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淺談近代西歐步騎兵的演進史-上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 2019-09-19 00:24:04 | 巴幣 1475 | 人氣 1783


  雖然標題打淺談,但這些能談的東西真的多到用淺談都沒辦法說完,與其用說點皮毛來形容不如說像蜻蜓點水那樣點個一下罷了 :P

  在介紹之前先稍微解釋一下馬鐙 ( Stirrup ) 的用處,這個東西可說是戰爭史上前幾大的偉大發明,在馬拉戰車 ( Chariot ) 和馬鞍 ( Saddle ) 發明之後馬鐙又重新將馬匹的實用程度再次提升到全新的境界。

  馬鐙還沒發明的時代前騎兵大致上分為兩種:有錢到能一直訓練騎馬的人或每天必須或只能和馬待在一起的人,這其中還得牽涉到產馬的地區和馬的品種優劣等等。


( 早期羅馬帝國時期的羅馬騎兵 )

  以羅馬王政時期和共和國的例子來說,騎兵都是由貴族或上流社會的子嗣們擔當,再加上義大利多山區並不產馬,導致羅馬的騎兵兵源一直很吃緊,當然羅馬獨特的外交策略讓他們能從同盟國或其他地區 ( 例如努米底亞或高盧一帶 ) 招募優秀的騎兵人才,這也就是我說的第二種人,平時就待在馬上擅長騎馬的民族。

  據說馬鐙是從西元前兩百多年的中國 ( 漢朝 ) 就發明,當然這數字還有待查證,總之約在西元七世紀左右才從中亞一帶的民族傳入歐洲,八世紀開始西歐就廣泛的使用此裝置了。

  馬鐙的用處是讓騎手的腳免於長時間懸掛在馬背上減少瘀血和受傷的機率外同時讓騎手能不用隨時注意在 " 不要摔下馬 " 這件事,同時還能空出雙手使用長柄武器,更重要的是有了馬鐙後訓練騎兵更加容易,讓農耕民族也能練習,並不再侷限於某些民族或特定階層。


( 帕提亞的鐵甲騎兵 ( cataphract ),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重裝騎兵 )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在馬鐙發明之前如果是訓練有素的騎兵,例如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和西亞大國帕提亞的重裝騎兵同樣能直接衝撞敵陣,衝擊騎兵 ( shock cavalry ) 並不是馬鐙傳入後才發明的,重甲騎兵在馬鐙發明前也已經出現,但的確在馬鐙出現後比較容易訓練,馬鞍雖然也有穩定騎者的效果,但相對有限,而且馬鞍在以前並不是很風行,可以確定的是馬鐙傳入後馬鞍也一同風行起來。

  馬拉戰車算是農耕民族最先妥善使用馬力的方式,雖然駕馭戰車也有一定的難度,但在當時比騎馬來的容易,在各大古文明都有戰車的蹤跡,許多文獻甚至宗教經典裡也有它們的存在,例如成語 " 千乘之國 " 的乘其實就是指計算戰車的單位,四匹馬拉一車為一乘。

  當然馬拉戰車從一開始的衝擊用演變成後來類似運送士兵和搭載弓箭手的平台,這東西的泛用度比一般的騎兵還低,騎兵遇到崎嶇地形就會有些頭痛,馬拉戰車脫離平原後基本上和翻車差不多,此外機動性還被騎兵海放,自然被騎兵取代轉為儀仗類的器具,從一開始運載物品的車輛演變成的戰爭器具最後又回歸老本行。

  其他馬具其實也是因應騎師的方便或作戰需要而發明,但那些對騎兵發展的影響較小,例如馬蹄鐵 ( horseshoe ),這個東西其實也算重要,馬蹄鐵據說在西元前一百年的羅馬時期就有了雛型,但西元十世紀才有了類似現在的馬蹄鐵。

  馬蹄鐵的用處就是保護馬的蹄部,野外的馬不會長時間奔跑且生長在較乾燥的草原地區,馴養的馬可能被帶到脫離牠們原生地的氣候,進而導致蹄部軟化後脆裂,受傷的馬自然速度就慢了,如果說要拖拉或攜帶重物那馬蹄鐵的保護作用就更明顯。


( 羅馬步兵的演進史 )

  在西羅馬帝國的最後,約從西元二世紀末開始羅馬帝國內的騎兵數量就開始提升,一來是因應日漸增加的蠻族入侵,必須仰賴快速的打擊部隊才行;二來是羅馬帝國的蠻族化,普遍百姓不願從軍且素質下滑的情況下軍隊只能大量從鄰近的蠻族部落招募兵源,導致羅馬步兵從裝備 ( 以往的大盾和短劍被大圓盾和長劍取代 ) 到戰術都逐漸蠻族化,訓練有素的重步兵已經一去不返;第三是敵人軍隊裡的騎兵數量也很多,在機動力上全靠步兵會導致戰場的主動權被敵人奪走。

  同時也因為蠻族頻繁入侵,以往依附著土地生存的農民紛紛移往有城牆的城市生存,導致農村荒廢,這個遠因演變到後來農民依附著有兵力能維持安全的領主生存,不過這部分只是我個人的猜測,我對羅馬帝國崩潰到中世紀的年代間的城市文化並不熟就是。

  總之,等到大家熟悉中世紀時代,以前精銳的步兵文化不存在,改為廉價的農民兵輔助騎馬的戰士和貴族,擅長戰鬥的職業士兵 ( man at arms ) 和高級一點的軍士 ( sergeant-at-arms ) 成為步兵主幹和協助騎士的騎兵,再加上身為貴族的騎士才有辦法學習作戰謀略等等,簡單說在這一時期戰爭的主角漸漸移往騎兵手中。

  補充一下,職業士兵 ( man at arms ) 這個詞其實泛指所有披甲戰士,但這裡指的是專職在作戰的士兵,至於軍士 ( sergeant-at-arms ) 就是比較高級的職業士兵,可以說是中世紀的中產階層或比較低階的貴族,通常會騎馬協助騎士或擔任輕騎兵侵擾敵人。

  總之大家大概看出來了,無論是騎兵或是步兵士兵本身的素質要高才能發揮實力,以前羅馬時期因為羅馬不產馬又加上或許是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總之羅馬從立國以來都是以重裝步兵為主,共和國時期被努米底亞的騎兵推爆之後才開始重視,但西羅馬帝國末期至滅亡開始蠻族的文化與社會體制崩壞緣故,身分低的步兵其他貴族不想也不可能重視,那些農夫沒有反抗能力最好,打仗時只要充充場面就行。


( 當時弩手攻擊時的示意圖,背後的大盾能在裝填時提供掩護 )

  當然遠程單位一直都很寶貴,一名會射箭的獵人可是能抵上數名沒訓練過的農夫,在火藥盛行以前的歐洲,特別是北義大利各個商業城邦 ( 熱內亞、威尼斯、佛羅倫斯等等 ) 非常流行弩,當地一帶的水手和傭兵也是少見裝備精良的步兵,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熱內亞弩手 ( Genoese crossbowmen ),威尼斯則是因為水手皆由本國人擔任,同時也身兼艦載戰士 ( 或者說陸戰隊 ) 的任務。


  回到騎兵的戰術做個總結,其實中世紀以前騎士衝鋒的概念就已經有了,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步兵結陣後朝敵方正面推進同時保持陣型以防對方騎兵衝刺,遠程投射單位將敵人步兵的密集陣型擾亂,騎兵在兩旁等待時機衝陣,如果輕裝騎兵只能騷擾或看準時機衝鋒,重裝騎兵才能在戰局僵持時強硬衝陣。

  但是中世紀的步兵素質低下,所以密集的方陣基本上不存在,這也就造成大家對中世紀西歐騎士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豬突猛刺,背後的原因首先是當時西歐騎士階層間的風氣與文化影響,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除了能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外要是動作比其他騎士慢就少了許多立功機會,這讓騎士非但沒有避戰理由反而直線朝敵人衝刺才是最便捷最快速的方法。


  其次前面提到中世紀的步兵素質低下,一排裝備精良的騎士正面一衝那些沒見過世面的農民兵可能一潰即散,越快打散敵人陣型騎士才有機會去找其他更有價值的敵手。

  再來騎士對上騎士比起對決更重要的應該是活捉對方來和對方領主換賞金,很多很多賞金才是重點,如果對上步兵自然是輾過去就行,甚麼武德慈悲為懷不存在的,衝鋒怎麼看都是很好的選擇。

  除了重騎兵在中世紀時期也是有輕騎兵一類的士兵存在,他們的用處主要是向敵人後方的領地燒殺擄掠、擔任斥侯偵查、支援其他兵種和最重要的保護補給線,輕騎兵在速度上的優勢讓她們在使用上比重騎兵還泛用。

  當然,你要區分重騎兵和輕騎兵其實不容易,輕騎兵的形成可以說是因應那些騎手的生活型態而生,也就是說他們平常就習慣穿著輕裝上馬,作戰時自然也著輕甲,西亞中東一帶的輕騎兵就算這種,平時的遊牧生活讓他們人人都是騎手,以輕裝高速的方式騷擾敵人。

  如果用作戰方式來區分輕重騎兵會比較容易,一般來說重騎兵就是用來衝擊敵陣;輕騎兵就是上述那種主要在 " 戰場之外 " 忙碌的騎兵,你也能用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來區分兩者。

  那重騎兵和輕騎兵講求的點也不同,前者為了衝擊而生那講求的自然是紀律和整齊;後者講求的其實是騎術與天生的敏銳度,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輕騎兵的產地比較侷限,一般來說都集中在東歐西亞中東一帶有著廣大平原的地區。

  在後幾個世紀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起了衝突,不過這些事留到下集再說就好,不急 :P

  同樣的,兩者速度上的差距導致重騎兵很難應付輕騎兵,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靠那些步兵去牽制敵人或是靠遠程投射部隊去反制他們。

  說是這麼說啦,甚麼步兵擺前面重騎兵維持紀律等待遠程單位慢慢射的戰術在步兵素質不高尚武文化難以指揮的騎士動不動就直線衝刺出去的情況下很難實施,西歐幸運的是他們的騎士不崇尚學習射箭導致西歐一帶很難遇到弓騎兵,但在東歐中亞這些長期受到遊牧民族影響的地區步騎配合顯得格外重要。


( 和十字軍對陣的蒙古騎兵,蒙古騎兵其實不全然是輕甲,他們很擅長進行回馬槍戰術,射箭後假借撤退,等敵人騎兵和步兵拉開距離後再回頭衝鋒 )

  另外要說明一點,弓騎兵不一定是輕騎兵,舉例來說十三世紀入侵東歐的蒙古弓騎兵、土庫曼弓騎兵和非洲一帶的馬謬魯克,他們的鎧甲和肉搏能力和重騎兵相比不見得會處於下風,這時候那些紀律不夠的重騎兵如果遇上一些弓騎兵就有可能活活被對方打帶跑放風箏,敵人等到騎士馬匹累了再回頭收割就行。


  還有一點就是其實騎士也是有些遠程武器能拿,例如馬上十字弓,這種武器中國一帶也有,西歐的話主要是下級騎士圈很風行。


  ( 瑞士雇傭兵的示意圖,其實瑞士雇傭兵的隊伍內火槍手配置偏少,讓他們在後期面對其他隊伍時顯得力不從心,但他們的堅韌與紀律讓他們長時間保有美名。)

  十三世紀末期至十四世紀初瑞士雇傭兵 ( Swiss mercenaries ) 就已經聞名全歐洲了,手持長槍和長戟 ( Halberd ) 的他們以密集方陣和高紀律和敵人步兵甚至騎兵正面衝突,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幾乎壟斷整個歐洲市場,誰那邊的瑞士傭兵越多勝算就越大,後來他們為了爭取獨立毫不猶豫和那些重騎兵對敲展現瑞士人血氣方剛的一面。


  同樣聞名的傭兵就是十五世紀德意志地區的國土雇僕 ( Landsknecht ),穿著華麗的他們拿著雙手大劍 ( Zweihänder ) 和火繩槍直衝敵陣打出破口,歐洲中世紀後期時常能看見瑞士雇傭兵對瑞士雇傭兵或國土雇僕,有種師徒對決的風格。

  同時期英國則是有著由自耕農組成的長弓兵和不停輪調來維持訓練程度的農民兵試著提升步兵水準,但整體來說步兵的地位一直要到十四世紀文藝復興前後才重新復甦,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提升與戰術演進,密集方陣重新出現在戰場上,步兵開始能與騎兵抗衡,同時期火藥傳入歐洲後雙方的衝擊會更加明顯。

  在這段期間其實義大利一帶的民兵也算是素質不錯的步兵,商業城邦並不像封建體系的王國那樣有著繁瑣且嚴密的社會階層,自由之身的他們為了保住自身財產和利益打起仗不見得會落下風,但腹地小導致人口稀少的缺點讓他們同樣習慣大量雇用傭兵。

  文末的最後提一下,歷史上也不乏騎兵敗給步兵的案例,例如廣為人知的阿金庫爾戰役,但攤開那些案例多半是騎兵自己跑進了不適合騎兵的地形或騎兵自己腦衝導致被步兵戳翻或射翻,騎兵的優勢就是能憑藉機動性自己選擇戰場,換言之就是掌握主動權。

  被動的一方只能消極的防禦,為了防禦就必須分散兵力,一分散兵力野戰時就更容易被騎兵一鍋端走,即使騎兵多的一方輸了也能逃跑,步兵也追不上,這種例子歷史上多的是,從以前的羅馬到中世紀的十字軍,亞洲的漢朝和宋朝也是。

  步兵要打敗騎兵靠的就是兩招:隔絕與投射,以前羅馬時代就是靠精良的野戰工事硬是把野戰打成陣地戰,羅馬士兵同時也是工程師這句話絕對不是說假的,後世的話就靠木柵欄或木樁作為屏障,再來就是車輛或馬車 ( Wagon ) 組成臨時的堡壘。


  用車輛組成的車堡 ( Wagon Fort )、漢代的武剛車或明代的車營都是相同道理的東西,平時拖著馬車,等到敵人騎兵來襲時將馬車圍在外頭組成臨時的堡壘讓投射部隊能躲在裏頭朝敵人開火,十五世紀的胡斯戰爭裡就有不少使用車堡戰術的案例,東歐一帶一直到十六十七世紀都還留有車堡。

  車堡戰術的缺點也很明顯,機動力過低的問題並沒有解決,而且車堡在面對火砲時特別脆弱,隨著火砲的普及這種戰術慢慢消亡,到後來戰場上也出現了更為簡便的野戰防禦設施後車堡就正式離開戰場。

  歐洲的車堡和明代的車營理念上雷同,但實際發展卻不太一樣,不過這方面我也不熟所以不多贅述了 :P





  最後貼幾張女騎士幫大家洗洗眼放鬆,我們明天見。

創作回應

基金會
筆記重點:女騎士讚讚(被打)
2019-09-19 07:44:56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筆記做太少了啦 ( 打
2019-09-19 10:53:24
藍沢はくや
說到瑞士就想到一部以酷刑為主題的漫畫「狼之口」,裡面描述了瑞士獨立的慘烈過程,這種從絕境中重生的劇情真的很振奮人心
2019-09-19 09:51:09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謝謝分享 ><
2019-09-19 10:53:30
庫歐利亞
說的真好,很棒!!
2019-09-19 13:12:57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謝謝 ヾ(*´∀`*)ノ
2019-09-19 13:47:00
子珅
我是不是太晚來了
我最近開始對中世紀有興趣,但是不曉得從哪下手,尷尬
2019-09-22 16:09:22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我改天會列個簡單ㄉ書單,現在人在外頭手邊沒書不好說 (〒︿〒)
2019-09-22 16:15:54
子珅
謝ㄛ
2019-09-22 16:31:03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抱歉有點累了,等我睡醒再寫 :3
2019-09-23 00:11:24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