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發條橘子小說】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有善惡選擇權,否則只是一個發條橘子。

作者:鬼仔殼kuí_á_khak│2023-06-19 14:57:58│巴幣:2│人氣:63
大綱:
故事背景在一假想的時空,敘述亞歷山大與他的三個狐群狗友是一群無所事事、作奸犯科的惡棍,一日尋樂子時,選定一個老太太家闖空門,亞歷山大在被同伴出賣之下被抓,為了早日出獄,亞歷山大同意了進行一個改造暴力行為的政府實驗,在可怕的實驗之下,亞歷山大只要一有行使暴力的念頭,便會引發強烈的生理不適。失去行使暴力能力的亞歷山大出獄,卻接連遇到在過去被他施以暴行的人們……
(以下內容有劇透,請謹慎閱讀)
 

 
對於發條橘子,相信許多人都是由導演史丹利庫柏利克的版本開始認識這部作品。我本身也不例外,第一次看發條橘子的電影時,對於其中的議題沒有深刻的感受與思考,但電影中,庫柏力克充滿強烈個人風格的美學讓我印象深刻。

事隔多年後,在讀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時才覺得更進一步的了解了這部作品。

《發條橘子》是1962年由安東尼·伯吉斯所著的反烏托邦中篇小說。伯吉斯在書中,將主角設計成一個殘酷粗暴的混蛋,雖然年紀輕輕,卻做盡嗑藥、搶劫、強姦、偷竊…等惡行,並且對於這些反社會行為沒有任何一丁點的愧疚。甚至在因為闖空門被發現把一名老太太毆打致死之後,也依然沒有絲毫反省。是個徹頭徹尾的惡棍。

然而,像這樣子的一個大惡棍,作者安排他為了早日出獄,接受了一個政府的實驗計畫。這個實驗的主旨是為了降低犯罪率、改善監獄裡人滿為患的社會問題。具體的原理是,藉由藥物讓暴力分子們的生理與暴力畫面連結在一起,反覆作用之後,讓罪犯們只要一想到暴力,就會感到強烈的生力不適以至於完全失去使用暴力的能力,甚至為了盡早擺脫聯想到暴力的不適感,還會有意識的反向做出普世美德、善行的行為。

一開始,主角亞歷山大還不以為意,甚至為自己可以早日出獄沾沾自喜。但是出獄之後,亞歷山大一一遇上過往被他施以暴力的人們,這些人對他拳打腳踢、動用私刑。雖然他的確是罪有應得,雖然在他心裡即使被報復也沒有任何反省,甚至讀者們也能想像,如果今天亞歷山大沒有因為藥物而無法使用暴力,他一定會讓這些對他報復的人更加痛苦。

然而,看著這些人趁亞歷山大連自我防衛都無法行使的時候毆打羞辱他,也讓人不禁思考,這樣的暴力又是正當的嗎?或者只是另一種恃強凌弱、強者至上?

在這些對他施以暴力的人當中並不全部都那麼無辜,其中也有跟主角一樣的惡人,但主角面對這些人的暴行卻連保護自己都做不到。當受到人身安全脅迫時無法自衛都不行,這樣難道不是只是把人變成被獻祭的羔羊嗎?如此一來在相對暴力的優勢之下,社會真的會因此變好,還是變得更加階級化?

除了無法使用任何暴力外,主角因為當時洗腦影片的關係,連主角本來最喜歡的古典音樂都是恐怖的折磨。

對於古典音樂的喜好與品味,大概是亞歷山大這個惡徒唯一拿的出手的長處。但如今他卻再也不能聆聽這些優美的音樂,實驗藥物的影響讓他一聽到這些音樂就會如同想到暴力般通苦難當。

主角被強制制約遠離惡,但也因為其中連帶關係而遠離美。這是最後壓垮主角的稻草,讓主角最終一躍跳下窗戶。

伯吉斯用一個顯而易見的惡,來去襯托另一個更加巨大、邪惡的惡。以此表現善惡選擇權,探討自由意志。

如果,人無法有選擇道德的自由,那麼,即使是做善行,這樣的善真的可以被稱為善嗎?同時,如果目的是為了行善,那麼不論做什麼都可以被原諒、可以忍受嗎?

以伯吉斯的觀點,他認為善與惡並存才是完整的人性,能夠選擇善惡,才能體現人類的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證明。若是只能「為善」或只能「為惡」,失去選擇權、意志判斷的同時,人就不再是人,只是上了發條的橘子,只是偽裝成有機物的無機物。

正因為人性是如此複雜,各國之間、各地之間又會因為歷史、風俗、文化發展出不同的價值觀與民情,的確在偌大的世界上,有一些普世價值是經過長久演化之後在人類群體中一定共識的(例如殺人、偷竊是不對的),但在各族群之間的差異甚至個體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若只是以強硬、機械、硬來的齊頭式平等制度,妄圖由上而下簡單粗暴解決複雜的人性問題,帶來的結果因為違反道德與習慣,即使成為法律也無法執行,或產生更嚴重的後續問題,甚至淪為獨裁者用來維穩、控制人民、控制社會的手段。

即是以善的口號(在此書中是減少犯罪),最終形成更大的惡。

這樣的現象讓我總是聯想到共產主義,打著消滅一切差異、齊頭式平等口號的共產主義,實際上並沒有造成任何他們倡議的平等,反而創造了一個充滿特權、控制與虛假的社會,在這其中的人們沒有善惡的選擇權,只能說政府允許的話、做政府允許的事、了解政府允許了解的歷史.....即使你想做個好人,但在這種制度下所有信用體系都已崩壞,讓你也無法釋出任何善意。

人類發展至今,已經證實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完美的,但不管制度有多少漏洞、不管對於惡行有什麼樣懲罰機制的爭議,如果沒有了可以保障選擇、討論的空間與可能,那麼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就不再是人,只是發條橘子、只是韭菜、只是人礦。



電影版本的發條橘子在內容上跟小說是差不多的,除了最終結局外幾乎一樣。
而這個部分也是伯吉斯最不能接受的。伯吉斯甚至不能接受到特地寫了一篇聲明序來切割電影版對於結局的改動。至於電影跟小說在結局上的差別,其實就是關於小說第21章內容,被電影捨去,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被當時的美國出版商直接捨去。

所以發條橘子真正的結局是什麼?

其實是本來想利用亞歷山大被施以不人道實驗來顛覆政府的反對黨人士,在亞歷山大被他們用音樂逼瘋跳樓後,政府以此反過來主導輿論,並且收買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如願恢復接受實驗前的身心狀態,想到或使用暴力時不再受到生理制約。

之後亞歷山大又回到以前的生活,因為政府的補償他還有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依然時不時的跟一群青少年幹一些混混勾當。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亞歷山大逐漸對這種生活感到厭倦,一次偶然在咖啡館中遇到以前一起廝混的朋友彼得時,看到對方已經與過去的小流氓樣完全不同,舉止看來已是一個成年人,有正當工作還結了婚。

讓亞歷山大了解為何自己會對於這種像以前一樣不學無術、作奸犯科到處搞破壞的行為感到厭倦無聊,彼得的狀態似乎讓他找到了下一階段的生活方式與狀態,於此亞歷山大的自述就結束了。

也就是說,發條橘子最後真正的結局是主角改過轉變了,不再當像過去一樣無惡不作的惡棍。


我看的版本是有第21章原版內容的,雖然一開始對於這樣的結局非常錯愕,因為安排的非常突然前面基本沒有伏筆鋪陳,但仔細一想也可以理解為何伯吉斯會安排這樣的結局。

我想是因為如果要能完整體現伯吉斯「善惡選擇權」的論點,那就必須讓主角有機會在不被強迫的狀態下有選擇行善、改過的機會,然而在第20章結尾時,亞歷山大只是恢復了實驗前的自己,沒有藥物制約之後的他依然是實驗前那個無惡不作的王八蛋,因此才需要有第21章描寫主角在沒有藥物控制之下自發轉變的過程。

如果只是停留在像電影一樣的第20章結尾,善惡選擇權的命題會顯得比較模糊,甚至會讓人有一種人性本惡,或許極端手段對有些人使用是可以忍受的…之類的想法。

但同時,站在美學角度來說,也可以理解當時為什麼會被出版商還有庫柏力克刪掉。因為這21章的安排實在太粗糙太不具技巧了。缺乏鋪陳與伏筆的安排,最終將亞歷山大轉變的原因歸論於「年齡到了」,活脫脫變成一部青少年成長劇,而這個成長劇主角自我覺醒的原因竟然不是來自什麼事件的體悟,僅僅是因為「年齡到了」,好像所有作奸犯科、不知罪惡感為何物的反社會青少年,一旦時候到了就會自己變好、變成熟一樣。

實在是很難讓人認同與共鳴,跟書本前面的畫風差異太大,震撼性與說服力都非常不足,想像一下第21章如果被庫柏力克拍出來變成電影結尾……可能就不會是Cult片經典了吧。


作品的原意與藝術美學,該如何兩者兼顧、該如何抉擇?不論對於最後第21章有什麼見解,發條橘子還是帶來了許多思辨,不管小說或電影,都是值得一看的作品。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7392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文學經典|發條橘子|反烏托邦|青少年犯罪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tshing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禁食疑案】基於深信不疑...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flys8028大家
美食、旅遊相關的部落格,有興趣歡迎走走 https://www.fatnyanya.com/看更多我要大聲說5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