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留下來,要不然我跟你走!曾經跟好萊塢離開的票房,如今回來了─國片復甦之路

其實台灣電影一直以來,從日治初期一直到民國時代(五六零年代),都是以官方主導為主。那個時期,台灣並沒有自主性的電影人才,民國時期主要是以官營製片廠(台灣電影公司、中央電影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
至民國七十六年,我國邁入解嚴前後。出現了不少可以進軍國際的台灣電影。像是知名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本土片的方面,也有很大斬獲。但雖然得獎不斷,可是台灣電影實質上已經出現了逐漸崩毀的情形,雖然在解嚴前後的成績相當亮眼。但是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情勢,如果進步的不夠,只有被淘汰的趨勢。此原因歸咎於從封鎖到開放的台灣。要面對的是來自全世界的電影。也因此,原本獨占台灣市場的國片,逐漸受到挑戰。
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中影、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也有多家轉往影視媒體發展,完全放棄了製作電影。(龍祥是現在還存在的例子之一)一直至西元二零零三年,是國片最低迷的時期。當年的電影票房已不足一千五百萬,實際上是完完全全不可能支撐的了電影工業。
中華民國也成為少數沒有電影工業的非第三世界國家,電影產業已是被放棄的沒落產業。有媒體更提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

此情形一直到二零零七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台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台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二零零八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在台灣受到空前的歡迎。
總計在台上映長達四個半月,總票房高達四億元的佳績。從二零零八年起,國片的復甦就此開始。二零一零年的《艋舺》也頗獲好評,預算六千萬,總票房為二億六千萬。正式達到回本與正常獲利之道。
二零一一年,魏德盛再次執導的高度本土化電影─《賽德克‧巴萊》又再次掀起炫風,一直到上下及電影結束,總共累計至八億八千萬的票房。還有小品愛情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台灣區票房高達三億。而在香港,也打破所有華語電影上映紀錄,獲得史上最高票房。(甚至超越搞笑大師周星馳的電影《功夫》)

而今年二月十日上映的電影,由紐承澤導演的《愛》。更是創下兩岸華語電影新紀錄,同時上映且破億的華語電影。日前總計票房高達五億(新台幣)。還有原本不看到的台灣本土電影─《陣頭》,預算三千萬,總票房二億三千萬。從口碑場僅有一人到破億。也是台灣電影的新奇蹟。還有由電視劇改編的電影─《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也拿下破億元的票房。

但是成功的背後,不得不檢討的事情還有很多。國片復甦是事實,但是復甦背後的真相又是如何?有沒有可能是曇花一現?在此,狐要提出幾項檢討。
一、獲利市場以台灣地區或兩岸為主。
二、內容與水準上尚待提升
因為經費的不足,而特效、影視效果無法更一步向上提升。是可以慢慢改善且可理解的。畢竟台灣的電影工業已經沉默了很久,值得期待。但──內容上的不足,可就無法忽視。因為這些東西來自編劇的腦袋。可說是最基礎的人才培養問題。
首先,狐要強力批評《賽德克‧巴萊》。此部片可以說是相當火熱。但狐這邊要不畏懼的說,此部片可以說是國片的大‧失‧敗!
提到《賽》片,就可以想到原住民因為累積已久的憤怒,而出草殺害大量日本無辜百姓。片中可以說是充滿殺戮,感動的要素極少。且可說是魏德盛沒有導過如此長片,卻有要勉強自己拍攝的後果。導致片長過長,內容又極度貧乏。再者,浪費一堆錢在不必要的背影。其中有一段日軍偵查片段,短短三十八秒,卻花了五百萬(主要是花在鋪設電影鐵路的費用),重點是,也沒有拍出效果。僅僅是多餘。在預算不足的情形下,應該要優先對於導演執著的部份進行拍攝,而不是想著要把事件的全貌全部拍攝。電影的重點在於,如何能表達導演最想要說的事物。所以會有詮釋角度的不同,也有可能省略。這才是一部經典電影。
提到導演執著,這又是《賽》片中的另一個敗筆。導演因為很喜歡原住民的這個故事,於是劇中刻意要找素人演員,這是堅持於不必要的地方,讓演員的濫演技,為電影再此蒙上一層陰影。
導演不懂得省略,使整個片子就像一個大雜燴。非常混亂與不堪。但在台灣,魏德盛導演繼承上一部片子《海角七號》熱潮與國片復甦之熱潮。讓此片在台灣開出良好佳績。但國際媒體和大陸媒體因為置身暴風圈外圍,所以做出冷靜評價,其中狐認為陸媒的評價最為犀利:「此片僅看到原住民的血腥與瘋狂,並沒有看出什麼感人要素。且此片再此挑起民族的情感,僅僅是一部殺戮過多的片子。」
三、過於訴諸於地區、語言性認同
以同種語言以得到認同,並非壞事。但如果以這為長久之道,可不能維持。像是好萊塢電影,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電影工業。好萊塢的片子通常以英語為主。但是,通常劇中元素,是可放諸四海的。不論在種族、國籍上,或是片中元素。
故事情節,通常都不只發生在美國(或是西方世界),通常都是世界各地都有可能發生的問題,諸如種族衝突、愛情糾葛、階級對立等。這可能牽涉到美國的建國歷史。可是這確實讓她們的電影工業得以國際化發展。
而台灣,太偏向於本土化,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陣頭》、《艋舺》、《囧男孩》、《海角七號》等。裡頭的內容,有過於偏向於地區體驗。使得難以推向國際。上述電影,票房主要來自兩岸,版權也鮮少耳聞有國際片商購買。
四、本土觀眾過於捧場與熱情
這使得導演們對於自己與努力的方向有錯誤判斷,這是極度不好的(對於所有工業來說)。
其實,這些是走向國際化的必經之路,台灣電影雖然有很多地方急待改進。但是已經跨出走出的第一部,我們離成功就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