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明史】嘉靖年間北虜南倭的危局

望燁 | 2022-08-10 21:47:58 | 巴幣 104 | 人氣 218

前言:
在B站等網站,一些歷史UP多把倭亂講成純粹是日本人主導,且明代文人多倭寇與中國海寇分開區別。一開始我有點懷疑,中途查找原文時也一度相信,直到查到〈明代官方語境中的 “倭寇” 與 “日本”——以《 明實錄》 中的相關語彙為中心〉這篇論文,才確定了明代嘉靖年間在大項上確實是用「倭寇」對東南海患做為統稱,並以「真倭」、「奸民」等詞進行細分。
故而儘管當前史學界對於嘉靖倭亂到底應當界定為「中國內亂」(復旦大學樊樹智〈倭寇新論〉)或傳統定義上的「倭人勾結海寇」仍有爭論,但以〈明代官方語境〉一文及其於史料對照後,竊以為無論何種學派為真,都不應將所謂「倭寇」簡而定義成日本入寇。


以下正文:

  由於土木堡之變對武勳集團造成的打擊,以及衛所兵制的逐漸腐敗,明代武備日漸廢弛。久疏戰陣、剋扣軍餉、尋常兵丁淪為農奴等弊病如病毒般,自權力中心的京營,蔓延到各邊鎮、內地衛所。如孝宗實錄中便曾記載做為九邊重鎮的遼東鎮,出現因雨災城堡墩牆坍塌過半等武備廢弛之景[1],或京營將士淪為勞役而至士氣低靡之態[2]

(薊鎮)
  到了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時,明軍武備廢弛之況未有起色,更有病入膏肓之勢,乃形成北虜南倭之患。在北,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興兵進犯大同、薊州,演變成長驅俺答長驅京師的庚戌之變[3],而明軍不能敗之。且以此為起點,十餘年薊、遼邊患不止,屢有邊將殉國,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懷仁川指揮僉事王恭、指揮王相等人戰死[4]、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薊鎮參將趙傾葵[5]等戰死、宣府參將李光啟被俘後不屈而死。以嘉靖二十九年為起點至嘉靖三十四年,短短的五年間,見諸於《明史》,從五品以上戰死的武將就多達十一人,其中,副總兵、總兵便多達四人[6]
  而做為大明重要財源的東南沿海,同樣不太平。在明初,日本沿海大名常因對中國商品的渴求,又無貿易來源等問題,鼓動、組織武士為禍中國沿海[7]。到了成祖永樂年間,明廷與日本室町幕府建立了以朝貢為形式的勘合貿易體系,期望透過每十年一次,對日優渥的商貿遏止倭亂,但成效不彰[8]。如景泰四年(1454年)朝貢的日本船團便因所得利潤不如預期,縱兵於臨清大加搶掠[9]

(儘管明廷意圖透過朝貢貿易督促日本政府管制海寇,但朝貢貿易顯然不能遏制倭患)

  此外,日本國內正值亂世,各大名爭權奪利,十年一次的勘合貿易極為容易受到日本不穩定的內部紛爭影響。最終,日本國內動亂造成的影響,在嘉靖二年的勘合貿易中,演變成了波及寧波、導致明軍含備倭都指揮在內的數名武官戰死的寧波之亂。在時任兵科給事中的夏言建言下[10],明廷最終於嘉靖八年(1529)廢浙江市舶司。而後,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廷拒發新勘合、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拒絕日船入港,官面上的最後一次勘合貿易也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告終。
  在失去官方貿易途徑下,海禁的限制使得明朝民間海商開始改以走私等途徑進行貿易,最終演變成為患中國沿岸的海寇。而勘合貿易終止,更使得日本大名大友家、大內家等失去直接與明廷貿易,獲取大量財富的商貿手段,遂開始入寇東南。
  於是,部分中國海寇頻繁私通日本大名、海寇,與其狼狽為奸,為亂東南沿海。明史在描述嘉靖三十四年倭亂時便有云:「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11],顯示在嘉靖年間的倭亂有別於以往。在嘉靖年以前,所謂倭亂大多由不滿勘合貿易結果,或貪婪想獲取更多財富的日本大名、海寇所主導,而較少中國海商及海寇參與[12];在嘉靖年的倭亂則呈現倭寇、中國海寇混雜的情形,而在明代的官方記載中,則大多以「倭寇」統稱,並用「真倭」、「倭奴」、「倭夷」等詞加以細分,稱呼日本海寇,另有「奸民」等詞稱呼從倭的中國海寇[13]
  必須強調的是,儘管盤據中國沿海的數萬倭寇中,可能僅有約數千人為日本海寇[14],且亦有學者認為應將嘉靖倭亂界定為單純的中國沿海內亂,但倭寇仍不宜認為純粹是中國沿海海商、海寇主導,而有不容忽視的日本大名與日本海寇背景。如根據對〈抗倭圖卷〉與《倭寇圖卷》的考據,在嘉靖三十四年至嘉靖三十七年的四年間,大友義鎮、大內義長等日本大名便曾派遣船團請求勘合貿易,在遭到明廷拒絕後,船團任務便轉為走私、劫掠,在與汪直等中國倭寇首領勾結下肆虐東南沿海守備薄弱之處。[15]此外,在嘉靖三十一年的入寇中,《明史記事本末》亦有「倭勇而戇,不甚別死生。每戰輒赤體,提三尺刀舞而前,無能捍者。」的典型日本戰國無賴樣貌的記載。[12]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甚至流竄至南京一帶[12])
  中國海寇與日本海寇、大名的勾結,使得嘉靖三十一年起(1552年),倭亂之盛屢震中央,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更有小股倭寇流竄南京,屢敗明軍,橫行數千里才被剿滅之事(註一)[16],東南海防足以糜爛稱之。
  而早在倭亂徹底糜爛的嘉靖三十一年之前,明廷亦非沒有嘗試弭補東南海防的有志之士。如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倭亂方興未艾時調任浙江巡撫的朱紈,便透過嚴明海禁,加強海防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沿海的倭寇,更曾攻破位於寧波外海的海寇據點雙嶼島,後捕殺海寇首領李光頭、許棟等十六人。然而,強硬的海禁政策對於以海貿、捕魚為生的福建居民而言無異絕其生路,更加激化沿海居民的矛盾[12],且更強烈的威脅到了當地仕紳的利益。最終在嘉靖二十八年遭閩籍御史彈劾構陷,朱紈憤而服毒自盡。而其組建的四十餘艘捕盜船船隊,也為浙江按察司海道副使所解散,東南海防再度廢弛。[17]
  在朱紈死後,東南海防每況愈下,終在嘉靖三十一年演變為朝廷無法忽視的動亂。然而,儘管明廷曾起用如王忬、張經等能臣,但抗倭戰爭長期受到北虜寇邊與奸相當權影響。如王忬便因北方邊事告急,在戰情未穩定的情況下被調離職務;而張經則為工部侍郎趙文華指始胡宗憲彈劾構陷,於嘉靖三十四年遭到處斬。[18]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儘管嚴黨禍國,但構陷張經、繼其督輔東南之責的胡宗憲並非無能之輩,而王忬等人起用的俞大猷亦非凡俗。更為重要的是,在張經冤死的同一年,一紙調令將一位來自山東的指揮僉事調為浙江都司僉事、參將[19],其名將在未來數十年內威震東南、薊北。
  其名為,戚繼光。

參考文獻:
[1]《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六》
[2]《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二》
[3]《明史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二十九年
[4]《明史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三十一年
[5]《明史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三十四年
[6]《明史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
[7] 《明史紀事本末 第五十五卷 沿海倭亂》
[8] 時曉紅. 明代的中日勘合貿易與倭寇[J]. 文史哲,2002(4):141-145.
[9] 《明史 列傳第二百十 外國三》
[10] 《明世宗实录》卷三三, 嘉靖二年十一月癸已, 第页。
[11] 《明史 列傳第二百十 外國三》
[12] 三田村泰助,《明帝國與倭寇──中國文明的歷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4月。
[13]劉曉東. (2014). 明代官方語境中的倭寇” 日本”——以《 明實錄》 中的相關語彙為中心. 中國史研究, 2.
[14] 明 鄭若曾等 《籌海圖編 卷十一》186
[15] 鹿島敏夫、黃榮光(譯)、彭浩(譯) (2012). 抗倭圖卷》, 倭寇圖卷》 和大友義鎮, 大內義長.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1), 39-51.
[16] 《明史紀事本末 第五十五卷 沿海倭亂》
[17] 《明史 列傳第九十三 朱紈》
[18] 《明史 列傳第九十三 張經》
[19] 《明史 列傳第一百 戚繼光》

創作回應

點子-庫洛米庫洛米
還被幾個倭寇開無雙,如入無人之境直接砍到首都,超丟臉
2022-08-10 23:38:58
Hexadragon
明朝水軍不是很強的嗎?搞笑啊
2022-08-10 23:50:08
望燁
<<明史.列傳第九十三>>:浙、閩海防久墜,戰船、哨船十存一二,漳、泉巡檢司弓兵舊額二千五百餘,僅存千人。剽掠輒得志,益無所忌,來者接踵。
2022-08-11 01:18:28
望燁
到了嘉靖年間,明軍的武備鬆弛非常嚴重,不論是北方的邊軍還是南方的備倭兵都有明顯的戰力下滑
2022-08-11 01:19:02
Hexadragon
原來如此啊
2022-08-11 12:02:10

更多創作