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草原王權(後續)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0-06-04 13:17:48 | 巴幣 18 | 人氣 331



  
 匈奴也曾農耕?耕種者又是誰呢?
 
 
  說到蒙古,人們腦中印象多半是「沙漠與草原之國」,但是在蒙古北部,以山脈的北坡為中心,其實有著大片森林。北坡日照少,雨和雪不容易蒸發,地面的濕氣不散,因此能夠孕育樹木。也比起南方更加適合農業。
 
 
  遊牧的生產型態比起擁有定居式的牧場,畜牧生產性低,且容易受到天候條件左右,經濟不穩定。因此,遊牧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必須從事遊牧以外的生產活動。司馬遷雖然否定了匈奴有農耕與交易,但是其記述卻暗示其存在;西元前一一九年漢發動總攻擊的時候,驃騎將軍霍去病追擊單于而深入匈奴境內,「遂至窴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栗(泛指所有穀物)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餘栗以歸。」《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漢書》當中則有明確顯示農耕存在的記述。西元前九零年投降的李廣利娶了單于的女兒,比衛律更受尊敬。記恨的衛律等待機會要陷害李廣利。
 
  一年後,單于的母親閼氏生病。衛律找來巫師,召喚死去的單于靈魂,假借靈魂之口說道:「胡攻時祠兵,常言得貳師以社(犧牲祭祀),今何故不用?」單于於是抓住了李廣利,李廣利憤怒的說:「我死必滅匈奴。」然而他還是被殺,當成祭祀的牲品。之後不可思議的是,降雪數月不停,家畜死亡,人民感染疫病,「穀稼」不熟。
 
  這裡出現的「穀稼」就是指穀物。穀物不熟反而證明了匈奴從事農耕。唐代初期的顏師古特別註記:「北方早旱,雖不宜禾稷,匈奴中亦種黍穄。」
 
  匈奴曾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向西域諸國收稅。從「僮僕」名稱來看想必也徵收奴隸。原本出身自西域綠洲農耕地帶的定居農耕民,在匈奴領地從事農耕也很合理。
 
  無論是《史記》或《漢書》,都沒有記載匈奴掠奪金銀財寶、絲綢品或穀物。史料當中只有記載掠奪了人跟家畜。考慮到這些人主要是農耕民,在匈奴境內從事農耕也很自然。
 
 
 
  不過,自發性逃到匈奴的人其實也很多。漢高祖樹立政權後,剷除劉姓以外的諸侯王導致人心惶惶。被封為燕王的盧綰因為軍力強大而被盯上,再三要求入宮晉見,但是他擔心被殺,率領同黨亡命匈奴。
 
  西元前三三年,入朝晉見的呼韓邪單于向漢提出將長城的防衛交給自己的請求。幾乎所有大臣都表示同意,唯有郎中侯應,舉出十項理由反對。
 
  根據他舉出的第六項理由,過往有許多從軍者滯留匈奴境內而不歸,其子孫貧困者便會想逃離漢境。第七項理由則說邊境之人與奴婢生活悲苦,許多人想要逃亡。他們「聞匈奴中樂,無奈侯望急何」(長城的防守森嚴,這裡說的不是預防北方入侵,而是預防漢人向北逃亡)。就算如此,還是有許多人突破長城的防線逃亡。
 
  侯應舉出各種理由,主張不該將長城防禦工作交給匈奴。漢元帝最後聽從侯應的建言。作者推測,在匈奴生活是否比較安樂無法判斷;或許也有可能匈奴刻意流傳自己這邊比較安樂的謠言,招攬貧民前來。
 
 
 
  考古學家發掘調查確認了匈奴的確在北方從事農耕。至今發現了二十處屬於匈奴時代的聚落遺址;幾乎都集中在蒙古高原北部,調查最詳細的就是俄羅斯布里特亞共和國的伊沃爾加遺跡。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品都與漢代中國的灰陶非常類似,且粗陶上有窯印(這兩點與諾彥烏拉的粗陶一樣),鋤頭與鐮刀也與中國類似,同時還發現了有稚拙漢字的磨刀石。另外還出土了戰國時代最常見的連弧紋鏡和禽獸紋鏡的碎片。主持挖掘計畫的達維多娃(A.V.Davydova)認為,從出土了戰國時代的鏡子來看,聚落開始的時代應提前到匈奴時代最初期,也就是西元前三世紀末。




 
 
  以整體來看聚落遺址,不可否認中國定居的色彩壓倒性的濃厚。不禁讓人想說這個聚落定居的都是古漢人,他們在此從事農耕、畜牧、手工業(粗陶與製鐵)。
 
  對此,榮獲史達林獎的西伯利亞考古學家大老吉謝列夫(Sergei V .Kiselev)加以批判,認為在遠離漢領域的匈奴境內,中國人怎麼可能有自立經營有防禦設施的聚落。達多維娃也在一九六八年的報告中改變立場,不再引用一九五六年的挖掘報告。
 
 
  不過改變的理由恐怕非常現實。六零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就算是古代的事情,也絕不能認同蘇聯領地存有具備防禦設施的中國人聚落。關於這點,作者曾於一九九七年造訪布里亞特,直接詢問了當地考古學家,從而獲得確認。二零零三年於哈薩克所召開的「中亞的城市化與遊牧社會」國際會議上也提及這項推理,受到移居西歐的蘇聯研究者哈薩諾夫(A.Khazanov)的認可。
 


 
  大家都知道匈人入侵是導致歐洲產生重大變革的原因。鮮少人想到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東亞。四世紀初,西晉王室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紛爭,曾是晉朝將軍的劉淵(南匈奴單于的直系子孫)自立為大單于。匈奴以外的鮮卑和羌等諸族也紛紛自立,在華北成立政權。這些政權雖然短命,但是鮮卑系的北魏勢力崛起,最終銜接上之後的隨唐統治了東亞。
 
 
  至於遊牧國家是否可以視為「文明」?由於文明是英語「civilization」(市民化)的翻譯名稱可以看出,文明是城市型定居社會所產生的用語。因此不適用在遊牧社會身上。
 
  的確,斯基泰人與匈奴沒有居住的「城市」。然而,匈奴擁有讓農耕、手工業的人們居住的「聚落」。他們也將綠洲國家的城市納入統治之下,得到他們的財富。另外,斯基泰人領域中也存在跟匈奴一樣的定居農耕民所經營的聚落。另外,斯基泰似乎與黑海北岸的希臘殖民城市保持良好關係。
 
  雖然自己不定居,但是遊牧民都享受了聚落與城市的果實。而且有著其他只有遊牧社會才可能達成的「文明」要素,那就是該書再三強調的多樣性與靈活性,以及伴隨而來的國際性。然而這些是優點也是缺點,對政權的向心力不足的時候,很容易就分裂、崩壞。但作者再三強調,遊牧國家根據自己的特長,對東西「文明」的交流作出極大的貢獻。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