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 GP

道教與苯教的關係

作者:玄都之王│2018-09-21 17:08:20│巴幣:4│人氣:753
1、道教、苯教概說
  道教是漢族固有的宗教。淵源於古代中原地方的巫術。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 年),由張道臨倡導於今四川崇慶縣境鶴鳴山(又稱鵠鳴山)。道教徒尊張道臨為天師,故道教又名「天師道」。傳說張天師很有法力,鎮伏了許多妖怪。早期道教繼承了不少巫術,帶有濃厚的巫教色彩。道教的一部又稱「五斗米教」,是東漢時農民起義的秘密宗教團體之一,在當時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尊稱「太上老君」。相傳老子是春秋時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孔子曾向他問禮。著《老子》一書(即道德經)。《老子》一書是否是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書中有「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老子》書中包括著某些樸素辯證法的因素,提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福所伏」的思想。認為一切事物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一等等。後來《道德經》奉為道教的主要教理思想。這是人間的「老君」。至於被「神化」後的「老君」,被說成生於世界混沌初開的遠古時期。傳說「老君」是從其母之右脅下生出來的,生下來時,即有九龍吐水灌洗其身;生下來時即能行走,一步生一朵蓮花,共生了九朵蓮花。「老君」被說成具有81種神變化身,法力無邊。他在山洞裡得72章天書,遂創道教。

  「八卦」之說也是道教的主要教理思想之一。傳說遠古時期,伏羲氏作八卦,後來周朝的周公著《易經》,進一步闡述八卦。八卦太極之說認為太極的一白一紫的物質表示一陰一陽;陰陽結合才生萬物,才形成世界。八卦太極之說,最初為巫術所用,以占卦太極之說為道教吸收和發展,八卦太極圖又成為道教的主要標志。

  道教以《道德經》、《八卦太極說》、《正一經》以及《太平洞極經》等為主要經典。東晉時,葛洪於建武元年(公元317 年),整理並闡述了道術理論。南北朝時北魏嵩山道土寇謙之改革舊天師道,制訂樂章,誦誡新法,又稱為「新天師道」。接著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山洞經書,編著齋戒儀範,道教日臻完備。道教在發展過程中,還善於把一些分散的和沒有系統的民間宗教修習法吸收為己用,豐富了道教的教理思想和宗教儀軌。

  唐代,唐高祖李淵為了提高皇室李氏宗族的門第;在羊角山修「老子觀」,奉太上老君為「元始天尊」,宣揚唐朝皇帝與「太上李老君」是同姓宗族,正式宣布道教位列於儒家、佛教之首。這一時期,道教極盛一時,普建道觀。特別在川西一帶道觀甚多。以後,道教又分為正一、全真兩派。信奉正一派的道士基本不出家,俗稱居家道士,必須出家住觀。

  道士追求得道成仙,除誦經外,還煉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物,繼承巫醫的調息之術(即氣功之一),以求羽化成為「神仙」。道教有教化人追求成為神仙的故事。「八仙過海」的故事,就是反映道教如何成為神仙的歷程。八仙中有官員、道士、巫師、樂師、商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出家的,有在家的。深得過去各界群眾信仰。

  佛教在東漢時傳入中原地方後,儒、道、釋三教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對方的教理、儀軌。一些道士用《道德經》的思想去詮釋佛教教理。歷史上一個時期有過一段「道佛合流」之勢,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相互鬥爭和吸收中,各自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苯教是在青藏高原各種苯術的基礎上形成的宗教。「苯」的最初含義是「反復念誦咒術」的意思。「苯日」是指苯教的「神山」。對遠古時期各地的「苯」,後人稱為「原始苯」。據有的苯教徒的推算,大約距今四千年前,苯教教祖辛繞米沃且生於大食(今伊朗)的俄莫隆仁地方,他創立了雍仲苯。傳說辛繞米沃且是從其母右脅下用雍仲鑿穿而出,他是一位具有神通變化的人。他一歲時,就在未普勒結塘述恰辛乘。他曾到達衛藏山南、工布等眾多聖地,收伏了許多神怪山靈。辛繞一生弟子很多,以後由他的弟子將苯教從大食傳到天竺、漢域、像雄、衛藏、蘇毗和彌藥等地方。

  據藏文史籍記載,在吐蕃雅隆部第一代王聶赤贊普以前,衛藏地方已有了苯教。聶赤贊普(約在公元3世紀中期前後)就是由十二位苯教師擁立為六稗犛牛部之王的。第九代贊普甲赤贊普時,從像雄邀請來瓊布布穹金和拉瓊金兩兄弟到藏地,並帶來五部集、十二門等經卷,發展了笨教。

  雍仲苯以「卐」符號為標志。後來這一派建立的寺觀稱為雍仲寺,早期的苯所建的多是神殿。解放後在阿里地方發現的摩崖岩畫上刻有太陽的畫和「卐」符號,反映了古代先民對太陽和卐符號的崇教。吳均教授《論甘青彩陶紋飾中卐形等符號的演變》說:「卐」這種符號是歐亞各地遠古文化中代表萬物神靈的一種神秘的標志;甘青彩陶從馬家窯文化起,已成熟地使用各種不同類型的符號,其中就有「卐」符號;這種符號源於原始巫教,即苯的一個神秘符號;漢字對「卐」符號讀音為「萬」,「卐」符號不是哪一個地方所獨有,表明人類文化的多元化。

  《土觀宗派源流》載,苯教的祖師辛繞米沃且生於像雄的俄莫隆。一說他和釋迦牟尼同時出生。藏地所傳苯教分為三派:(1)「篤苯」意為附體苯;(2)「恰苯」意為「遊方苯」,是從像雄傳入的;(3)「局苯」意為翻譯苯。指這一派的經典是由佛教經典翻譯過來的。事實上公元八世紀後,藏傳佛教為了在西藏站住腳跟,也先後吸收了一些苯教的教理、神祗和儀軌,成了「苯中有佛,佛中有苯」。對辛繞的評價,《白琉璃》說:「為化像雄苯,變現辛繞身,示十二苯行,說九乘教法,為生開天門,為亡斷死門,度生雍仲道。」簡要地評述了辛繞的教理思想和實踐。

  「苯」經過長期的彙集,融合青藏高原各種原始文化,包括有神鬼的宗教文化和非神鬼的人間民俗文化,以及周邊文化,逐步形成人為的宗教。其中分為許多小派,帶有許多原始苯術的特點。

  雅隆部的苯教,從第一代贊普開始一直同「仲」(故事員,可能是講述氏族部團集團歷史的史官)和「德烏」(講謎語的,一說是歌手)輔助吐蕃的國政,教化人民。在吐蕃早期,贊普設有御前苯師,組織吐蕃「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的盟誓祭祀,宰殺鹿、牛、馬等進行血祭。在吐蕃軍隊裡,還有頭戴鳥形冠的苯教師,在征戰中激勵士氣。隨站吐蕃王朝統一青藏高原,成為當時吐蕃唯一的宗教,勢力極盛一世。到公元8世紀中葉,赤松德贊實行「揚佛抑苯」的政策後,苯教徒逐步喪失政治權力。吐蕃崩潰後,苯教又繼續趁機得到發展。有的依附藏北、康區和安多地方割據勢力的首領,發展為局部地方政教結合的形式。到了元明清後,隨著各地土司頭人改信薩迦、噶舉和格魯派後,特別是17世紀固始汗滅掉信奉苯教的白利土司和18世紀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後(當地苯教寺廟都改宗格魯派),苯教的勢力大大受到削弱。

  現在部分藏區的群眾還有信奉苯教的。如西藏的南木林、謝通門、尼木、丁青、巴青、聶榮、工布江達的部分地方;甘孜州的德格、石渠、丹巴等部分地方;阿壩州的阿壩、松潘、若爾蓋和金川的部分地方;以及青海省的玉樹、海西的部分地方。木裡和冕寧縣的部分藏族群眾也信奉苯教。在這些地方,念經書的稱為「苯波」,不念經書口頭傳承的稱為「溫波」。


2、對苯教教祖辛繞與道教老君關係的探索
  苯教教祖的出生時間和地點有三種說法:(一)出生在4,000 年前的大食(伊朗)俄莫隆仁;(二)出生時間與釋迦牟尼同時代,出生地在像雄的俄莫隆仁,現在阿裡札達縣也確有一個俄莫隆鄉;(三)「辛繞」是創造古藏文「達巴天字」的始祖,降生在今阿壩州金川縣巴底鄉的「瓊布」地方,該地有大片平壩叫「臥莫隆仁」,苯教祭壇遺址尚存。此外,有的人說他出生於吐蕃第八代贊普時期。這樣就出現了大食、像雄、嘉絨三個均稱作「俄莫隆仁」的地方。考證辛繞的出生時間、地點、生平,不是本文的任務。據專家們考證,「俄莫隆仁」是像雄語,意思是「九朵蓮花瓣」,這與老君生下來後腳踩九朵蓮花的傳說,極為相似。「老君」從其母右脅下生出;辛繞從其母右脅用雍仲鑿穿而出。我聯想到道教的祖師有「人老君」與「神老君」之說,苯教的祖師辛繞是否也有「人辛繞」和「神辛繞」之說呢?七世紀佛教傳入吐蕃後,苯佛鬥爭十分激烈。唐朝開國之初,道教處於十分優崇的地位,道教與苯教同時產生於各自地方的原始巫術,互相已有了長期的交流。吐蕃的苯教徒為了同傳入的佛教作鬥爭,為了抬高苯教的地位,把「神老君」的一些神話移到「辛繞」身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出現了「辛繞」與「老君」相似的一些說法。因此可以說「人辛繞」與「人老君」不是一個人,而 「神辛繞」和「神老君」的傳說,倒有一些相似之處。這正表明後期苯教中有某些道教文化的影子。


3、對苯教師稱「神仙」的探索
  正如大家所知,「和尚求佛,道士求仙」的說法已沿習已久。道教又稱神仙教,道士是追求成為「神仙」的。苯教把學完苯教經律的苯教師稱為「神仙」(帳松),直到現在仍然如此。「神仙」一詞不見於早期「原始苯」的稱謂,也不見於佛教徒的追求。苯教師稱為「帳松」,正是道士求仙的說法。(法)石泰安所著《西藏文明》載:「吐蕃聶赤贊普後,……出現了『神仙宗教』就是苯教」。這表明當時苯教中出現了一派追求在成為「神仙」的。苯教經書《九乘》的第六乘,是專門講「神仙乘」的。(英)施耐爾格魯夫在所著《苯教九乘導論》中說:「苯教徒使用『仙人』一詞是指受過全部戒律的人。這一乘所講的戒律的整個精神是佛教的,但其中許多綱目甚至某些成條的素材顯然不是佛教的。」既然顯然不是佛教的,而早期「原始苯」也沒有這種說法,這些內容正是當時苯教吸收了道求仙時所講的「戒條」。苯教的「神仙乘」講成為「神仙」的「戒條」,正是道教的教理。

  《土觀宗派源流》指出的「漢語對聖賢稱為『神仙』的『仙』字,(可能)藏人錯訛遂呼為‘辛’的說法,就容易理解了。藏文的「辛」除了詮釋為「辛繞」和「辛氏族」外,再未見到有其他單獨的字意解釋。若將此字與其他字組詞,則成了一種儀軌,或從事這種儀軌的有一定地位的人。「辛」同「苯」,既有同義的方面,也有區別。如「度辛」超度亡靈的苯教師;「楚辛」幻術儀軌的苯教師;「色辛」殯葬儀軌的苯教師;「朗辛」祈福儀軌的苯教師。因此可以理解「辛」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下是有「神仙」的「仙」的意思,也許就是漢語「仙」的譯音。


4、對藏文史籍中“價苯”就是“道士”的探索
  噶爾美《苯教史(嘉言至寶)》一書引自《漢瑪》說:「永恆苯教的太陽發出光芒。因為(這地方)被知識淵博的導師的光芒所充滿,他們就是所謂學術世界的六位導人,即大食學者察托拉海,知識的五個分支,他都精通;拉達克學者阿卓,他精通公開傳授的知識;漢地的學者來當芒布,他精通秘傳的知識;……」。該書又引用《什續》說:「白乃古、高昌苯徒·白秀札木和『價苯』來當芒布……等,以他們神奇的力量,把南詔、高昌、漢地等……歸於吐蕃統治。」這兩段話中提到的「漢地學者來當芒布」、「價苯來當芒布」,無疑就是指道教的道士。這兩段文章還說明以下問題:(1)高昌是八世紀前西域四鎮中一個小邦的國名。這裡指的漢地是指當時吐蕃占領的河、隴地方。系指公元八世紀吐蕃占據河、隴地方和西域四鎮的時期;(2)藏族把道教和道士稱為 「笨波」,至少在公元八世紀就開始了;(3)這位道士來當芒布傳授的知識是秘傳的知識,即道教在占卜、祈福、禳災、鎮邪、祭祀中的一些秘密儀軌。道教的部分整理、儀軌至少是這一時期為苯教徒所吸收。

  《土觀宗派源流》說:「笨教」其見解行持與諸乘的教理,是按照總攝苯教八萬四千法門的《密咒關隘日光莊嚴論》中所寫的。此論是大食、漢地、天竺及藏地等眾多成道大德在芒喀秘密苯窟中聚會時篡集的。這段話的歷史背境沒有說,芒喀是何地?也不清楚。但這段話表明苯教的見解、儀軌和「九乘」等教理,是在有漢地的成道大德(有名的道士)參與下篡集的。


5、對藏文史籍中「天師」一詞的探索
  《奈巴班智達教法史》載:「印度班智達李敬受於闐尼天師和吐火羅譯師羅生措的邀請前往漢地傳教。」於闐,藏文稱為尼域「天師」是道教中高層道士的尊稱。正如前面所述,道教徒稱其創立人張道臨為張天師。這裡所說的尼天師可能是當時於闐地方道教的高層人士。這表明公元4 世紀前於闐地方已有了道教。當時於闐地處古「絲綢之路」的通道上,中原的巫文化和道教文化也隨著古絲綢之路的商隊傳入了於闐地方。於闐與像雄的關係密切,道教文化也會波及到像雄。公元631年大羊同國部落(即像雄)遣使與唐通好。當時於闐也傳入了佛教。正如前面所述,中原地方有一段時間曾出現過「道佛合流」的局面。所以道、佛兩家都在於闐傳播。

  公元7世紀,唐朝的使節、朝聖者也通過唐蕃古道到天竺,引起了印度對道教文化的興趣。(法)石泰安《西藏文明》說:當時「迦摩縷波(阿薩姆)的國王曾向他索求一尊老子的塑像,並要求送他一本《道德經》的譯文」。可以想像道教文化的足跡不僅到達了青藏高原,而且通過唐蕃古道對當時印度的影響程度。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13717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苯教|道教|宗教比較學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苯教和道教的比較... 後一篇: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robert286 ლ(´•д• ̀ლ
ლ(´•д• ̀ლ看更多我要大聲說6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