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0 GP

[紐約時報雜誌] 經濟學家為何錯得如此離譜? (上)

作者:首領八奇│2012-01-09 15:18:25│巴幣:66│人氣:4883
原文作者:克魯曼(Paul Krugman)


How Did Economists Get It So Wrong? 經濟學家為何錯得如此離譜? (2009/09/03)




一‧ 誤把美夢當真相


如今看來難以置信,不過就在不久前經濟學家還在慶祝他們在這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就。所謂成就,或起碼經濟學家以為是的成就,不論是在理論或是實務,都帶領這行業進入了黃金年代。理論方面,經濟學家以為經濟學內部的分歧都已經得到解決。於是2008年出版了報告,標題為「總經現狀」,總經就是總體經濟,注重較宏觀的經濟問題如衰退等。在報告中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首席經濟學家的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稱「總體經濟現況挺好的。」過去的論戰已經畫下句點,「現在經濟學家的觀點已逐漸統合。」現實方面,經濟學家深信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芝加哥大學教授盧卡斯(Robert Lucas)於2003年的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報告聲稱「避免蕭條的關鍵問題已有答案。」另外2004年,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現任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也慶祝過去二十年來經濟的大平穩狀態,他把此部份歸功於經濟政策上的進步。


然而就在去年,一切都瓦解了。




只有少數經濟學家有注意到來臨的危機,但預測失敗只不過是這行最微不足道的問題而已。更嚴重的問題,是經濟學家完全無視經濟市場有可能會出現致命錯誤。在美好的黃金年代,金融經濟學家慢慢相信市場的本質就是穩定,的確如此,因為股票或是其他資產的價格總是剛剛好。主流經濟模型從來沒有提到有一點點可能性,顯示經濟會像去年一樣突然崩潰。同時總體經濟學家觀點雖仍有歧異,但大體上還是分為兩派。一派堅信自由市場永不會出錯,一派認為市場也許會誤入歧途,不過萬能的聯準會有能力修正,也一定會介入修正。兩派都沒有想到,會有聯準會使盡全力也無法把經濟導回正軌的一天。


而危機當頭的現在,經濟領域內的意見分歧也擴大至前所未見的程度。盧卡斯指歐巴馬政府的景氣刺激方案是「三腳貓經濟學」,而盧卡斯的芝加哥大學同僚考克藍(John Cochrane)也說,刺激方案的根據根本是毫不可信的童話故事。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德隆(Brad DeLong)教授出於回應,寫了篇文章說芝加哥學派「智商崩壞」,我也針對芝加哥派經濟學家寫了篇評論,說他們的思想是總體經濟學黑暗時代的產物,忘記了許多得來不易的經濟知識。


經濟學的領域到底出了什麼事?今後又該何去何從?


就我所見,經濟學走偏是因為全體經濟學家,都誤把批著華麗數學外衣的美好願景當成現實。一直到大蕭條以前,大多經濟學家還死抱著一個觀念,就是資本主義是個完美、或近於完美的體系。這觀念因為出現超高失業率而不復存在,然而隨著人們對大蕭條的記憶漸漸淡去,經濟學家又重回古老理想觀念的懷抱,相信理性個人在完美市場裡彼此互動,而且這一次經濟家有了漂亮的方程式作為裝飾。重新復甦的理想市場神話,確實有部分是反應政治光譜右移,也有部分是出自於金融的動機,在胡佛研究院(譯註:美國著名智庫)休假期間,來華爾街工作一下也不賴。但經濟學領域主要失敗,是經濟學家過於渴望能找到一體適用、聰明高雅、又可以展現自己非凡數學能力的方式。


不幸的是,由於這種過度浪漫和淨化過的經濟觀點,大多經濟學家都忽略了事情有可能會出錯。經濟學家無視人類的理性有所限制,時常導致泡沫產生以及破滅;無視制度上的問題已經全然失控;無視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的不完美,會引起經濟運作系統毫無預警的崩潰;無視負責管制機構若本身就不相信管制,會產生什麼危險。


經濟學這塊領域此後該何去何從目前還不明朗,不過可以確定今後經濟學家要學著與混亂共存。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必須承認非理性、無法預測行為是經常發生的,還要面對市場運作不完美的事實,同時接受目前尋求經濟上「一體適用」的理論,仍有段很長的路要走。而實際事務層面上,混亂會轉化為更謹慎的政策建議,降低「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條經濟核心信念。


二‧ 從史密斯到凱因斯,再從凱因斯回到史密斯


經濟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一般歸功於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於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接下來的160個年頭,經濟學的理論主體不斷擴充,而中心思想就是:相信市場。沒錯,經濟學家是有主張市場有時候也會失靈,最重要的例子就是所謂「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強加於其他人身上的負擔,自己卻又不必付出任何代價,如交通阻塞或是汙染問題都是。不過「新古典主義」(19世紀後期,有群理論家精心發展「古典」前輩的思想而得名。)的基本假設,就是大家應該要相信市場體系。


然而,大蕭條徹底粉碎這條信念。可是有些經濟學家,即便全面經濟崩潰已經大難當頭,還是堅稱市場絕對是對的。熊彼得在1934年還聲稱「蕭條不該被簡化成壞事。」1934年耶!他又補充說蕭條「是不得不發生的事。」但很多經濟學家都把目光投向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到最後大部分經濟學家也都是如此,因為凱因斯解釋蕭條的產生,還提出解決未來蕭條的辦法。


儘管你可能聽說過,但凱因斯並沒有要政府主導經濟。他形容自己1936年出版的鉅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內容分析裡「隱含了適當的保守」。凱因斯是想修正資本主義,而不是取而代之。不過他確實挑戰市場不需監督也能完美運作的概念,同時也蔑視金融市場,認為金融市場盡是炒短線的投機客,對基本原則毫不在意。同時他也呼籲政府積極介入,藉由多印鈔票,有必要的話甚至大量支出公共建設,來對抗經濟低迷時的失業問題。


要知道凱因斯不單單只是做出大膽的主張,還有更多其他的成就。「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分析,足以說服當時最優秀的年輕學者。然而經濟學在過去半個世紀的發展,大致上是凱因斯主義全面撤退,新古典主義捲土重來。新古典主義的復興,最早是由芝加哥大學的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教授所發起。傅利曼早在1953年就斷言,新古典主義在描述經濟運作已經相當出色,市場就如新古典學派所說「極有成效,應該要更有信心。」那蕭條是怎麼回事?


傅利曼用所謂貨幣主義來反擊凱因斯。貨幣主義支持者原則上不反對刻意維持市場穩定,傅利曼曾說「如今我們都是凱因斯的信徒了。」雖然事後他聲稱自己是遭斷章取義。然而貨幣主義支持者認定,只要政府非常有限的介入,也就是讓央行提供貨幣供給,確保流通現金的總量以及銀行存款都有穩定成長,就可以避免蕭條。傅利曼與共同研究者施瓦茨(Anna Schwartz)提出著名主張,認為若聯準會處理適當,大蕭條根本不會發生。之後傅利曼又提出了非常可信的論點,反對政府蓄意把失業率降到自然失業率以下。以美國來說,這個數值約是4.8%。他預測過度的經濟擴張政策,會引起高失業率和高通膨同時出現。1970年代發生停滯性通膨,預測成真,大幅強化了所有反凱因斯行動的可信度。


然而到最後,這股反凱因斯運動已經遠遠超出傅利曼的主張,傅利曼的言論比起他的後繼者還算比較溫和。對金融經濟學家來說,凱因斯瞧不起金融市場,視金融市場為「賭場」的觀點已經改變,「效率市場」理論取而代之,稱只要金融市場有可用的資訊,資產都能得到適當的價值。與此同時,許多總觀經濟學家徹底拒絕透過凱因斯的框架來了解經濟低潮。部分的人重新擁抱熊彼得還有其辯護者對大蕭條的觀點,認為衰退是好事,是經濟改變調整的一部分。就連主張沒那麼過頭的人,也認為任何嘗試對抗經濟低潮的舉動,都是弊多於利。


並非所有總體經濟學家都選擇這個方向,很多人開始自稱新凱因斯主義者,依舊相信政府要扮演積極的角色。但他們之中最為廣泛接受的學說,仍然是投資者與消費者充滿理性,市場大致上也運作良好。


當然,除了上述派別外,還有其他的例外。少數經濟學家挑戰理性行為假說,並且質疑金融市場的可信度,指出長久以來金融危機都與金融市場有重大因果關係。然而這些人是逆流而行,沒能取得什麼進展。因為那時普遍瀰漫著一股自滿,一股事後看來愚蠢至極的自滿。


三‧ 樂天派金融


因為某些很明顯的原因,1930年代的金融市場並不受重視。凱恩斯對金融市場打了個比方「有如在報紙上有場比賽,參賽者要在數百張相片內挑出六位最漂亮的女士,挑選的結果與全體參賽者所選最接近者,可以得獎。結果就是參賽者紛紛挑選其他參賽者最有可能選擇的人,而不是挑選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


凱因斯認為,投機客花時間一個接一個投入金融市場,來決定重要商業決策是很糟糕的想法。「如果一國的資本發展成了賭場的副產品,事情可能會變得一團糟。」


然而到了1970年左右,金融市場的研究都是伏爾泰筆下的潘格羅士博士(譯註:Dr. Pangloss,出自伏爾泰的小說「憨第德」,引申為過度樂觀的人)所主導,堅持我們是住在最美好的世界裡。相關討論如投資者的非理性、泡沫、破壞性投機幾乎從學術論文內消失。整個學界都為「效率市場假說」所壟斷,「效率市場假說」是由芝加哥大學教授法瑪(Eugene Fama)提出的,聲稱在所有資訊公開的狀況下,金融市場會對資產作出與它實際價值相符的估價。(例如一家公司的股票價格,總是準確地反映出公司的價值,公司的盈利,其業務前景等信息。)到了1980年代,以哈佛商學院詹森(Michael Jensen)為首的金融經濟學家主張,正因金融市場總是有辦法精準估價,企業領導人應該要盡可能升高公司股價,不只是為了企業本身,也是為了整體經濟。換句話說,金融經濟學家認為最好由凱因斯口中的「賭場」,來負責國家的資本發展。




以上學界論點的轉變,很難證明是因為發生了某些事件而推動的。1929年的記憶的確已逐漸褪去,但是牛市有時還是會因為廣泛的過度投機傳聞轉為熊市。例如1973~1974年,股票價值跌了48%。而1987年的股災,道瓊指數毫無理由的就單日暴跌近23%。這些例子理應至少讓人對市場的理性有些懷疑。


然而這些凱因斯會認定市場不可靠的證據,沒能減弱對金融市場美好的看法。有種金融經濟學家開發的理論模型,稱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簡稱CAPM,該模型假設每位投資者都會理性尋找風險與報酬的平衡,是個漂亮又絕妙的模型。而且如果能接受模型的前提,就會非常的有用。CPAM不只能告訴你要選擇哪種投資組合,從金融業的觀點來看,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跟你說該如何替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就是債權的債權來定價。新理論是那麼的完美和有效,讓一連串這理論的創造人都領了諾貝爾獎,其他許多熟悉這套理論的人則領到了更世俗的獎賞:他們配備了自己的理論,還有晦澀難懂的數學技巧,因為CPAM的進階利用需要物理學家等級的運算能力。文質彬彬的商學院教授搖身一變,成了華爾街的頂尖聰明人物,領華爾街的薪水。


公平來說,金融理論家並沒有接受效率市場假說,只是因為該假說既漂亮又方便,而且有利可圖。他們還製作了大量的統計證據,乍看之下似乎是很強烈的佐證,然而證據看起來古怪又處處受限。有個問題非常明顯,但金融經濟學家卻很少會問(雖然不太容易回答),就是一旦觀察現實世界中的準則如企業獲利,資產價格還會合理嗎?相反的,他們只問由於其他資產價格如何,所以現在這份資產價格是否合理。歐巴馬政府的頂尖經濟顧問桑默斯(Larry Summers),就曾經用「蕃茄醬經濟學家」的比喻嘲笑金融經濟學家。「在賣出相同瓶數的情況下,賣出的兩夸脫裝番茄醬總是恰好是一夸脫裝番茄醬的兩倍。」然後再下結論說番茄醬市場的效率非常完美。


但不管是這個嘲諷,還是來自耶魯大學席勒(Robert Shiller)教授的溫和批評都沒能造成多少影響。金融理論家仍然相信他們的模型基本上是正確的,很多現實世界的決策者也是如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時任聯準會主席的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他長期以來都支持解除管制,深信現代金融經濟一切都控制得宜,所以拒絕管制次級貸款或不斷膨脹的房市泡沫。2005年的一場研討會有段感人的時刻,研討會上表揚葛林斯潘對聯準會的長期貢獻,一位勇敢的與會者瑞佔(Raghuram Rajan)提出了份論文,警告金融體系有潛在的風險(瑞佔來自芝加哥大學,真令人訝異)。幾乎所有在場的與會者都嘲笑他的論點,包含桑默斯也無視這個警告,認為是誤導視聽。




然而就在去年10月,葛林斯潘承認自己「震驚到難以置信」,因為「整個知識架構已然崩潰。」正因知識架構的崩潰就是現實市場的崩潰,其結果就是嚴重的衰退,而且從許多方面來看,這次蕭條是大蕭條以來之最。執政者該怎樣做呢?很不幸的是,連應當給予明確指引,要如何應付經濟衰退的總觀經濟學家,自己也亂成一團。


四‧ 總體經濟學深陷麻煩


「我們置身於一團混亂,操控著我們根本不懂的精密機器,而且又發生操作失誤。結果這段時間我們的財富就這樣化為烏有,而且可能會維持很久。」凱因斯在題為「1930年的大衰退」的論文如此寫道,他試著解釋這場大災難是如何傳遍全世界的。而全世界的財富的確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化為烏有,直到第二次大戰才真正劃下了句點。


凱因斯對大蕭條的下的結論就是「一團混亂」,為什麼這個說法初期那麼引人注意?又為什麼大約在1975時,經濟學內的反凱因斯陣營較受歡迎呢?


我想用一個真實的故事來做個比方,說明凱因斯經濟學的核心理念,一個小小的混亂又是怎麼擾亂整個經濟。來看看國會山莊幼兒照顧互助會遇上的麻煩吧。


這個互助會所面臨的難題,曾經登上1977年的「貨幣、信用與銀行期刊」。互助會是約150對年輕夫妻所組成,彼此同意如果有夫妻晚上要出門,就可以請其他夫妻幫忙照顧小孩。為了確保每對夫妻都有公平盡到帶小孩的責任,互助會引進了憑證制度:用厚紙做成的照顧券。每張照顧券可以給持有人半小時的時間請人幫忙。一開始,每位新加入的成員都領到20張的照顧券,同時要求退出的成員離開前也要歸還相同數量。


可惜的是,大概是怕會碰上連續好幾晚都要外出,每位互助會的成員一般都想拿超過20張照顧券。所以很少有人真正外出並用掉照顧券,大部分的人都想幫別人帶小孩來多存點券子。但既然要有人晚上外出才有帶小孩的機會,意味著照顧小孩的工作很難找,這使得互助會的成員更不願意出門,帶小孩的工作更是鳳毛麟角......


總而言之,互助會陷入衰退。




好了,覺得這故事如何?別急著把故事拋諸腦後,覺得既愚蠢又輕浮。自亞當史密斯從製針工廠觀察到經濟發展的起源後,經濟學家都會用小故事說出大道理,而且這樣做完全沒錯。這個特殊的例子中,衰退是因為需求不足,沒有足夠的照顧小孩需求來滿足大家都想帶小孩。問題在於這個例子,是否與現實中的衰退本質相同。


40年前,大多數經濟學家會同意認同這種解釋。不過在那之後,總體經濟學家分成兩大陣營。一派是所謂「鹹水派」,主要是靠近美國海岸的大學,或多或少認同凱因斯對衰退的看法。另一派是「淡水派」,主要是內陸的學校,認為這種看法根本是一派胡言。




淡水經濟學家本質上就是新古典學派的純正信徒。他們認為所有有價值的經濟分析,都是從假設人們十分理性,市場運作完美開始的,而這假設違反了幼兒照顧互助會的故事。在他們看來,普遍缺乏足夠需求是不可能的,因為價格總會移動到供給與需求平衡的位置。如果大家想要更多的照顧券,那照顧券的價格就會上揚。舉個例吧,一張照顧券會變成40分鐘而不是原本的半小時。或者反過來說,照顧小孩一小時的成本會從兩張照顧券降為1.5張。於是問題就解決了,流通中的照顧券購買力會上升,大家就會覺得不需要再儲存那麼多券子,也因此不會有衰退。


但是衰退難道不像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需求,去雇用想工作的勞工嗎?外表會騙人,淡水理論家如此說。聽起來在他們的看法裡,經濟的整體需求不足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蕭條絕不是如此。芝加哥大學的考克藍教授說凱因斯經濟學「證明是錯的。」


然而衰退確實發生了,為什麼?1970年代淡水總體經濟學派的領導者,諾貝爾獎得主盧卡斯主張衰退是暫時迷惘造成的。勞工與公司無法區分整體價格水準因為通膨或通縮造成的波動,只能從自己的商業環境變化判斷。而盧卡斯也警告,任何企圖對抗景氣循環的舉動都會適得其反,例如積極政策只會徒增迷惑。


然而到了1980年代,連這種極其有限地承認衰退是壞事,也被淡水經濟學家拒於門外。相反的,反凱因斯運動的新領導人,特別是明尼蘇達大學(這下你知道淡水這稱號怎麼來的)普萊斯考(Edward Prescott)教授,主張價格波動與需求改變其實跟景氣循環毫無瓜葛。更確切的說,景氣循環的波動反映了科技進步的速度,再由理性勞工加以增強。環境好時就多工作點,環境差時就少工作點。失業是深思熟慮的工人決定要休息。


必須坦承這理論聽起來挺荒謬的,大蕭條其實是大放假?老實說,我覺得蠢斃了。但普萊斯考的「真實景氣循環」理論,其基本假設使用了精巧構成的數學模型,而模型又使用複雜的統計技巧來反映現實數據,所以這個理論主導了許多大學總體經濟學的教學。2004年為了表揚此理論的影響,普萊斯考與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基德蘭德(Finn Kydland)共同獲頒諾貝爾獎。


與此同時,鹹水派經濟學家卻裹足不前。淡水派經濟學家都是理論家,而鹹水派經濟學家則都是實用主義者。經濟學家如哈佛大學的曼昆(N. Gregory Mankiw)、麻省理工學院的布蘭查德、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羅默(David Romer),承認凱因斯學派對衰退的需求面看法與新古典理論不太合,他們也找到了證據,表明衰退是受需求所驅動的說法非常可信,難以反對。因此他們願意跳脫完美市場或是完美理性的假設,而藉著這類市場不完美的理論,或多或少符合了凱因斯學派對衰退的見解。鹹水派認為,用積極政策對抗衰退依然是可行的。


然而這群自稱為新凱因斯學派的人,也沒能對理性個人和完美市場的吸引力免疫,還是盡可能不要偏離新古典主義的正統太多。這表示主流經濟模型裡,仍然不存有泡沫或是銀行體系崩潰。可是這些事情依舊在現實世界上演,像1997~1998年亞洲可怕的金融還及體經濟危機,還有2002年阿根廷幾乎到達蕭條等級的衰退,都是新凱因斯派主流思維裡所沒提及的。


儘管如此,你可能會以為既然淡水派和鹹水派經濟學家世界觀完全不同,彼此對經濟政策的意見肯定爭執不斷。然而令人吃驚的是,1985年和2007年時淡水和鹹水經濟學家之間的紛爭,主要是在理論上,而不是實際行動。我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新凱因斯主義者不像原本的凱恩斯主義者,並未把財政政策如改變政府支出、稅收等,列為對抗衰退的手段。他們相信貨幣政策、主管的聯準會技術官僚,就可以提供任何經濟所要的救命藥方。在傅利曼的90歲大壽慶祝會上,曾經多少屬於新凱因斯學派,時任聯準會成員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柏南克,講到大蕭條時稱「你是對的,大蕭條是我們害的,我們真的很抱歉。不過大蕭條絕不會再次重演,這都歸功於你。」透露的訊息很明顯,要避免蕭條,只要聰明的聯準會就夠了。


而只要總體經濟政策大權掌握在葛林斯潘大師手中,淡水派經濟學家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反正也沒有凱因斯式的刺激方案。(他們是不相信貨幣政策有任何好處,但反過來說也不覺得有什麼壞處。)


唯有危機才能揭露出兩派的共通理論是如此微不足道,而經濟學甚至新凱因斯學派都如此樂極忘形。



(待續)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1504877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翻譯|英文|克魯曼|經濟

留言共 4 篇留言

冬眠熊
這篇有夠長,還好放寒假,時間夠多XD

01-09 15:26

首領八奇
慢慢看,這篇我翻超久XD01-09 15:36
冬眠熊
這句十分中肯,拿到股票市場來看也多少有相同的性質XD
"凱恩斯對金融市場打了個比方「有如在報紙上有場比賽,參賽者要在數百張相片內挑出六位最漂亮的女士,挑選的結果與全體參賽者所選最接近者,可以得獎。結果就是參賽者紛紛挑選其他參賽者最有可能選擇的人,而不是挑選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

01-09 16:21

tindalos
搞到後來感覺他們腦子有進水= =

01-11 21:23

阿布
先收藏起來 等睡醒再慢慢看

01-12 00:31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0喜歡★mengskstalin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心得】重裝武力 3... 後一篇:[紐約時報雜誌] 經濟學...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ShuLongQinHu給大家
小屋新增彩色插圖~大正浪漫,和服義大利+日本(APH)歡迎來看看看更多我要大聲說4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