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美好星期天週札 48 動動你的鈍腦|雜談

GC 休閒模式 | 2022-05-22 22:59:50 | 巴幣 20 | 人氣 120

  考試完畢,大有鬆一口氣的感覺。整個人生最自由的兩個月豎在面前,可以為所欲為,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且慢,如果這兩個月都以這種態度度日,我相信整個人都會荒廢了。
 
  考試期間,瀰漫著一股恐慌。慌的是除了考試的東西,其他技能也削弱了不少。尤其是創意思維與思考能力,對於鋪墊一些天馬行空的構想,或者構建小說人物特色,這一兩個月幾乎是消失殆盡。沒錯,其中一個原因,是疫情期間鮮少出門,令靈感大減。對於考試內容來說沒大分別,因為都是書本上的知識;即使有些科目需要課外知識,例如通識、地理等等,但這些科目可以活用溫習完畢的資料,配合早有準備的新聞提案,其實不需要創意思維。不過寫作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人生閱歷、生活經驗,乃為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欲一改文章千篇一律的作風,同時避免題材陳腔濫調,沉悶無聊,都需要在創作前增添新元素。不是把作文框架進行大修改,而是在每一篇文章中,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同時,加添令人眼前一亮的點子。如果連短文、短篇也缺乏耐性佈置框架,那麼把構思人物的步驟遷移至小說,就更難有亮麗的起步了。所以不要以為漫畫家出外「取材」是打醬油的藉口,也不要以為小說家一年只出一本書是在偷懶,其實他們是儘可能把個人的生活經歷,融合創意跟特色,在一本小說、一本漫畫中,形同一個大雜燴,把腦內的意象活生生展現給一眾讀者。這個程序,除了需要極其專注跟安靜的環境思考,「無所罣礙」也是重點。對於考試,擅長的科目當然沒有問題,但解決一些難度甚高的科目,很多時候需要犧牲自己習慣的思維,來面對眼前的難關。而考試完畢後,又因為放下心頭大石,暫時不願意把心力投放在自己的愛好上,變相進一步讓長處生疏。

  防止腦袋遲鈍有好幾種方法:第一,多讀書。不論什麼類型的書,不限於小說、散文、科普,甚至親子類讀物,但凡非數碼媒體類書籍,只要找到一本適合自己,便應該在空暇時間閱讀。如果真的全心全意投入閱讀,常常進入廢寢忘餐的狀態。沉浸於作者筆下的世界,或許能夠挽回失去的靈感。第二,多出門。如果讀書是為了尋回失散的靈感,那麼出門就是洗滌內在的心靈。對於一個困在家裡備戰應考的學生來說,試後能夠出門漫遊,絕對是一種解放。放下手機,多觀察環境,在吃飯的時候,留意周遭人們在說什麼,我甚至建議聽到有意義的對話時,可以記錄一下,或許對日後的創作有幫助。第三,多玩動腦的遊戲。不要只鍛煉手指的協調和靈敏度,大腦在遊戲裡的運算也同樣重要。思考遊戲劇本,運用甚麽角色,甚至跟同一遊戲但不同國籍的玩家溝通,對於訓練思維皆有正面作用。這可能是廢話,但如果對一個並非年輕一代的人來講,玩遊戲的確是訓練大腦的一種手法。

  最後聊聊我覺得最難動筆的兩種文章:一個是「爽文」,另一個是評論。先說「爽文」——它難在有多「爽」。如果整篇文章都在寫有多「爽」,那就淪為一篇沒內涵沒靈魂的文章。但如果筆觸離地,運用眾多文學字眼,又難以產生共鳴。在避免成為陽春白雪跟墮入俗套陷阱的兩難,如何取悅大眾,跟保留文學價值,要取得平衡,是極度困難的事。一般來說,人們都會選擇前者,但如果要讓文章在五年、十年後,依然能夠得以保存,那麼為了迎合當下潮流而顯得低俗的「爽文」,便被時間洪流所淘汰。而評論為什麼難,在於客觀分析。世事無既定定論,但評論文章要在客觀和主觀觀點取捨,但客觀要佔大多數。過於客觀,即是只描述但缺乏個人見解,涉獵知識甚淺,暴露個人短處;過於主觀,扭曲事情本質,矇不過精明的讀者,一旦被揭穿,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我都只把文學創作當作隨心記錄,一來沒有包袱,二來不用被指指點點,就只是週記跟隨筆而已,多好。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