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9 GP

[達人專欄] 動畫評論類型學:導論

作者:閒雲│2019-07-07 00:16:45│巴幣:38│人氣:1156
  假設在ACG裡,存在有「動畫評論」這麼一種圈子的話,目前(我強調「目前」是因為我不想用本質論看待,而是結合關係看待)我對這個圈子有幾種分類方式。之所以取名為「導論」的原因則在於,本文是實驗性的分類,具體與更細緻的分類就交由後人補充吧。另外,作為一篇導論,我不想要舉太多現實的人物作為例子出來,除了限於我不夠熟悉以外,導論的任務應該是更為集中性地談對象,若舉例得太多、涉及現實的色彩太重,反而會因每人對現實人物的想像不一致而引起誤會、模糊觀點,不過其實若對這個圈子有基本的熟悉,應該是很容易就能猜得出我是以哪些文章為樣本了。

創造性的評論
  首先,依照寫作風格可將評論分為三類。

  第一類評論是創造性的,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在動畫評論領域創造新的論述。這一類論述以洞見性與啟迪性見長,比起第二類文章,這類文章雖然也會引用名家的語錄或概念,但這些概念在它們的論述中只是輔助作用,更重要的是如何以己身之力在動畫評論領域開拓新的問題意識。第一類論述的討論域通常是很廣泛、十分總體性的,目標宏大,涉及的領域大如包括:日常系、賽博空間、賭博、時間感等「主題式論述」,而非對單一個動畫的分析,因此能被囊括進來的動畫就很多了。

  除了以單一系列為主題,有時也以作者為中心鋪開主題,例如針對新海誠的作品、宮崎駿的作品等,有時又是藉由回答問題為主題,例如「捐血是不是NTR」或「評論是甚麼」這類問題。例外是,作者有意識在跟另一個作者做對話的過程中,也會生產出很有趣的第一類評論。第一類評論的壞處是,有時創造的理論過於實驗性、或者囊括的討論域實在太廣,因而限於作者的文字把握能力也好、文本閱讀能力也好,很容易無法窮盡或者表達不出概念的精華或本質之所在,但好處是富有創造力與生命力。

  我所指的創造性,限定的範圍僅僅是在動畫評論圈子之內,意思是,或許作者寫出的概念早已被前人在其他的領域寫過了,這是否還是創造性?但是若它提出的概念是其他評論者沒有寫過的,而此概念具啟迪性、討論範圍廣,便視為第一類評論。不過這裡會有的問題是:一、啟迪性誰來定義?二、評論者指的是甚麼?這得透過其他文章再深入點談。

分析性的評論
  第二類評論是分析性的,在我眼中事實上〈知乎〉大多數的文章都屬這類,即套用名家的理論來詮釋動畫評論。在使用理論上,有別於第一類評論的創造性,這類評論不排除大量使用名家的理論(隱不隱晦是另一回事。老實說我不認為隱晦是件壞事,因為會認為它是件壞事本身就帶有科學主義的眼光在其中,限於篇幅不贅述)而非用自己的話來支撐論述的主軸,這是它與第一類評論的第一個差別。

  而第二個差別在於,在討論範圍上,第二類評論針對單一個動畫展開討論而非主題式論述,這就使得分析性評論的性質較像對一部動畫進行絲絲入扣的概念剖析,而不是在動畫評論領域開創理論。作者的任務像是扮演一位偵探,在文本當中找出所有線索並將其串連。有時,第二類評論像是對作品進行重組,在評論過程當中,作者會以自己的視角出發,把故事打散後,有別於作品本身的敘事順序但不影響原意地進行再敘事,並在此過程中建構概念,不少作者往往在此過程中有驚人之語。

  因討論範圍小之故,第二類評論有時會被認為是較瑣碎、繁冗、囉唆的,而且因為引用太多名家之故,作者自己的主體性與文章的原創性反而就在其中被掩蓋掉了,但若作者功力深厚,還是能夠做到第一類評論起到的創造性效果,例如在討論一部遊戲的細節時寫出具張力的評論,或者以藉題發揮的形式(別忘了在評論說話的同時,它討論的對象動畫自己也是會說話的),而作者就能在藉由回答動畫本身丟出的問題的過程當中,起到第一類評論的效果。

  有人可能質疑:「第二類評論旁征博引了如此大量的理論家,而且其中也會穿插許多動畫例證,難道討論域不廣嗎?」的確,在某些性質上第二類和第一類有所重疊,但卻不因此就和第一類評論是相同的,它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創造力。縱然因為沒有名家在背後的理論支撐,使得第一類比起第二類在格局上就顯得暗淡許多,但至少第一類評論是以一己之力打開了動畫評論領域中相關主題的論述,而第二類評論更多的則是搬移名家的理論、應用在文章上,因此雖然這類文章涉及的討論域也會很廣,但它不是第一類評論。

  分析性文章的好處是穩定,因為以有前人開拓的領域作為背書,二是像推理一樣,以細緻的手法將動畫一一剖析,在這段過程中反而能讓人藉由分析或名家理論的應用,得到具啟發性的反思。

第三類評論:反理性觀的價值判斷
  第三類就是純粹的心得閱讀、或稱觀後感,它不需要太多理論,它一樣說理,但只是把常人的語言包裝得更好看而已,觀點不深刻。相對第一類評論,它雖然也具原創性(不過例外也不少),但得出的是很直觀的結論;它的討論範圍通常不大,與第二類評論同樣限於一部動畫。比起前面兩種類型的理性,這類評論是更加感性的,作者不會掩飾他對作品的喜怒哀樂,但是感性並不代表是件壞事(女性主義者應該會很喜歡這句話)。

  在學術的意義上,我們會說這種自笛卡兒主體哲學以來的理性觀與科學觀,一來只是一種建構,二來是與此相關的現代性確實也為整個西方社會帶來了許多浩劫,不過在我個人的看法上,我則認為雖然「能夠寫出高深評論」一直是被社會價值視為「有內涵」的,可是誰來定義?背後是哪種權力觀在說話?術業有專攻,心得也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因此就算只是看來沒有評論成份的「吐槽」,也不一定是無價值的。

  而且第三類有著前兩類評論無法達及的最大好處,就是價值判斷。它或批判或期望「一部動畫應該是甚麼樣子的」,而前兩類評論雖然很客觀,但它們的分析卻無法達此效果、無法擴展我們對作品的評價。作為觀眾的主體與作為分析者的主體不能以同一種標準概括而談,即使分析是對的,但卻無法滿足部分ACG愛好者的需求,因為觀眾沒有得到任何評價,所以它無法選擇是否觀看一部動畫,這是否又是動畫評論的初衷?是有待思考的。

  再者,我們得瞭解,「作品」本身是總體性的,沒有哪部作品天生就屬於文學的、哲學的、社會學的、心理學的,在大部分情況下,創作者本人根本不會對他的作品進行充分的考慮,創作的當下總是急迫性的。所以我們似乎可以說,當作品每次似乎都只能被「是甚麼」而不能讓它變得「是自己」的時候,不管我們用了多精彩的手法詮釋它,都只是透過了別的事物、中介式地去接觸它而已,而不是直接地透過它去接觸到它本身。這種詮釋與評論手法很穩固,卻是無溫度的。

  那麼該如何解決這種難題?就是使用價值判斷,價值判斷跟一般判斷的差別就在於,它敢於宣稱從作品當中看不出的背後意義,因此它就能夠產生新的事物出來。
  
  
創造性的評論
  
  
分析性的評論
  
  
純粹的心得
  
  
性質
  
  
具原創性
  
  
無原創性
  
  
偏原創性
  
  
討論範圍
  
  
巨視
  
  
微觀
  
  
微觀
  
  
理論
  
  
自己創造理論為主
  
名家的理論為輔
  
  
大量引用名家的理論
  
  
無引用
  
  
立場
  
  
客觀
  
  
客觀
  
  
主觀
  

作品的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
  上述是依據風格進行分類,這裡再以寫作對象為依據分類。差別在於,前者則是針對文章本身進行分類,後者是對文章的主題進行分類,舉例來說,一名作者可能以動畫演的內容為主題、另一名作者則以動畫的聲優為主題,因此主題不同,但或許產物是相似的,例如兩名作者在寫時都採用了各種名家的理論,因此雖然關注的對象不同,但在本質上(也就是在寫作風格上)卻殊途同歸、都屬於第二類評論。

  具體而言該如何分類?可以把作品視作一套整體結構,其中又細分為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以外部結構(例如作者、寫作背景、產業等)為對象,就會探討製作團隊、出版商、作畫、OPED、配樂等,而從中就會生產出以第二手資料為主的娛樂新聞、深入專訪、分鏡分析、作畫分析、樂評等產物;而以內部結構為對象的話,就是探討作品的故事內容本身,如角色身世、寓意、敘事邏輯等。

評論與吐槽的區別
  最後,選擇的工具、即承載評論與主題的媒介,作者在選擇時也會影響分類的方式。在現在若想要發表點意見,大概可以透過兩種工具達到目的,一種是「文字」,另一種則是「影片」,從客觀角度來看,後者則比較容易取得大量流量;發表意見的手法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評論」,另一種是「吐槽」。其實嚴格說來,這四種方式排列組合後,應該會產生四種搭配的,分別為文字評論、文字吐槽、影片評論跟影片吐槽,可是在我看來,目前市場只有兩種成為主流而已,就是「影片吐槽」跟「文字評論」,其他兩類則是顯得非主流的,其中,又由「影片吐槽」更佔據目前ACG圈的主流。

  「吐槽」會與「影片」這種承載形式如此合拍、而成為了多數人選擇的組合方式的這點不難理解,「影片」的特徵是短、方便、易懂,正好與吐槽的特徵不謀而合,因為它同樣也是用語輕快、簡明方便,不追求深入到作品最核心的內涵、講述它的豐富層次,而是以最快的方式貼標籤,因而一拍即合。「文字」難道沒有吐槽嗎?也有,例如PTT的漫吐板,但是能達到的效果似乎沒有「影片」好,因為吐槽追求速度和反應力,文字這種慢吞吞的工具無法比上影片的效率,況且影片還能透過剪輯的花式效果增加光彩。影片吐槽之所以成為當今的主流,似乎也並非不能理解,畢竟不管是評論或吐槽,它們討論的對象即「動畫」本身其實就已然是一種商業化的娛樂產物了,而影片吐槽作為最佳的娛樂產物,便容易廣為接受。

  當然,吐槽和評論的性質並不是這麼容易一分為二的,例如吐槽中也會時不時出現精闢的評論性用語,一篇評論中也會時不時以吐槽化解尷尬或讓讀者稍做休息。關於這個問題,在總結部分我會回答。

總結
  在這篇文章當中,我依照「寫作風格」分出了創造性的、分析性的與心得式的評論;又依照「寫作對象」分為作品的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依照「寫作工具」分為文字與影片;依照「寫作手法」分為評論與吐槽。

分類依據
  
  
動畫評論類型
  
  
風格
  
  
創造性
  
  
分析性
  
  
觀後感
  
  
對象
  
  
外部結構
  
(如作者、產業、分鏡等)
  
  
內部結構
  
(如作品本身的敘事)
  
  
工具
  
  
文字
  
  
影片
  
  
手法
  
  
評論
  
  
吐槽
  

  如同社會科學的命運和下場般,我必須強調的是,任何文章都是具自反性的,有沒有可能當這篇文章發表下去後,發生了某些化學反應,而這些反應卻是與這篇文章抵觸的?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也說了,這篇文章畢竟作為實驗性的導論,還有許多待加強之處與補充之處,因而我期待這篇文章能起到的效果反而不是說出真理、在結果那裡找到真理,而是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透過多方的辯證下在過程中令真理顯現(如果我們能夠同意真理觀的話)。

  有人會質疑:難道第三類評論的特質沒有被包括在第一類評論當中嗎?不,第一類評論基於它的創造性,事實上它也是會給出價值判斷的,所以最後我要補充的是,我依照的是溯源學的分類方法,即假定這些動畫評論因某種原因而有它們的「理想類型」,再以外部的經驗性事物驗證這些類型,為何不使用形態學的分類方法?原因一如我前頭已說過的:我不夠熟悉,所以無法透過外部觀察將大量動畫評論直接分類。這才是為何我會一直強調:「有待後人補充。」

  因此,我並非否認評論的多重性質與獨特性,例如也有分析性評論是具創造力的、吐槽也會有評論成份、也有不引用名家理論就很有分析性跟創見的文章,又該如何歸類?所以才會採取溯源學的分類方法,也是為何這篇文章不過多涉入現實、舉具體的例子的原因。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45153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2 篇留言

冰滴咖啡
漲姿勢了

07-07 00:48

兔二:滾你奶奶的
讀了之後大概有三個意見分享:

1. 用馬克思韋伯的"idea type"可以立論文末的題目:分類不必然須反映真實世界的實體。理念型的建構,只是為了讓我們有個角度更認識實體。

2. 在科學中,不同工具解決不同問題。我想三種評論(抒發)文體+兩種風格,或許可以排列組合出什麼正負(副)功能,我想也是可以進一步演繹或歸納的。

3. 工具往往配合作者處理的目的或被處理的文本性質。上述的評論工具在處理不同作品的時候,是否有優劣之分?這也是我在閱讀時想的。

一些意見。分享給此文作者閒雲君。

07-07 06:15

閒雲
非常抱歉,最近的日子較忙之故,此刻才有時間回覆。兔君的第一條回覆對這篇文章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我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此。07-14 13:01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9喜歡★azx8761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為何《狂賭之淵》沒有代入... 後一篇:[達人專欄] 評Batt...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Charles021來此小屋參觀的觀眾
白封作者回歸,新篇小說上線,有興趣的觀眾歡迎來看(被學務主任喜歡的壞學生)的最新章節,最新頁數看更多我要大聲說12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