如同過去一般的鮮明。過去的萊因哈特熱血奔放,正如同一把光芒四射的利劍一樣。吉爾菲艾斯死後,他彷彿被無形的繩索束縛住了,每道陷入遲疑的時刻,就會回想起他的好友。或許也因為這樣,在吉爾菲艾斯死後,故事對萊因哈特心態的描寫顯的有些平面,彷彿一幅失去色彩的畫一樣。或許正因如此,讓我在小說中每次看到他,總覺得他的形象顯的有些生硬。

  萊因哈特是個嚮往戰爭的人,正如他在跟奧斯坦貝的對話中說道的,「我想要奪取宇宙,而不是偷竊宇宙!」,也因此,他並不喜歡操弄陰謀,對那些靠操弄陰謀爬上高位的人也沒有好感。他的這點也被他的敵人拿來利用。楊威利便是利用他這樣的性格在巴米利恩會戰之前不斷的攻擊他的手下,挑逗他的戰意,逼他放棄戰略上的優勢出來迎戰。同樣的,在希瓦星域會戰,尤里安也是一樣抓住了萊因哈特會親上前線的特點,扭轉了局勢。雖然希爾德和米達麥雅都曾多次勸他不要親上前線,他卻仍無法放棄想要戰爭的慾望。

  只是,我覺得萊因哈特對於戰爭的執著在小說中仍表現得有些生硬,而作者似乎只用「萊因哈特天生就是個好戰的戰士」這樣的理由帶過,我只能說這種把萊因哈特塑造成「天生的戰士」的描述方法無法引起我的共鳴,這也是為什麼跟萊因哈特相比,我會更喜歡楊威利、比克古和梅爾卡茲這幾人的原因。只能說作者在塑造萊因哈特的時候塑造的太過完美,因而使的他的個性顯的有點不合乎常情。對於那麼多萊因哈特的性格問題都被推給了「天生如此」,作為一個讀者,實在有點無法引起共鳴。


~~奧貝斯坦

  在故事中,他大概是銀河帝國一方不討人喜歡的角色了吧。

  書中對他的描述是「馬基維利的信徒」,一個精於權謀,為了結果而不擇手段的人。令人十分意外的,他始終對萊因哈特忠心耿耿,但因為他的政治哲學十分冷酷,而造成了諸多的意外和遺憾。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大概就是吉爾菲艾斯的死亡。

  奧貝斯坦深信一個完善的組織不需要「第二人」,只需要領導者和下面平行的幹部,不應該有人立於這兩者之間。萊因哈特十分信任吉爾菲艾斯,在個方面都給予他僅次於萊因哈特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但是奧貝斯坦卻對於這件事十分的不以為然。在與貴族聯合軍一戰之後,萊因哈特和吉爾菲艾斯起了爭執,萊因哈特就取消了吉爾菲艾斯在他面前攜帶手槍的特權,結果在貴族軍的安森巴哈准將刺殺萊因哈特時,吉爾菲艾斯用肉身擋住了安森巴哈的槍而犧牲了。這次事件後,所有的高階將官都對於奧貝斯坦十分感冒,他們與吉爾菲艾斯的關係十分的好,對於奧貝斯坦的行為,米達麥亞就有「他做的事就是在無風的水面上激起波紋」、「他好像認為全世界只有他是皇帝的忠臣,其他的人都是反叛者」這樣的評論,但是他們又不得不承認奧貝斯坦處理情報和軍務的手腕十分的有一套。也就是這種矛盾,讓奧貝斯坦的軍政系統與前線指揮官的關係始終十分的緊張。

  奧貝斯坦對於皇帝而言是絕對的忠誠,但是他的性格卻與皇帝不同。萊因哈特的主張是寬容,但是奧貝斯坦卻認為該對投降者加以監視。萊因哈特信任手下降領,奧貝斯坦卻覺得不該讓他們的權力過度擴張。萊因哈特喜歡在戰場上與敵人堂堂正正的決勝負,奧貝斯坦則認為應該採取「一切可以使用的策略」來贏得勝利。

  不過,縱然兩人有著歧見,萊因哈特仍不曾打算撤掉奧貝斯坦的職位,而奧貝斯坦也在後方給了萊因哈特十分多的支援。奧斯坦貝沒上戰場,但是無論是情報的蒐集分析還是資源的調度,他都處理的滴水不漏。魯賓斯基陰謀刪除了所有的航路圖時,是他保存了資料,而最後也是他揪出了到處躲藏的魯賓斯基。在最初對抗貴族聯軍時,就是他藉由威斯特法朗事件的操作使的貴族聯軍眾叛親離,萊因哈特因為吉爾菲艾斯被殺而崩潰的時候,也是他藉此剷除了當時的首相。在陰謀操作這方面,奧貝斯坦的能力實在太過出色,使的當初萊因哈特的部下還擔心楊威利在前來與皇帝會面的過程中被奧貝斯坦暗中做掉。

  在帝國中,另外一個善於使用陰謀之術的人就是奧貝斯坦舉薦任用的特務頭子朗古。在朗古的意識中,他也一直認為他有能力超越奧貝斯坦,認為自己能夠把奧貝斯坦和其他元帥們玩弄於指掌間。但是,他和奧貝斯坦確有著兩點差別:第一是對自我的認識,奧貝斯坦瞭解自己的能力和極限,而朗古卻高估了自己也錯估了情勢,以為自己的力量已經足以把其他人玩弄於鼓掌之間,殊不知自己其實只是魯賓斯基的玩偶。另外,朗古和奧貝斯坦有著格調上的差別,奧貝斯坦玩弄的陰謀的目的和眼光都遠遠超過他,奧貝斯坦從整個宇宙的大局進行思考,朗古卻只著眼於自己的個人恩怨,這也是導致兩人結局不同的原因吧。

——帝國雙壁 「疾風之狼」米達麥亞和「金眼妖瞳」羅嚴塔爾

  在帝國陣營的軍人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兩位將領,和有著「鐵壁」之稱的繆拉。這三名將領和奧貝斯坦可以說是在吉爾菲艾斯死後影響帝國軍的四個核心人物。不過在故事中的描寫,對於米達麥亞跟羅嚴塔爾兩人的份量又比繆拉多上一截,值得討論和研究的地方也更多。

  這兩人身為好友,但是個性卻可以說是天差地遠。羅嚴塔爾心思敏感,野心很大,平時喜怒不形於色,而米達麥亞個性耿直,有話直說。羅嚴塔爾換女伴的速度快得不得了,而且完全沒有結婚的打算,米達麥亞則在十分年輕時就已結婚,和老婆的生活也十分的幸福。不過,雖然兩人的個性差那麼多,兩人卻能推心置腹,羅嚴塔爾平常不讓外人知道的過去,也在兩人喝酒時向米達麥亞透露。

  兩人在戰場上可說是合作無間,一同建立了無數的武勳,不過兩人在政治方面的能力和企圖心有著差距。羅嚴塔爾的政治能力比米達麥亞好上一些,所以米達麥亞在軍隊中擔任宇宙艦隊司令官,出征時則是毫無疑問的前鋒,而羅嚴塔爾則是參謀本部總長,在戰鬥中則會負責率領第二支軍隊(諸神的黃昏時就是由他負責伊謝爾倫方面的攻略)。可以說在吉爾菲艾斯死後,羅嚴塔爾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他在軍中的地位。攻下同盟國後,也由他出任「帝國新領土總督」。

  然而,奧貝斯坦對於羅嚴塔爾的評語十分的準確。他認為羅嚴塔爾應該就近放置在皇帝的管轄下面,羅嚴塔爾就像隻飛鷹,如果離開皇帝巨大羽翼的身邊,就不再受控制。在軍事上皇帝把羅嚴塔爾視為他之外的第二人,但是在奧貝斯坦的觀點中,讓有著野心的羅嚴塔爾離開皇帝身邊是十分危險的事情,更不能讓他成為新領土中兼具軍事和政治權力的總督。而很不幸的,事實證明奧貝斯坦的看法是正確的。在成為總督後,羅嚴塔爾因為地球教的陰謀而被誣以反叛的罪名,蒙上了不白之冤。但是心高氣傲的他不願意委屈向皇帝道歉,再加上心中蟄伏已久的野心,一連串的誤會和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反叛之路。

  羅嚴塔爾的反叛引起了將領們的恐懼,連羅嚴塔爾這麼得皇帝信任的將領都會因為嫌隙和讒言而走上反叛之路,那麼其他將領更不用說了。在這情況下,為了讓皇帝和將領間的嫌隙不要進一步擴大,米達麥亞決定代替皇帝出征,親手擊敗羅嚴塔爾。兩位同生共死的名將最終仍得在戰場上一決勝負。而戰鬥的結果則是羅嚴塔爾因為部下的反叛而受傷,最終在回到海尼森後重傷不治,不過在死前他槍殺了特留尼西特,讓海尼森的地球教勢力徹底的毀滅了。

  羅嚴塔爾跟米達麥亞兩人有著完全相反的個性,也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局。不過,羅嚴塔爾的不幸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他的野心,無論是地球教的陰謀,朗古的動作,他的職位,皇帝的病情,一切的巧合都導致了這個結果。故事中,梅克林格提督曾經說過在第一次擊敗自由都市同盟,皇帝派遣雷內肯普擔任事務官是個「一開始看起來沒什麼,最終卻誰也得不到幸福的決定」,不過,我覺得羅嚴塔爾的派任更適合用這句話來形容。羅嚴塔爾死了,皇帝失去了一個最為倚重的將領,而米達麥亞得和自己的朋友決戰,他試圖勸羅嚴塔歸反卻失敗,心中的矛盾和糾葛可想而知。難怪他在出兵前幾乎要手刃挑撥離間朗古,在憲兵總監克斯拉表明他會負責逮捕朗古後才住手。


——希爾格爾·馮·瑪林道夫(希爾德)

  在帝國一方,我最喜歡的人物大概就是希爾德了。

  比起萊因哈特的生硬,希爾德的描寫就顯的十分的傑出。她的判斷能力和政務能力都十分的出色,除了軍事能力比較不明朗以外,她在其他方面都有不輸萊因哈特的能力。在萊因哈特與貴族聯軍開戰的時候,希爾德明智的說服馬林道夫伯爵站在萊因哈特這邊,並幫他拉攏了不少貴族的支持。在巴米立恩會戰萊因哈特即將戰敗時,希爾德要求米達麥亞採取直攻同盟首都的策略拯救了萊因哈特。諸如此類的事情多不勝數。在吉爾菲艾斯死後,他在軍事上的角色由諸位提督分擔,而在政務方面的角色則由希爾德扮演。希爾德向是萊因哈特的抑制劑,萊因哈特處理某些事情的彈性不夠,這時希爾德就會提出居中的方案,一面使的萊因哈特的意志能夠執行,另一方面則盡量減低他人的反感。這種具有彈性的政治手腕,是萊因哈特所不具有的。

  雖然故事中沒有強調,但是希爾德其實具備了要成為一個好的執政者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良好的政治嗅覺以及均衡的性格。希爾德在政治局勢上的觀察十分準確,無論是鬥爭勝負的判斷,陰謀的直覺,甚至是自己該扮演的角色。在萊因哈特想升她為幕僚總長時,她就表示擔任政務職位的她不應該兼任軍事職位,而在原本的幕僚總長陣亡,希爾德接任後,她就不再向萊因哈特提出政治上的意見,從這兩點就可以知道她十分的守分吋,知道自己的越權會對於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而在精神層面,她比萊因哈特有更開放的胸襟,也比萊因哈特更能冷靜的判斷事情。例如特留尼西特同盟戰敗後來求見時,萊因哈特直截了當的拒絕了,而希爾德雖然也不喜歡特留尼西特,但她卻勸說萊因哈特接見他。換句話說,萊因哈特是直來直往的領導人,因為他有著極高的人望,也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他可以這麼做。而希爾德跟他比起來,更能有技巧,彈性的處理事情。萊因哈特有著創業者的性格,但是光靠他的才能是無法長期維持帝國的,而希爾德的能力則偏向守成者,所以才會有「希爾德培育了羅嚴克拉母王朝」的這個說法。

  希爾德在故事中的地位十分的獨特,可說是站在一個超然的立場場觀察著萊因哈特並提出勸告。作者等於是透過希爾德來描寫「客觀的萊因哈特」,她也是萊因哈特身邊少數可以客觀觀察他的人。萊因哈特手下的將領將他們的主君視為軍神,一般的老百姓崇拜他,敵國的人民敬畏他,只有希爾德一個人可以在和萊因哈特相同的高度,又不至於太遠的距離觀察他。作者藉著希爾德之眼描述萊因哈特,同時也把希爾德這角色塑造得十分鮮明。而希爾德最終成為了萊因哈特的王妃,除了萊因哈特跟她發生過關係這個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吉爾菲艾斯死後,希爾德是少數能跟他的精神有共鳴的人吧。


——姜・列貝羅

  身為特留尼西特的政敵,在故事前期,他的角色可以說是特留尼西特的反面。特留尼西特依靠著複雜的政商關係和操弄人民的熱情而得到權力,列貝羅則有著清廉的形象,同時有著反戰的思想。這也是為什麼在特留尼西特下台後,他會被拱出來接任的原因。到這裡為只列貝羅的形象都十分的不錯,但是,在他的領導下,情況卻不見好轉,最終導致了同盟的滅亡。為什麼這個清廉高尚的政治家沒能拯救同盟,反而讓同盟消失了呢?

  承平時期的才能和戰亂時期的才能是不同的。這倒不是說軍事能力的差異,而是兩種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領導人。承平時期的領導人可以慢慢的找出問題,慢慢的進行改革,承平時其的領導人需要的是協調眾人的意見,在不引起反感的情況下處理問題,但是在戰亂時期,需要的是當機立斷,完全不容許任何的錯誤。以當時的同盟國而言,他們需要處理的問題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帝國的壓力和內部的不滿,第二個是戰後留下來社會和財經的爛攤子。第一個問題是處理人,第二個問題則是處理事。列貝羅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內政,但是處理第一個問題卻是失敗連連。

  面對第一個問題,需要足夠圓滑的手腕,在不引起帝國反感的情況下頂住帝國的壓力,並且安撫內部的人民的情緒,而列貝羅失敗了,他無法頂住帝國的壓力,為了取悅帝國,打算遵照雷內肯普的要求處理楊威利,也無法控制楊的部下,導致最後雷內肯普的死亡。假如列貝羅拒絕雷內肯普的要求,萊因哈特不一定會決定要出兵,但是列貝羅頂不住壓力,反而給了帝國一個入侵的理由。列貝羅或許有著不錯的政務手腕,但是卻在錯誤的時間點登上了高位。正如同小說說的,假如列貝羅在承平時其都上主席寶座,他或許會成為一個不錯領導人,但是在這個時間點登上高位,只能說是他的不幸。

——維利伯·尤希姆·馮·梅爾卡茲

  梅爾卡茲是帝國的老將,有著四十年的戰鬥經驗,也是很早認清萊因哈特軍事才能的人之一。在萊因哈特與貴族的內戰中,他原本不想加入任何一邊,卻在貴族一方以家人脅迫下被迫加入貴族軍。但是,在貴族軍中他卻無法貫徹他的軍令,處處受到大貴族們的干擾。貴族軍屢次因為擅自出擊而戰敗,最終也是因為是不服指揮而慘敗於萊因哈特。梅爾卡茲也在戰敗後逃亡到同盟方,投靠在楊威利旗下。

  我覺得故事中描寫楊威利陣營的人們心中的矛盾真的寫的非常的好。楊威利喜歡民主主義,卻厭惡同盟腐敗的政府。他認同萊因哈特的統治對老百姓很好,卻又反對專制政體。先寇布是帝國貴族之後,卻流亡到同盟政府來為同盟作戰。而心中最矛盾的人,則非梅爾卡茲莫屬。

  他當了一輩高登巴姆王朝的軍人,卻在內戰中被迫站到打出「清君側」口號的貴族陣營,和代表皇帝的萊因哈特作戰。他為了帝國,跟同盟奮戰了一輩子,卻在內戰後被迫離開帝國,投靠到同盟底下。然後,年幼的皇帝在費沙的陰謀下被帶來了自由行星同盟,他被任命為軍部尚書,手下卻連一兵一卒都沒有。當萊因哈特打過來的時候,他再次回到楊威利旗下跟萊因哈特作戰,並在巴米立恩會戰後帶著楊艦隊的一些船艦和人員逃走。然而,楊威利卻在與萊因哈特激戰,萊因哈特撤退後遇刺身亡,梅爾卡茲的立場變的有些尷尬,最後他選擇輔佐尤里安,並在希瓦星域會戰中陣亡。

  梅爾卡茲的矛盾,源自於他不知道自己該向誰效忠。到底該效忠帝國還是效忠高登巴姆皇室?到底該效忠手握皇帝的萊因哈特還是效忠認為萊因哈特挾持皇帝的貴族?到底該效忠流亡而來的正統政府和年幼的皇帝,代表同盟的楊威利,還是立了新皇帝的萊因哈特?雖然梅爾卡茲最後決定在楊威利旗下報答他的知遇之恩,但是在故事中卻可以從梅爾卡茲和他的部下舒奈德兩人的對話中看到他的疑惑和無奈。在萊因哈特捲起的這個時代巨變中,他沒有辦法適應這股潮流,或許那個年代的許多人都是如此吧。


——亞歷山大・比克古

  比克古跟楊威利兩人有許多的相同點:他們是同盟軍後期的兩個支柱,兩人同為極為優秀的將領,兩人都是有話直說的類型,跟政府當局關係都十分的不好。而或許也是因為兩人有著這些相同點,楊威利和比克古處的很好,比克古一直都十分的照顧楊威利,直到最後一刻都是如此。

  比克古同盟軍最老資格的將領,在故事一開始時是十幾位艦隊提督之一,資歷是所有人中最老的。在亞姆立札會戰後接任了同盟軍的艦隊總司令。他雖然戰功彪炳,但是地位卻長期停留在提督的原因是他並非軍校出身,而是從一介士兵慢慢爬上來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在官場上是個「不上道」的人。這「不上道」的意思,是他毫不在乎官場和軍隊的文化,這點倒跟楊威利有著相似之處。他們兩人都有著極大的戰功讓軍方不得不用他們,卻又由於個性問題和政治人物相處不來,結果就是雖然有著指揮官的地位,卻被軍政系統處處掣肘。

  楊威利遭遇到的困難,比克古一個也沒有少碰到。而兩人的處理方法則不盡相同。楊威利長期待在前線,由於他駐守的伊謝爾倫要塞是軍事要地,所以政府對他也是無可奈何。所以除了審查會那次以外,其他的時候楊威利被當成萬能工具使用,而雖然曾經調走楊威利手下一半的軍隊然後以新兵補充,但那也是同盟軍慘敗後沒辦法的選擇。所以,楊威利雖然跟政府不合,但是身邊卻完完全全的是自己的勢力範圍,整個伊謝爾倫就像是他的家一樣。而比克古就沒那麼幸運了。他的工作環境幾乎可形容為「敵境」,雖然有著艦隊總司令官的高位,但是上面下面都不是自己人,讓他幾乎是個被架空的司令。

  萊因哈特的兩次進攻,帶兵出戰的都是比克古。而比克古兩次都戰敗了這兩次戰爭,比克古都在有著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出兵,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軍隊素質都遜於帝國軍,加上他的用兵手法則與梅爾卡茲比較接近,兩人都是比較傳統的用兵者,所以雖然能夠阻擋萊因哈特非常長的時間,卻沒有辦法逆轉戰局。不過,我們不能用他沒能像楊威利那樣以少擊多來責怪他。楊威利雖然一直上演奇蹟,不過他的奇蹟是建立在他的部下和中高階指揮官是他一手培養的,向心力極高,是一群完全服從命令的士兵。而比克古雖然有著大軍,卻是一支倉促成軍的大軍,裡面有一堆新兵和即將退役的船艦,而且軍隊也是從同盟國內殘餘部隊拼拼湊湊而來,光是能夠讓這一群烏合之眾奮戰到最後一刻,沒有任何人投降,就已經證明了比克古的軍事能力了!

  正是這兩次敗仗,讓比克古的形象深植人心。

  明明知道敗局已定,卻願意扛起決戰的責任。即使在內部高層如此腐敗的情況,他仍能堅定的說出自己支持民主主義,只是現在政府高層已經走歪了。在最後輸掉最後的會戰,萊因哈特要求他們投降之際,他仍然昂首說出自己的信念:「讓我大膽地說一句,民主主義是一種交對等朋友的思想,而不是建立主從的思想。我希望交到好朋友,也希望做一個對某人而言堪稱為好朋友的人。但是我並不想有好的君主或好的臣下。因此,你跟我無法服膺於同一面旗幟之下。很感謝你的好意,但是,這個老邁的軀體已經對你沒有什麼用處了。」

  比克古的戰敗是無法避免的,卻不是沒有意義的。他的戰敗代表著舊同盟的結束,卻也代表著民主精神的不死,他用自己和艦隊的生命,讓聚集於伊謝爾倫的人們堅定自己的信念。比克古的死是同盟滅亡的餘光,卻也讓民主精神深植人心。另外,在軍事層面,他和參謀總長邱吾權撥出了足量的艦隊給楊威利,並且幫他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比克古的死,大概是故事中最絢爛的時刻之一吧。


——楊威利

  楊威利是銀英傳的主角,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可以在故事中發現作者投注了許多的心思在他身上,無論是他的理想還是心思,都描寫的十分細膩。跟另外一邊性格刻劃不是那麼成功的萊因哈特相比,楊威利對我的吸引力大上了一截。就算他在故事中後期就死亡了,他留下來的軍隊,他的思想仍改變了宇宙,他的死亡並沒有造成伊謝爾倫政權的崩潰,反而讓自己成為了凝聚民主主義者的一種精神。

  楊威利的志向並不是當軍人,他的志向其實是歷史學家,但是在陰錯陽差下進了軍校,然後畢業後成為了一名軍官,由於立下了許多的戰功而扶搖直上。他始終沒有放棄歷史學家的志業,在軍務閒暇之時也把大量的時間拿來研究歷史。研究歷史也造就了他獨特的性格:他十分的討厭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非常痛恨假借愛國之民要求大家上戰場的政客。他也不喜歡戰爭,他認為戰爭只是生命和資源的浪費,名將和愚將的差別不過在於名降害死了數百萬的敵人,而愚將害死上百萬的自己人。其實,從同盟後期窘迫的狀況看來,可以瞭解楊威利討厭戰爭的原因:為了一場戰爭,不但讓無數的軍人喪命,還拖垮了後方的經濟和社會。然而,最討厭戰爭的他卻成為了同盟最高軍官,讓成千上萬敵軍喪命在戰場上,這個狀況連楊威利自己都覺得諷刺。

  在亞姆立札會戰之後,楊威利的軍隊可以說是同盟最倚重的軍隊。無論在同盟內亂時還是後來的時候,他有好幾次機會可以用自己的軍隊把同盟的政權掌握在手中,而先寇布也屢次勸說楊威利這麼做。但是,楊威利卻始終沒有跨過這一條線。雖然在第一次看小說的時候多次為楊威利不肯跨越這條線而感到扼腕,但是在多思考了一陣子後,開始能理解楊威利始終不這麼做的原因。

  在這裡,先說個看似關連不大的故事吧。

  羅馬帝國末期,狄奧多西皇帝死前把他的兒子託付給一位名叫史提利柯的將軍。這位史提利柯將軍有著蠻族汪達爾人血統,因此國內很多人不信任他。但是,史提利柯卻是戰功彪炳,雖然他手上只有不到三萬人的部隊,他卻多次大敗北方蠻族,無論是東哥德人、法蘭克人還是更大規模的蠻族聯軍,他幾乎是百戰百勝。其中,最有名的對手應該就是西哥德人的阿拉里克了(世紀的其中一個AI),阿拉里克敗在他手上好幾次,但是後來由於他手上兵力實在嚴重不足,他只好與阿拉里克合作,他給予阿拉里克正式的軍司令官(權力接近總督的職位),而阿拉里克則前往高盧替他作戰。然而,此舉被許多羅馬人視為謀反,反史提利柯的一派在某次閱兵典禮刺殺了許多史提利柯派的軍官,參與閱兵典禮那一半的軍隊也落入反史提利柯一派的手中,而皇帝也下令召見史提利柯。

  這時候史提利柯也知道自己的立場十分危險,皇帝身邊都是反史提利柯派的人,前去晉見幾乎是死路一條。此時史提利柯手上還有約半數的兵力,也有部下建議他起兵叛變,靠著他的能力,羅馬帝國內沒有任何人可以跟他抗衡,到北方投靠蠻族一定也可以取得高位。但是,他拒絕了。他無法忍受自己在當羅馬人當了一輩子後,退回去成為蠻族。最終,他決定前往晉見皇帝,而在皇宮外面就被逮捕處死了。

  為什麼史提利柯會拒絕舉起反旗?為什麼楊威利始終不願違抗同盟政府的命令,或是用自己的軍隊奪取政權?或許,這就跟兩人心中的底線有關吧。史提利柯的底線就是自己是一名羅馬人,楊威利的底線就是自己是一名民主國家的軍人,而一個民主的國家的軍人絕不應該用武力奪得政權,就算當前的政權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他自始至終都堅守著這個原則。好幾次同盟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他卻對始終沒有跨越過這一步。

  那麼,為什麼楊威利那麼的堅持民主主義呢?

  對於民主主義而言,最大的敵人並不是暴虐的獨裁者,而是深得民心的救世主。救世主會讓大家發現民主政治的沒效率以及醜惡,讓人民失去對民主主義的信心,例如故事中的萊因哈特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而楊威利在這種情況下仍舉兵對抗萊因哈特,堅信民主主義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作者在小說中有提到,那就是救世主死了以後的風險。一個英民的君主或許會讓國家變的很好,但是假如繼任者是個愚蠢或是殘暴的君主,那麼國家就會陷入的水深火熱。而在專制的政權中,人民完全沒有任何反抗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即使面對萊因哈特這麼傑出的君主,楊威利仍然堅信著民主主義的優點。

  而第二個優點,則是故事中沒有提到,但是從楊威利的一言一行中可以感覺出來的:專制政體中,人民沒有選擇的權力,卻得為糟糕的結果負責,而民主政體雖然也可能選出糟糕的統治者,但是那是人民自找的,人民必須要為糟糕的結果負責。從楊威利的話中看來,他應該也抱持著「任何人都不能對自己的國家袖手旁觀」這樣的想法,也就是就算民主政體選出一個不好的領袖,選出這個糟糕領導人的人民,也得要自己負起責任,不能像專制政體的人民一樣抱怨差勁的領導人。

  楊威利這個角色的魅力,就在於他面對了無數的矛盾:他信任民主主義,卻得為著糟糕的民主政府而戰。他遇到了堪稱名君的萊因哈特,明知他的統治可能會帶給人民更好的生活,卻還舉兵和他作戰。在這些矛盾中,楊威利說出的話是很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我甚至認為,楊威利這個角色簡直是為了幫作者說話而存在的,作者從他口中提出了許多對現代社會的反思,而台灣在經過去年一年的諸多風風雨雨時,楊威利提出的許多想法,更顯的發人深省。


  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沒有尤里安的故事呢?

  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逃

  尤里安的思想和戰略都向是「小楊威利」,作者在故事中也說了,尤里安的目標就是繼承楊威利的遺志,他的思想和作戰方式都是向楊威利學習的。只是,關於尤里安,能說的東西作者大概都在小說中說完了,而且由於尤里安凡事向楊威利學習,導致他的角色深度有些不足。所以,在這裡請容許我跳過尤里安,雖然他是個重要角色,但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XD





  我竟然在期中考前一口氣看完了這部小說,實在是太慘了(期中考大爆炸ㄏㄏㄏㄏㄏ)
  而這篇心得則是從期中考考完後一路打到現在,過程中又把這部小說翻了三四次,實在是非常喜歡這部小說提到的許多思想和理念。在這裡把我個人的心得整理了一下跟大家分享,希望看過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沒看過的人可以趕快被推坑囉~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7206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銀河英雄傳說

留言共 5 篇留言

YongNo
花了三個月寫還真是辛苦了。[e19]
當初我是看完動畫才去補小說。雖說動畫有按照小說所有來演繹。
可是看小說的時候想像力會比較豐富。

01-20 16:54

大帝
其實三個月裡面是寫寫停停XD
大概有一半是這三天寫完的

當初其實有打算看動畫,不過那個畫風實在太古老,所以就放棄了01-20 18:12
高地
小屋嘛, 來幫你打氣

01-20 17:46

大帝
謝謝唷~01-20 18:11
香菇™
楊威利QQ
銀英傳真的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很多我關於政治的一些想法都是從這部來的!!
是說未來聽說會出新版的動畫(貌似重製?!)

01-20 19:48

大帝
真的假的?!
有出新動畫一定會看

至少畫風應該不會向舊的那麼難吞下去吧XD01-20 19:56
-淺葱-
寫作辛苦了~~[e12]

01-21 16:06

大帝
謝謝鼓勵囉~01-21 18:24
咖啡常溫
文章已通過審核,感謝您的投稿,後續將進入預刊登流程。
同時為您的文章點GP,以示對作者的支持與鼓勵,期待您後續優秀的著作[e34]

11-10 18:16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0喜歡★impmatthew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電影心得] 哈比人-五... 後一篇:[小說創作] 關於背景設...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ShuLongQinHu大家
小屋有新增肌肉練習喔 歡迎來看看看更多我要大聲說7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