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國際情勢的分析《國家的決斷》(中)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0-05-27 12:35:42 | 巴幣 28 | 人氣 473




      
                   前略-----


 
  上章提到國際法理的重要及二戰局勢,這次提到的是韓戰及越戰局勢。
 
  韓戰對於台灣重要影響,除了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之舉防止中共進攻台灣,也阻止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軍反攻大陸。因為中共曾在韓戰中出兵與美軍作戰,使得美國高估了中共動武之決心而盡力選擇避戰。這也讓美國與中華民國軍未能建立聯合指揮機制。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七日晚上八點,美國駐台大使師樞安奉國務卿艾奇遜命令緊急求見蔣中正,提交一份備忘錄,指因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已奉令阻止來自中國大陸以台灣為目標之攻擊」,該備忘錄同時請求蔣命令國軍停止對中國大陸的一切軍事活動。經蔣批准,當時的外交部長葉公超以備忘錄回覆師樞安表示同意:「中國政府鑒於美國政府來文之緊急性及其上項建議所涉之中美兩國之共同利益,對此建議,在原則上表示接受……」。因為蔣中正在備忘錄中明白表示暫停反攻大陸,此後當蔣中正對美國提及反攻大陸事宜,都被美國視為違反承諾而表示反對或多或少的漠視。
 
 
  作者分析認為,韓戰不只是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更是改變了美國的亞洲政策。而且美中雙方各有所得:前者固定了「世界警察」的地位,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發生戰爭,都導致所有國家對美國有著不同程度的期許。韓戰則打出了一整代中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也影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的世界觀直到今天,因為證明了在一定條件和環境下,中共不是不能打退美國的。
 
  最大的差異,就是朝鮮半島和台灣在二戰時都是日本領土,但是戰後命運卻大為不同。朝鮮在盟國戰時宣言中就已經被允許其戰後獨立,但台灣卻被判歸還給中國。除了國際局勢外,原因在於朝鮮半島曾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同時也有積極領導獨立的團體,還有流亡政府。
 
  因此戰後盟軍代管朝鮮半島的時候,並未打算長期駐留。台灣人看到這段歷史,可以看到當時「託管」、「代管」戰敗國領土的標準程序。朝鮮半島人民也早在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正式放棄朝鮮半島以前,就不再擁有日本國籍,而非被動等待戰敗的日本宣布撤除。這些都有助於我們了解台灣當初的法律定位。
 
  從韓國的歷史來看,具有「成立國家的意願」,並有政治團體和代表來鼓吹,甚至有定位成「流亡政府」、「臨時政府」或「革命政府」來推動,並正式宣布建國,是殖民地追求獨立不可迴避的重要步驟。美國與蘇聯都有扶植自己屬意的韓國獨立人士的舉動,肯定他們的領導地位、支援他們海外建立的政團,之後讓他們回國統治,並以他們建立的政權(不論大小與合法性)為合作對象,這也是南北韓分治的重要原因。也代表美蘇同盟國對這塊戰敗國領土的定位是「戰後可以獨立,不歸屬任何國家。」作者認定,住民的意願與表達才是影響外國占領者決定的方向與未來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大韓民國的紀念日也是該國爭議多年的焦點。保守派認為應該從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五日,第一共和建立時開始算起。自由派則認為要從一九一九年「三一運動」爆發的時間開始計算,認為保守派的方式刻意摒除北韓,有「兩個韓國」的嫌疑。李明博執政時期,有意將八月十五日指定為「建國日」,但未能實行。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五日,保守派的朴槿惠宣布當天定義為「建國六十八周年紀念日」。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五日,自由派的文再寅總統在光復節中提到二零一九年是「大韓民國建國一百周年」。保守派與自由派互不相讓,在作者看來這些爭議都說明了韓國人認為國家建立必須由自己宣布,不能因為具備所謂的人民、領土、主權和政府就自然生成,就算聯合國認同都不能算數
 
 
 
  越南在地理位置上與台灣不算太近,但是其命運意外地成為台灣的倒影。
 
  日本投降時,盟軍將越南以北緯十六度分為兩區受降。北區由中國負責,南區由英國負責。英國直接從緬甸派了少數兵力,過來接收日軍武器。同時英國希望法國重回越南,因此出動船隻與飛機,將法軍運到南越好讓法國重新統治。北越則是當時的蔣中正下令雲南省主席盧漢率軍接收,這導致越南境內同時有三國軍隊存在。
 
  這個時候,革命家胡志明首次做出了重要的戰略性決定:「先把法國找回來取代中國」,認為法國比較好對付。當時這個決策難以理解的,因為法國的軍事優勢很明顯優於中國。但是胡志明意識到他要打越南獨立戰爭,勝負的關鍵點不是武器或經濟力量,而是政治、心理和民族意識。就這些因素來說,遠在歐洲、鞭長莫及的法國較好對付。但是在越南境內許多華裔、邊境接壤的中國則難以擺脫。
 





  胡志明先跟法國表達將來可能歸順法國,再用法國的政治壓力逼迫中國撤退。因為日本投降,中國也早就放棄越南主權,缺乏久佔理由加上軍紀不佳,胡志明的主張廣泛得到北越人民的支持。最後中國撤退,胡志明的第一步順利達成。
 
  這時,胡志明露出另一個面目。他四處煽動人民獨立、反抗法國。然後假意與法國和談。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九日,雙方談判破裂。法國先動手炮轟越南北部城市的海防,胡志明立刻抓到理由,號召「越南獨立同盟」(越盟)起來反抗法國,戰爭在一九四六年爆發。
 
  法越戰爭初期,越盟軍戰力不是很強,只能退居鄉間。但一九四九年中國變成共產國家,開始大量援助抗法。再來,胡志明在革命過程中引進一個概念:「反思」。任何戰役、任何的運動,之後一定要有詳細的反思與檢討。所以說越盟軍一開始雖然軍事常失利,但是人數越來越多、戰鬥力也越來越強
 
  一九五零年,胡志明潛到中國大陸向中共求援。中共派了羅貴波向北越提供財經組訓、兵運思想、教育思想改造與革命鬥爭這些經驗。接著中共派出陳賡協助越盟訓練軍隊,韋國清任軍事顧問團的團長。這使得越盟軍逐漸在鄉間取得控制,法國因決定找一個地方殲滅越盟軍主力,速戰速決以免太多變數,胡志明決定迎戰。

  一九五四年的奠邊府戰役,越南得到中共的全力支援,雖然沒有空軍,但在砲兵火力上居然對法軍取得優勢。越盟軍調集了五萬兵力,以及十五萬名以上的民工,支援對一萬六千名法軍的總決戰。結果越盟軍全勝,震驚了法國與全世界。法國至此決定退出越南。
 
 
  一九五四年五月八日,「印度支那和平解決方案」在日內瓦開始談判,稱之為日內瓦會議,美、蘇、英、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越南國(南越)、柬埔寨、寮王國等代表參加談判。確立暫以北緯十七度分治,法國承認了胡志明在越南的民主共和國。
 
  依據《日內瓦協議》規定,一九五六年七月以前要舉行全越大選。但是吳延琰拒絕。可是吳延琰廢除選舉的安排,正中胡志明的下懷,當時北越假裝配合《日內瓦協議》的安排,結果在國際間吳延琰就落居下風。後來一直到越南共和國滅亡為止,無論宣傳還是國際政治上,南越始終位居下風。
 
  一九六零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開始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進行武裝顛覆。第二次越戰就此打響。




 
 
  同一年,中蘇關係決裂,中共和蘇聯都希望成為國際共產主義的領袖。所以積極支持北越向南方進攻。胡志明左右逢源,每當他前往中國要求援助,毛澤東為了顯示中國的慷慨,經常大幅加碼胡志提出要求的援助。蘇聯看到中共如此,也不甘示弱,胡志明就這樣得到中蘇兩共全力的幫助。根據二零零五年越南解密的戰爭文獻顯示,一九五五到一九六二年期間,蘇聯向北越提供十四億盧布,並幫助北越三十四個大型工業企業和一系列醫療機構及高等教育機構,重建五十個農業工程。越戰期間,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援助物資更是驚人:中國援助一百六十萬噸,蘇聯援助五十一萬噸,其他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東德、北韓、古巴等)共援助二十五萬噸。北越為何有這麼強實力可以和美國激戰二十年,原因不言而喻。
 
  但是胡志明卻非常清楚,抗美戰爭必須由越南人自己進行,不需要中蘇兩國派軍協助地面作戰,作者分析有兩點重要原因。
 
第一,他認為如果有大批中國軍隊進來,將來很有可能就被中國控制。所以寧願自己犧牲,也不能占這個便宜
第二,萬一中國和美國和解。那麼他的利益隨時有可能被犧牲。韓戰就是最好例子,北韓雖然因中國的協助沒有被消滅,但最後談判也加入中國的一方,領土回歸到三十八度線,實際上毫無所得。胡志明認為他有能力統一全越,如果外國勢力過分介入,即使是共產集團老大哥,到時候也未必能完全顧及北越的利益。在此前提下,只能爭取物資協助,但戰爭得由北越自己來打
 
 
  另外,作者提及了對越戰最常見的誤解。第一個誤解是它是一場游擊戰。事實上,它是一場戰線模糊,結合了陣地戰、城市戰和游擊戰的大規模戰爭,直接參戰人數超過兩百萬人更不談美軍空中和地面的強大火力、出動的飛機架次超過二次大戰與韓戰。直升機出動架次更高達三百六十一萬四千五百架次,損失達四千三百架。從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零年年底,美國統計空軍、海軍與陸戰隊飛機在越南一共投下五百五十九萬多噸炸藥,是整個二次大戰加上韓戰所綜合的兩倍多。
 
  第二個誤解是北越軍是一支草鞋軍,以低科技打敗了美國的高科技。實際上,越戰完全是當時最高科技的實驗場,美蘇將除了核武之外,自身最先進的軍事技術與裝備,特別是電子戰、反電子戰、空戰、防空、無人機等領域,送往越南參戰。偵察衛星、空中加油、空中機動作戰與直升機的廣泛運用,也是越戰的一大特色。而北越迅速掌握中蘇援助裝備能力,與後勤管理有效,都顯現出卓越的軍事素質。
 
  第三個誤解是越戰是美國與一國的單打獨鬥,得不到世界各國的支持。實際上,出兵的有韓國、澳洲、紐西蘭、泰國與中華民國,其他提供援助的國家也非常多。
 
  第四個誤解是美軍不知道為誰而戰,而北越軍和越共始終士氣高昂。事實上從一九六三到一九七一年,北越方面投誠南越的近十八萬人。北越雖政治控制較南越嚴密,民心士氣較南越高,但在長年轟炸、戰亂與慘重傷亡下,仍有厭戰、反戰心理。作者認為如果美國沒有在一九七三年之後全面撤出南越,越南局勢在彼此消耗之下,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
 
  第五個誤解是美軍在戰場上野蠻又沒有紀律,而北越軍和越共則秋毫無犯。事實上,越共在南越施加的紅色恐怖、暗殺破壞相當可怕。越共經常暗殺、公審南越基層官員、反共人士、支持政府的農民與知識份子。這些恐怖行動累積到一定強度,反而讓人民更為害怕、恐懼,而不敢支持美軍和南越當局。最後坐視南越的滅亡。
 





 
  越戰對台灣最大影響就是,美國為了解決越戰,決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解。其次是越戰對美國國力與軍力的消耗,讓美國更需要聯合中國來因應蘇聯的冷戰軍備競賽。
 
  越戰對於台灣人來說有那些教訓呢?
 
第一,台灣人應該可以發現,人民不想統一絕對不是獨立的保障。南越的人民也是這樣想得,最後還是得取決於政治、軍事的對決。


第二,美國助戰不是安全的絕對保障。美國在自身安全沒有遭到直接威脅和攻擊的情況下,願意對另一個國家做出如此犧牲,結果犧牲了五萬七千名軍人,受傷達數十萬人,加上龐大戰費的支出,可以說仁至義盡。從美國角度來講就是「不要讓南越變成共產主義」,但還是失敗了。


第三,任何國家都不認為大國就算和你有共同敵人,你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因為主觀認知未必一樣,客觀局勢也非一成不變。在大國領導人眼中,他有他的戰略目標,他的顏面、傷亡與內部的民意壓力永遠比你的國家利益重要。


第四,一定要有自立自強的決心。因為「天助自助」的道理也可以用在戰爭上,有時候大國會不會來援助,取決小國抵抗意志。作者用第三次中東戰爭來舉例,在越戰開始沒多久就開打的情況下,以色列從頭到尾從來沒有設想美軍來助戰,而是自己獨立作戰,結果從一九七零年開始獲得美國援助,證明了自立自強的重要性。


第五,就是《和平協議》不能輕言簽訂。主要在於對西方國家來說,「和平」就是最高價值,戰爭的目的也是為了和平,因此簽訂《和平協議》之後,就會降低軍事參與,甚至撤出部隊。但是共產體制不在乎這一套,特別是在還有很多軍事以外手段可用的時候,《和平協議》只是先封住對方獲得外在軍事援助的擋箭牌


第六,理解美國的政治文化。美國雖然有「鐵肩擔道義」的歷史傳統,但運作模式複雜。雖然美國國會經常強調國際政治的道德意識、美國的國際責任,尤其是對人權與民主自由價值的捍衛,但也非一成不變的。另外,行政部門與國會的關係也經常主宰美國對外政策。作者應該是指除了客觀局勢的影響之外,不同部門與各方利益考量也是美國對外長期來看並不一致的原因。


第七,若與大國結盟,一定要有為大國利益服務的氣魄和能力,也就是說,小國就算出力很小,但絕對不要有坐享其成的心態。任何被認為良好的國際利益都應該是雙贏的。總是希望別國來讓利、來鼎力相助,甚至主動顧及你的利益,這種「己願他力」的思維就跟滅亡的南越一樣危險。

       當時南越的政局非常混亂,短短兩年連續發生多次政變,更換了七次領導人。當時南越雖然遭到北越進攻,普遍認為「靠美國就好,不用怕」。尤其美國投入這麼多史無前例的軍事力量,大家普遍認為「安啦!放心啦!美國投入這麼大的力量,還有什麼好擔心呢?」同時,南越政府軍的戰鬥力完全得不到人民信任。美國知道南越戰力還不成熟,更加主導更多戰鬥任務。南越在這種情況下更加邊緣化,不想去犧牲,更不想打。當美軍撤出越南,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作者分析,北越能夠充分運用冷戰情勢(天時)、和寮柬共產黨聯成一氣,利用寮柬作為庇護所和運輸道路(地利),加上動員全國人力自立自強、不怕萬難刻苦犧牲,又能逐步影響美國和南越人心(人和),贏得最後勝利,這很值得台灣人去研究。
 
  雖然北越統一越南後,隨即在一九七九年和中國爆發邊境戰爭,然而國家統一與獨立的目標還是達成了。獨立後的越南共產黨還是加入聯合國,於一九八六年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如今也成為另一顆亞洲經濟的明日之星。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