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再論科舉與官學,一些思考:明史研究初探(五)

悠曦 | 2020-11-19 17:10:07 | 巴幣 102 | 人氣 543

  進入官僚體系為明清時代社會流動之最終目標,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第三章主要探討向上流動的態勢,並以科舉考試為主要切入點,其中史料的選擇與解讀相當重要,許多有爭議或容易失真的史料,皆捨去不用。
 
  有關於名人的定義,如一些傳記忽略傳主之家世背景,選人標準有偏見,並是主觀而浮動的;墓誌銘的本質是歌功頌德,且早期事蹟難考;方志所附之傳記簡單粗略,且有受人託付立傳、親近之人所寫之弊病。並以過庭訓、李桓所撰之材料為例,兩部傳記集子,或是省份收錄失衡,或是含有地域主義,資料也不夠周全,若是貿然以此為資料統計,產出的結果可能失真。於是便以進士為衡量標準,以求精準量化。
 
  《進士登科錄》此一材料載明了中試者的履歷、祖宗三代官位記錄,並撫以舉子之間私下印製的《同年齒錄》,此一材料為應試多年後編寫,雖然部分年份的齒錄因時過境遷才成書,而在部分同屆應試者的資料有所脫誤,但擇良善之本納入參考,可以與《登科錄》相互參照,更精準得出應試者的家世背景,甚至可以透過「追贈」制度,推導出旁系親人的仕途情況。
 
  然而要精準梳理社會流動脈絡,仍因史料的侷限性而有所缺陷,如舉子實際的經濟地位與旁支親戚互助支援的關聯,以及國家財政困難的捐納官銜行為。因此除了進士名冊,亦酌收舉人與貢生名冊填補資料深廣度,以及考證生員名冊,以資料上的簡短傳記了解士人家族在科舉體系之狀況。
 
  根據資料可以將進士分為四類。一為祖上三代毫無功名,家境清寒之士;二為祖上三代有初級功名,為社會流動之過度群體,不應高估此一階層的經濟實力,仍將之視為平民;三為祖宗三代有高於生員的功名,亦包含捐納官銜在內,與明代之監生、清代之貢生,可視為下級官僚階層;四為高級官僚階層、王公貴族,有蔭子權力。
 
  其中一二為定義上的平民,三四則為官僚階層,然因三的定義較寬鬆,不容易體現該階層的向上流動性,可能其父產業規模不大,只以捐納得一小官,而子孫中了進士,向上流動的躍進性則無法清楚體現。
 
  總體言之明初的科舉生態,對一二類出身的學子極端有利,佔了不少進士中試者的名額,到了明中葉,第三類的應試者逐漸抬頭,甚至晚清時期,一二類的學子以舉人為主,因為進士層級的戰場已經難以競爭。
 
  上述討論,參照沈登苗之〈也談明代前期科舉社會的流動率——對何炳棣研究的思考〉,當中提到明前期對於清寒士人的有利表象,可視為元代輕視科舉的「後遺症」,除了政治上因為種族政策導致的用人排擠外,「儒戶」家庭的影響亦需考慮,這些儒戶延續了南宋士人的讀書風氣,並在元代得到保障,因此在《明清社會史論》第三章討論的明初流動問題,這些一二類舉子,雖然表面上出自於平民家庭,事實上可能已有家學淵源,只是因為元朝的用人政策,使這些應試者的先祖無法得到政治地位。本文亦計算了明朝前中期科舉中試者對後代影響力的概率,與何炳棣研究大致吻合,一二類在進士的比率上逐漸衰退,第三類則是逐漸上升,並在弘治年間之後,整體比率呈現穩定。
 
  根據〈中國科舉制中的地區、家庭與個人〉,可以發現從唐宋元明以來,科舉對於公平的追求標準是浮動的,從個人平等、種族平等到地區平等,並又在地區平等之中細分出行政區的平等,又額外考慮人口因素與考生實力,隨著王朝的環境不斷演變。明代將科舉分為中南北卷,規定各省舉人解額,對於文化進步地區的學子並不公平,應試者因為地區的不同,中試難度有所差異,在應試者素質較高且人口稠密的地區,官宦世家的優勢便體現出來,亦限制新人的階級流動。
 
  參照《明清社會史論》第五章〈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明朝將教育體系與科舉制度結合,並以府州縣學制度管納生員名額,然而隨著人口成長,除了領有國家補助的「廩餼生員」外,亦另開「附生生員」、「增廣生員」,雖有汰除制度,但在後期也給予老生員與平民區隔的福利,如繇役優待、生員服裝等。
 
  我想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在縣學階段以前的初級教育,因為出身的不同,是否影響了生員類別,書香世家有較好的實力,因此可以拿取國家補助,而清寒之士只得以附生生員身分,除了面對應考、學習,又得承受經濟壓力,呈現蠟燭兩頭燒的局面。
 
  明初的社會流動,何炳棣在《明清社會史論》第五章有提到,明朝建立社會流動的劇烈性可觀,然以明太祖選材管道的多元性,如監生任官、薦舉制度,若單以科舉為標的,我認為勢必會喪失一些數據,若加以完善,也許就可以回應沈登苗文章之問題。
 
  我個人認為何炳棣將流動標的侷限於科舉進士,不全然因為史料的侷限性,因為參照劉至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明太祖將階級禮法嚴格實行於社會,即使是巨賈富商,亦不可僭越,在建築、服裝上都受限制,之於官僚系統仍有上下尊卑貴賤之分。
 
  而何氏文中雖透過《同年齒錄》初步理清祖上擁有捐納頭銜的應試者,但若是有一富商沒有頭銜,而其子依然受相較於清寒之士良好的教育,但可能歸納在第一類的進士中試者,我認為仍有值得探討的地方,畢竟一般的平民與擁有資本的商人,向上流動的意義仍大不相同。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