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0 GP

【創作】三國志自創歴史武將 - 春秋名將

作者: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三國志 系列│2010-07-13 08:44:34│巴幣:1,000│人氣:5670
 
先介紹春秋時期的名將附上人物簡介,能力當然是在下自設的。
素質、兵種、特技,有興趣的可以一起討論。XDDD
官方有設的古今名將,這裡就不重復設計了。

原則上素質盡量不破400以上,這裡不是在造神,兵種以不超出三S為主。
不過一些強將設一設很難不破這表準。冏…

-------------------------------------

春秋時期(B.C.770~403)

簡稱春秋,年份約西元前770年-前 476年,
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
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的歷史。

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
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 477年)或四十四年(前 476年)為止。
也有學者認為應到三家滅智(前 453年)或三家分晉(前 403年),
這期間就被稱為「春秋時期」。

-------------------------------------

兵種設定參考

相傳中國古代戰爭中開始使用戰車的年代,
據說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
後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載商湯滅夏戰於鳴條時,軍中有七十乘戰車。

但在商晚期的一些遺址中,已發現戰車的痕跡。
據相關史料和考古代發現,商晚期的戰車,
都是以馬拖駕的木製車子,車上或車旁放有兵器。
甲骨文中也有不少用車的記載。

周時,車戰興盛,周武王伐紂時,
軍隊主力是「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

而諸侯兵會於牧野者,有車四千乘之多。
隨這戰爭規模的擴大,因此也有了後來的「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稱。

戰車兵是中國先秦時期於中原各國常置的一個兵種,
於騎兵出現時,曾經稱霸中原數百年,各諸侯國亦有生產戰車作為軍隊的主力。

但戰車在春秋時期,在戰場上的作用當時已大為降低,
因在不規則的地形中戰車作戰的靈活度不夠,
而群體步兵的作用則相應地提高了。

公元前307年的趙之武靈王胡服騎射後,
才從遊牧民族那裡學會了騎射術,馬戰戰術開始取代了戰車戰術,
但那時是戰國的事了。

另外同一時期,中國可能就發明了弩,
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它一直是一種主要的兵器。

所以下面武將的騎兵能力我壓到B左右,善戰者都以步兵為主打,弩、兵器為輔。

-------------------------------------


養由基(?~B.C.559)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75
100 55 43 68 弓神 ?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A
A
S
C
B
C
B.C.559

玩遊戲的時侯,常常會看到李廣弓或養由基之弓,這類名稱的神兵利器。
李廣指的當然就是漢朝飛將李廣,那養由基指的又是誰?

養由基,是春秋時楚國名將,中國古代著名的神射手。

周代有養國,後來被楚國滅掉,春秋時為楚大夫神射手養由基的封邑。
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也就是說百發百中、百步穿楊都出自於他的相關傳說。

前606年
楚莊王率軍北討戎,兵抵周界,周王派出王孫滿來慰勞,發生了著名的問鼎之事。
不久,鬥越椒殺蒍賈,率兵抵抗莊王。

楚莊王反擊,包圍鬥越椒,但其箭術高超,莊王不敢力戰。
後養由基向楚將樂伯請纓出擊,與鬥越椒互射三箭,養由基一箭射殺鬥越椒,成為楚國名將。
後莊王死,共王立,養由基與潘黨比試,得勝但共王就罵"將以謀勝,奈何以一箭僥倖耶?
爾自恃如此,異日必以藝死!"盡收養由基之箭。
(將領以謀略取勝,怎可以以一箭僥倖來決勝?你經常自恃箭術高超,他日一定必因為箭而死的!)

晉楚鄢陵之戰中,楚共王左眼被晉將魏錡射中,
楚共王叫來養由基,給他兩支利箭,命他復仇,
養由基一箭射死魏錡,拿著剩下的一支箭向楚共王複命。
因此,時人稱他為"養一箭"。

前 559年
吳國攻楚,養由基出戰,吳軍派出鐵葉車,圍住養由基,萬名江南善射手齊發,
養由基死於亂箭之下,果然應驗了當年楚共王之言。

-------------------------------------


曹沫(生卒年不詳)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71 88
66 37 53
猛者 ?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A
A
B
C
B
B
?

春秋時代魯國人,為當時的力士。

當時魯莊公喜愛力士,曹沫便因勇猛有力在魯國任職。
後曹沫擔任將軍,與齊國交戰,三戰三敗。
魯莊公懼怕齊國,便割讓遂邑求和。
但仍以曹沫為將,而齊桓公便決定與魯莊公在柯設壇結盟。

當日,齊桓公與魯莊公在壇上進行儀式,
曹沫突然手持匕首挾持桓公,齊桓公左右無人敢動。

管仲問曹沫:「君何求?」

曹沫說:「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桓公於是答應還回侵略魯國得到之地。
曹沫扔掉匕首,走下壇並面向北面,回到就群臣之中,面色不變,辭令如常。
齊桓公非常憤怒,想反口不還。

管仲勸說:「不可。
      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

於是,齊桓公割還侵魯所得之地,曹沫三戰所失去之地,又回到魯莊公手中。

-------------------------------------

姫重耳(B.C.697—B.C.628)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88 75 86 95 98 威風 B.C.697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A
A
A
B
A
C
B.C.628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
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
後在秦國援助之下,於62歲時回國繼位,在位9年後去世。

在趙衰、狐偃、狐毛、賈佗、先軫、魏犨、胥臣、欒枝等人的輔佐下,
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
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加強軍隊,國力大增,出現「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
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

城濮之戰,大敗楚軍。
旋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會集諸侯,邀周天子參加,遂成霸主。
公元前628年冬十月,晉文公因病逝世,終年70歲,其子晉襄公繼位。
除了《左傳》和《史記》等文獻以外,子犯和鍾的銘刻也記載了關於晉文公的生活的重要信息。

晉文公墓在晉國歷史上,晉文公雖只在位9年,
但他的政績最為突出,他的霸業只是政績的一部分。
他的主要政績是通過國內的政治經濟改革,為晉國以後的繁榮富強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令,並確定了會盟制度,
不僅使晉國由甸服偏侯發展為雄踞中原的超級大國,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當時的局面,把諸侯間的征戰控制在了一個比較小的範圍內。

荀彧曾評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


先軫(?—B.C.627)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91
81 94 64 72 遁走 ?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S
S
A
B
B
C
B.C.627

春秋時晉國卿大夫。姬姓,先氏。
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又稱原軫。
先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以謀略見稱。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
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
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屢立戰功,
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晉國權臣趙衰以識人薦舉賢能出名,他對先軫的評價就是「先軫有謀」。
的確,無論是城濮之戰還是餚之戰,先軫以其出眾的謀略,處處考慮得當,
讓晉國順利大敗強敵楚、秦,開創文襄霸業。

這位富於韜略的軍事家,既有籌謀策慮之長,
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頗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然而,可惜的是這位傑出的軍事家卻不是稱職的政治家,
他為人性情暴烈不馴,公忠體國,耿正忠誠,
最後也因此落得不惜以身殉義的下場。

-------------------------------------

晏嬰(?-B.C.500)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76
38 97 98 92 深謀 ?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B
B
A
C
A
C
B.C.500

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
齊國萊地夷維人。春秋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
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
但頭腦機敏,能言善辯,說話可以令人無法招架。

晏嬰平時生活節儉,謙恭下士。內輔國政,屢諫齊王。
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使齊國名揚諸侯。

孔丘曾評日:「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司馬遷推崇晏嬰,將其與管仲相比。

-------------------------------------


田穰苴(生卒年不詳)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97
79 95 86 74 精妙 ?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A
S
S
B
S
C
?

媯姓田氏,為田完後裔,
春秋時代齊國的將軍、大夫、軍事家、軍事理論家。

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
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世稱司馬穰苴。
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

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司馬穰苴嚴於治軍,精通兵法,
所以齊威王命大夫追述和整理古代的司馬兵法,將司馬穰苴的軍事論述附在其中,
題名為《司馬穰苴兵法》,又稱《司馬兵法》,為《武經七書》之一。

齊威王並不斷運用司馬穰苴之軍事思想,對諸侯用兵示威,
使諸侯臣服而向齊國朝貢,由此可知此書對齊國之貢獻。

《漢書·藝文志》記載《司馬法》有一百五十五篇,後佚失,
現在所能見到的僅有《仁本》、《夭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五篇。

-------------------------------------


孫武(B.C.535 - ?)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92
78 100 76 81 神算 B.C.535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S
S
S
B
A
A
?

媯姓或姬姓,孫氏,名武,字長卿。

漢族,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人,
據說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但具體的生卒年月日已不可考。

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
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
率兵六萬打敗楚國二十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
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之一,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


伍員(? - B.C.484)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93
87 86 84 68 強行 ?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S
A
A
B
S
S
B.C.484

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後來吳國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
伍子胥先袓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

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
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

另外司馬遷於史記中對伍子胥的評價頗高: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
 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
 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
 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

雖然司馬遷對伍子胥破楚時的所為不滿,
但認為伍子胥是不拘小節的烈丈夫,不會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
最終為父親報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

《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一卷,
雖已亡失,當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比較有趣的是春秋時期的戰爭中透露出來,吳軍在水軍在建軍非常完備:
吳國在吳國歷代君王和名臣(如:伍子胥)等人不斷努力下,
組建出來的「混合艦隊」,可稱中國海軍鼻祖而當之無愧!

吳軍當時的船隻分類是:
大中小三翼(戰船)、其中大翼船長20米,寬達2.7米,突冒(撞擊船)、
橋船(為騎兵搭船用)、還有樓船是指揮艦船,分工已經初具規模。
而不是只以平底小船為主了。

-------------------------------------

勾踐(? - B.C.465)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92
70 78
83 77
能吏 ?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B
A
A
B
B
S
B.C.465

越是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勾踐是大禹(大禹姓姒,名文命)的子孫,
周王朝建立後,勾踐的先人被封在會稽守宗廟,故建立越國。

前496年,勾踐即位後不久,即打敗吳國。
兩年後,吳王姬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
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

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
日日忍辱負重,不斷等待時機,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

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

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
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
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越王勾踐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
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

越王勾踐平吳,乃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後塵,
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

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諸稱霸王」不過此時,
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范蠡居功至偉,封上將軍,
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
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傳說范蠡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致富。

-------------------------------------


范蠡(B.C.536 - B.C.448)

統率 武力 知力 政治 魅力 特技 生年
81
33 95 98 93 富翁 B.C.536
槍兵
戟兵
弩兵
騎兵
兵器
水軍
歿年
A
A
B
B
A
A
B.C.448

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
楚國宛人。著作有《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等。

從漢武帝獨尊儒術、抵制商人開始,我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傳統中,
均以「士(這裡的士,不是廣泛的知識分子,而是儒家知識分子)、農、工、商」為列,
士為首,商為末,即使在商業發達的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
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卻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除史記外)。

但在司馬遷的記載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在漢初以前,人們對商人並沒有這麼歧視,
所以他能被記載到《史記》中,供後世泛讀!

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後入越,輔助勾踐廿餘年,終於使勾踐於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
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

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

范蠡辭去相職,定居於陶,經商積資巨萬,稱「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
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史書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最後附上一張西施的頭像

-------------------------------------

春秋時期人物我設的不多,大致上就這幾位,下一篇就換戰國人物了。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416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三國志|自創武將|中國名將|

留言共 14 篇留言

月巴豆頁 楊伐善
頭香

07-13 11:14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07-13 11:30
秘密影
那可以給大家下載嗎>_<||拜託謝謝

07-13 12:23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等我設完,我把資料給放出來好了。07-13 12:43
佾水流
伍子胥的魅力太高了吧
挖墓鞭屍的人還有到88
在吳國的時候 他的人望也沒這麼高阿

07-13 12:39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沒注意到,設錯了,先設68好了。XDDD07-13 12:41
淺羽 樹
GJ

07-13 14:04

任孤行
安安
我想要吳起哥
蘇秦 張儀

07-13 17:45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這些在三國志官方有作出來。07-13 18:26
一不留 神犬
gj~

07-13 21:07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你的神犬家族呢?07-14 09:39
梵劫
我比較想知道
你給他們 安了什麼樣的臉

07-14 01:45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我補上去好了,沒特殊圖片的就是用原來官方的新武將頭像來貼了。
這個我就不補圖了。07-14 09:40
刀聖李
大大
曹末就是曹愧
他的政治很高

07-14 18:56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曹愧,有列傳可讓我參詳嗎?07-14 19:18
刀聖李
還有
吳起跑哪去了

07-14 18:58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這篇是春秋,吳起是戰國。>"<07-14 19:18
阿彬哥
好看~!!

07-14 19:14

刀聖李
古文名篇欣賞
○曹劌論戰--左傳莊公十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07-16 20:09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我查了一下,文獻資料太少了,是不是同一人難作定論。07-17 08:14
刀聖李
「曹劌論戰」——上古漢語的詞頭

前一陣子 TG 有機會讀了一下出土文獻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學界通常簡稱為「上博簡」)中的佚書《曹沫之陣》。關於春秋時代的一位魯國將領「曹劌」,在流傳的常見史書中出現了三處,一是出於《左傳.莊公十年》的「曹劌論戰」,也是留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名言的主角。第二出處則在《史記》的〈魯世家〉和〈刺客列傳〉裡頭,在齊魯和會上脅持齊桓公交出魯國失地的「曹沫」。第三處則是《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的「曹昧」。過去的學者早已推敲出,無論是「曹劌」、「曹沫」或「曹昧」,他們全都是同一人的不同寫法。

在「上博簡第四冊」裡頭所整理的佚書書名,照原來楚文字的寫法改成楷書,可以作《蔑之陣》,是由一位魯國將軍向魯莊公談論政軍方面的書籍,屬於戰國的「兵書」一類。這位魯國將軍在書中有「」、「蔑」和「」等不同的寫法。他名字的首字是「從告、從(或從草)」,次字則是以「蔑」字為基本元素(或加上「禾」偏旁)。很明顯地,這是流傳文獻中「曹沫」、「曹劌」的另一種音形近同的另一種寫法。

從上博簡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傳統上作「曹沫」和「曹昧」,應該是最接近古音的寫法——「沫」「昧」、「蔑」有相同的聲母 m-。至於寫作「劌」字的,則可能是由於字形接近而造成的誤寫——「歲」和「蔑」兩字的混淆。本書的整理者李陵先生,也提到「曹」、「造」、「」三字的上古音同為「從母幽部」(或擬作 *tsəu)。換句話說,「造蔑」、「曹眛」都是上古同音的寫法。

然而 TG 卻突然想另外的問題。如上所述,以中古音或現代發音來看,「造」、「曹」上古曾有過同音,是相當容易接受的理論。然而,「造」字的造字原則,卻應當是「告聲」才對。但「造」字的聲母為「ts-(從母)」,「告」字的聲母為「k-(見母)」。如果按照過去 TG 在這篇文章中的說法,雖然「k-」可以先因為「顎化」成了「tɕ-」,然後再從「團音」轉「尖音」而成「ts-」,不過這段過程比較漫長,我們卻很難看到有任何「中間產物」的存在。換言之,如果帶有「告」字偏旁的諧聲字,真有有過「從 k- 轉 ts-」的歷程,我們理應見到帶有「-i-」介音的殘留痕跡。不過,今日除了原來的「告/kau、kou」之外,「造/糙」則是不帶任何介音的「tsau、tsou」,顯得相當不合理。

07-17 09:30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曹劌、曹沫不但作風大不相同,身份在描寫上也不太一樣。
曹劌論戰裡可看出他戰略眼光極高,而曹沫三戰三北。
曹劌在描述上應該是個平民。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沫則是個將軍、力士。

就算是同名同姓,我也不認為是同一個人。07-17 10:01
刀聖李
對了
趙氏孤兒
以及智伯都沒出現

07-18 18:12

又回歸人間的老骨灰
原本就只是設我有設的武將,才108位而已。
照這麼搞下去,光春秋戰國人物就能設幾百人了。07-18 18:26

看了之後順便學到歷史,
其中伍員倒是沒看到白頭髮XD

07-21 13:45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0喜歡★ss701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創作】三國志自創武將 ... 後一篇:【創作】三國志自創歴史武...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byss123456各位巴友
yanaginagi演唱會心得,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分享~看更多我要大聲說36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