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國共和談破裂後,國民黨被美國拋棄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 2021-01-15 22:22:34 | 巴幣 144 | 人氣 609

  當1946年1月10日達成停戰命令的協議,由國民政府與中共當局雙方下達,停戰命令規定1月13日午夜12時生效,並規定在北平設立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停戰協定。執行部亦成立三人小組:國軍代表鄭介民、共軍代表葉劍英、美國代表羅伯遜(Walter S. Robertson,美國大使館代辦)。

  在1月10日於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其中包含國民黨、中共、青年黨、民盟及無黨無派代表,於1月31日達成五項協議:
(1)國民政府委員四十人、半數由國民黨人充任,半數由其他黨派及社會賢達充任。
(2)1946年5月5日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
(3)奉行三民主義及遵從蔣主席領導。
(4)軍隊國家化。
(5)起草五權憲法。

  國民政府在1月16日成立軍事三人小組,研擬整編軍隊辦法。軍事三人小組成員:國民黨為張治中、共產黨為周恩來、美國為馬歇爾。三人小組至2月25日達成初步協議,預定在一年後將國軍編成90師,其中中共佔18師;一年半後國軍編50師,中共軍佔10個師。

  期間中共對於馬歇爾的調停極為受到歡迎,當3月4日馬歇爾抵達延安視察時,毛澤東作歌,對馬歇爾的調停之功大作頌揚。3月11日,馬歇爾返國述職。馬歇爾為表示中立,將原先答應給國民黨的五億元貸款取消。不意外的是,當馬歇爾返美後,國共衝突開始加劇。當蘇聯於4月初自東北撤兵,不僅先後掠劫東北重工業設備達20億美元,且阻饒美國艦隊運輸國軍前往東北接收。另一方面蘇軍將東北擄獲之日軍、偽滿軍的武器轉交共軍,共軍大量的從山西(四萬餘人)、河北(一萬人)、山東(十二萬人)進入東北,蘇軍協助共軍佔領車退地區,導致四平街、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營口等地,在短短一個半月之內,相繼被共軍佔有。共軍在熱河攻佔赤峰,在綏遠攻佔集寧,在河北攻佔玉田、豐潤,在河南攻佔孟縣、考城,在山西攻佔侯馬、浮山,在山東攻佔棲霞,並於各立破壞鐵路、橋梁。而原議之國民政府委員40名,中共堅持中共和民盟代表各佔三分之一,以享有否決權,但國民黨不讓步,使政府改組無法進行。林彪30萬共軍於四平街阻止國軍從瀋陽北上接收,引起國軍杜聿明部反擊,共軍傷亡過半,退守哈爾濱、綏芬河一帶;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於5月21日赴瀋陽視察。馬歇爾自4月17日返華後,為壓制國共軍事衝突,一方面拒絕運輸國軍到東北、華北,一面請求民盟代表張君勱等人居中調解。5月29日張等人電請蔣主席返京。6月6日蔣主席接受馬歇爾的建議,頒發第二次停戰令。

  停戰令原先只停兩周,後延長至6月30日。但事實上戰爭亦未停止,共軍在熱河佔據承德,在山東佔據棗莊、德縣、泰安、高密、膠縣,在山西佔據聞喜、朔縣、新絳、榆次、介休。到7月初,中共開始強烈譴責攻擊美國干涉中國內政,要求美國立刻撤回在華駐軍。7月中旬,共軍在冀東逮捕七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但被釋放。7月底,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五十餘員於安平受到共軍襲擊,三位士兵喪命。另一方面,共軍在內蒙、華北、華中展開攻勢,蘇北的泰興在此時被共軍所佔。在情勢惡化的過程中,馬歇爾一面建議美國政府任命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為駐華大使,並於7月11日獲得參議院通過;另一方面於7月下旬對中國實施軍火禁運,8月18日由杜魯門總統發布明令。

  逐有「非蔣下野不能言和」的輿論傳開。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總統引退,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與中共談和,但無成就。共軍於4月渡江,戰火很快蔓延到華中、華南。蔣介石除了以國民黨總裁的身分協調各第將領與共軍作戰外,並開始經營台灣,作為反共最後的基地。美國擔憂蔣介石的勢力進入台灣,將會導致中共攻取台灣,乃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提議將台灣交由聯合國或美國託管。蔣介石意志堅決,在日記中表明:「死守台灣,確保領土,...絕不交歸盟國。」

  美國在李宗仁的請求下,雖然直到1949年9月撥款七千五百萬美元援助,但目的不過是在敷衍本國輿論。事實上,在1949年5月,美國國務院訓令美國駐華大使館,提出美國承認中共的條件,包含履行國際義務、穩定國內秩序等等;更於8月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指出中國大陸的失敗是因中國政府本身的無能和領導錯誤導致。國民黨中央對此發表聲明,對於白皮書的指責「嚴重抗議」,但仍然希望維持中美傳統友誼。中華民國自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無論外交或外援皆以美國為靠山,雖然自身表現不佳,受盡屈辱,但這樣的關係維持到中華民國遷都台北以後,直到現在。

翟强,<院外援華集團和杜魯門對華政策(1947~1949年)>,《世界歷史》,1986年第5期,頁43~44。
饒戈平,<1945~1949年國民黨政府的對美政策>,《民國檔案》,1988年第2期,頁113~115。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