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記七:衛皇都前半段重寫完畢

溫菊 | 2018-10-04 09:15:34 | 巴幣 4 | 人氣 257

  這回《轉心訣:寫作記事》和上一篇相比隔了好幾把月,驀然回首,發現這段時間真的發生好多事啊,什麼啦嘰都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感情上的,幸好我不會停止說故事。是說呢,未來這系列寫作雜記我大概只會發在巴哈小屋。
  
  好的,說起這次主題,衛皇都是我頭一個寫到一半就回頭修改的故事。特別的是,是這次修改前所未有的費力,算是和意志力搏殺後才改完,修整期間腦袋無時無刻在運轉,整完後腦袋一片空白,只想擺爛,而且記憶力很差,上一刻想到的事,可能下一刻就忘了。大概八年抗戰就是這種感覺吧哈哈哈= =還因為腦汁耗盡,不得不稍作休息,才打這篇雜記。
  
  細數《衛皇都》難寫的原因,第一個,就是角色變多、故事線變得複雜了。這次修改主要心力花在新角色五王爺身上,在上一個版本(也就是鏡文學初刊登的版本),他的存在讓人隔靴搔癢,說他是主角嘛,又缺少主角應具備的條件:獨特性;說他是配角嘛,偏偏戲份又不少。因為定位模糊,使得上載的初始版本頭幾場五王爺登場的戲,欠了應有的衝突張力。
  
  牽一髮動全身,別以為只要替角色更易對白或增加細節就能打發。真正的修改絕對沒那麼簡單,換句話說,如果各位朋友口中的重寫只是改幾句對白,那閱讀體驗約莫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總結陳詞,他出場過的戲,必須重寫,不夠的地方,還得加戲。
  
  這造成一項浩大的工程,就是「往前挪」。原本擺在第六場戲的核,需挪到第五場,相對,原第六場戲得重新構思,即使起承轉合大方向不變。例如:某場景演出角色是A和B,這場戲他們為了什麼事發生爭執,最後不歡而散。但怎麼吵、他們做了什麼就得更動。
  
  因為是跳著場景改稿,因此每換一場戲,就要調整一次情境。像前一場戲發生什麼事、衝突核心有沒有脫離宗旨、有沒有意義,能不能進一步詮釋宗旨、角色現下的身心狀態,得逐一模擬,設身處地扮演角色。寫一場戲要顧及的細節好多,真的讓人腦袋爆炸,更遑論這幾場戲都馬是高情節的戲,細節到文字是否生動,又是碼字間得經常停下來檢視的。
  
  第二個原因,則和情節和舞台產生的悖離感有關。讀過前作的讀者知道,和前兩卷相比,非史實性與非生活性成為《衛皇都》的基調,可是,身為作者,我該如何說服讀者相信這一切是真的?也許你會覺得,在虛假的故事尋求真實無異於緣木求魚,然而,正因為故事裡的「真實」,讀者才會被故事吸引。
  
  《衛皇都》阿菊心裡的藍本,是史恩康納萊和尼可拉斯凱吉演的《絕地任務》,我很希望作出這部電影中緊湊逼人的節奏。不過先前我可能太注重情節性了,忽略了該做的「催眠真實」這個任務。果然說故事就是這麼難,一個不小心就會被自己的故事回頭教訓。
  
  前兩卷較少碰這面壁,主要也是考據的功夫做得多,可以掉一下清朝生活的書袋。可是前面我們說過卷三是非生活性的,如果在戰鬥中跟你講「清朝水井裡的水多半是苦水」感覺不是特別奇怪嗎?看來我們只好從別處尋找突破口了,所以,最後我選擇了同樣調性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時光距離卷三故事不幾年,當時參予人物也都健在。衛皇都這個事件,恰好可以作為鴉片戰爭的翻版。兩個事件有不少雷同之處,像,同樣是清帝國遭受外敵,且敵人如洋人那般強大,又,角色們面對血像、巨逆的感受,約莫和對待洋人的先進科技差不多:不了解、惶懼。以及,洋人拿《南京條約》與《中英虎門條約》等章程讓道光皇帝就範,巨逆同樣也羅列一系列規則限制主角群。
  
  道光皇帝以血像的反面型態出現在故事裡,正好作為連結兩個事件的橋樑。結果當然地,鴉片戰爭後因巨額賠款,加上鞏固喪失的皇威,下令搞出的「江紅紅案」,也成為重心。
  
  經過如上拆解,可以了解《衛皇都》有兩大不可分離的主軸,一個是鴉片戰爭,這條線的反派是道光皇帝血像+巨逆,主要角色是咸豐皇帝和五、六王爺;一個是「江紅紅案」,反派是江紅紅血像+趙傳七,主要角色是趙剛和林予蘭。與之並行的支線,是契寶局幫、阿鬼、硯子與阿苗。
  
  這樣看來,御用執事府在這卷幾乎沒什麼戲份。趙倩兒堂堂女主,也只得神隱這卷。我想,也許可以安插一場她和婢子望春的生活戲,一來顯示這些角色還活著,二來安差點抒情調子?嗯,搞場百合吧。我最愛了。
  
  加上這次中途回寫,算是阿菊第二遍重寫卷三。這回重寫的段落正好是「幕中點高潮」,和卷一對照,就是趙倩兒正式登場那邊。雖然中途重寫,仍然花不少時間,主要在爬梳文本的總脈絡。爬梳清楚,才免於不知所云,滿慶幸及時止血的,否則全文完才改,天啊,光想就硬不起來。我指的是鬥志。
  
  第三個原因,是細節。這部分較屬情節面向,《衛皇都》鬥智(?)成分像浮油一樣浮在檯面,比方說劇情,如何扭轉受人脅迫的局面,又比方說,巨逆到底藏在哪?白玉上的倒「圖」字該怎麼看?林予蘭提起的,真的有辦法光憑聊天就救得了趙傳七嗎?趙傳七真需要拯救嗎?等等等。
  
  部分細節多少涵蓋到「解謎」成分,多少算是推理吧。我希望能做到與讀者進行對等的腦力競賽,看看有沒有人猜到趙傳七的秘密基地,應該也是額外一項有趣的娛樂。但我先自我安慰好了:醒醒吧溫菊,沒有人要跟你玩。
  
  好,再聊一個和細節有關的花絮。其實這次重寫工程本來十月初一就可完成,卻因為某個細節是否該存在硬是推遲一天。
  
  好奇吧?這個細節是「幕中點高潮」的收尾。不知道你覺不覺得說故事這項技藝很妙,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開始,稍有涉獵的人會覺得說故事好輕易,起承轉合嘛,乍似掌握幾個訣竅就成了,各種觀影讀書經驗會護持這類人莫名的信心,他們大多會想:「我來寫會寫得更好」。
  
  直到親下筆栽過跟斗,其中一部分的他們開始學習,煩惱如何寫出一個好開頭。再然後,學習好如何開局後,他們接著會煩惱「承」該怎麼寫,中繼無力,如何才能讓「起」的吸引力綿延不斷呢?再然後,才研究起怎麼個「合」,無法自圓其說,造就一卡車爛尾小說。
  
  更可怕的是,也許學到這田地,才算初得道心,成仙之路還在後頭吶。真正的技藝總是漫長而持久、積年且累月的磨練。張愛玲曾公開引用他教書先生的話:「做文章,開頭一定要好,起頭起得好,方能抓住讀者注意,結尾一定要好,收得好,方有回味。中間也一定要好。」
  
  不管有沒有人氣,每個環節都得處理好,我認為才是我輩斯人應有的態度。《衛皇都》裡,我花一整天思考如何收尾「幕中點高潮」,原本安排五王爺與血像交戰中了一刀,中那一刀,血刀不翼而飛,五王爺不知刀其實藏在體內,直到收尾才被巨逆反將一軍。
  
  最後氣的理由是,這個設計弊大於利。充其量我們只曉得,這是一個轉折、巨逆很賊,可另一方面,卻是為轉折而多加設定的不自然,無法帶出深刻含意。是曾考慮取消這個轉折,可這樣一來,收尾將過於無力,因此非增加不可。幾次忖度,才選擇如今的收尾法。至少這是我方案清單中,最好的一個。
  
  前半段故事改好,終於能心無罣礙往下半段衝刺囉ˋˇˊ!「鴉片戰爭」+「江紅紅案」兩條主線,如何詮釋「衛皇都」,爆雷一時爽,全家火葬場,就請讀者闔家(沒有的事)追劇(沒有的事)啦!希望大家喜歡。
  
  也許我文筆不是最優美的,但故事我一定要說好說滿!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