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原初的歐洲(下)真實的亞瑟王時代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1-01-07 12:03:16 | 巴幣 140 | 人氣 683



關於亞瑟王傳說的原型-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的歷史,得從西羅馬帝國末期開始說起。其實本書有仔細介紹,不過當時筆者(我)因為忙碌加上沒有耐心(被揍)才漏看了,在此會盡可能不冗長的完整介紹。
 
  首先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民族大遷徙。
 
  作者先以法語的「nation」(民族)作為舉例,其原意本是「誕生、出生」之意,也就是源自血緣與親族集團的稱呼。但是大革命以後的法國,加入集團與否乃是個人意志的問題。換句話說,現在這詞則是被當成契約共同體來使用,無關血緣。
 
  另一方面,德語的「volk」,據說是最早來自日耳曼系的伏爾卡人。民族大遷徙的時代,這個用語意指「軍隊」、「武裝集團」;但是現在則被解釋成被國家統合的血緣民族集團。在法德兩方,原本意思與現在用法正好顛倒過來,在集團定義上來說是很有意思的變化。作者在此明確表示:以此來看,民族血緣集團發展起來的一面,也有跟血緣無關、政治共同體所建構的一面。
 
  以法蘭克人為例,西元四八一至八二年,克洛維一世所建立的法蘭克王國,被認為是法國作為一個國家的起源。但是法蘭克人的起源在羅馬帝國之前可說是無跡可尋。克洛維的家系只能追朔到他的祖父墨洛溫而已,根據《法蘭克年代記》所述,墨洛溫的祖父是沙利族的克羅迪奧(Chlodio),克羅迪奧則是類似米陶諾這種牛頭人身怪物所生下的孩子。換言之,墨洛溫的祖父輩都是神話人物。
 
  民族大遷徙的時代,同時也是嶄新民族持續生成的時代。他們在遷徙過程中失去了過往的居住地與民族名,只能從羅馬帝國時代片段的記憶中,論起自己民族的歷史。然後透過王族家系,將王國的權威傳承下去以持續凝聚成共同體。
 
  而這情況作者認為也可以套用在羅馬時代的凱爾特人身上,像是文內幾人、森農內斯人、波伊人等等。不過與其說他們是民族,不如說他們是基於同一家系,也就是對出身的重視,如此不僅能解釋這些部族的散布。王室的歷史中也常常包含史實無法驗證遷徙歷史,中世紀以降,西歐各地王族主張的特洛伊起源,以及亞瑟王的傳承,就是這種歷史的表現。
 
  再來,就是當時不列顛的背景概況。
 
  古稱阿爾巴的蘇格蘭,居住著被稱為「夢幻之民」的皮克特人。皮克特人在拉丁語的意思是「彩色人、刺青之民」,很顯然這是羅馬人給他們的稱呼。
 
 
  西元三世紀後半,撒克遜人與弗里西人等日耳曼部族開始襲擊不列顛尼亞島。海伯尼亞(愛爾蘭)的斯科特人與皮克特人,也屢次對羅馬帝國北疆的哈德良長城發動襲擊。
 
  當時的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派遣狄奧多西將軍前往不列顛尼亞好處理危機。狄奧多西手下有位叫馬克努斯.馬克西穆斯的將領;他擁兵自重,三八三年渡海入侵高盧成為西方皇帝。
 
  由於馬克西穆斯率全部軍中精銳前往高盧,導致不列顛尼亞的防備空虛,哈德良長城被皮克特人攻破,瓦利亞(威爾斯)各地堡壘也被棄守。到了五世紀,一個基層出身的布立吞士兵自稱「君士坦丁三世」掌握軍權,並於四零七年為了稱霸帝國而渡海前往歐洲大陸。羅馬顯貴也跟著他一起渡海,當地統治組織也因此解體。(怎麼好像跟某島國史一樣,心繫大陸?
 
  到了四一零年,羅馬皇帝霍諾留向島上各城市發布命令「自己保護自己的安全」,至此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隨即告一段落。
 
 
  之後的布立吞人各部族,在脫離羅馬後成立一個又一個小王國:沃塔迪尼王國、斯特拉斯克萊德王國、雷蓋特王國等紛紛登場。
 
  根據出身八世紀的修道士聖貝德所著的《英吉利教會史》所載,西元四百五十年左右,布立吞人的首領弗提根為了壓制皮克特人擴張的勢力,於是招募了傭兵-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還有他們的首領漢格斯、弟弟霍爾沙前來助陣。
 
  以往人們認為,盎格魯撒克遜的入侵是在短時間內以大規模的組織性移居。但是經考證後現實並非如此,而是相當長的時間裡、自主型的小型戰士集團不斷遷徙而來入侵才是事實。根據針對五-六世紀墳墓葬制考古顯示,這些小戰士團是沿著羅馬街道,在戰略要地以點狀的方式形成定居地,然後沿著河川前往內陸擴大。
 
  在地名學的研究上也可以看出類似狀況:像是「黑斯廷坎斯(黑斯廷斯)」,原意是指「跟隨黑斯廷的人們」;「雷阿丁坎斯(雷丁)」則是「跟隨雷阿達的人們」。換句話說,這些地名與大部落集團無關,而是來自各小戰士團。
 
  六世紀的基爾達斯所著《不列顛的破壞與征服》中也有提到弗提根招募了撒克遜傭兵的事蹟,雖然書中沒有明確寫出首領與國王名諱,但是作者認為布立吞人的國王招攬盎格魯撒克遜人結果引狼入室,導致他們遭到征服,早已被不列顛尼亞的知識份子所熟知。

             

 
  另外,盎格魯撒克遜人從五世紀中葉開始正式入侵不列顛尼亞,過往的觀點認為這造成了民族更替。但是作者斥為太過輕率,至今經過考古後的觀點則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侵略,使得布立吞人遭到向西驅趕的命運;但是跟高盧一樣,據推斷也有相當數量的布立吞人,遭到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文化上同化為一體才是。
 
 
  然後終於來到重點了:在十二世紀由蒙茅斯的傑弗里寫成的《不列顛諸王史》中,弗提根謀殺了敵對國王康斯坦丁的長子,剩下兩個王子-安布羅西烏斯、烏瑟兩人逃到海峽對岸的布列塔尼。後來,兩人回到不列顛成功復仇,並得到預言者梅林(馬利努斯)的信任,安布羅西烏斯成為不列顛之王,率領包括弗提根之子在內的布立吞人,向以漢格斯為首的撒克遜人發動戰爭。
 
  西元四九零年到五零零年左右,他們在巴多尼克斯山(巴頓山)展開包圍戰;在這場戰役中,在安布羅西烏斯指示下,擊敗撒克遜軍隊的,正是亞瑟(阿爾托斯)。(也有一說安布羅西烏斯就是亞瑟或是其原型人物)
 
  基爾達斯在四十年後也記下這場戰役,不過勝利的主角完全是安布羅西烏斯,亞瑟名字則是隻字未提。首次提及這場戰役的主角是亞瑟的,是西元八百年的內尼厄斯所著《不列顛人史》。到了十二世紀的《不列顛諸王史》,這個故事才正式完成。
 
 
  即使在遭遇撒克遜人逐漸入侵、不少人數的布立吞人遭到同化的同時,在英格蘭中部仍有艾爾梅特王國等布立吞人的王國存在,以及沃爾頓、沃爾考特等地名(沃爾是瓦利亞人居住的意思)來看,布立吞人對於外來者的抵抗是持續一段不算短的時間,筆者認為也許亞瑟王的傳說,最早就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吧?畢竟本書作者原聖教授也提到,《不列顛諸王史》的作者傑弗里,自身也是一一零零年從阿莫里卡(布列塔尼)移居到不列顛的移民。寫書的意圖也是盼望著布立吞人乃至於瓦利亞的復興。

      

      

 
  順帶一提,盎格魯撒克遜秉持日耳曼傳統,信奉崇拜自然的多神教。除了主神沃頓(軍事與商業之神)、蘇諾爾(雷神)、提夫(軍神)、弗立克(家庭神)等眾神;他們將這些神或神格化的自然物做成雕像,興建木造的神廟加以供奉。作者認為這跟凱爾特人信仰基本上沒有差異(也許這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成功同化布立吞人的原因?)。

 
           

 
  至於英法海峽對岸的布列塔尼-阿莫里卡,早在西元前就有布立吞人移居的紀錄。不過隨著撒克遜人的到來,四四零年左右,布立吞人開始大規模移居阿莫里卡,因此在考察布立吞人-凱爾特歷史文化的一支的時候,阿莫里卡會被多次提及。(本書還有很長的篇幅介紹布列塔尼宮廷史、散布亞瑟王傳說的諾曼人所建立安茹帝國、凱爾特文化意義等等,在此不贅述。)
 
  不過根據作者檢視現有證據,布立吞人移居阿莫里卡,最大因素很意外的是基督教—因為追隨聖人傳說而形成共同體,進行移居。
 
 
 
  提到布列塔尼,講個題外話要來說說當地的傳說跟信仰,原因無他,我覺得迷人而已。
 
  凱撒時代的高盧,當地信仰包括了圖塔蒂斯(財富與技術之神)、佩勒努斯(消災解厄之神)、艾蘇斯(豐收與戰爭之神)、統治上天之神塔拉尼斯等;不過這些神因為跟羅馬眾神—麥邱利、阿波羅、馬爾斯跟朱比特等神性質相近,常常被當成同樣的神明加以崇拜。作者認為這跟日本的神道教與佛教發生的「神佛習和」宗教觀頗為相似。民間信仰總是包容而非排他,這也是多神教與一神教的不同。
 
  相對之下,非寬容的一神信仰往往會演變成狂信的狀態,因為狂熱的緣故,不只不反對殉教,反而鼓勵成為英雄行為。相較之下移居似乎不算什麼?
 
  除了移居聖人傳說之外,布列塔尼也有不少被水淹沒的城市傳說,像是柯爾比奧(聖納澤爾近郊)以及蓋郎德沼地上的克利斯鎮等,最有名伊蘇(Ys)的傳說。
 
  根據古希臘的皮西亞斯及羅馬的斯特拉等人所述,在伊蘇傳說中,主要登場人物包括凱爾聶之王葛拉冬、他的女兒妲尤(Dahut),以及聖克溫諾雷。

            

 
  葛拉冬九世紀中葉的《聖朱利歐傳》中被記載為布立吞人王子。《聖克溫諾雷傳》(西元八八零年)則以「凱爾聶王」身份登場。
 
  葛拉冬王指揮大船隊,在海戰上接連獲勝;然而在寒冷海上作戰的士兵或者戰死,或者因為疲憊不堪,掉頭返回家人等待布列塔尼,最後只剩葛拉冬王一人獨自漂流在海上。就在明月高懸之際,出現一位紅色長髮美女;她是北國的王妃瑪爾寇文。在王妃引誘之下,葛拉冬殺害了年老的北國國王,奪走財寶踏上歸途。
 
  他駕馭的是偷來被稱為「莫爾瓦魯夫(海之馬)」,能夠跟船隻一樣在海上奔馳的漆黑俊馬,馬兒雖然追上了歸途的船隊,不過卻因為遭遇暴風;不得不在海上停留一年;這段期間誕生的女兒就是妲尤。王妃難產過世後,葛拉冬便帶著女兒一起返國。
 
  妲尤非常喜歡大海,她長大後便向父親提議,在大海的入口建造城鎮。葛拉冬接受這個提議,動用上千名人力去建造城鎮,他築起高大的牆壁用來抵擋巨浪暴風,出入口只有一處,鑰匙掌握在他自己手中;這座城鎮就是伊蘇,以美麗著名的城市。
 
  在伊蘇,每晚都會召集正好留在當地的船員宴會,被妲尤公主選為伴侶的男性戴上黑色面具進行狂歡,但是到了早上宴會結束,面具會絞緊男人的脖子,然後將他的遺體獻給大海。
 
  某個春天的日子,有位穿著一身火紅的騎士來到伊蘇城。這天晚上,他被選為公主的伴侶;這時狂風巨浪大作,眼看城鎮似乎就要沉沒,鑰匙卻掌握在國王手上。騎士勸說公主:「國王已經睡了,將那把鑰匙拿出來,沒問題的。」聽了這話,妲尤從國王頸上拿下鑰匙的瞬間,像山一樣的大浪猛然湧起,葛拉冬也清醒過來。妲尤勸國王說:「快騎上莫爾瓦魯夫逃走吧!」於是兩人騎上駿馬,卻傳出一個聲音:「葛拉冬,放棄公主吧!」原來是聖克溫諾雷。克溫諾雷大聲對妲尤說:「是妳奪走伊蘇的鑰匙,造成了這場災難!」
 
  葛拉冬放開了妲尤的手;妲尤跟城鎮的人們一起消失在海中了。
 
  據說,妲尤變成海中的人魚,在杜阿爾內斯(杜阿爾納內)風平浪靜的時候,還可以聽到她的歌聲。
 
 
 
  對於伊蘇的故事,作者認為除了能當成對海洋疏忽懈怠的警世故事,因為牽扯到渡海聖人的傳說,也可以暗示基督教與之前文化的關係。化為人魚的妲尤,與愛爾蘭神話中那些「異界的人們(地下的妖精)」一樣,是所謂「前代神明凋零姿態」的體現。這個故事撰寫的年代-九世紀也是維京人襲擊布列塔尼的最高峰。葛拉冬被北國王妃所引誘這個設定,其實帶有濃厚警戒意味。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神隱
這本我後來自己買了本先看完,不過個人覺得這系列別買羅馬的好講的頗淺
2021-01-12 03:31:09
坪圳氏共和國人
原來看過了,了解
2021-01-12 09:40:24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