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草民隨筆]外出也是很好的學習:「公益」的心得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7-11-17 00:50:58 | 巴幣 66 | 人氣 513

  這次碩二下的「公共事務專題以參訪機構為主。第一波出訪以「公益」一概念為主題,參訪了焦點座談、NGO和社會企業。

  講到公益,我想到的是國中、高中、大學那作嘔的服務學習。你必須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到其他機構服務學習,接著往往被丟一些掃地的工作,提前體驗國軍生活,幹意滿滿的把「時數認證」甩到老師桌上。

  為甚麼要有服務學習?或者說志願服務?依據彼得杜拉克的觀點:「志願服務這勞務的結果,不是產生個別的商品,而是一個完整的人。」

  聽起來不錯,但經過服務學習,我感覺更人格分裂了。也因此,我很想知道那些熱中公益的人是不是比我人格分裂的更嚴重。不過,在經歷兩三次參訪,我稍稍了解全球主流的公益觀念和現象是甚麼,以及我國為了宣稱自己國計畫,總片段引入許多模式(包括服務學習),形塑出更多令人作嘔的嘔吐物。

  先從這門課怎麼上說起。另外,這篇文章有點長,於是製作了目錄,協助閱讀。

本文目錄



公共事務專題主要流程

  1. 出訪前,同學就訪問主題準備問題,上課討論;
  2. 訪問機構,同學與機構成員聯繫互動;
  3. 一系列訪問結束,課堂上分享。

  傳統的授課是在教室內,甚至是老師講授,特別一點就是seminar,同學報告課程,其他同學與老師提問並討論。儘管如此,這次碩二下的「公共事務專題以參訪機構為主。一開始,以為這種以校外教學為主的上課模式很麻煩,舟車勞頓,而且「校外教學」並不新鮮(甚至無聊)是大拜拜,但這堂課的效果還不錯。

  一來,與機構核心成員密切、近距離的交流,卻富饒趣味。二來,光是回程的心得交流,課堂交流熱絡,以今天為例,課堂的討論自發性慢了30分鐘左右才下課。


翻轉教室

  隱約想起翻轉教室,傳統課堂的模式以老師講授為主的,可能需要改變。確實,這門研究所的課,似乎說明「新模式的效益」,但或許我們得注意不同教育類型與階段的差異。不過,更重要的是時時刻刻檢討習以為常,甚至根深蒂固的觀念——上課(或者教育),對於教育方和被教育方的意義是什麼?

  誠然,教學不能不考慮就業,那麼把課堂當工廠,當生產線,是最有效率的,每個人能就各司其職,國英數地歷生理化的老師都能依照時程表,紛紛進入教室生產線上製造他們的「產品」,學生們也依照時程表,在安排的時間製造自身的「產品」。

  各司其職,再好不過了吧?


成績不好,到底該給更多資源,還是懲罰?

  這一切都看起來不錯,不過不難觀察,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不得不向「績效」靠攏,如同企業中各成員必須證明自己對公司的目標有貢獻,學生和老師們也必須證明自身的貢獻,產生了「分數」。

  似乎到這裡,還是沒甚麼問題。不過,分數有高有低,我們又必須給這些學生或老師甚麼待遇呢?實際上觀察起來,分數低的會受到「懲罰」。他們會被給予比其他分數高的學生更少的資源,包括發展的管道、名聲等。至於老師(不如說學校),似乎只要教出幾個上優秀學校的,就能證明自身的績效。

  問題就在,「分數低」代表的意義是甚麼?一個學生分數不及格,這該如何解讀?可以說,這學生因為分數低,因此必定是不努力的壞孩子,所以該被懲罰?還是,這學生真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無論是家庭影響其無法投入課業,或者其在學習某類知識遇到障礙?

  觀察上,分數低的一群,懲罰多而輔導少,而某些輔導手段看起來更像變向懲罰(要求其參加補救課程,作更多題)。這也是為甚麼,大學以前階段,許多學校生活經驗令人作嘔的原因。


反正重要的是在社會生存,為何要關心學校?

  教育重要嗎?如果我們假定一組前提,「人非生而知之」而且「人在成熟前需要培育,才能成熟」,則在承認這組前提的前提下,教育很重要。因為關係到任何生命在基本成熟之前,所需要的知識養分。

  當然,成熟不只是需要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學校也提供社會化的途徑,讓新手踏出新手村之前,能具備在這大地圖下探索的能力。現在教育不是做得很好,儘管在豬隊友扯後腿之下,第一線的年輕老師們已經盡全力在作了。很可惜,他們的努力仍只是杯水車薪。因為,現今教育用的分數指標,以及面對指標的態度,仍只是「找出不適應者淘汰之」,「找出適應者獎勵之」。


偏差價值塑造獎懲,塑造更畸形的社會,以及更深柢固的觀念

  被學校否定又如何?是,社會化能力很重要,但活在這世界上不只是「社會化」、「與人相處」而已,說明白,這兩者隱含的意思是「當你很弱,得學會看人臉色」。難道要學習的,只有讓自己一輩子看人臉色,而不是「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找到一種人生應當如何行動的信仰」,進而主動營造自身的人生嗎?我信仰的人生是如此的方向。

  這樣說起來,似乎我反對考量利益而行動。不,追求利益不是問題,任何衡量利弊得失之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策略行動,這沒甚麼錯,但顯然,狹窄的利益觀徹底主導了教學的績效,以及成績,這些被教導將會換來「錢」。當所有人向「錢」看的結果,沒有「錢」的事情不做,不解決

補充:關於利益最大化的二大類型(本文界定)

一、向錢看型:1單位資源→最多的錢,並不管其他外部性(包括負面代價移轉,比如A國在B區域開工廠排放廢氣與廢水並開挖資源盈利,但A國沒有為這種環境破壞付出代價,B區域卻因此莫名少了可用的自然資源,並要承擔生態破壞)
二、效用型:1單位資源→滿足一組最大化的偏好標準之效用(接近經濟學的假定,但此處用效用一詞,強調偏好與價值的可選擇性)
三、效用-公益型:1單位資源→滿足一組公益偏好最大化的效用(在二的前提下,以公益為主要價值標準,包括永續發展、綠色經濟等)。

本處批判的利益最大化屬於向錢看型,包括在意分數不在意能否培養出能解決長遠周全問題的學生,企業是否只留下業績(賺得錢最多)的員工,卻忽略公司長遠營運需要的各種部門和人才。因此,二與三是本文贊同的項目。


資源有限,但充分發揮功能了嗎?

  儘管,很多人不對勁,卻縱容其一再發生,為甚麼?原因是「我們認定資源有限,有些人注定活該被淘汰,但我還是不能明目張膽認為對方活該,甚至扯對方後腿,讓自己享有更多資源,否則就換自己被淘汰」。

  因此,才有「公益」悄悄進入的意義。


公益

  「資源有限」是任何人都認知到的常識,但「有限的資源是否被很好的利用」?如果同一份資源,只在乎「營利最大化」,那麼顯然「解決更多人的問題」是次要的。譬如一台公車的規劃,是否要把載客量較少的偏遠地區劃入在內?營利最大化的前提下,偏遠地區的人民的通勤問題就被捨棄了,但假掰的說,那些人一樣是人,甚至可能孕育獨特的群體文化,可供全人類使用,譬如酥油茶帶給工程師的啟發

  依照NGO以及社會企業的實踐,「做公益」並不是拋家棄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折磨。「公益」也不過是一種「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營利非最大化」但「困擾人類」的問題,譬如老人輔具的諮詢,或者對於NGO工作者的關懷



  人總不覺得自己會出毛病,也相信家人健健康康,但更多的是被現代化的都市生活,弄得青黃不接、疲倦不堪,沒心力注意其他重要消息,包括人總會老、身體是部會老化的機器。終有一天,會需要輔具(輪椅、拐杖等),但醫院是否真提供了最適合病人的輔具?是否有其他可申請減免的政府方案?公部門在這裡,有宣導就完成任務,沒聽進去是妳家的事情。很顯然,這類麻煩便需要專家協調與顧問。

  「孝順整合」一社會企業便想辦法投入此環節,至今創業兩年邁入第三年。吉祥物是一隻兔子,教做Call me,諧音「有事找我」。

  該機構目前最大的障礙,就來自於他們想服務的對象「老人本身」。根據該機構分享,老人們往往不願使用輔具,認為自己賤不該花這麼多錢,但最後往往就把子女當拐杖。根據機會成本,妳的子女不工作當你拐杖的時間,恐怕比一根拐杖還貴。換句話說,把子女當拐杖是最貴的拐杖,但老人們渾然不覺,替下一代繼續製造困擾。

  功利的考量來說,更需要支持這類機構的行動,因為你很難擺脫家裡的長輩,你總會被情緒勒索回來處理他們事情,與其如此,一開始就尋找後援和相關資源。更功利的來說,天有不測風雲,你早晚也會用到。


孝順整合的吉祥物:Call ME


  另外,任何第一線願意投入志工工作,弄髒自己的手建立新系統解決社會問題的NGO成員們,在台灣,他們曝曬在「做公益」必須是拋家棄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使得既拿不到更多資源,稍微拿到一些報償就被投以異樣眼光。我先不討論志工到底該拿到多少pay,但大致上,必須要能支應一位志工「食衣住行」還有「基本維護人性尊嚴的育、樂」。

  「NPOst」大致是投入志工的「育」的這塊。除了揭露商業媒體不傾向揭露的公益訊息外,NPOst關注志工在某個環節中的動態,並期待提供其更焦點、周全的知識補給。目前,他們期待走出同溫層,讓非志工的受眾也接觸相關訊息。


公益交流站的LOGO

小結

  很意外的,這類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不會逢人便拉志工,也不隨意勸募,他們專注在一些非常小的領域、集中的做,而不是大鍋炒的累積聲望,或者逢人情緒勒索資源。讓我有點洗清公益的觀念,從「國軍式的打掃貢獻國家與地球」,躍升到「不惜弄髒自己的手,解決重要但其他人不解決的問題」。

  基本上,公益就是很簡單的「解決問題」,但曾幾何時,沒有「向錢看型利潤最大化」的行動就是一種愚蠢的觀念深植人心,導致公益難以推動。就算有人願意愚蠢,卻就這麼被相信,而被有心人士大發利市,刻意迎合大眾公益觀(仔細想想,拋家棄子做公益,到底誰做得到?如果拋家棄子的效益是能讓自己騙到捐款,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向錢看型利潤最大化」嗎?)

當然,公益也只是一種措施,社會企業和NGO也僅僅是一種矯正策略,我並不相信它們毫無缺點,能創造烏托邦。不少高明的騙子仍然會假裝善人潛伏公益組織,準備噱人一筆,屆時這些組織就是他們最好的外殼。

不過,我們還是得相信真小人之外,有願意解決問題,讓越來過得越來越爽的人群存在,而且這符合效益論,長遠起來利大於弊,相信有人真心投入公益,因為能被期待產生真正的大利。

  最後,講個題外話。儘管我很討厭我現在碩班的環境,包括低廉的獎學金和灰暗的就職前途,但若這樣就不讀,就錯過這些神奇的專家和老師。我很感謝現在碩班的老師。碩一上,我學會基礎的量化研究;碩一下,學會快速製造統計分析報告;碩二上,在質性研究和諸多觀念上,有著許多突破。

  他們何嘗不是抱著「公益」的心投入學生。利益最大化的上課方法,就是準時上課、準時下課,每次就讓學生上台報告,自己講個一兩句話,結束。

  也許我們不是最前段的研究所,但也因此,有了更多追求知性的空間。

  最最後,願世界上有更兼容的利益觀出現。



筆者資訊
兔草民(nobuusa)
閱讀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台北市。



創作回應

點子-庫洛米庫洛米
長期志工路過,一起來投入這塊吧
2017-11-17 06:06:37
兔二:滾你奶奶的
辛苦了。
2017-11-22 00:41:21
兔二:滾你奶奶的
辛苦了。
2017-11-22 00:41:21
+9神聖騎士卡
關於利益最大化、分數和成績,的議題,我只能說現在很流行,大家也知道連警察開單也要算「績效」,那麼他的績效高代表的是他個人能力很好,還是治安不良?這實在是很弔詭,不過政府那些腦袋視而不見,反正就是跟風,為了「提升行政效率」之類的理由找了一個辦法叫做「跟企業學習KPI」於是他們就責任完畢了。

KPI這個東西到了台灣政府手上變成一個大笑話,製造更多華而不實的數據來自慰。而民間有感受到政府機關的行政效率實際變高嗎?(搖頭)「大家都知道這個事情很蠢,但是大家都繼續做,因為體制。」我想將之稱為官僚文化,因為有一套已經建立好的體系在那邊,大家依循體系走比較方便。

就像最近研究日本的海外捕鯨船,早年我們可以看到護鯨組織會用水柱、企圖衝撞之類的方式來保護鯨魚,甚至在Discovery上也能看到專題節目,但最近國際護鯨組織已經宣佈放棄干擾日本捕鯨船的海上活動。

因為日本裝備了先進的衛星系統,可以隨時得知護鯨組織的船隻位置,護鯨船出海完全找尋不到捕鯨船的蹤跡,但是鯨魚仍然被大量補殺,每天花大量時間、燃油巡航也無法阻止,護鯨所需的開銷無法負荷下去,所以停止了。

捕鯨並不是日本人的傳統,捕鯨事業是在2戰過後,日本國內經濟蕭條、民生困頓,為了滿足國民有便宜的肉類來源才蓬勃發展,但是現在已經不一樣了,鯨魚肉比起牛肉、雞肉、豬肉等等來說是不好吃的,日本人也沒有多少人喜歡吃鯨魚肉,甚至只是上個戰爭世代的老人家會吃來回味當年用的零食。

那麼為什麼要冒著敗壞國譽的風險繼續和世界對抗,以科學研究之名,繼續大肆捕殺鯨魚?因為體制。已經有一套良好的管道在這個什麼捕鯨委員會之類的機構裡面,這裡面的人都靠著殺鯨魚這一件事情升遷、加薪、要是裁撤這個單位,很多公務員的生計會出問題,所以就繼續殺。對,就只因為「大家依循體系走比較方便。」所以即使大家都不吃鯨魚肉,鯨魚還是要死,我將這個稱之為官僚。

數據很方便,很先進,尤其現在談到「大數據」感覺潮到出水,所以這些官都很喜歡用,好像很屌。但是數據的「解讀」才是重點,就像草民提到的「學生成績」,成績低的學生該如何?這才是引發政策後續正確與否的關鍵,否則數據就只是數據,解釋方式百百種。
2017-11-17 10:19:37
+9神聖騎士卡
偏偏人們為了方便。(我在這裡不特別提政府官員,因為我覺得這是共業)不想改變、往往朝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解釋。例如警察績效好,代表治安一年比一年棒,績效不好的警察就是爛警察所以要打爛考績淘汰之類的。

低落的數字怎麼來的則不管,歸咎到個人要改善,學生的成績也是。原生家庭、經濟、交友等之類的問題都是個人問題,無關學校的利益,只重視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表彰學校,成績低落的學生要花太多成本拯救,利益考量下就很可能被放棄。跟草民說的:「當所有人向「錢」看的結果,沒有「錢」的事情不做,不解決。」這個一樣。

乃至於我覺得也可以延伸到死刑議題,的確,每個人都有被拯救、教化的可能,但因為要教化受刑人的成本太高、盤根錯節的複雜成因不能保證一定教化成功、誰來教化?付出的風險與成本?受害者的補償成本?還有回歸社會後我們共同要承擔的風險成本?因為不想承擔,所以我們選擇讓他死,就像我也是贊成死刑者,為了我自己的安全與方便,我知道人都有向善的可能,都有放下屠刀的契機,但我常說我「沒有時間等他變好」,這個先說到這裡不延伸太多。

像你說的,在數據、資本設計的社會環境中,「才有「公益」悄悄進入的意義。」否則社會就是一直無情的淘汰,大家都在都市玩叢林法則。

公益的存在彰顯了人類富含的人性、或者說感性的一面,表示我們不是被數字驅趕著前進的種族,我們還保有動物的情感,就像草原上的動物家族一樣,如果有家族成員受傷或比較弱小,仍然受到庇護,甚至付出成本來照顧沒有生產力的牠。
2017-11-17 10:19:56
+9神聖騎士卡
Call me吉祥物很可愛。(笑)

「這類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不會逢人便拉志工,也不隨意勸募,他們專注在一些非常小的領域、集中的做,而不是大鍋炒的累積聲望,或者逢人情緒勒索資源。」
我也發現到這點,發展成龐大集團的體系就會因為人的問題,應該說會有「不想做公益」的人加入,因為組織龐大,運作起來變成有利可圖,無可避免。

組織很小的時候,成員很辛苦,但因為沒有什麼影響力、所以也吸引不到這些利益追逐者,我認為這時候的組織最純淨。但是小組織有小組織的困難,簡言之就是能量不夠大。即使大型機構藏汙納垢,也比小機構拼死命的付出還多還快,這是他們的優點。

所以……有時候我們似乎只好妥協,當然我們還是希望追求組織的純淨、和組織力量的強大,這是每一個組織的創辦者無比的想望,小至公益團體、大到國家都是,只是綜觀人類歷史讓人樂觀不起來罷了,人類的多樣性和獨立思考、在群體中追求自我的特質,注定了力量越大的集團之中包含了更多的分歧,看誰有實力又有時運能影響組織的命運、也影響到了這個組織照顧對象的命運。

不知不覺就說了這麼多XD。
2017-11-17 10:20:03
兔二:滾你奶奶的
感謝,若是情完結,我再稍稍回應。
勞久等=]。
2017-11-22 00:41:14
+9神聖騎士卡
不要緊,忙是好事。(笑)慢慢來沒關係。
2017-11-22 09:12:39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