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美好星期天週札 54 回歸。廿五

GC 休閒模式 | 2022-07-03 22:19:10 | 巴幣 12 | 人氣 110

  前日乃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的大日子,社會各界在惡劣天氣下,無懼風雨交加,一同慶祝這個具重大意義的時刻。

  二十五年間,社會依然對香港主權問題作出爭論,一系列問題包括「五十年不變」、「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等,自《中英聯合聲明》出現以來,數十年來不斷纏繞著各界精英與法律人士。社會裡亦有嘹亮聲音,要求香港恢復民主、自由的「特別行政區」,以抗議中央近年對香港更大程度的干預。地緣政治問題爭執從旁外人來看,只是一個雞毛蒜皮的事;區區一個小問題,在近年發酵成為頻臨危害地區安全的大危機,個人而言,是由多方面因素引發的。

  一:身份認同。曾經有一個問卷調查,訪問各香港人,如何向其他人稱呼自己,以示自己的地區與國籍。當中有多個選擇:香港人、中國人、中國香港人、香港中國人。主流選擇大概趨於「香港人」與「中國香港人」,大致是因為地區是「香港」,而「中國香港」符合國際之間稱呼香港地區的做法。稱呼甚麽不是重點,最大問題在於,普遍擁有強烈政治意識的香港人,很反感別人使用其他叫法。箇中原因在於,他們覺得「香港」的重要性比較大,還是「中國」的重要性比較大。個人覺得,如果在國內交流的話,稱呼自己「香港人」比較合適,因為人們都知道你在國內了,重申一次「中國」變得毫無意義。相反,在國外,對外國人反而要提及國家,不然別人很容易便當成「亞洲人」看待,隨時連日本、南韓、馬來西亞都能搞混。雖然現在的確蠻少人,會對外國人用這種方式稱呼自己,但我認為這個在釐清自己籍貫時,有很顯著的效果。除此以外,對於在不稱呼「中國香港人」視為政治不正確,還有稱呼「香港人」視為港獨,一律嗤之以鼻。住在上海的叫「上海人」、住在廣州的叫「廣州人」、住在台灣的叫「台灣人」。你會不會因為他們這樣叫,而害怕上海、廣州、台灣「獨立」?同時?你有會不會稱呼「中國上海」、「中國廣州」、「中國台灣」?後者在國內也許會,在台灣應該被圍毆了;其他兩個也絕對不會吧,至少我到現在還未曾見識。

  二:管治方針。說實話,「一國兩制」只是一個幌子而已。全世界幾乎能數得出來的發達地區,沒有一個是純資本主義,或者純社會主義。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新加坡,利用政府的高號召力,加速社會運作,同時提高社會的穩定性。香港作為重視金融發展的福地,寸金尺土,市場自由開放,註定不能在短期內複製內地的模式。可是中央能夠設定一個緩衝期,讓中央管治的比率,隨著時間推移而慢慢增加。即是,兩種模式還是會同時存在,不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五十年不變」是一個約數,是不是完整五十年不是重點。而「港人治港」實為方便管治香港的方法,避免中央硬生生搞砸香港長久以來的社會制度,從而保障市民安居樂業,繁榮穩定。不過,少部分人藉法律漏洞,意圖藉此讓香港人擁有更大權力,左右未來去向。對於不少西方國家來講,因為資金都在香港,他們都抱持積極與觀望的態度,以收漁人之利,但中央明顯不吃這一套。二零一九年反修例暴動,一小撮暴徒混在示威者之中,渾水摸魚,意圖趁火打劫,中央藉機收緊對香港的管治,同時讓「五十年」確實成為預料中的虛數。在選舉門檻被抬高、特首人選需要效忠中央,並被中央「半欽點」式入場,特首選舉的彈性將會逐步降低,惟熾熱的選舉戰場將會移師到立法會選舉,即使只限建制派人士內鬥,也不容許毫無建樹、只懂盲目撐中央的「反應堆」進場。在各候選人不斷證明自己能力時,選舉只會變得更激烈。

  三:民粹主義。評論變得更尖銳、網民變得更激進、一言不合就對罵。這是互聯網時代快速崛起,資訊唾手可得時,民眾尚未消化內容,囫圇吞棗的結果。在全世界都逐漸盛行民粹主義的時刻,香港因為位處中美貿易戰的風暴核心,同時坐擁眾多海外投資,並且擁有敏感的地緣政治議題,絕對是民粹主義擴散的溫床。尤其是現在的社交媒體都會選擇性提供資訊,民眾如果不理性分析,盡信媒體,隨時被「帶風向」。這個我相信是後回歸年代最重大的挑戰——資訊審查過於嚴格,很多主流媒體被迫停止運作,市民損失大部分娛樂內容;過於寬鬆的資訊審查,網上充斥著大量反社會內容,嚴重威脅管治者的施政,除了降低管治效率,還有機會威脅平民,治安敗壞,影響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要準確拿捏這個準則,比登天更難,因為每個人心裡的準則也各有不同。我只能冀望下一任特首能夠好好處理這個燙手山芋吧。

  最後,聽說在狂風怒濤下的七日一日,升旗禮時顯現短暫的陽光。陰暗中漸見曙光,希望是好兆頭。這幾天為了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都沒有出門。星期天在強風信號下坐了一趟公車,橫渡青馬大橋。雙層公車在強風下吹到左右搖晃,司機差點連方向盤也抓不穩,險象橫生。畢竟年輕,我竟然享受那種刺激,可能是離放榜還剩下三個星期,想好好享受那段不受干擾的美好時光吧。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